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doc_第1页
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doc_第2页
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doc_第3页
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doc_第4页
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单 位:焦作市第二十九中学 姓 名: 师文峰 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思考师文峰 焦作市第二十九中学【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元研究的角度对终身体育产生的背景、终身体育的涵义、终身体育的内容、终身体育相关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终身体育理论;元研究; 思考问题的提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提出更高要求,对体育的需求也会日益高涨。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的终身化趋势、体育运动的发展及社会发展与个人需要相结合加速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终身体育的研究热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说明、阐释、论证了终身体育的理论和实践。这些研究不仅为人们从事终身体育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我国终身体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研究数量的逐渐增多,研究内容接近泛化,重复现象也日益明显。“元研究是对某类研究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称之为元问题)的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解决目前终身体育研究中所存在问题的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所以,本文通过元研究的方法对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浅显地分析。 1 关于终身体育产生的背景终身体育的形成,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以及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等有密切关系。终身体育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占主流的体育思想,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关注“终身体育”。北京体育大学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开启了终身体育研究的先河。目前,关于终身体育形成的研究,基本上存在两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源于终身教育的需要。终身教育被认为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文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观点。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传播了这一思想。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1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的地位。“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近40年来得到飞跃发展,终身体育教育已成为全球性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体育虽然产生于终身教育,但二者提出的情况又不相同,终身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对人们的再学习要求非常直接,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终身体育更侧重于引导人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第2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产生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要。终身体育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它的提出反映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危害、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众媒介宣传体育、推广体育科学知识的普及,使得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人们开始意识到阶段性的学校体育生活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需要终身从事体育。人们不再把物质享受作为第一选择,而把健康、快乐地生活作为一生的追求。在这种条件下,终身体育可以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追求的一种价值体现。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的发展需要。“终身体育是一个事关民族生命质量的重大课题,关系着民族生存质量的优劣,终身体育将真正成为陪伴人们终身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生内容。”综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终身体育的产生不应该仅仅归因于终身教育的需要或者是源于人们对健康、对生活质量追求,而应该是两者影响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终身教育思想传播和普及的大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加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异化的程度日益严重。为了避免外界物质欲望的干扰和腐蚀,人们开始试图寻求一种长期稳定的方式调整内心,以维持内在的平衡。由于终身体育所体现的深层文化内涵和自然的表现形式,逐渐受到多数人的重视和青睐。2 关于终身体育的涵义 人们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尚无统一的说法,我国学者对终身体育概念也有不同的诠释,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 第l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它是现代人追求生活乐趣、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2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是指受教育者不仅在学校时接受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毕业后仍能以在学校养成的习惯和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使学校体育的效能得以延续终身。 第3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就是终生锻炼,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自学、自愿、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 第4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是将体育作为从0岁至100岁贯穿于人的整个生涯的一种既有益于个人,又有益于社会的生活方式。 第5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是指学会一种体育专长,终身可用来锻炼身体,终身受益不尽。 第6种观点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参加体育锻炼。终身体育要求受教育者不仅在学校(含学前家庭体育)时接受体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形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毕业后仍能坚持体育学习和锻炼,并得以终身受益。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终身体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有的从时间、空间着手,有的从健身角度谈论,有的把其看作一种生活方式,有的视其为体育专长的延伸,还有的从学校体育着眼等。根据解释学的相关知识,即“傅伟勋认为创造性解释学应该包含的五大辩证层次:(1)实谓:原典实际上怎么说,涉及原典的校勘考证。(2)意谓:原思想家想要表达什么,是“实谓”的真正意思。(3)蕴谓:原典思想的深层义理,包括高低不同的多层解释学蕴涵。(4)当谓:原思想家应当说出的或创造的解释学者应当如何重新表达。(5)创谓:为解决原思想家未完的课题,现在必须创新地说出什么,从批判的继承者转为创造的发展者,为原思想家完成其未能完成的创造性思维课题。”笔者认为对终身体育的界定既要从过程的视角阐明终身体育的本质含义,又要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为重心讲明终身体育的合理外延。鉴于此,笔者认为:终身体育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了实现体育的某种功能,锻炼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状态,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并自觉接受体育指导、教育,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3 终身体育的内容研究关于终身体育思想、意识、习惯和能力的研究占所检索文献的绝大部分,不同的学者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解读、阐释和论证。有的从心理学角度、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有的以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为对象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有的选择终身体育与其它相关领域的交叉点做为主体并论证两者的关系和重要性等。总之,大多数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深入的应用研究;一些文献的研究内容重复,更有甚者是“版块移动”,失去了研究真正的价值。笔者认为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应该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元到多元”的原则,在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应该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验证、完善和深化理论。我们对终身体育内容体系的研究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4 终身体育相关关系研究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的关系研究基本上属于宏观性描述,缺少具有说服力的应用性研究。汪正毅等“从我国社会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一文,认为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应是衡量终身体育活动推广程度和学校体育活动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建议。吴红青老师在其“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终身体育观审视”一文中,以和谐社会为背景,对终身体育观作了梳理,并说明了人们对终身体育观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同时指出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强调身心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应从三维角度来认识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观的培养不是短暂行为。但是,仍是停留在理论说明层面,未能深入操作层面。王世哲老师在“家庭体育和终身体育”一文中,虽提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家庭体育对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但对是以学校体育为中介还是强调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作用,并没有直接表明。笔者认为:终身体育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健身理念,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其的重要手段。5 终身体育项目的研究终身体育项目的研究相对来说是一个新领域,有关这种提法的合理性与否仍未得到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学者张文英认为,学校体育应舍弃教材贪多求全、简单、重复的弊端,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来考虑,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且能延续到社会、适应于成年人、对终身增强体质实用价值大的终身运动项目,如武术、游泳、网球、健身操等。有人提出学校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大学生体育应当有助于终身体育和健身,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要注意选择一些毕业后易于长期锻炼的项目,特别是适应职业需要的体能性的运动项目。还有的学者强调要按照“终身体育”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刘琼等人认为,21世纪的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应围绕“终身体育”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校的体育教材各具特色:内容深度和广度以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可接受性为主。笔者认为终身体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阶段应该选择相应的、适合自身条件的项目,体育项目的选择要全面,多样。所以,笔者不主张使用类似“终身体育项目”的提法,认为这样不仅会给人以误导,还很可能会把终身体育的项目涵盖范围窄化、僵化。结束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终身体育的发展与研究将与时俱进。终身体育在坚实理论的支撑和人们需要的推动下,将会逐渐朝着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终身体育网络体系,最终达到国民身心强健的目的。参考文献:1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56-57.2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2:9-15:1-2.3 刘伟,李传珠.终身体育简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84-85.4 杨文轩主编.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19-20.5 赵子建.一种现代生存理念终身体育J.中国人民大学月刊,2001(11):47.6 王则珊.学校体育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J.学校体育,1987(1):46.7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2:9-15:10-13.8 王赞源.创造性的诊释学家傅伟勋教授访问录J.(台北)哲学与文化,1997(12):38.9 汪正毅,李可,叶国鸿.从我国社会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衔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7(4):317-318.10 吴红青.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终身体育观审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8(4):34-37.11 王世哲.家庭体育与终身体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1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