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坝红色资源考证记.doc_第1页
碑坝红色资源考证记.doc_第2页
碑坝红色资源考证记.doc_第3页
碑坝红色资源考证记.doc_第4页
碑坝红色资源考证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碑坝红色资源考证记张青云 位于陕南汉中市南郑县的碑坝片区,与四川北部的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市毗邻。这里,是川陕出入的必经之地,是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四方面军反田颂尧三路、刘湘六路围攻战场,是红色革命摇篮。红军当年在此闹“红”的史事,连同碑坝这个普通称谓,早已载入地方史册和中国党史、军史,具有显著的红色革命老区特色,是一片红色资源丰富、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宝地,值得探讨和研究。在此,身为一名民间业余党史爱好者的笔者,通过调查考证,特行拙文,与热心人士咨议。(一)地理位置特殊,奠定了红色革命基础。据笔者考证,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由陕入川后,碑坝位居赤区和白区交界处,政情、军情、匪情、人际关系复杂,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稍有失控,根据地政权建设、发展和红军立足扩充军事实力都将受到严重威胁。碑坝的西河口(现西河乡政府所在地)以北的天池梁(属大巴山系)为界,北为国民党统治区,时称白区;碑坝及以南川北地区为赤区(即红军领导的红色革命区域)。当时整个碑坝片区隶属四川省通江县辖。这一带,山峦叠嶂,密林绵绵,悬崖、凸石嶙峋,洞穴暗布,沟壑纵横,山泉甘甜,土地肥沃,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具备了以大巴山天然屏障防御白区军阀孙蔚如、胡宗南部进剿红军,又便于红军站稳脚跟,固守以通南巴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政权以及发展壮大军事力量的基础条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高级将领,非常关注重视碑坝所处北大门的特殊地理位置,随时保持重兵把守,坚固防线,从而有效防御了汉中白区孙蔚如、胡宗南部入侵川北,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建立红色政权起到了基础性巨大作用。驻守碑坝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师73师等部多次活动于碑坝的山岭沟畔和碑坝、西河、坝溪、朱家坝、等集镇,设卡布哨、发动和组织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并充分利用茂密山林、险恶沟畔与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碑坝当地恶匪徐耀民、王三春、李茂春、袁刚、地方反动民团李忠朝等反革命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在碑坝人民积极配合下取得了一次次胜利。 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杨虎城部38军少校参谋武志平,在豺狼虎豹横行的白色恐怖下,以大巴山系的特殊地貌和淳朴民情掩护,穿梭于汉中、碑坝、通江、巴中之间,成功开通了沿汉中伞铺街、幺儿拐、油坊街、牟家坝、青石关、回军坝、天池寺、西河口、碑坝、朱家坝至通江、巴中的巴山红色交通线,与沿途特务、恶匪、民团机智周旋,出生入死,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重要军事情报、红军所需各类物资、红四方面军的情况源源不断的由沿线各转运站、联络站进行护送,保证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四方面军互通情报,为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其英勇壮举,至今还在碑坝人民记忆中永存。1935年,红军部队撤离根据地北上长征,为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总部决定留下的红36军(后通称巴山游击队)仅300人枪,在刘子才、赵明恩率领下,凭靠巴山天险,招募兵员扩充队伍发展壮大,活动于大本营碑坝境内外有利地势据守红色成果长达5年之久,他们自立求发展,开荒种地,组建保商队、护路班、厘金局,开辟集市贸易,打破敌人物资封锁,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围攻战斗达26次,谱写出了血洒西河崖等英勇悲壮、气贯山河、震撼人心的不朽篇章。因松坪、大寨、猫儿寨自然地理山脉所限,碑坝当时的广家店、西河口、碑坝、朱家坝、程家坝、马元、白玉以朱家坝为界分为前后两河。