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无形资产经营与理财创新.doc_第1页
谈无形资产经营与理财创新.doc_第2页
谈无形资产经营与理财创新.doc_第3页
谈无形资产经营与理财创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无形资产经营与理财创新談無形資産經營與理財創新山東經濟學院財務會計系 姜洪麗* 姜洪麗, 山東經濟學院財務會計系財務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理財學,通訊地址:濟南市二環東路7366號,山東經濟學院財務會計系,電話:8525421(宅),8525940(辦)摘 要:“沒有無形資産的企業,不能稱其爲現代企業;沒有無形資産的企業管理,不是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沒有無形資産的企業制度,不是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無形資産的經營管理是21世紀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長盛不衰的法寶。本文從無形資産範圍的界定開始,對無形資産經營及其對理財産生的影響,以及爲適應這種變化和影響必須進行的理財目標、主體、客體、觀念等方面的創新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長期穩定的利潤,保證理財目標的實現。關鍵詞:無形資産 經營 理財 創新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別是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無形資産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企業要想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擁有集經濟、技術、法律爲一體的,以知識形態存在的新興資源無形資産。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後,以“無形資産壟斷”替代以往的國家行業壟斷、關稅壟斷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且會日益顯現。因此,作爲企業的財務人員,在新形勢下的財務管理工作必須要面對一個重要而又全新的課題,即加強無形資産的經營和管理,以佔領市場並獲得長期穩定的利潤。一、無形資産範圍的界定及意義企業只有擁有無形資産才能進行有關無形資産方面的經營管理,這是進行無形資産經營的前提條件。那麽究竟什麽是無形資産?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未對此基本問題達成共識。在我國頒佈的無形資産會計準則中,無形資産是指企業爲生産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爲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的非貨幣性長期資産。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商譽等。這種規定與現行會計制度中對無形資産的定義類似,僅限於無形資産的核算,範圍過於狹窄。中國資産評估協會頒佈的資産評估操作規範意見(試行)中,無形資産是指特定主體控制的不具獨立實體,而對生産經營長期持續發揮作用並帶來經濟利益的一切經濟資源。包括專利權、專有技術、生産許可證、特許經營權、商譽、租賃權、土地使用權、礦藏資源勘探權、開採權、商標權、版權、計算機軟件、地質礦藏勘探成果資料等。雖然中國資産評估協會定義的無形資産的範圍(13項)要大於會計準則中定義的無形資産範圍(7項),但是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諸如品牌價值、期權價值、控股價值、客戶價值、營銷網絡、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企業綜合人力資源、企業管理水平、網址和域名權等新型資産,這些資産也都具有資産評估操作規範意見(試行)中對無形資産範圍的界定,但卻不屬於其所列舉的範圍之內。在企業理財中,忽視這些新型資産的價值,尤其是將這些資産對外投資、轉讓或對企業整體資産進行評估時,不予考慮這些新型資産的價值,將會使企業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鑒於此,本文中的無形資産是指廣義的,不僅僅局限于會計準則中規定的便於核算的無形資産以及資産評估中便於評估的無形資産,具體包括以下五類:1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亦稱人力資産,是企業擁有或支配並使用的各種有勞動能力的人員,是將企業中人的因素進行資本化處理。人力資源的價值核心是知識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將是企業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因此,人力資源是企業必不可少的無形資産。2市場資源。市場資源也叫市場型資産,是指一個企業通過其所擁有的與市場相關聯的無形資産而可能獲得的潛在利益總和。具體包括(1)品牌(商標、商譽和産品質量水平等);(2)與客戶的關係(營銷網絡、分銷渠道、顧客資産等);(3)合同(特許經營權協議、專利使用權協議、進口配額、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期權合約等)。3知識産權資産。是指企業在生産經營實踐和科學實驗等創新過程中,所發明創造的高新技術和技術訣竅而形成的精神産品的一種産權形式,包括專利權、版權、商業秘密、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等。4組織管理資産。組織管理資産是指企業管理層在組織、協調、管理、溝通等方面存在的優勢而可獲得的潛在利益。如企業文化、企業管理方法、信息技術系統、網絡工作系統、融資關係等要素。