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1页
湖南理工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2页
湖南理工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3页
湖南理工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4页
湖南理工学院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二一三年十二月24目 录总体情况1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一)办学指导思想2(二)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3(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3(四)学生规模及生源质量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4(一)师资情况4(二)教学条件5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52.教学设施与应用 51)教学用房与试验设备 52)实践教学 63)图书资料 74)校园网建设 8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0(一)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10(二)努力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11(三)加强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12(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12(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13(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13(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4四、质量保障体系14(一)贯穿一条主线15(二)坚持两手抓15(三)紧扣三个环节16(四)建设四支队伍16(五)落实关键制度17五、学生学习效果17(一)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常规课堂“四率”治理成效显著17(二)学生在各种可比性强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18(三)学生学业表现良好18(四)毕业生创新创业成绩突出19(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高20六、特色发展20(一)创新并实践了理工院校学生公共艺术素养教育模式20(二)构建并运行了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21七、需要改进的问题及改进措施23(一)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23(二)教学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23(三)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4总体情况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院校。2012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验收,正式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学校践行“至善穷理”的校训和“三个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治校方略,逐步形成了“严谨、和谐、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地方院校机械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项成果2009年均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师主持国家级、省级教科规划课题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6项,出版教材66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项,省级优秀教材奖3项。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研室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3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践教学建设项目4个;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教务处在四年一次的全省高校优秀教务处评选中两次被评为“全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2012年教务处被评为首批“全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先进集体”,荣获“全省学籍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坚持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优异成绩;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全省体育基本功大赛获团体一等奖。2008年以来,学生在全国和全省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赛事中获奖485项。学生报考研究生踊跃,近三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年均考研录取率在15%以上,其中2012年的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15.18%。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办学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本指南,坚持“三个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推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同类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地方大学。(二)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以“宽基础、多方向、重实践”为主要特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度、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努力造就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坚持立足岳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教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服务。(三)本科专业设置情况截至2012年底,学校共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其中文学专业7个、理学专业4个、工学专业22个、经济学专业1个、管理学专业6个、法学专业2个、教育学专业2个、艺术学专业7个,理工类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51%。通过持续努力,学校已形成符合办学定位、适应社会需要、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理、工、文、法、经、管、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四)学生规模及生源质量2012年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180人。同年共招收4066人,其中湖南2574人,外省1492人,实际到校学生数3969人,报到率为97.6%。2012年,学校文科省内录取投档线为544分,高于省控线21分,理科投档线487分,高于省控线36分。 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较好。2012年全校7512人参加体质测试,其中优秀609人,良好2508人,及格4221人,学生体质合格率97.7%。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情况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把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建立了一支能够胜任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2012年共引进博士、硕士23人,另有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4人,2012年学校共有4位教师被确定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位教师被确定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8位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年度考核。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学校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截至2012年底,学校有教职员工1287人,其中专任教师750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2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65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8人,另有博导、硕导87人。