北为海拔1400多米的天池梁横断天险;东为西乡大河坝、通江空山坝、南郑佛头山(碑坝白玉境内)一脉相围;西有米仓山、铁船山相拥。碑坝前后两河成为陕南川北的水、陆通道。横亘连绵的群山、峡谷是根据地的天然屏障,既能有效的掩护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发展壮大,又能充分凭借地形地貌以少胜多有力打击、消灭敌人。碑坝佛爷庙、南马山、西河口、高渡河、天池梁、铁船山、坝溪、蟒蛇滩、底坪、马元、猫儿寨、大寨、磨儿崖等众多高山、密林、峡谷,都成为红军与敌战斗的战场。(二)革命的摇篮,砺炼出了一批红色儿女。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短短的两年多战火纷飞岁月,把包括碑坝片区在内的川陕交界一带的封建黑暗统治,变化成了红色革命摇篮。在红军创建根据地和地方苏区政权过程中,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徐向前,率部深入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广泛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解放受苦受难老百姓、反田颂尧三路、刘湘六路围攻战役,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唤醒了千万万苦难同胞闹翻身。兴办夜校教群众学习文化知识,传授革命理论,义务为群众疗伤治病紧密团结劳苦大众,形成了一个覆盖整个川北地区纵横达42万 平方公里的庞大红色革命阵营,一个拥有 10余万人民群众参与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以其不可抗拒的滚滚洪流巨浪,彻底埋葬了一个遮天蔽日的黑暗政府。“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欢快激昂、扬眉吐气的歌声,一时间响彻在碑坝和川陕苏区的红色大地。这期间,通过红色革命洗礼和润育,碑坝的红色儿女在这个红色革命摇篮中一批批涌现。碑坝的小孩、少年、青壮年、老年男女,父子、母女、婆媳、儿孙,人人踊跃支前,参军参战、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缝衣洗被、运送粮食枪弹、抬运伤病员、上阵杀敌,尽显英勇无畏、大气凛然。程家坝乡苏维埃政府(福成河边老庙里)干部彭帮志、朱仕磕、游击大队长程文学遭土匪袭击被杀。该乡田家营村苏维埃主席田正伦父子舍命保卫红色政权,碑坝籍红军财政科长袁玉武、袁儒祥、坝溪区苏妇女主席朱仕秀、少共书记鲜奎模保卫政权、保护红军遭受土匪残酷杀害,文书杨光武舍死保卫红色政权印章,大西坝村程开基、张连第苦难同胞成为坝溪区苏政府干部,四沟村杨培军从一名儿童团员成长为合格的红军战士官至黑龙江鹤岗市主要领导,底坪交界的余家湾李洪源从一名红小鬼成长为勃海舰队司令员时代造英雄。碑坝举不胜举的红色儿女代表是碑坝人民的骄傲。他们同三千多名跟随红军大部队英勇作战并参加长征的众多碑坝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身经枪林弹雨,凭着聪明智慧、满腔激情,为碑坝乃至川陕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甚至牺牲了生命,成为了老区人民永远怀念的英雄。(三)民间文化和红色文化厚重。碑坝以背二哥唱的茶山记、月儿落西霞、十里坪、四下河南、十想姐、十送郎为代表的各种茅山(对爱情歌谣的一种俗称)歌、地方戏曲,以其攘括历史故事、民间野趣、缠绵爱情、理想希望、人间生活苦辣酸甜丰富内容,或信手拈来、或触景生情、或指代抒怀,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描写生动,或细腻圆滑、或粗犷豁达,字字洗练,句句讲究,真正达到了活人能写“死”,死人能还魂的惟妙惟肖程度。如: “太阳出来一把火,晒得情妹无处躲,我把草帽给你戴,情愿太阳来晒我。” “太阳出来四山黄,情妹出来晒衣裳,双手搭在衣杆上,偷眼偷眼望情郎。”“月儿弯弯像把镰,奴的丈夫当长年,几时等到长年满,恩爱夫妻好团圆。”其中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健康性、文学性、地方性、娱乐性、智慧性、社会性、大众性齐全,寓教于乐,感情丰富,爱憎分明。是人们借古鉴今、表达思想、分辨丑恶、针砭时弊、追求美好生活、活跃民间文化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更是民间文化的最佳传播和继承主渠道。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和发展,是优秀民间文化之瑰宝。其中有很多的曲调还被红四方面军和地方文人们借用改词,创作出红色革命歌曲,如“十把扇儿连连,一枝花儿溜溜,如今人民哎呀,当了家干哥儿;二把扇儿连连,过了年溜溜,土地改革哎呀,在眼前干哥儿;三把扇儿连连,三月三溜溜,农民分土地哎呀,把身翻干哥儿”充分表现了苏区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分得田地的喜悦、激动、自由自在的心情。