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学的传入.doc_第1页
西方女学的传入.doc_第2页
西方女学的传入.doc_第3页
西方女学的传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进入近代,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兴起的中国近代女学,不是传统女学的自然延伸,而是西方女学传入的结果。近代西方女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女学不仅有催生之功,而且有助长之绩。因此,研究西方女学的传入是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乃至妇女解放运动的路标和门径。 一、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 清末,依仗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几乎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过改良的宗教派别,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宗教中,因此,剑桥中国晚清史一书认为:“新教徒中,很多人明确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而且决心投入一场十字军运动,以争取中国妇女的平等权利。”1正是凭借着这种为扩展教会势力而采取的手段,西方女学被传教士第一次输入到中国。自1844年他们在中国境内创办第一所女校宁波女塾起至19世纪70年代,仅基督教在华所设日校82所,女寄宿学校39所,共招女生2101人。与此同时,他们还借助报刊对女子教育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众多报刊中,万国公报可谓独树一帜。有文章写道:“三十年以来,欧美两洲女子亦都以读书为先务,遂欲与男子公同应试。”2林乐知译述的基督教有益中国说一文宣扬的“女学愈先,国势愈强,欧洲之成效昭然矣”3的思想,直接为日后维新派倡言女子教育时所继承和发展。 在男女有别文化观念深刻笼罩中的国度里,早期(1877年前)教会女校的实践就像一片旷野中辟出的菜园,但却不为路人所理睬。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外强中弱的刺激和御侮强国的呐喊,发达的西方女学状况才映入早期改良派的眼帘,直接地或间接地、或多或少对西方女子教育的关注,是早期改良派的一个普遍现象。王滔于1867至1869年游历英法等国时注意到:英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4李圭游历世界后写成的环游地球新录一书对“泰西风俗,男女并重,女学亦同于男”5的状况也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记述。郑观应、陈炽、宋恕等虽不像王滔、李圭有赴西洋的经历,但他们通过阅读中外文字或与西人交游,对妇女问题尤其是对西方的不分性别的普及教育制度的介绍和思考却成为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奠基之作。他们以西方女子教育作为中国兴女学的佐证和参照,如“泰西女学与男丁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术等事”,又言:参仿西法,“通饬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而“女塾章程,必须参仿泰西,整齐严肃”。6展示了与传统女学相异的中国女学发展前景,并形成了中国欲兴女学必以西方女学为依托的致思方法。 总之,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无论是西方传教士还是早期改良派对西方女学的传介都还留于肤表,或者语焉不详或者粗浅直率,不成系统并缺乏理论根基。其中原由一方面是由于建构中国男女平等教育体系的历史迫切感与其所必需的历史条件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也要受制于传播主体的思想与认知水平。就西方传教士而言,围于他们要用基督征服世界的根本目的,他们所传入的西方女学其内涵是肤浅的,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几乎没有涉及。就早期改良派而言,他们之中虽有个别人接触到一点天赋人权,但他们总体上还跳不出“中体西用”的圈子,也未以“天赋人权”学说作为认识妇女问题的理论武器。 然而,早期改良派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由物质层面向制度、理论层面转化中出现的一个派别,并且在促成这一转化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样,他们在女子教育方面的言论在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中也起了前驱先路的作用,充分表明,一种新的妇女观正在萌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正在酝酿之中。 二、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 在西方影响中国的过程中,甲午乃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甲午一战,以西方为楷模而致强的日本却打败了对西学尚在迎拒之间的大清帝国,这一事实使西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效用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日益清晰并逐步扩大。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女学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制度、理论层面。 教会女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初步形成一种教育模式。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1895年,有女子小学225所,女学生4262名,女子中学的所,女学生2096名;女子书院及培训班14所,有女学生416名。