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概述.doc_第1页
公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概述.doc_第2页
公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概述.doc_第3页
公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概述.doc_第4页
公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公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概述 道路交通T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现行实践来划分。一般来说,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可分为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方案)设计、详细(施工图)设计、施工和运营与养护5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f:程审查,其审查的内容和方法会有不同的要求,总的目标是确保项目建成达到交通安全干畅通性标准。21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根据国外有关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的成功经验,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做得越早,其效果越显著。正确的方法是在公路建漫初期的规划阶段就融入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内容要求和规格。在规划阶段主要应该考虑如下内容。 公路一般情况下呈线形带状走廊分布,具有较强盼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其交通流量分布也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可能十分均衡。根据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及交通需求,交通流量分布一般具有路段时段积聚效应。因此,在确定一条公路的技术标准时,应根据分段交通量的不同,在符合长远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不同路段的技术标准,不宜将一条公路按一个技术标准贯穿始终。211规划阶段的丰要选择内容2111路基宽度的选择 路基宽度的选择,应首先论证确定各构成部分尺寸,然后叠加确定。对路基宽度的掌握,以保证乍道数所需的行车道宽度和行驶安全所需的路缘带宽度为根本,局部困难路段,可以通过采用省略硬路肩等附加宽度的做法予以缩减。同时,路基宽度的把握不仅体现“缩减”,也可体现“提高”。在冬季冰雪灾害严重路段,町适!锄日宽路基,提高行车安全;对于长陡纵坡路段,上坡路段为保证通行能力,应设置爬坡车道,下坡路段为贯彻“容错”“纠错”理念,减轻事故损失程度,应设置避险乍道;对于硬路肩,其主要为车辆紧急停靠服务,与设计速度关系小大,因此,不同设计车速的公路采用同等宽度的硬路肩更为合理。21_12 路基断面形式应结合自然条件等灵活掌握 地形平坦、自然横坡较缓的路段,一般以整体式路基断面为宜;地形复杂,以挖方为主,尤其自然横坡较陡的路段,可采用分离式断面,水平布置或上下错开,或设计为半桥半路、半隧半路或半隧半桥,以减少丌挖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当路基横向地形等条件较困难,加宽路基宽度难度较大时,可根据往返方向的不同纵坡、不同的交通组成调整路基横断面布置,即往、返方向采用非堆成布置。对于双向四车道公路,下坡方向可取消或保留部分硬路肩,把节约的宽度调整到上坡方向,将上坡方向调整为三条乍道。2113地形决定设计速度地形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设计速度的取值就町以不同。因此,不必固守仝路段或某一长度路段速度必须统一的做法(实际上,驾驶人所操纵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在不断变化的),只要速度以连续、均衡的方式变化,保证运行安全即可。因此,一般情况下地形条件较好路段,可以采用较高设计速度;地形条件较差路段,可以降低路段设计速度。212规划阶段审查内容 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查应着重以下方面: 1)注重项目总体定位。一个项目的定位需考虑的因素是复杂的,不仅要分析项目在路网中的功能和左右,项目所处地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具体操作中,应当:一是避免采用过低的技术标准,使得公路在远未达到其交通使用年限时交通量就达到饱和状态,不得不进行改建,或在同一通道新建;二是避免采用过高的技术标准。此外,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标准,使得公路建设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2)注重项目功能。应注意拟定的技术标准与其使用功能的贴合。研究项目功能应避免在一个走廊内解决所有交通问题,避免采用过高的技术标准,忽视路网对交通的调节功能,拟建项目技术标准不应超过路线走廊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避免造成工程量增大。工程造价上升。 3)确定公路等级。根据项目沿线城镇及人口分布情况、预测交通量、交通组成、项目功能以及在路网中的地位等,对拟定的公路等级从适应行车安全性要求方面进行评价。在同等交通量的情况下,人口稠密地区宜选用全封闭的高速公路标准;反之,宜选用一级公路标准。 4)确定设计速度。根据拟建公路项目等级,结合预测交通量及其组成、沿线地形情况等对设计速度进行安全性评价。不同设计速度的相邻路段设计速度差不宜大于20kmh。设计速度差大于20kmh的相邻路段间宜设置过渡路段。过渡路段的长度应能够保证线形指标过渡的需要,并设置交通设施引导驾驶员调整运行速度。 5)确定路基横断面宽度。新建项目应根据预测交通量及其组成,从行车安全性角度评价新建项目路基横断面形式及其行车道、硬路肩、中央分隔带、路缘带等的适应情况。