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一)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与支持的一支。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但我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形成了哪些形态。从已经形成的历史来看,文学流传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态:、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讨论一:沈从文湘行散记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人物和景物的处理上,受者与传者都十分喜爱和追求将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所以两者都成为世界一流散文作品,受到高度评价。讨论二:狄更斯的小说影响到老舍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在英留学时读过狄,并在二马、骆驼祥子等早期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关注人物形象种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自然风景的简洁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简单勾勒。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有一个特别突出。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讨论一: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正如史德在寒山诗集的“前言”中所说的:“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这是许多中国学者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寒山在中国唐诗里面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甚至一般的人都没有读过他的诗,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在个体对群体的流传中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结果:第一,可能是由于放送者本身就有多面性;第二,可能是接受者不同的个性与气质所决定的;第三,可能是各个时段的历史语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由个体到群体的流传,作为流传学关注的第二种形态,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比如什么样的个体才能够实现对群体的流传?什么样的文化语境才能够形成这样的群体?作为传者的个体与作为受者的群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作为受者的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不存在什么关系?只有深入到这样的层面才有意义。、多波次、多向度流传形态。多波次、多向度流传,是指同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同一种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流派在不同的时段对同一个国家的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产生的结果并不相同。多波次、多向度的文学流传,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交流中是一种重要的现象,这种流传对接受国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与文学批评风潮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讨论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2030年代的流传主要在诗人里面,如象征派的诗和现代派的诗;40年代主要是在小说作家里面,如施蛰存、废名、穆时英、刘呐鸥的小说;80年代的流传主要是在诗人和戏剧作家里面,如朦胧诗、探索戏剧;90年代主要是在小说作家里面,如先锋小说、实验小说,形态各异,五彩缤纷。讨论二:结构义主文学思潮,从布拉格的符号学派开始,到俄国的形式主义学派,再到法国形成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形成流行欧美的结构主义旋风,最后又回到欧洲,反反复复地进行流传,最后在此基础上产生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潮。可见,多波次、多向度的文学流传形态,是一种在20世纪比较流行的形态,主要限于文学思潮这样的层面,更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文学流派与学术流派。、从群体到个体:聚合流传。讨论一:西方一大群作家对鲁迅实现了流传:第一,俄国小说家果戈里和契诃夫影响了其批判现实主义手法;第二,俄国小说家陀斯妥也夫斯基影响了其对人物心理进行挖掘的倾向;第三,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法捷耶夫让其十分推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第四,德国哲学家尼采和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深刻地影响了其人格精神的构成;刘半农说,鲁迅先生的人格是典型的“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讨论二:中国一大群古典作家实现了对歌德的流传。歌德在自己的“日记”中说:他读过慕尔转译的好逑传、汤姆斯译的花笺记、大卫斯译的中国短篇小说集等。他对这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印像特别深刻,甚至改变了他的文学观念与艺术审美趣味。他还读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十才子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平沙冷燕、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花笺记、平鬼传和三合剑等。