“月儿弯弯照上埃,姐姐灯下在做鞋,红军哥哥他穿上,追得白匪跟头栽”,唱出了军民鱼水之情,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成为红色革命的激越号声。在碑坝境内,相传明朝建文皇帝避难在白玉佛头山,纵情奇山秀水,饱揽咂舌景观,而落身于向氏山民家中为婿,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上门汉皇帝”,福建东南台、汉中电视台等媒体和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地方文化研究者郭鹏、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张昌文等文人雅士慕名造访,整理资料进行研究探讨在碑坝,与以上丰富民间文化相印衬的文化现象,当属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和领导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解放苦难百姓的军民情谊、悲壮战斗故事、红色革命歌谣、红色革命标语口号。在南郑碑坝境内的70余条标语,可谓一道红色革命的史实景观,供广大人民群众瞻仰和铭记。如碑坝的蟒蛇滩桥亭石柱上的:“穷人不要怕死,只要大家一条心打到刘湘,刘湘就一定死在穷人手里!”红九军政治部。还有红三十军、红十军、红三十三军、红三十一军、红二十五军、西北军区政治部,红四军都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标语。仔细品读这些标语,可以使人清晰看到当时激烈地革命斗争形势;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革命斗争的坚强决心、坚定革命信念;可以看到站岗放哨、查路条、捉侦探、严拿反动分子、开展查田运动、打土豪分田地丰富革命活动;可以看到收复绥定、宣汉、打到保宁去、活捉田颂尧的战斗进程这些标语语言犀利、通俗、号召性很强。无论从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各个角度研究,各具特色,其意义重大,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红色歌谣如下:我送哥哥到西河口听说红军要北走,我送哥哥到西河口。油米麻鞋哥带上,衷心话儿记心头。跟上司令徐向前,一心革命莫退后。国仇家恨牢牢记,莫为小妹担忧愁。赴汤蹈火哥要去,艰难困苦妹愿意。同喝清泉一口水,权当离别交杯酒。宁死不做墙头草,愿做松柏万古青。十送我夫当红军一送我夫当红军,我夫出去放宽心,家庭孩子妻会管,不要我夫常挂牵。二送我夫当红军,出林的老鹰要高飞。当起红军决心干,一心一意杀敌人。三送我夫当红军,红军任务十分沉。帝国主义要打倒,他是我们大敌人。四送我夫当红军,杀尽土豪与劣绅。穷人要过好光景,封建努力要肃清。五送我夫当红军,打倒官僚资本家,推翻国民党政府,政权归到工农兵。六送我夫当红军,发动工农齐斗争,全国到处都暴动,要把军阀消灭净。七送我夫当红军,奋勇杀敌好精神,要当英雄和模范,为妻再苦有指盼。八送我夫当红军,红军纪律最要紧,不忘穷人仇和恨,爱护群众如爱己。九送我夫当红军,吃了菌子莫忘根,为妻夜夜拨灯花,要等铁树把花开。十送我夫当红军,包袱干粮背上身。只盼全国红旗展,夫妻团圆享太平。2003年8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专门来人到碑坝老街徐向前等部驻扎过的洪济宫等地摄影、并收集资料。红军在白玉磨儿崖剿匪和碑坝区域内的对敌斗争、建立苏区政权、创建根据地、反田颂尧三路、刘湘六路围攻战役时,红色文化显得浓墨重彩。以上所述各类红色歌谣、红色革命故事,不仅表明了红色革命时期碑坝的革命声势空前,而且革命斗争甘苦、军民鱼水深情尽在其中。所有这一切,深深感染着每一个碑坝人。笔者怀着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深入老区碑坝进行调查走访,2009年11月,写出了10余万字的红色追忆怀念文章,当年12月由南郑县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四)众多红色革命遗迹、遗址,是碑坝红色资源开发的实物资本。时下,全国很多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亮点主题。碑坝这个不容争议的红色革命老区,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多达三十余处。战壕、哨卡、联络站、转运站、红军墓、红军标语群、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张琴秋、王树声、李先念、许世友、张广才等红军将帅驻扎过的故居、红色交通线发起人武志平故居、红军总部、红七十三师师部房屋、遗址尚存。这些红色资源,就是红色资源开发的实物资本。它具有明显的时代原始特色,是传承红军精神、教育下一代人牢记历史、珍惜幸福、爱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