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园林的假山置石.doc_第1页
浅析中国园林的假山置石.doc_第2页
浅析中国园林的假山置石.doc_第3页
浅析中国园林的假山置石.doc_第4页
浅析中国园林的假山置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中国园林中的假山置石 姓名:单长江 学号:092832 班级:城规091 日期:2011年12月15日目录:摘要2关键词2序言2一、 关于假山的概述2二、 假山文化的发展历程21.假山文化的初始.22.假山文化的成熟.23.假山文化的繁荣.24.假山文化的发展.3三、假山石材料和采运手法.31.假山石材料.32.石的开采、运输和选购.3四、置石及山石布置.41.置石.42.与建筑结合的山石布置.43.与植物结合的山石布置山石花台.4五、假山的设计51.设计要义.52结构设计.53.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54.假山结构设施.5六、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61.嵌理壁岩艺术.62.点石成景艺术.63.独石构峰艺术.74.旱地堆筑假山艺术.75.依水堆筑假山艺术.7结束语8参考文献8摘要:简析我国园林假山的发展历史,对假山给予概括性的定义。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假山的研究,寻找不同假山石材料的不同特点,以及假山造型对园林艺术的影响。由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地区广阔,所以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假山文化。假山的布置艺术是园林艺术的一个缩影,因此对于假山的探究与学习就极为重要。在现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冲击下假山文化更是呈现多元化发展,探究假山的选材、设计、艺术和未来的发展是主要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假山、置石、假山设计、造景手法序言: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山者,天地之骨也。因而,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自然园林往往选址于自然山水佳境,外借自然山林成景;私家园林往往建在村镇人口密集之处,无山水可借,只得掇石叠山。因而,私家园林往往在不太大的空间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有不落人工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园林艺术。皇家园林通过集各地名石名景于一园,把中国园林近乎发挥到了极致,展现了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一、 关于假山的概述假山是指人工堆起来的山,是从真山演绎而来。在中国园林中,假山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建设项目。人们通常称呼的假山实际上包括假山和置石两部分。假山是人工再造的山水景物的通称,它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充分地结合其他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置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或局部的组合,而不具备完整的山形。一般地说,假山的体量大而集中,可观可游,使人有置身于自然山林之感。置石则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体量较小而分散。假山在现在城市园林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置石,取材方便、应用灵活,可以信手拈来,以较少的花费取得较好的景观效果。另外,假山石还可以和溪流、驳岸、瀑布、树木、园林建筑、小品等配合使用,在园林建设中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二、假山文化的发展历程1.假山文化的初始秦汉时期是假山发展的最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在渭水之南建造的“上林苑”更是规模恢宏。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在“上林苑”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而假山在选材上已经从最初的“筑土为山”发展到“构石为山”了。西汉时期,兴建假山影响到了当时的贵族和富商阶层。假山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已融入了树木花草等新的元素,逐渐形成了假山在艺术上追求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文化特征。2.假山文化的成熟唐宋时代是假山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自中唐开始,赏石之风逐渐盛行起来,李德裕、牛僧孺等权贵大量搜集奇石,作为假山建造和园林欣赏所用。3.假山文化的繁荣明清时代是假山文化发展的繁荣鼎盛时期,假山无论是在规模、造诣、选材,还是艺术成就等方面都臻于完善。而从留存至今的假山名园来看,明清的假山造诣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它是乾隆年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设计的。这座假山气势磅礴,重峦叠嶂,造就的意趣天成。4.假山文化的发展现代假山追求新造型、新风格的假山,使假山造型艺术丰富、发展、创新。虽然然古典假山其实宏伟,造型磅礴,但是在景观的创作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现代施工技术及人造石材料的发展逐渐使用创造多的、丰富的山石。材料、技术的进步是创新的动力。国外的GRC材料现如今已应用于山石景观。这种材料已在创造山石景观方面显示着它特有的造型能力。