我國的無形資産領域目前正處於“初級階段”,人們對無形資産的認識還存在許多誤區,這對無形資産經營是不利的。通過對無形資産範圍的界定,使理財人員充分認識到:第一,無形資産實質上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特殊資源。無形資産並不是“看不見,摸不著”、飄忽不定、毫無規律可循的;第二,無形資産並非僅指商譽,商譽只是一種虛擬的無形資産。商譽屬於無形資産早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和未來理財的重點應該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可確指的無形資産資源以及無形資産的源泉人力資源;第三,並非只有列入會計賬簿的才算無形資産,游離於賬簿之外的無形資産,也是無形資産經營管理的範疇。二、無形資産經營及對理財的影響無形資産經營是指企業進行無形資産資源創造和分配的各種活動。在無形資産經營過程中人們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創造優質高效的無形資産資源,利用無形資産資源或與其它生産力要素的組合,使生産力要素保值增值並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無形資産經營與傳統的産品經營的區別在於:前者以現代化的與人相關的智力資源爲對象,以資本的擴張和收益爲目標,全面考慮無形資産要素的投入、産出及各要素的綜合應用。無形資産經營不僅僅是品牌經營,也不只是專利經營,或某單一無形資産的孤立應用,而是各種無形資産要素的綜合經營。無形資産經營貫穿于企業創立、成長、終結的各個環節,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值得一提的是,無形資産管理(計劃、組織、控制)是無形資産經營的基礎,只有依靠嚴格的無形資産管理,才能保證無形資産經營目標的實現,才能産生高品質的無形資産,從而源源不斷地爲企業創造利潤。而實施無形資産管理必須設置無形資産管理人員與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無形資産管理制度;應用好無形資産信息系統。目前,我國企業在經營無形資産方面,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實物操作都面臨艱巨的任務。毫無疑問,將無形資産作爲獨立生産要素納入企業管理之中,進行無形資産的經營和管理,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衝擊和變化,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企業資産結構和資本結構方面的變化。資産結構由過去單一的有形資産,向有形資産與無形資産並重轉化,且無形資産在企業資産總額中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大,甚至居於支配地位。資本結構也由過去單一的財務資本(或實物資本)向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或人力資本)並重轉化,且知識資本的比例有逐步提高的趨勢。2企業投資方面的變化。企業投資由過去單一的向證券、實物等有形資産投資模式逐步向偏重無形資産投資模式轉化。3企業融資方面的變化。融資形式由單一擔保、實物抵押貸款發展到無形資産可以質押融資貸款、知識融資等多元融資模式。4企業利潤形成和分配方面的變化。企業形成利潤的方式由單一實物産品獲取利潤,發展到無形資産的許可、轉讓、特許經營等多渠道獲取利潤;利潤分配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不僅是財務資本而且還有人力資本參與分配。三、理財創新依據上述無形資産經營給企業理財帶來的一系列衝擊和變化,客觀上要求企業財務管理必須在如下幾方面進行創新:1理財目標創新。企業理財目標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在不斷發展變化。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理財目標表述有: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前三種觀點所追求的目標與財務資本占主導地位的工業經濟時代相適應,尤其是“股東財富最大化”強調的是企業的最終收益只歸屬於擁有財務資本的股東這一單一利益主體。筆者以爲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爲理財目標比較適合將無形資産經營納入企業財務管理的知識經濟時代特徵的。理由是:知識經濟時代,由於在企業管理中加入了無形資産管理以及無形資産比重的日益加大,擴展了資本的範圍,改變了資産的結構,財務(物質)資本和有形資産的地位有所下降,知識(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産的地位有所上升。這一重大變化,將日益改變著企業各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從而決定了企業不再是僅僅歸屬于其股東,而應歸屬於“相關利益主體”,如股東、委託經營者代表、債權人、員工、顧客等。他們都向企業投入專有資本(無形的或有形的),都對企業的盈餘做出了貢獻,因而也都有權分享企業的盈餘,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理財目標提出的新挑戰。而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理財目標的完整內涵正好與這一挑戰相吻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基本思想是將企業長期穩定發展擺在首位,強調在企業價值增長中滿足各方面利益關係,具體內容包括:(1)強調風險與報酬的均衡,將風險限制在企業可以承擔的範圍之內;(2)創造與股東之間的利益協調關係,努力培養安定性股東;(3)關心本企業職工利益,創造優美和諧的工作環境;(4)不斷加強與債權人的聯繫,培養可靠的資金供應者;(5)關心客戶利益,在新産品的研製和開發上有較高投入,不斷推出新産品來滿足顧客的要求,提高産品質量並注重售後服務,以便保持銷售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6)講求信譽,注意企業形象的宣傳;(7)注意人力資源的研究和開發,擁有高素質的人才和員工隊伍,形成最佳知識結構及良好的知識流。