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学及其现代启示.docx_第1页
孔子为学及其现代启示.docx_第2页
孔子为学及其现代启示.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为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学为立世之本,学可以明智,学可以致用,学可以立德。孔子为学思想博大精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关键词)孔子、为学、致用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意思是说生下来就会知道的人,是上等的资质经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资质;经历困境后才知道要学习的人,又次之;经历困境仍然懒散不想学的人,只能算是下等资质了。“生而知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是指天赋、智慧独厚,或者某一方面的智商特别高倒是有可能的。“困而不学”的人,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不少,他们虽然历经困境,但始终不欲学,因而“斯为下矣”,成为下愚,也就不足为奇。严格的说,“学而知之”才是主要的途径,主动自觉的学,广泛深入的学,学而不厌才能真正达到“知之”。一、 为学之作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自主的面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了知识要能运用,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知识再多也是白学。为学,不仅在求知,以知为用,而且要以学求道,借以成性成德。(一) 学益终身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出于生存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处于对人的生活质量、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不断的觉醒,终身进行学习是立于社会的最佳选择。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的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从小立下为学的志向并不断的努力奋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不同的人生境界和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更加辉煌,人生的价值才更能够得到展现和升华。(二) 为学养德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对于道德修养这件事,懂得他的人不如喜爱他的人,喜爱他的人不如以追求它为乐的人。这里的“之”,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但是孔子更注重的是道德的修养和教化。做好事情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和爱好,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学不如以学为乐。做人的修养和境界也是在学的过程中升华的,正是因为在不断的学习中才得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水平,同时将提高自身修养的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的人必然能够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三) 博学求道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广泛的学习历史文献,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既是一个人具有了“仁、义、礼、智、信”。可如果“不好学”,往往也是流于“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荀子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读书三年,还没有当官受禄的念头,这是很难得的。同时,“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程颐之言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和充实自身,当今学者的目的是为向人炫耀。这里他提出了为学的目的问题。为学到真正有益的知识,做到有真才实学;为陶冶自己的情操和愉悦身心而读书。为学不仅是人类知识传承的途径,更是人类知识超越、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所谓“为己”之学,就是为了修养自身的学问到的,提升自己的素养而学。二、 为学之方法(一) 乐而好学,实事求是孔子一生乐而好学。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自己说之所以被人称为博学多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勤勉好学得来的。怎样勤勉学习呢?他说过几段发人深省的话。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好学的人就要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动作敏捷而少说废话,不懂的地方就向人请教,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他觉得好学之人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也坦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然而,当今社会真正将为学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种乐学好学的境界值得当今国人深思和效仿。实事求是是治学的根本态度,也是为学最基本的准则。孔子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为学精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论语述而)就是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捏造的人,我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一个十分重要的治学思想原则言必有据。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道的事情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是智慧的表现。可见孔子很重视实事求是的为学精神。(二) 学习结合,思学并重孔子提倡为学应当把学与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朱子曰:“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论语集注)研究过去的知识,可以学到新的学问,增强对史实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出新思路,做出正确的应对。子夏对此也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孔子认为,为学应当将学与思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学习必须思考,思考离不开学习。同时,学应当放在首要地位,思而不学徒劳而无益,故“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思结合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子夏对学思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其次,对言行的反思也不可忽视。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三) 谦虚谨慎,取长补短孔子在学习上总是不断取得进步,终抵于大成。这与他虚心好问是分不开的。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在当时虽已被誉为圣人,但他自己还是这样感觉不足,遇事多问,对质疑问难有正确的看法。故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孔文子之所以为被谥为文,就是因为他勤勉好学,不以向低于他的人问难为耻。孔子好认为,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从可以证验的文献上来看,孔子曾学礼于老聃,访乐于袭弘,向郊子问官,向师襄学琴,只有他人有一点善言善行,皆为其师。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每个人各有所长,我们必须正确的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只有这样,人才能够在不断的发现自我劣势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不断的反思和学习中成长和进步。(四) 知行结合,识践连结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毛泽东同时也曾提出:“只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没有参加任何实际活动,还没有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任何部门去的人是算不上一个完全的知识分子的。”学习书本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