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2014年7月18日初二物理 (5)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知识点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运用了转换法、放大法);2、振动是指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是人耳都能听到。3、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即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在产生以后,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称为声波。传播时声波具有能量注:有声音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声音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声速还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1/15s(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测量深度;S=vt/2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6、人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1)发声体 (2)有能够传播声音的 (3)良好的 。2)我们要听到声音有三个条件:声源的振动频率要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要有传声的介质;要有完好的人耳知识梳理(二)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A. 声音的产生 来回往复的运动叫做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时的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弦乐器(二胡、京胡、琵琶、提琴等)的发声是靠弦的振动,管乐器(笛、箫、黑管、号等)的发声是靠管中的空气振动,打击乐器(锣、鼓等)的发声是靠锣面和鼓膜的振动 B. 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一般说来,固体的传声能力比液体的强,液体的传声能力比气体的强 C. 声波 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可将不可见的声波与可见的水波进行类比,以理解声波 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在介质中形成疏密相问的波向四周传播,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便听到了声音 发声停止是指声源停止向外界传送声波,而已经传送出去的声波仍可继续传播如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人们在看到闪电后几秒钟才听到雷声,此时声源处的振动早已停止了 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山崖、墙壁、高大建筑物等障碍物,就会被障碍物的表面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若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 S,人耳就能听到回声,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修建剧场、礼堂、音乐厅都要考虑回声,以免影响音响效果声音的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回声现象制成的回声测深仪、水声定向器、超声探伤仪等广泛应用于矿床勘探、材料探伤、水深测量、鱼群探测等方面 从声源发出的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多个反射面,就可以发生多次的反射如夏日的雷声,有时隆隆地延续几秒钟以上,就是声波在云层、山岳和地面间多次反射造成的;再如古建筑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以及江西弋阳境内的名胜“回声谷”等等都是属于多次反射的回声人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讲话听起来要响亮,而且当讲话声停止以后,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仍然有余音回荡,就是由于声音在物体表面连续多次反射的多次回声交混在一起形成的,称为交混回响,简称混响,这种混响可以延续一段时间从声源发声停止,到声音减弱到听不到的一段时间,称为混响时间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长,往往使声音不清晰,音色混浊、发闷,形成嗡嗡不绝的噪声;如果剧场的混响时间太短,就会使本来婉转圆润的声音变得干涩无力、生硬,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以l5 S左右为宜 两列声波在某种物质中传播时相遇如振幅增大,响度就增大,这种现象在声学上叫做声音的共鸣二胡、小提琴等各种乐器在制造时都充分考虑了这一原理 物体除了能反射声波,也能吸收声波,特别是软的多孔的材料吸收声波的效果更好播音室内的墙壁和地面都要用吸收声波的材料来减少杂音的干扰 D声能 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声能逐渐减小,若设法使声波向某一方向传播,则声能就集中,声波就能传得远些,医用听诊器、广播喇叭之所以制成那种形状,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 E声速 (1)定义: 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决定因素 声速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米秒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真空中的声速为零 声速还与传播声音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提高训练(一)一选择题(共27小题)1(2013柳州)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2(2011巴中)风吹树叶沙沙响,其发声体是()A风B树叶C空气D耳膜5(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6(2011西宁)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嫦娥一号”登月工程假如你以后登上月球后,你所做的那个实验,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进行的是()A用刻度尺测长度B用放大镜看细小物体C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路径D用小锤敲击音叉可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7(2011日照)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9(2010湘西州)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10(2010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11(2010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12(2010泸州)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A传热B传声C通风D导电13(2010六盘水)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ABCD14(2010南充)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15(2009临沂)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大雪过后,大地披上厚厚的银装,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里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这一描述,你认为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这主要是为了()A减弱声波的反射B增强声波的反射C增大声音的响度D装饰的美观些16(2007成都)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装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A减弱回声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C增大声音的频率D增强响度17(2006哈尔滨)如图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用金属丝代替细棉线听到的声音更大些,这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C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18(2005攀枝花)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56次,蜜蜂每秒振翅300400次,当它们都从你身后飞过时,凭你的听觉()A能感到蝴蝶从你身后飞过B能感到蜜蜂从你身后飞过C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D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后飞过19(2012翔安区质检)如图所示,中国海军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网D金属物质网20(2011苍溪县模拟)雨滴落到水塘中的荷叶上发出“啪、啪”的声音,这里主要振动发声的物体是A雨滴B空气C荷叶D以上都是21在敲响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为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C大钟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还在延长22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速与温度无关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余音绕梁”说明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D吹笛子时,笛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24