教学环境还向女学生提供逐步与男校接轨的教学内容。1900年一份对华南、华东、华中、华北5所教会女校的课程调查且示,5校共设的课程有道学(宗教)、国文、算术、檀理、世界历史;有4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天文、生理、音乐、体操;有两所女校设置物理;化学;英文;有一所女校设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文地理、代数几何三角、卫生课程。学生通常还要有家政方面的训练,如烹任、缝纫、纺织、编织、刺锈等,学制八年。这种在学制与课程设置方面渐趋一致的现象,表明西方女学传入的进一步深化与中国重男轻女社会风气的转变。 甲午战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维新派,他们敏锐地注意到“教会所至,女塾接轨”所包含的深刻的社会含义,并由此引发了他们如下的思考:要承担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要激起悠悠千年,深居闺阁,足不出户的广大妇女的爱国之情,“非遍开女学以警醒之不可”。在此形势下,西方女学的传播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少数先进女性在戊戌思想解放大潮的冲击下开始觉醒,扩大了西方女学传播的队伍。她们成立了女学会,创办了女学报,目的之一在于催促中国女学之萌发,如目前见到的12期女学报,关于女学堂的论文就有11篇。 2维新派及其维新妇女作为此时期的传播主体,他们透过西方女学发达的表象,把思维触角深入到西方男女平等教育的理论依据天赋人权观念,显示了他们对西方女学的认识已经初具理性色彩。 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85年撰写了人类公理一书,第一次明确喊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将“自由、平等”宣布为几何公理,定“天地生人,本来平等”为“实理”,定“人有自由之权”为“公法”,并以此阐明了人的本质。于1901年至1902年成书的大同书中又进一步指出:“以公理言之,女子当与男子一切同之;以实效征之,女子当与男子一切同之。此为天理之至公,人道之行一。”所以男女同为“天民”,应同享“天权”与“民权”,而“女子欲求得独立之权,益务向学”,“以其学问才识备足公民之资格”。7梁启超对女子教育论述最多,也最深刻。他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女学,在创办女学的过程中,又撰写了倡设女学堂启、女学堂试办略章,对女子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他把学习西方女学与批判现实、改革政治融为一体、将倡兴女学与叙述国事、描绘危局融为一炉,这无疑增加了西方女学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习西方的迫切感。在这里,他对西方女学理解独领同代人之风骚,他不仅深入到西方女学所依托的男女平权的政治制度,“男女平权之论,大倡于美,而渐行于日本”,8其结果“美国斯胜”,“日本以强”,而且他直接引用资本主义的“生利分利”理论,强调利用和挖掘女性这一潜在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这已触及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公理家之言曰:凡一国之人,必当使之人人各有职业,各能自养,则国大治”,“然则学也者,业之母也,妇人之无业也,非天理宜然也”。9 3维新派学习西方女学的巨大内驱力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责任感。他们倡兴女学的最高宗旨实为救国、强国。在这方面梁启超的言论最具代表性:“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10康同薇也把欧美的富强、制度的完备归结于学校:“夫欧美之强,度越前古,而考其制度完备,人才之众多,智慧之浚发,风俗之敦实,泱泱乎雄视万国者,胥成于学校。”11维新派以西方男女平等理论为前提,以学习西方女学进而达到自己兴办女学为手段,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但是,由于他们所深含的政治文化特质,其实质是想通过兴办女学唤起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意识”,即“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显而易见,这与西方学者在“天赋人权”的召引下呼唤人性相比,居于两种不同的境界。 4维新派对西方女学的传播极为可观的成果是对西方女子义务教育制度的阐扬。大凡此期发表的有关女学著述几乎没有不涉及西方女子义务教育制度的,仅择其几段代表性文字加以说明。如“泰西学校之制、几男女八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幼学处所,男女并同,及其长者,别为女学以教之”,其课程分“圣教、闺范、修身、教育、天文、地舆、律法、家政、医算、格致、音乐、书画、女红,各有专门”、毕业后,“学成者同得优第,故美、法之女,有为桌司者,英、美之女,有为天文生者、典史者,有为传电报、司文案、医师、律师、教授、传教者,类皆与男无异”。12又如:“泰西学校之兴,都城郡县学校如林,远地荒乡义塾遍设,国中无论男女贵贱其有七岁不入塾诵读者,则罪其父母。”13 51897年诞生于中国深受西方文明熏陶之地上海的第一所自办女校经正女学,是这一阶段西方女学传播的成果,并且也表明了国人对西方女学的认知已经化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从经正女学的创办过程来看,它是对西方女学的仿效,而非对传统女学的弘扬。如女学的章程是在50多位在上海的西国妇女,有领事夫人、牧师夫人、女教士等的参与商议下制定的,课程设置也基本上是中西各半。 总之,维新派对西方女学的传播已使中国女子教育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但同时,维新派囿于自身的儒学知识结构及其历史、阶级的局限,他们传播的西方女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刻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创办的女学可以说是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混杂体。