分期实施项目应根据远景规划评价前期实施工程与后期预留工程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改扩建项目应根据路基宽度和设施变化的协调性等情况评价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6)确定技术指标。平、纵面线形指标应与设计速度相适应。以大、中型货车通行为主的项目应尽量提高纵断面、横断面及平面指标。分期建设的项目应注意近期工程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改建项目应注意改建前后技术指标的协调性以及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7)确定起、讫点。根据预测交通量对路线起、讫点与接续道路的连接方式、交通组织等进行评价。 8)确定平面交叉。根据地形条件、主线技术指标、相交道路状况、预测交通量等情况对平面交叉设置的必要性、形式、交通组织、地面渠化及交叉口问距等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尽量减少行车冲突点。 9)确定互通式立交。根据路网条件、出入交通量及沿线城镇布局等情况对互通式立交设置的必要性、形式、与被交道路连接方式,相邻互通立交、互通立交与隧道等大型构造物以及其他管理服务设施的间距等进行评价。当最小间距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时,应增设辅助车道及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 10)确定跨线桥及通道。对未能设置平面交叉或互通式立交的其他路线交叉口,应评价跨线桥或通道设置的必要性及设置间距。11)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公路改建项目在施工期间不中断交通或将主线交通量分流到相关道路时,应对施工组织方案的行车安全性影响及其采取的相应安全措施进行评价。 12)考虑气候因素。根据降雨、冰冻、积雪、雾、侧风等自然气候条件,应对工程方案中不利自然气候条件下采取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13)考虑不良地质因素。根据不良地质情况,应对工程方案中不良地质条件所采取的安全性措施进行评价。 14)考虑动物因素。根据动物活动区及动物迁徙路线,应对设置隔离栅或动物通道的必要性进行评价213规划阶段的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内容 规划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就是要审查最初规划方案的交通安全特征,为规划人员提供有关部门设计标准、定线、立交类型等方面的安全建议。该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应在规划工作完成之后进行,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是否考虑了远期土地使用概念及路线走廊保护。 2)为使公路建设项目融入环境,是否对沿线的景观环境进行调查,对区域环境特点进行评估。 3)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等对保持生态平衡和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是否引起了高度重视。路线走廊应尽量避让这些区域,在万不得已通过时,采取一定的措施。 4)要以最严格地保护耕地为准则,布设路线线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基本农田的条块分隔,能利用旧路改扩建的,就不要新建;确需新建的,也要少占耕地。 5)路线布设要尽量避免阻隔两侧影响居民的往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要有利于农业田间耕作和水资源利用;要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拆迁安置。 (2)道路功能及技术标准确定 1)路基横断面宽度是否适合公路等级、用户类别以及项目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的要求。 2)平、纵线形的指标是否适应所选定的技术标准。 3)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计与道路工程设计的协调。 (3)项目的位置和总体布局(如路线走向等) 1)是否考虑了桥隧、收费站、出入El等构造物的设计对线形的影响。 2)路线的整体走向是否合理。 3)路线通过城镇时应对城镇的规模、布局结构、自然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发展用地布局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合理的连接方式。 4)选线中是否考虑了不利气候、地质等环境条件及其对工程后续运营的影响。 (4)沿线交叉口位置 1)道路沿线的交叉口位置是否合理?是否搭接了过多的交叉口? 2)平面交叉或立体交叉的选择是否合理?立体交叉的选择是否满足其设置条件? 3)立体交叉的间距是否合理? 4)立体交叉匝道及其出人口数目、位置是否合理? (5)匝道及其出入口数目、位置 是否考虑沿线出入口、匝道等位置和数量对整体线路的交通工程和交通安全因素影响?(6)桥隧设计标准,桥址、隧址等地质和水文影响,以及相应需要考虑的措施桥隧的设计是否满足了标准的要求?桥隧的选址是否充分考虑了地质和水文影响?(7)项目修建对现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以及相应需要考虑的措施(8)项目修建对沿线社区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需要考虑的措施(9)交通管理策略以及和现有各种交通设施的相互影响,以及相应需要考虑的措施(10)项目修建对沿线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应需要考虑的措施。22 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是规划完成后的任务,主要是确定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设计方案。从适应环境和路段实际情况考虑,其要点如下。(1)设计标准符合性。