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B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25(多选题)关于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它在真空中不能传播B正常人耳能听到振动频率范围约为20Hz到20000HzC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在15时约340米/秒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但保持原有的频率不变26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A空气水鱼B地面空气水鱼C空气鱼缸水鱼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27公用电话亭都用玻璃作为隔音墙,这是因为玻璃()A不能传声B能反射声音C能吸收声音D以上三种都对二解答题(共3小题)28(2012沈河区一模)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声音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时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29某同学在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首先按甲图方式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音叉以及泡沫塑料小球放好,当他按照乙图方式用小锤敲击右边的音叉(1)你会看到的现象时_(2)这种现象说明了_3)小球在这里起的作用是_(4)此实验器材还可以用来探究的实验是_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提高训练(二)1你听不见手的挥动声,是由于 _人能听见蚊子的嗡嗡声,是由于(1) _,(2) _2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_、_、_都可以发声在空气中声音以_的形式传播在同种介质中声速与_有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m/s; 不同介质声速一般_3如图上右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此研究方法叫做_法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4正常坐姿时写作业,我们能听到自己书写的声音如果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写字,你听到的书写声有什么不同吗?写下你的感受,并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_5为了探究“声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方案:把正在响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方案: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方案:吹响笛子后,按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方案:将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上,观察波形你认为最能说明所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案是_(选填以上数字符号)6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 m/s,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_的方法听到声音7(2011许昌二模)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入耳引起的感觉,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s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如果一个人在山谷中距峭壁11.5m的位置对着峭壁大声喊话,则他能否听到回声?_(填“能”或“不能”);他感觉声音_(填“加强”或“没有加强”)已知声速约为340m/s(t=0.068s0.1s,8(2005临沂)在狭窄的空间燃放鞭炮比在野外燃放鞭炮时的响度明显大,这是因为在狭小空间声波经过多次_造成的9(2012徐州)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二解答题(共22小题)9小明、小华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了水花;小强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声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被琴弦弹开了(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2)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3)小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作媒介;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东西作媒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两个小实验:两张课桌紧紧地靠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4)小明、小华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_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的猜想_是正确的(5)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F理论推导;G经验总结你认为小明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10小明为了研究材料的吸音性能,选取了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板、薄棉絮、木板、硬纸板作为研究材料并设计实验:把闹钟放入鞋盒中,分别用不同的材料盖住闹钟,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出听不到指针走动时声音的位置与声源间的距离比较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材料种类泡沫塑料板薄棉絮木板硬纸板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0.300.280.480.53(1)根据表中数据,按吸音性能由好至差排列依次为 (填材料种类的序号)(2)由上述实验可知吸音性能好的材料的共同特点是表面粗糙多孔11(1)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_)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A B C D(2)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材 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距鞋的距离2m3m1m14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中,小明的猜想是: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_在做该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 是:(1)_(2)_根据实际的现象,得出预想的结论,可以用_方法15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题目:(1)观察图1,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2)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16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小明和小刚进过讨论;提出一个猜想“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的试验:(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刚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上,他_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小刚_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为此,他们得到了结论:_放学后,小明和小刚走到车站附近时看到一根闲置的长钢轨架在路边,小明提议利用钢轨再作一次课堂上的实验这次,由小刚在钢轨的一头用石块敲一下,小明把耳朵贴在钢轨的另一头结果他听到了两次声响,“这是为什么呢”小明产生了疑问,但他马上恍然大悟“这是因为_和_都能传声;且传声速度不同”,小刚马上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听到两次声响分别是由什么传来的呢?”他们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明白第一声是由_传来的;第二声是由_传来的(3)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但他用牙咬住一根小棒来感知声音,声音是靠_传播的20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 0.1m/s,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2个你想到的场景来19请仔细阅读下表,表中是几种物质的声速,单位是m/s,你能从中得到哪二个信息:空气(15) 340海水(15) 1531空气( 25) 346铜 3750软木 500大理石 3810煤油( 25) 1324铝 5000蒸馏水(25) 1497铁 5200信息一:_ 信息二:_ 22几位同学一起做“土电话”实验用两个纸盒做话筒和听筒连接两筒的线是棉线两同学开始试“土电话”他们发现:(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将棉线改为金属丝后, 听筒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说明什么?(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人用手捏住线上某一部分则听筒就听 不到声音了,原因是什么?