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探微.doc_第1页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探微.doc_第2页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探微.doc_第3页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探微.doc_第4页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探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探微摘要:要真正把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形象,需在了解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明白诗歌鉴赏的作用,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以便于更好地把握形象 ,从而真正理解诗歌塑造的形象及其内容。关键词:诗歌形象 塑造方法 把握形象 鉴赏作用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时重要而基本的审美单元。可以说理解了诗歌的形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领会了诗人的感情,体会到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本文试从什么是诗歌形象、诗歌中形象塑造的方法入手,谈谈诗歌鉴赏的作用及如何科学地把握诗歌形象。一 什么是诗歌形象诗歌和小说、戏剧一样,是塑造形象的一种手段。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后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如,杜牧的山行中写山中风景,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形象之所以丰富多彩,奇幻瑰丽,是因为诗歌形象由自然物象与诗人情感共同作用而形成。客观事物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它们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会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呈现出“泪眼问花花不语”的哀怨、“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留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心声。这时的各种物象,都首先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进入诗人的构思,再经诗人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就构成了独特的诗歌形象,可以说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诗歌形象涵盖范围极大,无论自然界的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社会生活中的战争、宦游、渔猎、婚丧,人类自身的四肢、五官、肺腑、心理,还是人类创造的建筑、器物、服饰、城市,抑或是人的虚构物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都可在诗歌世界中伴诗人同喜同悲,向世人或泣或诉,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诗歌形象常有固定的内涵,如“梅”这种事物,当它进入诗中,并融入诗人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了诗歌的形象,又经古人反复运用,固定地表现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柳”本是无情之物,但它进入诗中,成为诗歌形象后,借助“留”的谐音,它成了送行、离别的象征。在构成诗歌形象时,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不同的许多诗歌形象,由“云”构成的形象,如“孤云”带着贫人幽士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气息,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由“柳”构成的诗歌形象,如“杨柳依依”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则带着慵懒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却带有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即使同样的“白云”形象,也既有“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惆怅,又有“白云回望合”的闲适。可见诗歌形象是融入诗人情趣,使万物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情味的形象。也是诗歌体裁主观性、抒情性作用于自然事物的产物。诗歌形象的构成中,可以是事物某一些特征的夸张,使其更具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也可以是事物特点的移植和拟人化,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构成诗歌形象,还可以用一事物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间本不存在的形象,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多属此类。火炬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金铜仙人无泪,李贺却写出“忆君清泪如铅水”。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形象是自然万物经过诗人艺术创造而成的,具有更强的主观性、情感性。是诗歌体裁特有的产物,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不同于其他文体中的艺术形象的。二 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一)诗歌中塑造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对偶等。下面将逐一做以说明。1、细节刻画:多用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例如崔灏的长干行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天真无邪、朴素率真的形象刻划得活灵活现。再如李清照的点绛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自己,以便偷偷窥视入门少年的这个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2、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文学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烘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3、对比衬托: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以对照,互相比较,来表达诗人情感。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前三句中描写昔日的繁荣似锦和最后一句中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中所蕴涵的、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再如,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沧桑感、“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的感喟,亦是如此。4、比兴手法:比即比喻,是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状。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沉,泅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怀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地点(楼)和情状(人倚楼)。5、对偶:是中国古诗中特有手段之一,通过这种手法可把不同的诗歌形象组合起来,让人看了这一面很自然地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将时间跨度很大的孟浩然青年与老年形象连接起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也是将渭北、江东这组相去甚远的两地构成一个整体形象。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更是跨越不同时空,构成诗歌形象。杜甫则利用对偶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形象描绘出无尽秋色,抒发千古浩叹。以上几种手法既塑造诗歌形象,又完成了形象的组合,使诗人得以打破时空限制,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1、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但也不离形象,那风雨飘摇中的茅屋与呼号奔走的老者形象,使情感更加动人。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于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如同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另如宋祁的“红杏之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如屈原橘颂及诗经等诸多篇幅,常于诗中寄予某种思想,使诗歌形象成了诗人情操的化身。再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风西角荒原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作者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三 诗歌形象鉴赏的作用1、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张籍古乐府中“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识未嫁时”表面写男女情事,实则表明忠于朝廷的心迹。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很多古诗词中(尤其是宋词),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心领神会,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朱熹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我们阐述学而不厌的治学道理,深入浅出,意味悠长。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4、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人的个性风格,得以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一个诗人有无自己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诗中形象的塑造。如屈原风格与其诗中香草、美人及众多神灵有关,李白风格则以其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及许多夸张、想像的形象体现,李贺的风格成于他诗中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形象。借助这些形象,能使我们深入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理解诗歌内涵。四 如何正确把握形象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吟咏物象的诗更须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例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琢,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本诗以雁自喻,雁的特点开篇即明,不饮不琢,边飞边鸣,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颈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尾联写野鸭自得其乐,从而陪衬出孤雁的情深意长,和“谁怜”相呼应,足见作者的爱憎。联系作者当时寄居夔州,亲朋离散、天各一方,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骨肉团聚挚友相逢,从中可看出这孤零零的雁儿实为作者的化身。因而从“谁怜”一句就能理解雁有我怜惜而我却无人相怜的孤苦零丁之感。在理解野鸭的“无意绪”时,自然能理解作者苦不能和知己亲朋相见,却要面对一些庸夫俗客时厌恶无聊的心绪。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就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人物动作、语言、神情等的诗句,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要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上片充分利用“暮雨”、“霜风”、“关河”“、残照”、“江水”等意象从不同方面描绘了“红衰翠减”的深秋景象,营造出苍茫冷落的气氛。下片分别从“我”和“佳人”两方面来描写,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我”不忍登高遥望,我感叹;“佳人”“妆楼颐望”,误识归舟。从“故乡”、“归思”、“归舟”等词语能理解出诗人抒发的是思念家乡,思念佳人的愁绪。综观全词,诗人上片寓情于景,下片即景抒情。上片的环境烘托了诗人的感情,犹以江水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这是为下文的抒情蓄势。而下阕以“争知我”三字,归结到自身,以“凝愁”收束,首尾圆合,前后贯通。文笔灵活跌宕,感情含蓄深沉。再次,把握诗歌形象,应抓住诗的特征,不拘现实细节。如古人评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 ,霜皮溜雨四十围”时的“无乃太细、过高”之例,既是反例,而“寒山寺是否夜半击钟”之争更不是把握诗歌形象正途了。“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的形象绝不会出现在现实中,但作为诗歌形象来表现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是再真切不过的。最后,把握诗歌形象,离不开联想,引发联想是诗歌特征之一,把握诗歌形象也离不开联想。如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