设计符合性检查应根据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对项目设计成果采用的技术指标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并提出不符合现行标准、规范规定的技术指标。各单项指标以及各专业之间的衔接组合影响行车安全性时应进行协调。 (2)运行速度协调性。运行速度协调性是对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的差值进行评价。相邻路段是指平面、纵断面指标或设计速度不同的相接路段,一般是指平曲线的起点、曲中点、终点,纵断面变坡点及横断面宽度变化的前后路段。评价指标采用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差值口85。I口85 f2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不良。相邻路段需重新调整平、纵面设计。 (3)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是对同一路段的设计速霞与运行逸葭的差值进行评价。同一路段是指设计速度、平纵面技术指标及横断面枢同的路段。同一路段设计速度按批准的项目技术标准采用。同一路段运行速度按上述方法计算。当同一路段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差值大于20kinh时,应按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对该路段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安全性验算。 (4)以运行车速理论为指导,灵活、合理地运用路线平、纵面线形指标。只要公路实际运行速度能够均衡、连续,即使个别或少数路段采用极限指标,也是一个较好的设计。对于山区高速公路,在保证行车安全(均衡的行驶速度、良好的通视条件)的前提下,可采用接近标准中、下限的指标。 (5)技术经济合理性。结合地形等条件,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对各种可能方案进行优化 对比,可分段选用不同的技术指标。在设计路段的划分上不应刻意追求定值,应根据驾驶人的 适应程度,并配合交通管理措施灵活掌握。 (6)贯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挖方会破坏原来的自然平衡,引起岩土体移动、变 形与破坏,增加地质脆弱带边坡的不稳定性,其结果是引发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路基填方改 变了周围岩土的状态,高填方同样可导致滑坡;不良爆破施工会改变岩土体应力状态,产生新 的不稳定面;隧道开挖,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长大隧道可能造成地表塌陷、地表水枯竭、地下 水位下降,影响当地生产、生活;就近堆砌在山沟、斜坡上的工程废弃土石会造成泥石流、滑坡 等地质灾害;被公路开挖破坏的植被和表土,即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仅靠自然恢复形 成草和灌丛植物群落也需要较长时间;岩溶地区的公路隧道可能改变岩溶地下水的动力条件, 破坏公路工程周围的地质环境,从而引起地面下沉、开裂,地表泉水枯竭,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环境灾害。因此,必须改变业已习惯的思维,必须尊重自然,尽最大努力恢复自然。“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应贯穿线位布设的始终,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作为公路设计的重要目标。公路线形设计应基本顺应原地形、地貌走向,尽可能拟合等高线,避免横切等高线,以减少高填挖深,努力将对自然的扰动、破坏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7)降低路基填土高度是平原微丘区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路堤问题主要有:占地多,土方数量大,造价高;发生事故时驾驶人难以控制,易造成恶性事故;噪声传播范围大,声污染相对严重;路基在自重作用下沉降大并危及路面,在软土地基段尤为严重等。随着我国农村集约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农村居民以非机动车为主的出行模式正在改善。因此,应加大协调力度,在得到沿线政府及群众理解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被交路上跨高速公路的低路堤方案。 (8)互通式立交设计的重点是满足功能,满足通行能力,其关键在于匝道出入口段的线形和安全性。在满足交通安全性功能的前提下,互通式立交的设计不应追求规模宏大,应选择简单紧凑的形式,对于山区高速公路尤为重要。服务区等设施的规模要切合需求实际,不宜追求大而全,应该尽量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9)桥隧工程的自然协调性。桥隧工程的总体布置方案应贴近自然,充分与环境协调,与周围山川、河谷等自然景观搭配。设计要充分考虑美学效果,结构外观应与当地建筑风格一致。隧道进出口的处理对环境影响最大,应真正做到洞口零开挖,洞口处理力求简捷,不应追求人工造景的洞门结构形式。上跨主线的结构物影响公路行驶视觉效果,因此,其孔跨布置应尽量留有较大空间,上部结构轮廓线条应简捷明快,下部结构尺寸选择不宜笨重,结构轻巧不压抑。 (10)公路用土的考虑。取土坑、弃土场应选择在土地较荒芜的区域,尤其是不应将弃土场设置在水源附件。弃土场及便道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并应进行表面处理,使其与原有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取土坑最好选在公路视线所不及的地方,并尽量使其与周围地形融合,选址恰当并经修整的取土坑可用作蓄水池。 初步设计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是对有关项目的总体设计标准进行相应审查,以确定需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该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应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进行。