(3)如果在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在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原因是什么?2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_的缘故(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_的缘故26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收到返回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米/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2)海洋的深度是多少?27某人站在正对着悬崖行驶的船上对着远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后听到回声,若船行驶的速度是5m/s,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问人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28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m?(2)“向月球发射超声波并利用回声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这一方案可行吗?为什么?如何改进这一方案才切实可行?29(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30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它说明了_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2)如图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3)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可以传声(4)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_,并由此推理可知:_ 答 案 16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小明和小刚进过讨论;提出一个猜想“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的试验:(1)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小刚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上,他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2)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小刚不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选填“能”或“不能”)为此,他们得到了结论: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放学后,小明和小刚走到车站附近时看到一根闲置的长钢轨架在路边,小明提议利用钢轨再作一次课堂上的实验这次,由小刚在钢轨的一头用石块敲一下,小明把耳朵贴在钢轨的另一头结果他听到了两次声响,“这是为什么呢”小明产生了疑问,但他马上恍然大悟“这是因为空气和钢都能传声;且传声速度不同”,小刚马上提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听到两次声响分别是由什么传来的呢?”他们带着这个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终于明白第一声是由钢轨传来的;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来的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物理学方法1965261专题:简答题;实验分析法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介,但是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解答:解:(1)把两张紧紧地挨在一起,小明轻敲桌面,因课桌能传播声音,所以小刚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2)两种课桌紧挨的时候,是靠固体传播声音;两张课桌中间有一条小缝的时候靠空气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离开一个小缝,小刚不能听见小明轻敲桌面的声音在敲击钢轨管时,声音既通过钢轨传播,又根据空气传播,因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他听到了两次声响;第一声是由钢轨传来的;第二声是由空气传来的故答案为:(1)能;(2)不能、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的好;空气、钢、钢轨、空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效果不同的认识和了解,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此题是一道验证声音的产生、传播的科学探究题,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7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声音的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时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分析与论证:声音传播靠 介质(3)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聋,但他用牙咬住一根小棒来感知声音,声音是靠 固体传播的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1965261专题:实验探究题;设计与制作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解答:解:(2)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好,两张课桌紧挨时,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声音大;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效果不如固体,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声音的传播要经过空气,声音小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且固体传声效果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用牙咬住一根小棒来感知声音,声音通过小棒传入耳朵,是靠固体传声的故答案为:(2)声音的大小声音靠什么传播两张课桌紧挨时 大固体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缝时 小 气体(3)固体点评:此题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解答此题的难点是表格中数据的添加18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小丽同学用如图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如图乙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用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变小,最终消失这种现象表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1965261专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解答:解:(1)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2)由题意可知,不断地抽出罩内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进一步推理,没有气体时将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答案为:(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2)变小;真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属于探究性的题目19请仔细阅读下表,表中是几种物质的声速,单位是m/s,你能从中得到哪二个信息:空气(15) 340海水(15) 1531空气( 25) 346铜 3750软木 500大理石 3810煤油( 25) 1324铝 5000蒸馏水(25) 1497铁 5200信息一:固体传声比液体快,液体传声比气体快信息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考点:声速1965261专题:信息给予题;声现象分析:由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在同样温度下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且传播速度均不同,可以作个比较;而在同种介质中,不同温度下的空气,且传播速度也不同,也可以作个比较解答:解:(1)因为在表中的固体、液体、气体处数值依次减小,所以信息一是:固体传声比液体快,液体传声比气体快;(2)在表中同在空气中而温度大的数值大于温度小的数值,所以信息二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答案为:固体传声比液体快,液体传声比气体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速的大小跟介质及其介质温度的关系20请你设想一下,假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 0.1m/s,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2个你想到的场景来考点:声速1965261专题:答案开放型分析: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当传播速度减小时,声音传播的速度就会慢下来解答:解:答案不唯一,如下:(1)教室内,坐在后排的同学听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的声音较坐在前排的同学晚;(2)教室内墙壁的回声与原声将能够区分,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回答问题的声音,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将无法上课;(3)喊走在前面的同学回来,比快步走过去还慢;(4)行人将很晚才听到后面开过来的汽车的鸣笛声,汽车已开到行人跟前,汽车的鸣笛声还没有传过来点评:解题时应以现实生活中的声速为参照物,用变化后的声速与现实情况相对比,然后分析将会出现的情景21分析实验数据是学习物理必须具有的技能,下表列出了声音在几种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几种物质的声速(m/s) 