教师中有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及培养对象9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121人才工程”人选20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72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6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二)教学条件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坚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条件。2012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984.83万元,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为13.36%,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399.74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支出2931.52万元,本科生实验教学经费总支出275.55万元,生均实验教学经费194.32元。本科生实习经费224.99万元,生均实习经费222.70元。2.教学设施与应用1)教学用房与试验设备2012年学校占地面积1432652平方米,生均本科生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198247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48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场地面积108392平方米,生均7.64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13759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97个;教学用计算机数5208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 38台。体育场馆面积16911平方米。2012年底,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3404.1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9453元,2012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51.4万元,新增比例为8.51%。2)实践教学2012年,学校国家级实践教学项目建设获得突破,“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岳阳兴长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营长江动力机械厂校企合作基地”获批为省级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光电技术及应用物理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批为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4个项目获批“十二五”省级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至2012年底,学校已获国家级实践教学项目2项、省级实践教学项目22项,继续在省内同层次院校中居于领先位置;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8个,并从实习基地获赠20万元助学金专项奖励贫困优秀实习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首次获批5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批13项。3)图书资料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10600余平方米,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 各类图书藏书203.26万册(含70万种数字图书),有各类数据库的中外文电子期刊18356种。截止2012年底,折合生均纸质图书91.67册,2012年新增图书25700册,当年生均新增1.8册。大力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常年购买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可检索的全文文献总量达3400多万篇;购买读秀学术搜索平台(含218万种中文图书等文献数据);获得17000集超星学术视频使用权5年,安装超星学术视频镜像数据10000集;新增16万种超星数字图书;新增万方博硕士论文20万篇,获得万方数据服务平台(含期刊、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知识脉络)使用权5年;新增IEEE Xplore数据库;积极参与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合作共建,新增Gale Academic Onefile、EMIS、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等6个中外文数据库,目前共建共享的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达到22个, 新增EBSCO、Gale、Emerald、CCC等外文数据库;通过馆际委托和文献传递能提供对ACS、Elsevierscience、Wiley Interscience、Springerlink等数据库的访问途径。图书馆成功获批成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e读应用服务示范馆,为省内仅有的3所e读应用服务示范馆之一。通过建设,已经实现馆藏数据与CALIS资源整合,实现本地服务和CALIS服务的联合认证登录,并实现了与CALIS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的衔接。我校读者可与国内600多所高校图书馆共享文献信息。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能为本科教育提供教学、科研所需的资源检索、信息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2012年图书馆为重点学科配备了专业馆员,学科联系人承担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宣传推介、信息查询、培训服务等职责,为图书馆更好地融入教学,嵌入科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图书馆采取发布学风指数、开展“读书节”、“数字资源宣传月”活动、组织书友会等多种措施宣传馆藏资源,推广、促进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益。数字资源的使用量逐年提高。2011-2012年,中国学术期刊下载36.9930万人次;超星数字资源访问为48.3357万人次;CASHL外文文献请求量居全国高校第78位,文献满足率达100%。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全省36所院校图书馆使用统计情况来看,有统计数据的12个数据库中我校有6个数据库的使用量居全省高校前10位。4)校园网建设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年新铺设了一条贯通全校的主干光缆,校区主干成功升级为双千兆。升级后的学校主干网采用HP9308作为全交换的模块化局域网交换机,支持10000M交换模块,备板容量256G,包转发率178M。支持虚拟网VLAN达1024个,具有三层交换功能,实现各部门VLAN之间路由交换。接入楼栋光缆改造后,接入层采用CISCO3550和RG3548系列交换机,交换容量19G,包转发率17M24M,支持ACL能有效防止病毒冲击和乱设DHCP,有效构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光缆千兆主干,100M/10M交换到桌面的全交换网络。学校建有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先进、安全性高的数据中心机房。校园网所有骨干设备均支持平滑升级到万兆,骨干光纤充分冗余。截至2012年底,全校所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及校内公共场所全部配有校园网络有线接入口,室内有线网络布置率达100%。通过建设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所有室内外场所,无线接入率达95%以上。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学校搭建一个高层应用的平台,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并且以校园应用门户网站的形式将这些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集成在一起,根据进入系统用户的不同身份,统一分配不同权限,查询相关数据,享受相应服务。学校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是省内首批建设教育行政办公系统和教育视频会议系统的学校,目前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均在校园网内向师生免费开放,能有效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教学科研人员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普及度达90%以上,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检索、资料查阅普遍实现信息化,教学及科研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已购买并部署了网络教学平台湖南理工学院网络课堂,配套的硬件有相应的服务器集群和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当前所建课程覆盖全校所有班级全部课程,教师用户达900个,累计访问已超过10万人次。