具体的审查工作主要包括如下部分。221线形部分审查 方案设计的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在公路线形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 1)公路路线的整体走向是否合理?公路线形走向是否对周边交通流和交通畅通性有负面影响。 2)公路线性对交通流运行的安全性影响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3)公路路线的平面线形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直线段设计车速是否合适。 直线的最大长度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直线的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圆曲线最小半径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圆曲线最大半径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圆曲线最大超高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回旋线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平曲线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车道的视距是否能够保证。 超高值及其布设方式是否合适。 超高会否因路基沉降等因素降低或增大,甚至反超高。 曲线内侧加宽是否足够,即是否考虑了大型车转弯半径的要求。曲线内侧的排水、结冰、积雪等问题,是否考虑了增加路肩宽度以储雪。 曲线段道路中央带开口的行车视距是否能保证。 曲线段是否存在支线出入口,而误导路线方向。 能否避免使用反向曲线。 是否有视线诱导或其他原因使驾驶员无法判断下一个平曲线的所在或对曲率判断错误。 能否加长反向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 曲线段驾驶员的各种视距是否能得到保证。 有些同向复曲线组合会使驾驶员无法判断下一个平曲线的存在或无法精确判断其曲率而导致驾驶错误。能否避免使用同向复曲线。 能否加长复曲线的直线长度,至少满足3s行程。 复曲线的各种视距是否得到保证。 4)公路路线的纵断面线形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公路纵断面的最大纵坡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公路纵断面的最小纵坡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纵坡过小的路段,路拱形状与横坡能否满足排水要求。 公路纵断面的最小坡长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公路纵断面的最大坡长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公路纵断面的缓和坡段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公路纵断面的合成纵坡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公路纵断面的竖曲线最小半径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竖曲线半径是否满足视距要求。竖曲线是否设置过密。 公路纵断面的竖曲线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是否有特殊凹形竖曲线需要照明。 5)公路路线的横断面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路基的横断面形式是否合理?对于双车道公路,是否满足超车视距;车道宽度是否满足超车、错车、会车等要求;若为整体式路基,是否需要设置中央带(或者叫缓冲区)以分隔双向行驶车辆,外加隆声带。 道路的总体宽度是否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 道路横断面其他部分的宽度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路肩设计是否与车道总数匹配;路肩宽度是否适合紧急停车;路肩是否需要安装隆声带。 路缘石是否需要;如需要,缘石是否与护栏设计匹配。 小桥涵宽度是否窄于路基宽度而需要处理。 若无路肩,是否需要设置合适的紧急停车区。 6)公路的平、纵线形的组合是否合理?是否出现了不利的线形组合?平、纵线形组合是否得当:上坡后是否暗藏小半径平曲线,下坡后是否紧接小半径平曲姥箜“。茜线形组合设计中,是否存在为争取平面大半径平曲线或较长直线,而采用长、陡纵坡(长大下坡)以及为使纵坡平缓而选用过多的平曲线(连续急弯)o 。 平、竖曲线重叠,当-T、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平、竖曲线相互对应是否满足要求(平包竖)。 凸形竖曲线顶部、凹形竖曲线底部及其附近是否有小半径平曲线。 凸形竖曲线顶部和凹形竖曲线底部是否存在反向平曲线的拐点。 是否存在小半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相重叠的线形。 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短的竖曲线与短的平曲线的不利组合。 连续多个平曲线与纵面波浪线形的组合是否有利于安全行车。 是否存在暗弯与凹形竖曲线、明弯与凸形竖曲线的不利组合。 是否存在长直线与陡坡或半径小且长度短的竖曲线组合。 是否存在急弯和陡坡相重叠的线形。 7)视距。 下列路段的视野和会车视距是否满足要求。 平曲线(弯道内侧山体、树木、挡墙和各种建筑物等); 竖曲线; 平竖曲线重叠处; 一桥头曲线; 一隧道洞口曲线; 弯桥内侧栏杆和栅栏等路段。 下坡路段、平曲线路段货车停车视距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问隔设置了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超车路段问隔及长度能否满足超车需要。上坡路段超车视距是否足够。 在驾驶视觉信息量大、可能引起视觉混乱的路段,例如平面交叉、过村镇等路段,是否考虑了判断视距。 