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_第1页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_第2页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_第3页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_第4页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其前修课程为现代汉语,后续课程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汉语语法研究。本课程是以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研究、阐述和介绍古代汉语理论和常识。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的基础。三、课程基本要求理论和知识方面,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语言文字研究方法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特别注意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同应用能力的结合。要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本课程由文选、词例分析举例、古代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教学中力求做到选文与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所修专业要求的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能读懂所修专业要求阅读的古代文献。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解古代汉语的定义,提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2、要求弄清古代汉语的定义、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学系目的、要求,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二)讲授内容1、古代汉语的定义2、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3、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4、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三)重点、难点1、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系统2、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 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理论和知识,导读教材,传授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第二章 文字(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讲解传统六书说和汉字的形体演变,介绍汉字的形体构造及书体演变常识。2、要求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形体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并运用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二)讲授内容第一节 汉字的构造1、汉字的表意性质2、传统六书说“六书”一词的含义六书总目和细目的记载许慎的六书说3、汉字的形体构造与词义象形字构造与词义指事字构造与词义会意字构造与词义形声字构造与词义和字音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演变1、汉字书体的演变汉字书体发展的两大阶段及其分类汉字形体变化的主要表现隶变的意义2、汉字形体的变异古今字假借字异体字繁简字(三)重点、难点1、许慎的六书说2、汉字的形体构造与词义3、汉字形体的变异(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例字(尤其是古文字字形),结合古代汉语文字常识的学习,字词句落实地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先秦两汉散文。讲练结合。第三章 词汇(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常识。2、要求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现象,掌握辨析古今词义和分析多义词的方法,能正确使用说文解字、经籍籑诂这类工具书。(二)讲授内容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形式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2、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单纯词、合成词3、偏义复词第二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古今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2、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词义范围的演变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词义轻重的演变3、辨析词义古今异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微殊注意词义的时代性注意辨别词和词组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的定义词的本义的探求方法2、词的引申义词的引申义的定义词的引申义的类型词义引申与读音、字形的变化词义引申的形式第四节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书名和作者内容和体例贡献对说文解字的研究2、康熙字典书名和作者内容和体例贡献3、经籍籑诂作者和书名内容和体例贡献(三)重点、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2、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3、词的本义的探求方法4、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例词,结合古代汉语词汇常识的学习,字词句落实地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先秦两汉散文。讲练结合。第四章 语法(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讲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2、要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主要有:词类活用,特殊词序,判断句式,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以及词头、词尾。