如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一文中所说,是“复前代之遗规,采泰西之美制,仪先圣之明训,急保种之远谋”。14 三、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 如果说,在19世纪末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康梁维新派对西方女学的论证依存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东西,采取的也主要是“托古改制”的形式,那么,到了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度和覆盖面则大大地深入了、扩展了。有关资产阶级的妇女理论也开始传入中国,斯宾塞的女权篇、林乐知的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在中国正式出版。一些报刊杂志登载了泰西妇女近世史、论欧洲古今女人地位等长篇文章。为此,西方女学的传播出现了与前不同的特点。 1作为西方女学理论源头的女权思想被系统地传介到中国,并且视女子教育为实现女权的先决条件。1903年4月马君武在新民丛报刊出弥勒约翰之学说一文,认为:现时女子虽受父、夫压制,“一旦公理大明,女学大兴”必能祛除姑息野蛮习俗之污染,获得每个公民所应享有的公权。金一的女界钟一书有专门一节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他认为女性应恢复的诸种权利中,首项便是入学之权利。为女界钟作序的林宗素女士也强调“处二十世纪权利竞争之世界,苟不先归重于学问,而徒倡言民权,女权无当也”,所以“代谋兴复权利者,亦首以学为归”,她鞭策二万万之女子,“使之由学问竞争进而为权利竞争。先具其资格而后奋起夺得之,乃能保护享受于永久”15当时与之持同样观点且力加鼓吹者,不乏其人。丹忱论复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一文从六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1)先兴教育,而后女子之能力强;(2)先兴教育,而后女子之见解深;(3)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善于交际;(4)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富于公德;(5)先兴教育,而后女子明于大义;(6)先兴教育,而后女子善于抉择。16上述观点与维新派视男女平等为兴女学之前提的思路比较,论题的颠倒即侧重点的转移颇具新意。既表明了国人对西方女学的认知渐次达到理论层次,又深化了女子教育的主题,只有女学普及,男女平等和实现女权才可望成为现实,显然它具有将男女平等从观念形态转化为事实形态的意义。 2西方女学传播主体的队伍不仅日趋壮大而且其知识结构、认知背景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政治构成看,有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有一些受资产阶级影响的进步人士,还有些清末达官显贵以及其夫人、小姐等;从他们的知识构成及认知背景看,有些人一方面自幼饱受四书五经的熏陶,在动脉里注满了传统文化的血液,另一方面又对西方文化仰慕备至,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两栖者,有些人是出国员工,是留学生,他们经过资本主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和教育后,站在资本主义金字塔的顶端来乌贼中国封建大地,要用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传播机构及其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如有遍布各地、程度不同、类型多样的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有众多的革命团体、报刊杂志等。现简述如下。 20世纪初,教会女校的办学实践不仅具有规模效应,而且也提供了某种示范。在普通教育领域,教会学校的生源已面向社会招生,教学层次逐渐提高,并出现了一个自幼稚园以至女子大学的独立体系的雏形。据光绪28年统计,教会女校的女生数,除初等蒙学堂不计外,共有4373人,占当时中国女学生总数的43强。此时,中国自办女学堂亦如春风野火,在各省点燃了火种。到1907年时,全国共有女学堂428所,女学生15498人。尤其应指出的是,1907年清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第一次将女子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此期还出现了女子留学教育,以留日为主。如20世纪初的十年,留日女生数逐年增加,1902年仅10余人,1903年已近20人,1907年至1909年进入高峰期,据统计,1907年为139名,1908年为126名,1909年为149名,1910年为125名。同期,也有少数女子赴美求学,1908年以前,留美女生共计15人,1911年,中国留学美国高等学堂者,女子52人,占总数的8。这些受过教育的女学生,她们魂系中华,最早休浴了欧风美雨,肩负了西学东渐的时代重任。 关于女子团体,据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一书不完全统计,1901年至1911年涌现的女子团体达40多个,有些团体直接以“争取女权,振兴女学”为宗旨,如1903年薛锦琴创立的中国女维新会;1904年胡彬夏创建于东京的共爱会;张竹君创建于上海的女子兴学保险会;1905年秋理创建于东京的雄辩学会;1906年9月李元、燕斌、唐群英、吴亚男创建于东京的中国留日女学会等。 关于报刊杂志,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统计报刊有120余种,女子报刊30余份。其要者有:女学报(1902年)、白话报(1904年)、中国女报(1907年)、神州女报(1907年)、女子世界(1907年)、女报(1908年)等。上述报刊均以宣传妇女解放、争取女权为宗旨,提高女学,开通女智是其共同特点。另外,1901年创刊的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和吴汝纶考察日本学务时撰写的东游丛录(1902)对日本女学制度的系统介绍,给刚刚起步的中曰女学提供了可以效仿的范例。关于日本女学思想的介绍还有永江正直著、单士厘译的女子教育论,成獭仁藏著、杨廷栋和周祖译的女子教育论。