驾驶员是否有适当的时问识别公路类型、功能、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等,而不影响宅伞。 对于不能满足视距的位置,是否采取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采取强制分道行驶,设置交通凸面镜和线形诱导设施等交通工程措施。 铁路道口、桥梁和斜交角度较小的平面交叉口等危险路段对驾驶员是否明显?是否有必要设置警示标志?222路基路面设计部分审查2221典型横断面 1)行车道宽度是否满足交通量、车辆尺寸、行车速度的要求。 2)路肩宽度是否足够。对于通过村、镇的双车道公路,是否考虑了非机动车辆及行人的 行驶宽度要求。是否考虑了隔离栅、护栏、围墙等的设置。路肩是否连续、一致。 3)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是否协调。 4)是否保证有足够的路侧安全净区和路侧安全净距(特别是对于平曲线路段)。路侧边坡是否过陡。是否考虑了在必要的路段设置路侧安全护栏。 5)公路建筑限界内是否会存在侵入物,而影响行车安全。 6)沿线路基横断面宽度是否一致。当横断面宽度发生变化时有无足够长的过渡段。 7)是否在必要的位置提供了避险车道和爬坡车道。2222路肩 1)设计是否保证了路肩稳固。在村镇附近及混合交通量大的路段,路肩是否进行了硬化。 2)路肩色调与质地是否能与行车道形成对比。若否,是否设置了路面边缘线或隆声警示带。 3)在路肩宽度不能满足要求的特殊路段(例如山区岩石开挖路段等),是否考虑了设置避车道。 4)路侧交通标志立柱是否应该外移。路边护栏是否必要。2223 路基 , 1)是否存在滑坡、崩塌、碎落、泥石流、岩溶、流沙、陷穴、湿软地基、地下水、洪水等不良地质、水文区的特殊路基。是否会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是否充分考虑了工程安全措施。 2)沿江、沿河及受地表水(洪水)影响的路段,路堤是否具有防洪功能。 3)路基设计能否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支撑路面、保证行车的安全。是否考虑了采用地下排水设施,以降低地下水位、保证路基干燥。2224 路面 1)路面类型及层次划分是否满足路面使用功能要求。 2)面层是否具有耐久的防滑能力。雨天路面抗滑性是否足够。特别是对于平曲线、陡坡、交叉口等路段能否保证路面的抗滑性。路面纹理深度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是否能保证高温季节沥青路面的抗滑性。 3)路面设计是否具有维持良好平整度的能力。 4)路肩的铺砌层设计是否考虑了行车安全需要。 5)路面排水系统是否存在与路基排水系统脱节的问题。223路段部分审查 方案设计的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在公路路段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 1)公路沿线是否有沿河线路段;对于沿河线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2)公路沿线是否有高路堤路段;对于高路堤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3)公路沿线是否有急弯路段,对于急弯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4)公路沿线是否有陡坡路段,对于陡坡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5)公路沿线是否有道路宽度、断面形式或车道数变化路段;对于这样的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处理措施。 6)公路沿线是否有横风路段;对于横风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7)公路沿线是否有傍山险路路段;对于傍山险路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8)公路沿线是否有路侧堤坝路路段;对于路侧堤坝路路段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9)对于桥梁,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桥梁净空是否满足、桥面布置是否合理、周边环境影响;桥梁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10)对于涵洞,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涵洞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11)公路沿线是否有渡口;对于渡口,是否考虑了预告、指示设施;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12)公路沿线是否设置了隧道;对于隧道,是否进行了正确的几何尺寸设计;线形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是否考虑厂周边环境影响,对于隧道是否考虑_交通工程设施? 13)公路沿线是否设置了收费站;对于收费站是否设置了正确的预告、指引措施;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14)道路沿线中分带的开口是否合理?中分带的开口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 15)道路沿线的侧分带开口是否合理?侧分带开口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是否考虑了交通工程设施?224集镇区部分审查2241 集镇区 方案设计的交通工程审查在公路集镇区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 1)干线公路在进入集镇区的路段是否考虑了集镇区警告和限速。 2)在集镇区干线公路两侧,是否考虑了分离非机动车的机非隔离和行人过街措施。 3)干线公路集镇区内的主要交叉口是否考虑渠化、标志、标线的设计?是否进行信号控制设计。2242 学校 1)干线公路在进入沿线学校区之前是否考虑了学校警告和限速措施。 2)干线公路在学校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法规或警告限速措施。 