现代园林更是便于施工与选材,有原石块堆砌和人工假山两大类。三、假山石材料和采运手法1.假山石材料(1)湖石“巧”的代表,即太湖石,原产太湖一带而得此名。太湖石:质坚而脆,纹理纵横,脉络显隐,石面上多坳坎(弹子窝),扣之有微声。石上有嵌孔、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白色,一种青而黑色,一种微青色。外观轻巧、清秀、玲珑。房山石:有一定韧性,有涡沟洞环的变化,多小孔穴而无大洞。外观比较沉实、浑厚、雄壮。英石:质坚而特别脆,扣之有较强的共鸣声,石形轮廓多转角,石面形状有巢状、皱状等。宣石:石色洁白,有积雪般外貌,坚硬,棱角明显(2)黄石“拙”的代表,特征:形体玩夯,见棱见角,节理面近乎垂直,外观雄浑沉实。(3)青石特征:节理面不如黄石规整,有呈相互垂直或交叉互织的斜纹,石形多为片状,有“青云片”之称(4)石笋外形修长如竹笋的一类山石的总称。白果笋、乌炭笋、慧剑、钟乳石笋(5)钟乳石特点:质重,坚硬,形态变化大,少或无孔洞,断面可观同心层构造,多为白色、土黄色等。(6)砂积石(水秀石、崖浆石、连州石、透水石、吸水石、芦管石、麦杆石等)特点:质较轻,粗糙,疏松多孔,黄白色、土黄色至红褐色2.石的开采、运输和选购(1)开采掘、凿、爆 (2)运输小心吊运,安放。(3)选购 大小搭配,形态多变,石质、石色、石纹应力求基本统一。四、置石及山石布置1.置石材料不多,结构方式简单,易学会。特点: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少质高。以拳石观天地,以石形创精神。(1)特置(孤置山石、峰石、孤赏山石)选石:姿态多变、色彩突出、体量大、轮廓突出。置石:位置多置于天井中间、漏窗后面、入门的对景和障景、视线集中的廊间、水边、路口、园路转折处。(2)对置沿建筑物中轴线作对称位置布置的山石。选石:要求稍高,石形有一定奇特性和观赏价值,也可用小石拼成峰石布置。两侧山石体量大小、姿态方向注意呼应。 (3)散置使用若干块山石做“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做法。布置要点:有聚有散、断续相间、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层次丰富。(4)群置使用若干块山石较大密度地有聚有散地布置,石群内山石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协调,也称 “大散点”。特点:石材增多,与散置比较,以大代小,以多代少而已。 (5)山石器设用自然山石做室外环境中的家具器设,有实用价值,又有造景效果 。选材:平板或方墩状山石等,掇山不算良材,作山石几案却格外合适。 2.与建筑结合的山石布置(1)山石踏跺(2)抱角和镶隅抱角:对于建筑外墙角,采用山石成环抱之势紧包基角墙面的作法。镶隅:对于建筑内墙角,采用山石镶填其中的作法。(3)粉壁理(置)石以粉墙为背景,在面对建筑的墙面、建筑山墙或相当于建筑墙面前基础种植的部位作山景和石景布置。(4)云梯以山石掇成室外楼梯。 3.与植物结合的山石布置山石花台作用:提高种植池地面高程,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提高花台高度,方便游人近距观赏,组织游览路线;形体多变,小可占角,大可成山,适合与壁山结合(1)花台的平面轮廓和组合平面形态要有曲折、进出变化;大弯与小弯兼用;花台要大小相间,主次分明;疏密多致,若断若续,层次深厚(2)花台的立面轮廓要有起伏变化立面要有高低变化,多与立峰相结合;花台中可点缀山石,边缘外面可埋置山石(3)花台的断面和细部要伸缩、虚实和藏露的变化。断面轮廓既要有直立,又有坡降和上伸下收变化。要因势延展,就石变化。注意虚实、明暗、层次和藏露的变化,具体手法是上伸下缩,下断上连,旁断中连等。五、假山的设计1.设计要义掇山的根本法则:“因地制宜,有真为假,作假成真”。有真为假:真山真水是假山水的源泉,造山的客观依据。作假成真:堆叠假山必须掺进人们的意识,通过设计人员的主观思维活动,对自然山水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使之更为精练和集中。历代匠师多由绘事而来,因此我国传统的山水画理论成为指导掇山实践的艺术理论基础。掇山较置石而言,复杂得多。要求将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统筹考虑。外观上注意整体性,结构方面注意稳定性(1)山水相依,相映成趣(2)相地合宜,构山得体 (3)巧于因借,混假于真(4)独立端严,次相辅弼 (5)三远变化,移步换景 (6)远观山势,近看石质(7)寓情于境,情景交融2结构设计(1)基础设计(宽打窄用)灰土基础、灰桩基础(2)拉底在基础上铺置最低层的自然山石称拉底。 统筹向背、曲折错落、断续相间、紧连互咬 、垫平安稳 (3)中层接石压茬、偏侧错安、仄立平衡、等分平衡 (4)收顶收顶要选择富有特征的山石。收顶一般分为峰、峦和平顶三种类型。3.山石结体的基本形式北京总结十字诀为“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和“挑、飘、戗”。挎:如山石某一侧面过于平滞,可以旁挎一石以全其美。拼:多块山石拼成一块山石的作法。剑:以竖长形象取胜的山石直立如剑的作法悬:在下层山石内倾环拱环成的竖向洞口下,插进一块上大下小的长条形山石。垂:从一块山石顶面偏侧部位的企口处,用另一山石到垂下来的作法。卡:下层由两块山石对峙形成上大下小的楔口,再于楔口中插入上大下小的山石这样正好卡于楔口中而自稳。挑:上石籍下石支承而挑伸于下石之外侧,并用数倍重力镇压于石山内侧的作法。戗(撑):用斜撑的力量来稳固山石的作法。4.假山结构设施(1)平稳设施和填充设施 (2)铁活加固设施 银锭扣:加固山石间的水平联系。铁爬钉:加固山石水平及竖向的衔接。铁扁担:多用于加固山洞,作为石梁下的垫梁马蹄形吊架和叉形吊架 (3)勾缝和胶结桐油石灰(或加纸筋)、石灰纸筋、明矾石灰、糯米浆拌石灰、水泥砂浆(1:1)(4)假山洞结构梁柱式、叠涩式、券拱式(5)山石水景的结构要领是防渗漏 六、中国园林叠山造景手法及应用。1.嵌理壁岩艺术在江南较小庭院内掇石叠山,有一种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墙中嵌理壁岩。正如计成在园冶卷三的掇山。峭壁山中说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这类处理在江南园林中很多见,有的嵌于墙内,犹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虽于墙面脱离,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艺术效果与前者相同,均以粉壁为背景,恰是一幅中国山水画,通过洞窗,洞门观赏,其画意更浓。