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戏剧,主要是小说作品。虽不全是一流作品,却也是名家名作,对其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还看过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并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部新的戏剧:额尔彭罗。他对孔子的“礼”与“仁”的人生理想和“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十分崇尚。他还学过孔子写过论语式的格言,并以诗赞扬过孔子的人格与文品。群体对个体的流传并不多见,只有当一个作家有相当开阔的胸怀,有懂得多种语言的条件,这种流传才可能实现。大作家的产生就要求他所接受的影响是一种来自各个方位的圆形的影响。中外一流大家往往是在接受外国作家与学者群体的影响下才产生的,如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钱钟书、王国维。一个作家和学者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条件下成为一流大家,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像鲁迅这样的作家,他所接受的西方与东方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虽然他只活了56年,但五十胜过许多人的一百年。鲁迅如果不到日本留学,学研读众多的外国的一百来篇小说,不读尼采的苏鲁支语录,不从事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不在编辑期刊过程中接触大量的西方作家与作品,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学艺术的营养,要成为真正的大家是没有条件的。大作家往往是非常丰富的,因为其思想与艺术来源的多向性和多重性,决定了他不是那么一种简单的存在。如果很简略,那肯定不是杰出的作家,如赵树理的小说。我们多次说过赵树理小说的问题,只是就事论事,并不涉及到人格问题;就人格而言,赵树理是了不起的;就其文学接受而言,他对西方文学是陌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作品了解也是不够的。他主要是中国北方的民间传统。、从群体到群体:多线与交叉流传形态。讨论一:西方象征派诗人人数众多,像波特来尔、爱伦坡、马拉美以及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法国的瓦雷里、德国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艾略特和庞德等,他们以其动人华章影响了中国现代一大群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沈宝基等。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从那里吸收自己的艺术营养。其中,李金发主要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在诗中追求敏锐的感觉;沈宝基则主要受魏尔仑的影响,在诗中追求纯真与蕴籍的风格。法国象征诗派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可以参阅。讨论二:在20世纪初期,唐诗以其鲜明的节奏、清新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影响了一大批美国诗人,如庞德和王红公等。他们主张:第一,以中国诗的隐而不露,来反对美国诗歌的“滥情主义”:第二,以中国诗歌的质朴简化,来反对美国诗歌的“装腔作势”;第三,以中国诗歌自然清新的意象语汇,来反对美国诗歌的“庸俗主义”;第四,模仿中国的七言古诗,以七个音节的词来构成一个诗行,从而实现了在诗歌朗诵中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这种流传方式最能够形成流派和思潮:所谓美国诗歌的意象主义运动,所谓中国诗歌的象征主义运动,也就是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才形成的。如果放送者成为多向的一种投射,或者接受者成为多向的吸纳,那情况就更为复杂一些。其实,我们真正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多线条的、交叉性的文学交流形态。文学流传中的形态学研究,是比较文学流传学中一个需要了解的重要方面,也是从事比较文学流传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我们只有将所探讨的对象对行分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分析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种种关系,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不然有可能讲了老半天,还是处于一种糊里湖涂的认识阶段。(二)流传学研究的五种类型。、作家作品在国外的流传。中国古典作家作品在1418世纪,对西方文学实现了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参阅葛桂录中英文学关系论稿(宁夏人民教育,2003)。英国文学中有许多的题材、人物和艺术表现手法都来自于中国,象柯尔立治的长诗片断忽必烈汗,就是一首以中国元朝的时候首都元大都为题材的。近代以来,西方许多作家作品对中国作家实现了流传:有些作品的题材、人物、情节和表现手法等,都有外来的影响: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象征,即来源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郁达夫沉沦等小说中的“自我暴露”,则来自于日本的“私小说”。、不同国家间文学思潮的相互呼应。一种文学思潮的世界潮流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传入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它在新的语境中有哪些新的变化与发展?讨论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欧洲各国的流传及其结果,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一个多源说的典型,英国、法国、德国几乎同时兴起;但是,并不是说相互之间不存在交流与传播。