3)学校门口是否采取了完善的行人过街措施,如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4)学校的门口是否考虑了标志、标线,如停标志、禁止停车标志、禁止停车地面标线等。 5)在学校大门区两侧,是否考虑了必要的物理机非隔离措施。 6)学校区的门口是否采取了信号灯控制。是否有设置信号控制的必要。2243 医院 1)干线公路在进入医院区之前是否考虑了医院指路措施。 2)医院区是否考虑了限速措施。采取的限速措施是否合理。 3)医院门口是否考虑了必要的信号灯控制。 4)医院区门口是否考虑了完善的行人过街措施,如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5)医院门口是否考虑了完善的标志、标线,如停标志、禁止停车标线等。 6)医院区公路两侧是否考虑了必要的物理机非隔离措施,或者防止行人跨越的隔离栏或护栏。2244集市区 1)干线公路通过集市区时,是否考虑了集镇区警告标志或者限速措施。 2)在集市区干线公路两侧,是否考虑了分离非机动车的机非隔离措施。或者防止行人跨越的隔离栏或护栏。 3)干线公路集市区内行人过街措施是否完善,必要时是否考虑r行人过街通道或天桥。2245居民集中区1)干线公路在进入居民集中区的路段是否考虑了集镇区警告和限速。2)在干线公路正常路段没有中央分隔带的情况下,在居民集中区是否考虑了中央隔离栏。 3)干线公路居民集中区内行人过街措施是否设置完善?必要时是否考虑了行人过街通道或天桥。225交叉部分审查 方案设计的交通工程审查在干线公路交叉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2251平面交叉 1)干线公路的平面交叉设置间距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 2)干线公路沿线是否搭接了过多的机耕小道、造成对主线交通流的干扰。 3)交叉口的位置从交通管理和开口管理的角度是否合适。 4)相邻交叉口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 5)干线公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是否考虑了曲线。或者设置曲线时,曲线半径是否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6)交叉口是否位于凸曲线顶或凹曲线底部。 7)平面交叉的交角是否小于60。形成Y型或x型交叉口,是否能够改到70。以上以改善交通通行条件。 8)平面交叉范围内主线与支路的纵坡坡度是否过大或者过小。 9)交叉口本身是否易于识别,即驾驶员是否清楚交叉口的存在并了解交叉口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方式。 10)交叉口的类型(十字形、T形、环形等)是否与道路功能一致,适应交通需求和畅通性要求。 11)交叉口设计是否考虑了大型车辆用户,比如大型货车和消防车等需求。 12)交叉口设计中是否给予大交通量方向优先考虑,比如设计大半径、良好的视距等;设计标准车是否考虑了所有用户,尤其是载货汽车。 13)车道宽度是否适合于所有车辆,尤其是转弯车辆。 14)环形交叉口是否会因为交通流过大而形成拥堵。环形内横坡的反超高是否可以接受。 15)近交叉口和交叉口内的视距是否足够。 16)进出交叉口的平、纵线形是否满足视距的要求。视线是否会被下列物体遮挡或影响:车辆之间,混凝土护栏,停车交通或排队车辆,以及绿化等。 17)交叉口若为匝道出人口,是否考虑了防止错向行驶设计。2252立体交叉 1)立体交叉的类型选择是否合理。 2)立体交叉主线路段与立交段的衔接及其防护设施的类型和设置。 3)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及其出入口数目、位置是否合理。 4)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的技术指标、设计速度与立交的整体适应性。 5)互通式立体交叉变速车道的构造特征和长度是否符合交通安全和畅通性要求。 6)互通式立体交叉车道数的设置和平衡。 7)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的横断面设计,平、纵面线型、加宽和超高,出人口设计和安全设施。8)互通式立体交叉下穿车道的竖向净空、桥墩的特征和防护设施。9)分离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是否合理。10)立体交叉的交通管理和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11)立交的间距和立交与周围环境的协调。23 详细(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设计是根据初步设计(方案设计)批复意见,对所确定的建设原则、设计方案、技术措施加以深化后,通过详细施工设计图表述出来,用以施工指导所用。施工图设计的重点应在“精、细、美”方面下功夫,高度重视线形、结构及每个局部、细节的技术处理,精雕细琢,满足功能,提高视觉效果。其审查要点如下。 1)不断优化平纵线形,降低边坡高度。山区公路线位的布设影响着路基边坡的高度,平面线位即使横移12m,对边坡高度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山区公路地形条件复杂,植被茂密,测设困难。因此,测设时需比平原区公路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路基横断面是公路景观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体现,也是公路自身最可视的部分,因此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重中之重。路基横断面的布置应综合考虑边坡坡率、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等多种因素,使多种因素相互协调,并与公路所处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 3)公路结构物为永久性建筑,通常又是庞然大物,至关重要的是应特别重视结构美学。所谓结构美学并非指装潢或装饰,而是指其规模、比例、形状、线条、质地、色彩等。施工图阶段应充分重视结构物的细节设计,在人迹罕至路段公路结构物的设计以追求自然、简捷、古朴为好,在城镇等人文气息浓厚区域,适当强调人文景观,赋予公路结构图以特定人文气息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4)互通式立交为取得或维持沿线景观效应提供了较大机会,应把原有天然地物如小片沼泽地、小溪、小块岩体和小树等纳入互通式立交设计范围。 