由此可見,企業理財目標的正確定位應是:在保證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相關利益主體利益的同時,充分發揮無形資産經營的作用,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化。唯有如此,企業價值才能達到最大。2理財主體創新理財主體是財務管理爲之服務的組織實體,是一定社會經濟形態下具有獨立的物質利益的經濟實體。在工業經濟時代,這種實體是有形的,相對穩定的。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理財主體由實體化轉向虛擬化、網絡化。這是因爲隨著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這些無形資産的飛速發展,出現了網上虛擬公司這樣的企業形式,而這些虛擬公司往往是動態的、短期的戰略聯盟,合作目標完成後迅速解散,從而使財務主體顯得虛擬化、模糊化。財務管理必須要適應這些變化,以信息化和網絡化爲基礎,開展多樣化的網絡活動。如大力發展國際業務;開發以網絡系統理論爲基礎的會計系統和財務系統,及時提供靈活的、多樣化的信息等等。3理財客體創新理財客體又稱理財的對象、內容。具體包括投資管理、籌資管理和收益分配管理。理財內容的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投資與“投知”或“投智”並重,並向無形資産投資傾斜。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進行投資的效益遠大於以擴大規模爲模式的投資效益。因此企業理財的核心應是投資與“投知”並重或逐步提高“投知”的比重。資金投資必須與智力投資相匹配,並爲智力投資服務,否則資金投資越多,效果可能越差。另外,由於無形資産經營拓寬了企業資産的內涵,企業總資産是由有形資産和無形資産共同構成的。在新的資産結構中,以知識爲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計算機軟件、人才素質、産品創新等無形資産所占比重將會大大提高。因此以後無形資産將成爲企業最主要的投資對象。(2)籌集財務資本與籌集知識資本並重,並向知識資本傾斜。企業經營離不開資本,知識經濟拓寬了資本的內涵,不僅資金是資本,知識也是資本,並且是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本。因此,企業應由籌集財務資本以發揮企業的規模效益爲主轉向籌集知識資本以發揮知識效益爲主或二者並重,“籌知”代替“籌資”是一種必然趨勢。所謂“籌知”即知識融資,指知識人才可以以知識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個人的報酬與企業緊密聯繫起來。另外,理財人員可以通過無形資産質押融資、吸收風險投資等方式擴大企業的資金來源。(3)利潤分配由按資分配調整爲按“經濟要素”分配。不同經濟時代,各種生産要素如自然資源、物質資源、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不同。工業經濟時代,決定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主導要素是企業擁有的財務資本,因此利潤分配是按資分配。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資本的範圍和結構發生了變化,財務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下降,而知識資本或人力資本等無形資本的地位將相對上升,利潤分配理所當然應由按資分配調整爲按土地、勞動、資本和知識等在內的“經濟要素”分配。這比按資分配更符合實際,也有利於企業無形資産(如企業技術)的創新和經營。目前,西方有些企業已實行了人力資本的利潤分享制度,以加強對人力資本的有效運作,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四、理財觀念創新1以人爲本的理財觀念。針對當前和未來無形資産經營的重點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可確指的無形資産資源以及無形資産的源泉人力資源”這一特徵而言,企業必須牢固地樹立“以人爲本”的理念,理財要把“人”作爲核心,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加強對人才價值的計量與信息反饋。其實重視人的發展與管理觀,既是現代管理發展的基本趨勢,也是知識經濟的客觀要求。企業的每一項活動均是由人來完成的,其成效如何也主要取決於人的知識和智能以及人的努力程度。企業理財人員只有樹立“以人爲本”的思想,將各項財務活動“人格化”,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財務運行機制,強化對人的激勵和約束,才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風險管理的理財觀念。從無形資産本身的特徵沒有實物形態和提供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折射出無形資産經營的高風險性和風險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特徵。如因知識産品價格中物質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較小,而研究開發的固定成本急劇上升所造成的經營風險;因技術債務資本的流失、泄密、被替代或超過保護期可能導致企業破産的財務風險;因開發知識資産的不確定性水平提高而産生的投資風險;等等。爲此,理財人員應以現代手段創新風險管理方法,一方面要對無形資産經營風險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有效識別,確定風險管理目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