它兴起于西欧诸国,后来向美洲、亚洲、非洲国家流传,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讨论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就经历了从莫斯科的形式主义,到布拉格的符号学派,再到巴黎形成结构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在形成以后,又成为席卷全球的结构主义旋风。这种流传是曲折的、全方位的。所谓“呼应”,表面上好象是“多源”,其实是一种流传中的互动。它是流传学中重要的内容,影响更大、更深远。文学思潮与文学批评的流传,在20世纪以来构成了更重要的流传学内容。关于文学思潮这个层面的流传学的研究,需要一种宏观的学术视野。作家作品的流传研究是最基础的,但它本身也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流传学研究只是停留于作家与作品这样一种“元子论”的层面,那就是一种自我设限。、中国文学在国外的流传。主要出现在19世纪以前。象陈铨中德文学研究、花城版的中国文学在法国、中国文学在英国、中国文学在日本等。要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从外国的图书资料库中来发掘。因为究竟有多少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了哪些国家,国内的资料无从说明。在大英博物馆能够查找有多少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有多少中国文学的原本,有多少中国文学的研究专著,有多少中国文学的电子文献等。20世纪早期,留学生在英国写的博士论文,就是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之类,如范存忠、陈受颐、吴宓等。探讨中国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流传情况,是标准的流传学研究。、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流传。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可以分成三个时段:一是1840年至“五四”时期对于西方文学的翻译与介绍;二是“五四”至改革开放以前;三是1978年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流传,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结构主义在中国、接受美学研究在中国、女性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等论文。最好是从一个作家作品开始,西方一流的作家与作品,都可以单独地来探讨它在中国流传的情况。只要能够找出他在中国有多少种译本,有多少篇研究论文,分成几个时段,清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找出各时期的特点,再找出一些局限性,并探讨这种流传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因为终点在中国,资料方面的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象国家、上海、北大、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以及各省图书馆,花过半年以上的时间,都可以查到。当然,资料问题不可能在一个图书馆内解决。、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流传研究并不能局限于中国与西方,应当是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与民族的文学,都包括在内。如莎士比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通过法国文学又对俄罗斯文学产生的影响;法国近代作家拉伯雷巨人传与当今世界文学创作的关系;陀斯妥也夫斯基对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在欧洲和日本形成这种影响的高潮,又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作家萨特、艾略特、加谬、海勒等作品中广泛存在。这种研究涉及到的民族、语言、文化传统的因素比较多,往往是单独一个学者难于把握的;做这样的题目,最好是一个课题小组,各种语种的专家集合在一起。教育部一般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世界战争文学研究,没有投赞成票,因为那个课题组没有人懂法文、德文、日文等,显然无法研究。在流传学的研究,无论那种情况,都是以材料做基础的;如果没有充分的材料,你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任何论断都只能建立在可靠的材料基础上的。因此,全面地、详尽地占有相关的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鉴别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三)文学流传中产生变异的三种情况。如果说对文学流传形态的研究,只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可以是描述性的;那对文学流传中变异的研究,则往往要上升到根源探讨的层面。一般而言,流传是相对的,因为其传承的种种因素是相对的;而变异是绝对的,是说任何流传都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因为任何接受都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条件来接受的。、人造的“幻景”。讨论一:斯达尔夫人的论德意志(1814)认为德国人是绅士与学者,影响了法国等欧洲人对德国的看法,并对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人类悲剧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是此书的影响,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对德国人的认识,也许会更准确,从而有心理准备。讨论二: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中国的文化传统远没有那么完美,中国的政治体制也远没那么完备,中国的社会形态也远没有那样讲究礼仪。这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许多年欧洲人的中国印象。因此,我们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其实都只是一种“幻景”,也就是一种不真实的、虚假的形象。