女子教科书有:女子师范讲义教育学,宫田修讲述,林步苟、孙清如编(1908);女子师范教育学,佐口美都子著、蔼辰译(直隶教育杂志第5期);女子教育学,植山荣次著,陈宪熔、许家惺译,群学社1909年版;女子师范教育学,长谷川乙彦著,覃寿公译(清国留学生会馆);还有贾丰臻根据日本下田次郎原著编译的女子教育(上海舌耕社1911年9月版)。 总之,此时期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愈加突出强调了妇女应得的权利,这一内涵指向使得女子教育不再是学理问题,而有了行动的必要。日本女学的输入,则直接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在实践层面的展开。 四、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从1915年起,在科学、民主两面旗帜下,“男女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妇女解放”,成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崇尚。西方男女同学之风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一时风靡。 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纲领性的发刊词中,号召“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打破“忠孝节义”的“奴隶道德”,发展“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1710月,又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呼吁“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以国家的主人人民为施教对象;并在第2卷第6号上特辟女子问题一栏,进行专门讨论。1918年9月,胡适发表美国的妇人,提出“超贤妻良母主义”,宣传美国妇女“在社会上谋自由独立生活”的“自立”榜样,呼吁中国女子仿而习之。181919年2月,李大钊连续著文提出“现代民主主义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19少年中国1卷4期载文认为:发展女子的健全人格,其方法是“在妇女之受同等教育”。在民主精神的指引下,提倡男女同学教育是当时舆论关注的焦点。 “科学”精神要求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实证”20,以此来观察理解女子教育,则涵盖着以下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以西方学者关于女性生理、心理的研究作为男女同学教育的依据。从世界范围来讲,自从实验心理学发达以后,对男女智能的研究格外努力。1906年,汤普生女士经过对男女智能特性的研究认为,男女的智蓖差镶是很小的。1914年,桑代克在他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中认为,男女智慧的差别在实际上无甚关系。诸如此类的研究不仅给西方男女平等教育一个学理上的帮助,而且,随着西学东渐以及留学生的桥梁作用,对中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许多报刊杂志刊载了大量的关于男女同学教育的译介和评析文章,仅就教育杂志刊载的较有系统的文章就不胜枚举。除此之外,在一些介绍国外教育的文章中也对女子教育有较多的关注。第二,这是对第一个层面的延伸,即在认同男女同学教育的前提下上升为如何男女同学这个层面。此时发表的许多文章在回应这一问题时主张:对女子应进行科学的教育。陈兼善认为,男女同学的学校,应在设备上、训导上和教课上有一个充分准备。21推士博士在江苏无锡私立竞志女学演讲时说:在中国移植崇拜西方文化为主导趋向的现实下,“今日中国男女学生,不可不具一种选择能力,去鉴别短长,判断去从”,要养成这种能力,“非根于各种学术,明了人生真义不可”。所以,他说:“中国今日,最要紧的,当实行提倡科学教育。”22推士这番话似乎道出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真谛在于中国化。随后,人们在对中国女子教育所作的深刻反思中,将这一问题引向了深入,从而悟出了一味模仿,着眼装饰的女子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如刘熏宇的闵漆镜匣与女子教育一文颇具代表性。至此,以反思为起点,中国女子教育结束了盲从于西方女子教育的历史。上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学习西方女学的思想趋向。 报刊杂志是传播以上思想的重要载体。仅择其荦革大者,胪陈如下。从1915年至1920年5年间新创刊的妇女报刊就有近30种,与此同时,还有许多杂志办了妇女专号,如少年中国1919年10月4期,少年世界1920年7月1卷7期;少年中国成都分会办的星期日第33、34号;武汉的星期评论1922年6月“妇女运动号”等。此外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以大量篇幅刊登有关妇女方面的文章。新创刊的教育期刊如教育杂志、新教育、中华教育界也十分关注于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女子教育发展的状况,如教育杂志每期专门辟有“世界教育新潮”一栏,其中对西方女子教育传介是其重要内容。 此时期译介过来的专门女子教育著作据笔者统计,有新女性教育,美纳络孙著,何学民译,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2月出版;查士元、查士骥根据日本木村一郎所著世界名著题解编译的世界教育名著提要所收女子教育论(番纳龙著),上海新文化学会1928年7月出版;欧阳祖经著,1926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美女子教育史是中国第一部介绍研究西方女子教育的专著。 教会女校与中国自办女校作为西学传播的结果又作为促进西学传播的途径,此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会女学在教会教育日益加强的世俗化、标准化倾向下,得到了发展的有利时机。1921年教会小学女生占31,男生占69。1917年至1918年女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