(二)讲授内容第一节 词类活用1、古代汉语实词及其特点2、词类活用的定义3、形容词、名词、数词活用为动词4、活用与动宾意义关系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5、普通名词充当状语的作用表示方位或处所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比喻6、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连用的名词不是并列、偏正和判断关系时其中一个活用作动词,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名词用在“所”字之后时活用作动词名词用在能愿动词之后时活用作动词名词用在副词之后不是判断句谓语时活用作动词名词用在代词之前时活用作动词名词后用介宾结构作补语时活用作动词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作动词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形容词用在代词之前时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时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用在能愿动词之后时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用在名词前不作定语时活用作动词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1、汉语的一般词序及古代汉语的特殊的词序2、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指示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前置代词作宾语前置介词的宾语前置3、数量词的位置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a. 数词+动词b动词+者+数词c. 动词+数词表示人事物数量的词序a数词+名词b名词+数词c名词+数量词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的定义及特点2、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 “,也”式 “者,也”式 “者,”式 “,”式4、否定判断表示法:在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副词“非”。5、判断句主语的省略6、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的用法与区别7、动词“为”和判断词“为”的用法与区别8、判断句中的“乃”“即”“皆”“维(惟)”“非”等词的词性9、判断句的三种非判断用法表示比喻表示较复杂的内容说明原因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1、句子的主动关系与被动关系2、意念被动句和被动句式3、古汉语被动句式 “于”字被动句a“动词+于+行为主动者”b“于”的词性和作用; “为”字被动句a“为+动词”b“为+行为主动者+动词”c“为+行为主动者+所+动词”d“为+所+动词” “见”字被动句a“见+动词”b“见+动词+于+行为主动者” “被”字被动句a“被+动词”b“被+行为主动者+动词”c“被+行为主动者+所+动词” 第五节 副词1、副词的分类2、程度副词:少、稍、颇3、范围副词:但、徒、特、第(弟)、直、独、仅4、时间副词:曾、尝5、表数副词:再、复、仍6、情态副词:且、固7、语气副词:盖8、否定副词:不、弗、毋(无)、勿、未、非、否、微9、表敬副词:请、幸、谨、敬、惠、辱、窃、忝、猥、伏第六节 代词1、代词及其分类2、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朕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之、其、彼、他复数表示法a依据上下文b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等名词谦称和尊称a谦称:寡人、臣、妾、仆、愚等b尊称:陛下、阁下、足下,子、君、先生、大王等c称人字号、地望表示尊敬,自称名表示自谦3、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若、尔、然远指:彼、夫、其特殊指示代词:焉、诸4、疑问代词代人的:谁、孰,代事物的:何、胡、曷、奚代处所的:安、恶、焉5、无定代词:或、莫6、辅助性代词:者、所“者”的结构形式和语法作用“所”的结构形式和语法作用第七节 介词1、古代汉语中的常见介词2、介词“于”的用法引进处所和时间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引进比较的对象引进被动句中的行为主动者“於”、“乎”与“于”的关系3、介词“以”的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表示凭借某种资格、地位或身份表示原因表示时间“以”的宾语的两种位置和宾语省略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4、介词“为”的用法表示对象、目的表示原因表示被动介词“为”与动词、判断词“为”的区别第八节 连词1、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连词2、连词“与”的用法连接名词性成分用在名词之间表示并列关系。3、连词“而”的用法连接联合结构,连接偏正结构连接主谓结构顺接、逆接和假设意义4、连词“则”的用法表示两事时间相承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表示假设表示发现表示让步然则5、连词“虽”的用法表示事实性让步表示假设性让步虽然6、连词“然”的用法表示转折然而7、连词“之”的用法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连接主谓结构第九节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语气词的分类2、句末语气词陈述语气词“也”、“矣”、“已”的用法和语气特点疑问语气词“乎”、“与”、“邪”的用法和语气特点“岂乎”、“宁乎”、“况乎”、“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等反问格式用法和意义“何以为”、“何为”等反问格式用法和意义感叹语气词“哉”、“夫”的用法和语气特点句末语气词的连用3、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及“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的用法和语气特点“惟(维、唯)”的用法和语气特点“其”的用法和语气特点“也”的用法和语气特点“也”和“者”的连用4、词头、词尾词头“有”、“其”、“言”、“于”、“薄”的用法词尾“然”、“如”、“尔”、“若”的用法(三)重点、难点1、词类活用2、宾语前置3、指示代词“是”和判断词“是”的用法与区别4、古汉语被动句式5、“之”词性和用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例句,结合古代汉语语法常识的学习,字词句落实地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先秦两汉散文。