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doc_第1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doc_第2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doc_第3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昌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安义县乔乐乡社坑小学-凌绿化江西省安义县乔乐乡社坑小学 联系电话邮编:330504 【摘要】: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就是教师凭借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结合学校中的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正文】: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自古以来,我们教师就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教语文的同时又往往还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澜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作了如下的尝试。一、在语文课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一)在提示课题中渗透德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集。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孩子们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了“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发奋读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的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句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邱少云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三)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中渗透德育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雨来的家乡美吗?、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的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的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古诗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不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是把语文课上成枯燥的纯文字训练课。 二、实施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 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 实施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