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完成了全校本科专业的整理工作,整理上报了48个专业,全部通过教育部审核。同时,顺利完成了秘书学、网络与多媒体、软件工程等3个新设专业的申报,至2012年底,我校本科专业51个。完成了2012年有首届本科毕业生的朝鲜语、信息工程、建筑学等3个新办专业的办学水平评估,新设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审核备案,新办专业已获得学位授予权。我校的一些重点或特色专业,在近年来的大力推动下,特色和优势不断凸显,2012年,我校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2个专业分别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2012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全校有师范类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承担师范类专业课程的公共社科教学部教学负责人就“贯彻落实教育部实践育人文件精神,完善师范类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师范类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进行微调。组织指导2012年新增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网络工程)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编印了专业培养方案汇编(增补本)。(二)努力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学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和课件开发、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底,全校共累计开设网络课程1028门,指导教师利用精品课程制作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制作309门,录制精品课程课堂录像700余堂,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和共享,较好地发挥了精品课程在全校教学工作中的示范作用。为更好地提升我校人文科技素质课的教学质量,组织开展了人文科技素质精品网络课程申报工作,全校有5门课程获得立项。精品课程质量逐年提高,2012年省教育厅对我校的省级精品课程复核检查,获得了专家们的好评并高水平通过。组织开展了“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荐遴选和校级特色教材规划项目申报工作,“企事业单位法务实务”等8部教材获得校级特色教材规划项目立项。坚持实施教材选用评价工作,在2011-2012学年中汇总了1061种教材的学生评价情况,充分掌握和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及学生的反馈意见,杜绝使用学生评价不好的教材,严把了教材质量关。(三)加强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按照省教育厅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校级、省级教学团队复核检查工作,省级教学团队“宪法与行政法学课程组教学团队”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复核检查,并获得继续资助。为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基础作用,学校高度重视教研室及院(部)督导组建设,组织开展了每年一度的校级优秀教研室及院(部)优秀督导组评选工作。2012年评选出校级优秀教研室11个、优秀教研室主任11名、优秀院(部)督导组6个、优秀教学督导员18名。 (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2012年学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实践教学及其它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了湖南理工学院实习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实习经费下拨首次由按人头计算调整为按实习项目计算,为教学单位更好地实施实习实训管理提供了条件。修订了湖南理工学院实验教学及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在对学校实验室(中心)进行重新设置并对实验室主任重新任命的基础上,首次对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与建设进行量化考核管理。学校想方设法筹措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至2012年底,学校实验室建设已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投入3000万元,实验设备数量及技术先进性得到显著提升,实验项目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提高。增设专业技能竞赛专项经费、实验维持费增加10%,使课外实践教学平台培训、竞赛项目和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得到充分保障。(五)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学校严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组织校教学督导团专家对全校15个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抽查,从3072份毕业设计(论文)中,精心遴选36个本科专业的50份作品,编印2012届毕业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选编,下发至学校各个教研室。规范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加强了宏观调控,注重管理重心下移。组织开展校内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管理单位评选工作,评选出毕业设计(论文)优秀管理单位8个。启动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组织并推荐教师参加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获三等奖2项,优秀奖4项;组织并推荐教师参加全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在全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评审中,我校二位教师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同时,组织开展多项校内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课堂教学评优及观摩活动,积极搭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训练和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氛围,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2012年共聘请外教25人,在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等7个学院担任了近20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招收国际学生28人。派遣学生出国留学17人,组织暑期赴美调研团师生共10人。共接待来自国外友好大学访问团共计20人次。获批的引智项目共8项,共计金额67.2万元。聘请了世界钢琴大师迈克尔阿卡德夫等一批外教来我校任教。四、质量保障体系2012年,学校进一步加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遵循学校与外部环境协同、学校内部各部门及教学工作各环节与各方面协同的原则,从质量标准建设契入、以过程督导和目标管理综合评价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保障、靠制度建设落实,探索实践了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一一九九”体系和“一二三四九”运行机制,并收到了良好成效,在省内外高教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2期以地方高校基于协同治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运行为题对这一实践探索进行了报道,“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以湖南理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为题进行了宣传。(一)贯穿一条主线:以质量标准为主线,将学校各项工作统领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根据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制定了湖南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规程、湖南理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协同保证实施条例,在广泛调研论证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完善了符合学校实情、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与主要方面九项质量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质量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坚持督导评估两手抓:以常规督导和专项评估为抓手,构建了多维立体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以常规性督导和专项性评估为抓手,建立了多维立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向教学常规要质量。