讲练结合。 第五章 古书的注释、标点和今译(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介绍古书注释、标点和今译的一般常识,主要讲解古书注释的内容、历代注释古书的概况、古注体例和注释用语;讲解古书句读和标点的有关知识;讲解古汉语今译的有关知识。2、要求了解古书注释有关知识,以便阅读古书时能正确利用、参考前人的注释;了解标点古书的常识,掌握标点古文的方法、蹊径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将古代文言作品译成现代汉语的常识、一般方法,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二)讲授内容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1、古书注释的内容古书的注释的主要内容。古书的注释的其他内容。2、历代注释古书的概况汉代注释古书的范围、著作的名称和体裁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的注释的范围和注释方式唐代古书注释的范围和注释方式宋、元、明三代古书注释的范围、注释方式和代表作清代整理、注释古籍方面的成绩3、古书注释的体例、格式古代的传注的体例古代的传注的常见格式3、古书注释用语简释曰、为、谓之谓犹貌之言、之为言读若、读如读为、读曰第二节 古书的标点1、句读与标点2、断句的重要性3、古书标点的方法4、断句、标点正确与否的相关因素断句、标点与语意断句、标点与语法断句、标点与音韵第三节 古汉语今译1、翻译和今译2、译文的要求信、达、雅 直译与意译3、今译的方法普通语词应尽可能作意义相等的对译译文需在简略处作适当补充调整词序不当译者不硬译当省略就省略(三)重点、难点1、古书注释的体例、格式2、古书注释用语3、古书标点的方法4、古汉语今译的方法(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资料,结合古书的注释、标点和今译常识的学习,字词句落实地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先秦两汉散文。讲练结合。第六章 修辞(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解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修辞方式,介绍其特点、作用和种类。2、要求注意古今汉语修辞方式的异同,了解和掌握古人常用的修辞方式,用以指导古书的阅读。(二)讲授内容1、什么是修辞2、古代汉语中几种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夸饰委婉(三)重点、难点1、代称2、并提3、互文4、委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例句,结合古代汉语修辞常识的学习,字词句落实地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先秦两汉散文。讲练结合。第七章 音韵(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对音韵学进行概述,讲解上古音、中古音基础知识。2、要求了解汉语语音从古到今的发展史,掌握汉语语音演变的基本规律,以提高读懂古书的能力。(二)讲授内容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1、 音韵学的内容音韵学的概念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音韵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2、 传统音韵学的术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韵、韵部、韵目、韵摄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等呼双声、叠韵、反切第二节 上古音1、上古音研究概况南宋以前的叶韵说宋代吴棫的上古音研究明代陈第的上古音研究清代顾炎武及其后继者的上古音研究2、上古音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的考证根据上古音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3、上古音的韵部系统上古韵部的研究材料上古韵部的研究方法上古音韵部研究的主要成就4、上古音的声调系统四声一贯说古无上去说古平上入三声说古有四声说5、上古音知识的应用上古双声叠韵例说上古韵文用韵例说古音通假例说第三节 中古音1、中古音的声母唐宋之际汉语语音系统的声母系统宋代广韵语音系统的声母系统从中古到现代,声母演变的主要规律2、中古音的韵母广韵的韵母从中古到现代,韵母演变的趋势3、中古音的声调中古音的四种声调及其调名中古四声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规律(三)重点、难点1、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历史时期2、传统音韵学的术语3、上古音声母研究的主要成就4、上古音韵部研究的主要成就5、中古四声演变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规律(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资料,结合音韵常识的学习,字词句落实地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先秦两汉散文和韵文。讲练结合。第八章 诗词格律(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的格律。2、要求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掌握近体诗格律,能具体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一般性地了解词调、词牌、词谱等概念和词的平仄、押韵的规则。(二)讲授内容第一节诗律1、中国古代诗歌格律概说诗经的诗句、句式、用韵形式和韵部楚辞的诗句、句式、用韵形式和韵部汉魏六朝诗(古诗)的诗句、句式、用韵形式和韵部唐以后的两种诗体的概况2、近体诗格律句数字数押韵的特点平仄的规则、粘对、拗救对仗的特点和种类3、古体诗句数字数用韵的特点平仄的自由对仗的自由第二节词律1、词调、词牌和词谱2、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的分类按分段多少的分类3、词的用韵4、词的平仄5、词的对仗对仗的安排对仗的平仄词特有的对仗(三)重点、难点1、近体诗格律2、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3、词调、词牌和词谱(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运用多媒体展示和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和例诗例词,结合诗词格律常识的学习,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古代诗词。讲练结合。教学时数分配章节 内容 学时第一章 绪论 2第二章 文字 8第三章 词汇 8第四章 语法 18第五章 古书的注释、标点和今译 6第六章 修辞 6第七章 音韵 18第八章 诗词格律 9文选 先秦两汉散文 15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课程教材: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