5)沿线设施应进行美学设计,包括标志、照明、隔离栅及护栏等。这些设施的设计与安装应审慎考虑。协调好这些设施之问的关系对于实现统一的和减轻杂乱无章的视觉印象至关重要。例如,桥头引道护栏应与桥栏杆融为一体;电缆应尽可能敷设于地下;公用设施的立柱、电灯杆与标志杆等应合并使用,数量越少越好;照明设备与交通标志的设置应避免与行道数冲突;设计停车设施或综合运输设施时,应协调好照明与树木栽植的关系,以保证为绿化提供空间,且不损失逾期的照明光度。为避免生活污水排放污染环境,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服务区污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对于地表排放困难时,则应经处理后采用漫灌方式通过渗管排入地下;对需排入河流的路面径流,则应经沉淀和过滤后排放。 6)公路绿化以保护沿线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和谐的公路景观为根本目的。 植物是所有地表的最佳覆盖物。植物分草本植物(如草和豆科植物)和木本植物(包括灌木与乔木)。各种植物的组成与散布应赏心悦目,与公路的总体环境相协调。用当地生野花点缀景观是较好的方法,设计野花景观时,环境条件与色彩、质感及线条同等重要。应避免“行道树”等明显的人工绿化的痕迹,使路域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详细设计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就是审查有关项目各组成部分的最后设计。该阶段的道路交通工程和安保工程审查,应在详细设计完成之后进行。具体的审查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231线形部分审查 施工图设计的交通工程审查在公路线形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2311公路路线的平面线形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直线的最大长度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2)直线的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3)圆曲线最小半径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4)圆曲线最大半径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5)圆曲线最大超高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6)回旋线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7)平曲线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8)车道的视距是否能够保证。 9)超高值及其布设方式是否合适。 10)超高会否因路基沉降等因素降低或增大,甚至反超高。 11)曲线内侧加宽是否足够,即是否考虑了大型车转弯半径的要求。曲线内侧的排水、结冰、积雪等问题,是否考虑了增加路肩宽度以储雪。 12)曲线段道路中央带开口的行车视距是否能保证。 13)曲线段是否存在支线出入口,而误导路线方向。 14)能否避免使用反向曲线。 15)是否有视线诱导或其他原因使驾驶员无法判断下一个平曲线的所在或对曲率判断错误。 16)能否加长反向曲线之间的直线段长度。 17)曲线段驾驶员的各种视距是否能得到保证。 18)有些同向复曲线组合会使驾驶员无法判断下一个平曲线的存在或无法精确判断其曲率而导致驾驶错误。能否避免使用同向复曲线。 19)能否加长复曲线件的直线长度,至少满足3s行程。 20)复曲线的各种视距是否得到保证。2312公路路线的纵断面线形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公路纵断面的最大纵坡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2)公路纵断面的最小纵坡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纵坡过小的路段,路拱形状与横坡能否满足排水要求。 3)公路纵断面的最小坡长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4)公路纵断面的最大坡长是否超过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5)公路纵断面的缓和坡段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6)公路纵断面的合成纵坡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7)公路纵断面的竖曲线最小半径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竖曲线半径是否满足视距要求。竖曲线是否设置过密。 8)公路纵断面的竖曲线最小长度是否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接近极限值。 9)是否有特殊凹形竖曲线需要照明。2313公路路线的横断面是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1)路基的横断面形式是否合理。对于双车道公路,是否满足超车视距;车道宽度是否满足超车、错车、会车等要求;若为整体式路基,是否需要设置中央带(或者叫缓冲区)以分隔双向行驶车辆,外加隆声带。 2)道路的总体宽度是否能满足交通量的需求。 3)道路横断面其他部分的宽度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 4)路肩设计是否与车道总数匹配;路肩宽度是否适合紧急停车;路肩是否需要安装隆声带。 5)路缘石是否需要;如需要,缘石是否与护栏设计匹配。 6)小桥涵宽度是否窄于路基宽度而需要处理。 7)若无路肩,是否需要设置合适的紧急停车区。2314公路的平、纵线形的组合是否合理,是否出现了不利的线形组合 1)平、纵线形组合是否得当:上坡后是否暗藏小半径平曲线,下坡后是否紧接小半径平曲线等。 2)组合段视距是否得到保证。232路基路面设计部分审查 1)高路堤、深路堑或水文地质条件不利时,路基边坡设计是否进行了边坡稳定性验算。是否采取了相应的防止失稳措施。 