常规督导主要的是促进质量标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落实,专项评估主要是检查各项质量政策的阶段性执行情况。2012年我们按照“六个结合”的原则运行这一体系过程督导与综合目标评估结合、日常督导与专项检查评比结合、随机性抽查与动态数据发布结合、课内监控与课外监控结合、校内监控与校外监控结合、理论教学监控与实践教学监控结合,体现了“校内外、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式”协同治理特点。(三)紧扣三个环节:即从目标、过程、反馈三个环节着力,三管齐下,协同实施质量保证目标环节主要是遵循利益相关者理论抓切实性质量标准研制,确保质量标准能体现并协同校内外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抓过程落实,质量目标要靠培养过程落实。在过程管理上,通过督导与评估结合建立人才培养过程的全程动态跟踪机制,促进各项质量标准的有效实施。抓反馈环节。2012年,学校完善了两种反馈机制:一是建立教学督导团、教学秘书、学生信息员三位一体的质量信息收集机制;二是根据动态质量信息通过教学工作例会等方式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会诊与把脉,并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督查。(四)建设四支队伍:建设了学校督导团、院(部)督导组、教研室主任、质量信息员四支质量保证队伍2012年,学校加强了四支质量保证队伍建设,明确了四支队伍在质量保证中承担的责任。其中学校督导团和教学质量信息员主要负责质量运行的常规秩序与信息收集反馈,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课堂教学质量,院(部)督导组主要负责各项人才培养质量政策在院(部)的执行情况督查,四者协同互补,共筑质量保证体系。(五)落实关键制度2012年,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主要教学改革与建设目标管理制度、教学会议制度、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与教学检查制度、教研教改工作制度、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制度、质量信息员制度、教学院(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教学状态数据汇总等质量保证关键制度。 五、学生学习效果(一)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常规课堂“四率”治理成效显著在每学期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中,连续五年优秀率92%以上。校常规教学秩序进一步改善,衡量常规秩序的“四率”即学生到课率、课堂抬头率、前排座位入座率、教师调停课率治理成效明显,其中到课率、抬头率、前排入座率这“三率”逐年稳步提高,调停课率得到有效控制,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并带动了教风建设。2012年全年课堂平均到课率95%以上,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学生在各种可比性强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本年度学生在全国性及全省性大赛中获奖70多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4项。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3项,全省第二届模拟法庭辩论赛团体二等奖,全省大学生物理竞赛一、二、三等奖各2项,全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省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三等奖,全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全省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开发作品竞赛二等奖、第九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三等奖3项,全省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展金奖1项、银奖、铜奖各2项,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总分第六名,省大学生足球比赛(男子)第二名、篮球比赛(男子)第三名,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省大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金牌3枚、银牌5枚、铜牌1枚。(三)学生学业表现良好2012届我校应毕业3150人,毕业3139人,毕业率为99.65%,3086人获得学位,学位授予率为98.78%。学校考风优良,2012年再次为成为全省四、六级考点的免检单位,并着手开始配合省教育厅展开全省标准化考场建设。良好的学风、考风,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2012届毕业生中有1579人报名考研,393人被正式录取,12人出国留学读研,录取率为 15.18%(不含音体美专业)。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10级学生累计通过率为50.65,专业英语四级2010级一次性通过率为64.2,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年通过率为46.01,普通话过级率为97%。(四)毕业生创新创业成绩突出学校建立有创业教育平台39个,有52项创业教育成果得到转化,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申报逐年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踊跃,各类竞赛获奖捷报频传。近2年共有223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获奖,158份大学生创业计划获奖,902人获得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一批学生借助创业教育平台搞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取得了可喜成绩。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李明星,成功申报了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了10多项奖励,还主持了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被中国教育报誉为“大学校园里的发明哥”。2012年,学校就业创业立项课题6项,发表专业研究论文12篇,主编出版了1部就业相关教材,其中2项课题获得湖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5篇论文获就业创业论文奖,3项就业指导课获教学优秀奖。(五)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高2012年共组织企业进校专场招聘17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数共计6000多个。毕业生到国家基层项目和部队、预征入伍的人数为182人。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在岳阳市2012年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奖励共6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2年连续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学校2012年底组织的调查表明,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达97.8%,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达95.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及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满意度分别达96.3%和96.5%。六、特色发展(一)创新并实践了理工院校学生公共艺术素养教育模式2012年,学校创新并实践了地方理工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一四三”教育模式,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四三”教育模式是指:“一个方向,四类课程,三个平台”。“一个方向”是指学生根据自身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定一个自己喜爱的艺术发展方向;“四类课程”是指艺术素养必修课程、艺术素养选修课程、艺术素养渗透课程和艺术素养潜在课程。这一课程体系中,艺术素养必修课和艺术素养选修课是“主干”,艺术素养渗透课程和艺术素养潜在课程是“两翼”。“三个平台”是指以大学生艺术节为主体的校内活动平台、以大学生团体为载体的艺术组织平台、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校外艺术实践平台。这“三个平台”构建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艺术实践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艺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并收到了良好实效。学校因此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申报的公共艺术教学成果地方理工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获得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构建并运行了协同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