空气(15)340海水(25)1531空气(25)346铜(棒)3750软木(25)500大理石3810煤油(25)1324铝(棒)5000蒸馏水(25)1497铁(棒)5200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写出你的发现:(1)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2)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速1965261专题:归纳法分析:(1)比较表中声音在气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得结论;(2)比较表中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得结论;(3)比较表中声音在空气中温度不同时的传播速度得结论解答:解:观察表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多数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答案不唯一)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实验数据表的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是实验探究的基本技能22几位同学一起做“土电话”实验用两个纸盒做话筒和听筒连接两筒的线是棉线两同学开始试“土电话”他们发现:(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将棉线改为金属丝后,听筒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说明什么?(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人用手捏住线上某一部分则听筒就听不到声音了,原因是什么?(3)如果在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在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原因是什么?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条件1965261专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分析: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物质的密度越大,传声速度越快;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而且声音正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高低不同,振动的力度也不同如果在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在于松弛状态,线的振动频率会大大降低,发出的声音会低于人的听觉下限解答:解:(1)用金属线连接土电话比用线连接土电话传声效果好,所以将棉线改为金属丝后,听筒听到的声音就大些;(2)当用手捏住线的某一部分时,此时会阻碍声波的传播,使线的振动停止,故另一方会听不到声音;(3)对着杯子讲话产生的振动通过笔直的线传导给了另一端,从而使对方接收到了声音;而如果绳子松动时,棉线振动的频率太低,这种振动就不能延续,从而达不到传递声音的目的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知道影响声音传播条件的因素是解决此类的关键23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固体能够传声的缘故(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固体的传声效果要比气体效果好的缘故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1965261专题:应用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且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解答:解:(1)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固体(大地)能够传声的缘故;(2)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是声音通过固体(枕头)传播的;若把枕头拿掉,声音就通过空气传播;听不到这种声音,其原因是固体的传声效果要比气体效果好;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声;(2)固体的传声效果要比气体效果好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24小明为了研究材料的吸音性能,选取了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板、薄棉絮、木板、硬纸板作为研究材料并设计实验:把闹钟放入鞋盒中,分别用不同的材料盖住闹钟,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出听不到指针走动时声音的位置与声源间的距离比较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吸音性能,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材料种类泡沫塑料板薄棉絮木板硬纸板听不到闹钟指针走动声音时的实际距离/m0.300.280.480.53(1)根据表中数据,按吸音性能由好至差排列依次为 (填材料种类的序号)(2)由上述实验可知吸音性能好的材料的共同特点是表面粗糙多孔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1965261专题:实验题;转换法分析:(1)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2)根据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距离越长说明隔音效果越差,距离越短说明隔音效果越好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如果距声源的距离越短说明材料的隔音性能更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薄棉絮的距离为0.28m最短,故隔音性能最好;泡沫塑料板的距离为0.30m,隔音效果次之,木板距离为0.48m,隔音性能排在第三位,硬纸板的距离为0.53m,隔音性能最差; 由几种材料对比可知,如果材料越粗糙,并且小孔越多,隔音性能越好故答案为:(1);(2)表面粗糙多孔点评:此题是结合探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实验考查学生对转换法和防治噪声途径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5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在顶部铺设的是两层膜:ETFE膜和PTFE膜外层是用来挡雨的ETFE膜,ETFE膜下12m的位置,将铺设用于吸音铺设吸音的PTFE膜的作用都是用来减弱“回声”的那么它们的吸声效果究竟谁好谁差?你准备设计个怎样的实验来探究实验器材:“吸音板”、“PTFE膜”、闹钟、刻度尺;实验思路:分别用“吸音板”、“PTFE膜”包住正在发声的闹钟,人逐渐远离,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然后测量出人到闹钟的距离,分别记为Sl、S2结果评价:若S1=S2,则说明“吸音板”、“PTFE膜”吸声效果相同;若S1S2,则说明“吸音板”、“PTFE膜”吸声效果不同考点:回声1965261专题:压轴题;设计与制作题;控制变量法分析: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来探究,这要求我们知道吸声效果应如何判断;然后根据吸声效果的判断方法设计即可解答:解:吸声效果好差应判断在相同的发声的条件下,它们产生的声音,经过不同材料的隔音后,声音传播的距离不同来判断;距离越近表明膜的吸声效果好则:实验器材:“吸音板”、“PTFE膜”、闹钟、刻度尺实验思路:分别用“吸音板”、“PTFE膜”包住正在发声的闹钟,人逐渐远离,直至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音,然后测量出人到闹钟的距离,分别记为Sl、S2结果评价:若S1=S2,则说明“吸音板”、“PTFE膜”吸声效果相同;若S1S2,则说明“吸音板”、“PTFE膜”吸声效果不同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确切理解控制变量法,注意利用物理方法来探究物理问题26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秒后接收到返回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 米/秒,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耳能听到超声波吗?(2)海洋的深度是多少?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1965261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2)已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海洋的深度解答:解:(1)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所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炭仓储物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木质家具生产线项目建筑工程方案
- 离婚双方关于房产、车辆及股权分割协议公证范本
- 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与保密竞业限制全面协议
- 跨国能源合作:中石油国际油品购销合作协议
- 离婚简易协议书: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益协议
- 智能家居系统租赁合同提前终止及售后服务协议
- 竞业禁止协议赔偿金在教育培训行业的适用
- 安全员脚手架考试及答案
- 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设计与功能优化方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 医院成本考核管理办法
- 皮肤病饮食护理
- 联通标志设计专业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5版)
- 渔人跨年活动方案
- DB43∕T 2638-2023 文物建筑属性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 年产5.2GW光伏组件项目环评报告表
- DB42T 1049-2015 房产测绘技术规程
- 基于Spring Boot的服装店铺管理系统论文
- PLC基础知识入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