集中体现在改编的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写晋灵公时代文臣赵盾与武将屠岸贾的冲突,后者借机将赵全家谋杀,可是婴儿为赵家的医生想法带出,后报了深仇。而伏尔泰中国孤儿写宋末元初成吉思汗入主中国,遗臣忍莫堤献出儿子,赴死以代遗孤。妻爱达姆爱子心切,说破真情;成以前曾对她有过爱情,说如果她愿意改嫁,则可以免其子一死。不料,她爱子也爱夫,坚决不从。这一对夫妇的仁爱之心感动了成吉思汗,于是赦免他们和遗孤。可见,伏尔泰改编本与原剧出入很大,不仅时代变迁,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的设置也很不相同。原剧的矛盾点是两家的世代冤仇,伏氏改为两个朝代的更替;原剧的主题是“忠”,伏剧的主题是“爱”;原剧是不可调和的善恶之斗,伏剧宣示两个民族的精神融汇与和解,赞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向心力。可见,伏尔泰的改编本,的确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异。讨论三:在19世纪几乎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被欧洲人视为原始和落后的国家,中国人变成了不可理喻的人和被憎恨的人,于是中国人从18世纪的”圣哲”一下子降低为“魔鬼”。然而,无论是视中国人为“天使”,还是视他们为“魔鬼”,西方都没有将中国人当作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人类成员来对待。中西文化本来就有差异,两者又缺少交流与沟通,而产生一种人造的“幻景”。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幻景”问题。西方有一个大学者叫赛义德,其东方学讲的是西方学者研究东方的文献(如圣经学、阿拉伯学、印度学、汉学)的时候,往往都出现虚幻的“东方”形象。他们中有许多人,打着严谨的学术探讨的旗号,但最终都歪曲了东方。他们是用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因此是一种变形的、走了样的虚幻东方。这个问题,是解决当今世界文明冲突问题的关键理论之一。、错位:讨论一: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日本,被当作是当时法国最先进的文学艺术作品来看待,其实是“世纪末的东西”。讨论二:拜伦在中国被当作一个民族英雄、战士来看待,而他放荡、孤独的个人主义者,却有意无意被忽略了。、各取所需。讨论一: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中,专门讲到中国现代对于尼采的评价,鲁迅、郁达夫、陈铨、茅盾等人,都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评价尼采的。鲁迅、郁达夫、茅盾、战国策派的作家等人,对尼采的接受是各不相同的,其实都是一种各取所需的结果。讨论二:近代中国有一个不识外文的人成了杰出的翻译家,那就是林纾,也叫林琴南。他译的一百多部西方小说特别是英法两国的小说,就是文学流传变异中典型的“各取所需”。比如说,他在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时候,就将有伤风化的内容统统删节;比如,他时时加进译者自己的情感与想象,让其译作成为一种以他人酒杯的译述,而远远不是标准意义上翻译。近代翻译理论讲“信”、“达”、“雅”,是严复所提出来的;现代翻译理论则讲“创造性叛逆”,即认为翻译本来就不可能是准确的,本身就只能是一种“变异”。而恰恰是这种不准确性,才导致了翻译文学的价值。所以有人说“翻译文学”不是外国文学,而是中国文学,因为它已经不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原样,而中国译家的再创造。其实,各取所需的现象是文学流传中普遍存在的,也是一种变异的规律。并且许多时候是和“幻景”、“错位”等情形联系在一起,有时很难加以区别。林译西方小说中,由中国文化传统所影响下的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林纾,其笔下的小说及其人物故事,就是“幻景”、“错位”与“各取所需”的一种综合。林纾都是从自己所在的国家、民族、地理、历史情况出发来翻译的,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别文化现象。而之所以会产生变异,主要的原因有三类:、放送者。从放送者的角度看,其本身的丰富提供了变异的基础,这使其在流传中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泰戈尔、拜伦、昆德拉等人的作品,在流传到世界各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是巨大的,主要就是因为其本身拥有产生变异的基础。、译介者。译介者的主观性、误译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变异。如雨果是一个诗人,而在中国和日本却是一个小说家。、接受者。接受者所在国的地理与历史、经济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与放送国之间的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邮政2025潍坊市秋招个人客户经理岗位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吕梁市烟草公司2025秋招信息技术类岗位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幼儿园教师聘用合同范本简单版
- 某市浦镇车辆厂铝合金车体及总装厂房工程钢结构厂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株洲市烟草公司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30问附高分答案
- 高考试题及答案地理
- 老旧阀门更换施工方案
- 锅炉内检施工方案
- 厂房房顶更换施工方案
- 2025年网站信息服务合同2篇
- 《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各国见面礼仪英文版
- 行政事业单位综合办公管理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 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定稿)
- 常见症状-意识障碍的诊断评估(诊断学课件)
- 尿道损伤专题知识讲座
- 迭氮化钡(含水大于5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介绍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长沙会战优质获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