2)路基边坡防护类型的选用是否考虑了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 3)长期或短期遭受大水淹没的河滩路堤,在高水位时,左右两侧水位不一致,会产生横穿路堤的渗透,导致破坏边坡稳定性,是否验算了其稳定性并有加固措施。 4)路基边沟的尺寸和纵坡设计是否满足排水和防止冲刷的要求。 5)路堑边坡顶部的截水沟和排水沟是否具备拦截和排除山坡来水的功能。 6)路面面层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抗滑性。 7)在桥面铺装层次组合和设计中,能否满足与桥面板粘结、防水渗入以及结构强度和抗滑要求。桥头两端路基是否采用了加固技术措施,以减少工后沉降,防止或减轻桥头跳车。 8)公路建筑限界内是否有任何部件(公路标志、护栏、灯柱、电杆、行道树以及跨线桥桥墩、桥台等)侵入。 9)是否可能存在路表水滞留、排水不畅等问题(可能由于超高过渡、纵横坡过小等原因造成。233路段部分审查 施工图设计的交通工程审查在公路路段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 1)公路沿线是否有沿河线路段;对于沿河线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2)公路沿线是否有高路堤路段;对于高路堤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3)公路沿线是否有急弯路段,对于急弯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4)公路沿线是否有陡坡路段,对于陡坡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5)公路沿线是否有道路宽度、断面形式或车道数变化路段;对于这样的路段是否采取了完善的交通工程处理措施。 6)公路沿线是否有横风路段;对于横风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7)公路沿线是否有傍山险路路段;对于傍山险路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8)公路沿线是否有路侧堤坝路路段;对于路侧堤坝路路段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9)对于桥梁,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桥梁净空是否满足、桥面布置是否合理;桥梁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10)对于涵洞,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涵洞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11)公路沿线是否有渡口;对于渡口,是否设置了完善的预告、指示设施;是否设置r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12)公路沿线是否设置了隧道;对于隧道,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线形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对于隧道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13)公路沿线是否设置了收费站;对于收费站是否设置了正确的预告、指引措施;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14)道路沿线中分带的开口是否合理,中分带的开口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讣,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 15)道路沿线的侧分带开口是否合理,侧分带开口是否进行了正确的设计,是否设置了完善的交通工程设施。234集镇区部分审查2341 集镇区 施工图设计的交通工程审查在公路集镇区部分主要考虑和审查如下内容。 1)干线公路在进入集镇区的路段是否设置了集镇区警告标志。 2)干线公路的集镇区是否采取了法规或警告限速措施。 3)当由正常路段进人集镇区限速差值较大时,是否设置了限速分步降级措施。集镇区的限速值是否合理。 4)当集镇区采用法规限速时,在集镇区路段结束后是否设置了恢复正常路段限速措施。 5)在集镇区干线公路两侧,是否设置了分离非机动车的机非隔离措施,或者防止行人跨越的隔离栏或护栏。 6)在干线公路正常路段没有中央分隔带的情况下,在集镇区是否设置_中央隔离栏。 7)在干线公路集镇区中央分隔带、中央隔离栏或者机非分隔带开口的地方,是否进行了正确的出入口设计。是否设置了完善的标志、标线措施。 8)在干线公路集镇区段是否频繁设置了中分带或侧分带的开口。是否频繁设置了人行横道措施,影响了干线公路的畅通性。 9)干线公路集镇区内的交叉口是否进行了正确的渠化、标志、标线的设计。是否进行了正确的信号控制设计。 10)干线公路集镇区内行人过街措施是否设置完善。必要时是否设置了行人过街通道或天桥。2342学校 1)干线公路在进入沿线学校区之前足否设置了学校警告标志。 2)十线公路在学校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法规或警告限速措施。 3)干线公路进入学校区,当限速值与正常路段差值较大时,足否采取了分步降速措施,学校区的限速值足否合弹。 4)、学校区采用法规限速时,在出学校区后是否没置了恢复正常路段限速。24公路交通I程与安全保障技术 5)学校门口是否采取了完善的行人过街措施如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6)学校的门口是否设置了完善的标志、标线,如停标志、禁J:停车标志、禁止停车地面标线等。 7)在学校火门区两侧,是否设置r必要的物理机|E隔离措施,或扦防止行人跨越的隔离栏或护栏。 8)学校区的门口足岔采取了信号灯控制。是骨有设置信号控制的必要。2343医院 1)干线公路在进入巨院区之前是否没置r医院指路措施。 2)医院区是否没置r限速措施。采取的限速措施是台合理。 3)医院门口是否设置了必要的信号灯控制。 4)医院区门口是否设置了完善的行人过街措施。如人行横道、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5)医院门口是否没置厂完善的标志、标线,如停标志、禁止停车标线等。 6)医院区公路两侧是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