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1页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2页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3页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4页
针灸推拿学第一章经络总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 灸 推 拿 学 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贯通上下、沟通 内外、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路径,纵行于人体深部的主干; 络网络,横行于人体浅层的分支。 经络学说:阐述经络系统的脏腑属络、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诊断、治疗和预 防保健的学说。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 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李梃曾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络脉 从经脉发出的横行支脉,再逐层细化,分别 称为系络、缠络和孙络,遍布全身,使循行于经脉中的 气血,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性弥散,从而发挥对整个机 体的渗灌濡养作用。 络脉中气血的运行特点: 流速缓慢、 面性弥散、 末端连通、 津血互换、 双向流动、 按需调控。,经脉,二、经络系统组成 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正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经络系统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督 任 冲 带 阴维 阳维 阴跷 阳跷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经别 经筋 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含脾之大络) 别络 系络 缠络 孙络,三、十二经脉 名称 命名原则: 阴联属脏、行在内侧面、胸腹面; 阳联属腑、行在外侧面、头部 手行经上肢; 足行经下肢 由轻到重:太阴、厥阴、少阴 由重到轻:阳明、少阳、太阳,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表里属络关系 腑为阳属表,脏为阴属里。将联络密切(生 理上密切联系,发病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的腑 与脏配对即为表里属络关系。如脾与胃相表里,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如此类推,相表里的脏腑有: 肝与胆、肾与膀胱、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心包与三焦。, 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规律,头,胸 腹,手,足,手三阳走上肢背侧及头,手三阴走胸及上肢掌侧,足 三 阳 走 头 脊 背 及 下 肢 前 外 后 侧,足 三 阴 走 下 肢 内 侧 及 腹,交接规律 1、表里经相接于手、足 2、同名阳经相接于头部 3、异名阴经相接于胸腹 (太阴少阴厥阴太阴),气血循环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示意图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十二正经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它加 强了十二正经之间、脏腑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正经的不 足,扩大了主治范围。 离多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 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联系脏腑, 出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 合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即“六合”: 1、膀胱与肾的经别出于腘部,入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膀胱经; 2、胆与肝的经别出下肢,行至毛际,入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胆经; 3、胃与脾的经别出于髀部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胃经; 4、小肠与心的经别出于腋部,入心与小肠,出目内眦,合于小肠经; 5、三焦与心包的经别出自本经,入胸走三焦,出耳后,合于三焦经; 6、大肠与肺的经别出自本经,入走肺与大肠,出缺盆,合于大肠经。,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附属于十二经脉周围的软组织(肌肉、肌腱、 韧带等)。 能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 经与筋的关系正如隧道与路基、穹顶的关系。 路基下陷、穹顶坍塌、山体滑坡隧道堵塞、交通受阻; 肌肉挛缩、肌腱损伤、韧带松弛经脉不通、气血停滞。 强健经筋的措施: 适度运动、张弛结合; 疏理筋脉、解淤散结; 方法: 推拿、针灸、理疗、 心理、药物等,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各自分属的表皮部位。因 其与经络气血想通,故能反映经脉的功能活动,为机 体的卫外屏障,能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 七、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循行分布和功能见下表,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八、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的脉络,加脾之大络。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发出, 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出鸠尾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出长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膀胱经; 脾之大络出大包后散布于胸胁。 此外,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 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功能: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的联系; 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气血输布。,第二节 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理论,一、根结经气的,起始、根本即四肢(四根)末端的井穴,归结、结聚即头、胸、腹部(三结),足六经根结表,该理论为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标本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树梢,对应于头面胸背;本树根,对应于四肢下端,十二经标本表,三、气街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分在头、胸、 腹和胫部。是配穴处方的理论依据。 四、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其部位与 气街类似:髓海在头,气海在胸,水谷之海在上腹,血海 在下腹。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临床上分有余和不足两 大类。,气街、四海对照表,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沟通内外,贯通上下 把脏腑、经络、皮肉脉筋 骨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把气血运抵全身,提供营 养,维持生命活动。 3、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把气血中的“卫气”充实在 皮肤的浮络、孙络之中,抵御外邪;但气血空虚时,经络 本身出现病症,同时又将病邪向内传入。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传导治疗性刺激,调节功 能和阴阳平衡。,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 发病时在该经线路上出现异常改 变:色泽、形态(隆起、结节、条索)、温度、感觉、 电阻等。 指导辨证诊断 1、辨证归经 偏头痛、胁肋胀痛属少阳经病,脊 背部困痛足太阳膀胱经病,足三里穴压痛属足阳明胃经 病,三阴交穴压痛应考虑足太阴脾经病。 2、经络诊察 望诊:形态、色泽等; 触诊:感觉、结节等; 电测定:根据腧穴低电阻特别是病 变时电阻更低的特性,用电测定仪帮助诊断。,指导治疗 根据经脉的属络和表里关系以及走行路线可根据 病变部位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 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按经选药 根据药物归经的理论,选择治疗病变经络的药物。 举例如下:柴胡治少阳胆经病变; 香附、川楝子治厥阴肝经病变; 黄芪、党参、白术治太阴脾经病变。,【附】 经络的研究概况 以临床实践、经络测定仪、放射性同位素、 低频声和高强光等手段发现经络确实存在。 一、感传现象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得气”感(酸、困、胀、麻)传导同经络走向 一致。 感传呈带状、线状,肌肉丰厚处位置较深。 传导速度有差异,平均0.10m/s。 感传趋达病位时疗效明显。符合“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的记载。 感传可被低温和压力阻滞甚至阻断。,二、经络实质的假说 、神经系统说 全身经络的传导功能雷同神经 系统对全身的支配。 、血管、淋巴管说 运送气血等营养物质。 、第三平衡系统说 第一平衡系统保持快速姿势平衡,速度为20m/秒 第二平衡系统自主神经支配内脏,速度为1m/秒 第三平衡系统传递体表与内脏信息,速度为0.1m/秒 第四平衡系统内分泌系统,控制慢平衡,速度最慢, 按分钟计算。,、特殊筋膜说 1998年上海复旦大学化学教授费伦同数学 及物理学家对胫腓骨之间的胃经研究了10年,成 果如下: 、穴位的直径约58毫米。 、穴位依深度分为天、人、地三层,每层 都有针感。 、小腿上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 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经络实质的物质证据。 经质子加速器分析,在骨间膜表层(地层) 约1微米的厚度上有7种元素:钙、磷、钾、铁、 锌、锰、铬等。其中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有 40 200倍的明显差异。 上海复旦大学丁光宏博士的团队发现穴位点 附近的毛细血管呈有规则的平行于经络的线状排 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