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并种植海棠、慈孝竹,题名海棠春坞。中国园林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这便是最好的佐证。这种艺术处理手法,占地少,花钱也少,效果还好。2.点石成景艺术点石于园林,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狭湖岸边,或在竹树之下。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切记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多采用散点或聚点,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应、左右错落,方能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如在粉墙前,宜聚点湖石或黄石数块,缀以花草竹木。这样,粉墙似纸,点石和花木似笔,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动的画面。嘉树之下,宜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在梅边点石,则宜古;松下点石,则宜拙;竹旁点石,则宜瘦;芭蕉点石,则宜顽。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园林艺术的效果。在河流溪涧,林下花径,山脚山坡,池畔水际,散点数石,或断或续,或横卧或直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不同的石种于园林又可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为了表达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竖瘦的石笋,青竹虽直,但低弯的尖梢使石笋藏其身而露其头,产生虚实的变化,以此表达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给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觉。夏天的意境,则多用玲珑四通的湖石,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山脚清流环绕、山顶乔木繁荫、盘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天则采用黄石来创作其峰峻峭之势、其色苍古之貌,创造出山石耸立、气势磅礴的意境。冬天多采用色泽洁白、石体圆浑的雪石,叠置于墙的北恻,产生出积雪未化的艺术效果。厅堂前后叠筑假山,旨在点缀,贵在玲珑生趣,切记滋蔓芜杂。选择石峰形体,要注意凹与凸、透与实、皱与平、高与低的变化。玲珑剔透的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构成苍凉廊落、古朴清矿、妙极自然的特点,在配以得体的竹木,使得“片石多致、寸石生情”,既有绿意,又有情趣。3.独石构峰艺术独石构峰之石,大多采用玲珑剔透、完整一块的太湖石,并需具备透、漏、瘦、皱、清、丑、顽、拙等特点。由于其体积硕大、因而不易觅得,需要用巨金购的。园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华屋,并视作压园珍宝。4.旱地堆筑假山艺术(1)园中高山的堆叠园中高山多采用峭壁的叠法。如萃赏楼前后的假山,均有陡直的峭壁,高耸挺拔。所用石材大小相同,叠砌得凸凹交错,形象自然,且有绝壁之感。(2)壁的堆叠峭壁上端做成悬崖式。这是采用悬崖与陡壁相结合的叠山手法,耸秀亭檐下的悬崖,既有挑出数尺的惊险之景,崖边立有石栏杆,近栏俯视,如临深渊,颇为险峻。(3)峦的叠筑叠筑多采用山峦连绵起伏的手法。峦与峰又往往结合使用,以增加起伏之感。“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致乱掇,不排比为妙”(园冶)。这样,即可避免呆板整齐之忌。(4)山峦起伏的表现用突起的石峰进行散置堆筑,以加强整个山势的起伏变化,园中除了山顶多用石峰以外山腰、山脚、厅前、道旁等处,也多散置石峰。有的采用整块耸立的巨石,有的用几块湖石联缀而成。(5)虚实配合,相反相成,互为益彰如古华轩东侧的假山,中间做出卷洞,包以湖石,设以米红卷门,开门如洞窟,具神秘感这种上台下洞的处理,也属虚实结合的形式。这也符合计成所主张的造洞原则:“理洞法,起脚如坐屋,立几柱著实,掇玲珑如窗门透亮,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园冶卷三掇山。洞)(6)山体幽静深邃的表现在峭壁夹峙的中间堆出峡谷,给假山以幽静深邃。如延趣楼前与延棋门里各有一条极狭的山谷,仅60厘米宽,只能侧身通行。虽非主要山道,但在叠山艺术中却增添了宽狭、主次、虚实等情趣的变化,丰富了山林的造型。5.依水堆筑假山艺术计成特别推崇依水堆筑的假山,因为“水令人远,石令人古”,两者在性格上是一刚一柔、一静一动,起到了相映成趣的效果。园冶一书里,多次谈到这一点:“假山依水为妙。倘高阜处不能注水,理涧壑无水,似少深意。”“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峰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又提到:“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苏州狮子林,以湖石假山众多著称,以洞壑盘旋出入的奇巧取胜,素有假山王国之誉。园中的假山,大多依水而筑。堆叠假山之所以“依水为妙”,被视为“园中第一胜”,正如郭熙所言:“水者,天地之血也”:“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山“无水则不媚”。从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无一例外的都有假山的堆筑,石质假山和土质假山的堆筑,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自然式园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造形多样,易于和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