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教师向语文教材发难.doc_第1页
浙江三教师向语文教材发难.doc_第2页
浙江三教师向语文教材发难.doc_第3页
浙江三教师向语文教材发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三教师向语文教材发难:“不让孩子吃错药”作为母亲的“标准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能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精神储备吗?有研究表明:来自母亲的教育是否正确,或能影响这个国家的GDP作为统一的教材,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可以看作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标准形象”。 显然,如果这里的母亲形象能给孩子足够的教益,她就能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精神储备。最近,三位老师却开始向现行的语文教材发难,他们甚至不客气地指出我们现在在给孩子吃错药。这三位老师全部来自浙江,其中一位老师是原杭州外国语学校老师。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又为什么瞄准教材中母亲形象“开炮”?昨天,商报记者对这群麻辣老师进行了追访。麻辣观点:教书匠敢向权威教材叫板郭初阳曾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语文老师。这段时间来,他和他所在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对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套小学教材进行的多次专题批判已经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前不久,由郭初阳主导的批判专题“母亲、母爱”又一次掀起波澜。他和他的同事认为,目前小学教材中涉及母亲、母爱的课堂文本存在很大问题,其中包括虚构、杜撰。“我们对小学文本的可信度要打上一个问号了”,郭初阳认为,现行的小学教材很大程度上等于给孩子吃错了药:教材应该体现的是教育理念,教育本身是让人得以解放,得到真理,获得自由的。可是他觉得,目前充斥着“高大全”的教材内容最可能对孩子的精神进行戕害。昨天,原为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的郭初阳告诉我,他在杭州教书十几年,“母亲、母爱”专题的其他两位同为浙江教师。性格温润的浙江教书匠敢对权威教材叫板,他们觉得靠的不是以卵击石的精神,而是年轻新锐教师的一种责任。“第一次抱母亲很煽情,但我觉得只是病态的文本”郭初阳提到了第一次抱母亲。“这是一篇相当著名的课文,关于它的公开课有不少。我觉得它煽情,但实则是一种病态的文本。”郭初阳提到,我们已很熟悉一种说教:子女成功与母亲的正确教育密不可分,但凡是名人伟人,其成就与母亲的教导是相关的。“这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孩子教育成真正的成年人。而现在我们的教材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常以大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子世界。”教师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只有两张面孔目前,小学教材中使用较广的3个版本教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郭初阳和同事对这些版本的相关文章进行了分析。负责母爱专题北师大版教材点评工作的叫吕栋,是浙江的一名中学教师。他有一个疑问,儿童文学世界,优秀的文本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去选次一等的,有破绽缺陷的文本。蔡朝阳是浙江绍兴稽山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负责母爱专题人教版的评点工作。他也觉得现行的几套主流小学教材,存在很大问题。蔡朝阳甚至觉得,我们给孩子吃错药了。“我们把三套教材中,只要出现母亲、妈妈、娘词汇的文章都进行了统计,所以这个专题相对来说是比较精确的。”郭初阳介绍,他们收集的是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一共是12册。再加上是三套教材,所以手头上是36本书。专题小组一一进行点评。他们的研究结果是,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大致分两张面孔:苦大仇深型和道德完美型。比如苏教版中的水、沉香救母、花瓣飘香;人教版中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研究小组认为,这些课文中的母亲形象是不健康的,这些家庭也是压抑的。另外,人教版中的日记两则、看电视;北师大版的流动的画、妈妈的爱,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逻辑,将母亲形象描绘得完美无瑕。对“母亲”的包装过度了在北师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花脸,它表达的是只有回报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还有人教版中,有些课文直指孩子就是要不断吃苦。“这是教材很大的缺失,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真正需求。”郭初阳的意思是,教材中说教的意味太浓,符合孩子心理,满足童心的文章几乎没有。“北师大版流动的画说: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这样枯燥的话,怎能让孩子了解爱、了解祖国。”郭初阳直言,我们常常把“不能给孩子素质教育”的罪过给了“应试”,但“应试”不是教育的关键而是手段,我们目前给予孩子的是捆绑教育,有时候我们使孩子丧失了天性和创造力。因此,郭初阳所在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除了发表一系列批判性研究报告外,还会组织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和语言专家为年轻教师培训,如何摒弃糟糕的教材,从而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语文教案。“当然我们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材做进一步改革,但在无法改变的时候,教师应该先行,从教学手段上先做出调整。”记者追访:麻辣老师们推荐了12本书他们都在浙江教书,他们说“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与地域无关”。学者指出:一个人可以选择职业,可以选择朋友,可以选择配偶唯独不能选择的就是出身和父母。而从人的出生之日起,无不在母亲的影响和教育中成长,母亲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母亲的教育,进而爱我们的母亲。当今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母亲的竞争。而来自美国智库的研究也显示:来自母亲的教育是否正确,或能影响这个国家的GDP。胡适说“得寸进寸,得尺进尺”,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务实态度。有趣的是,专题的重要参与者都在浙江教书。郭初阳说,这与地域没有关系,他们都是教书育人十几年了,只知道教材应该对生活有方向性的指导。为什么要对小学教材中的母亲形象做批判?母亲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我在为杂志撰写专栏文章时发现,有些描写母亲、母爱的教材存在严重问题。比如有一篇是苏教版第二册的文章,如果稍加研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或者说课文中呈现的故事有不少破绽。”郭初阳不能理解教材的粗劣质量,他说,“面对缺乏信度的文本,该怎么向小学一年级的天真儿童授课呢?”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母亲形象:麻辣老师们推荐了12本书郭初阳们觉得,有破坏必然有建设,他们有自己的12篇推荐文本。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推荐理由。如向着明亮那方,推荐理由为“月亮,冰雹,枯叶,水池。孩子漫散性的联想中,意象像冰糖葫芦,串接起来,全部结冰。天寒地冻,怎能不想到妈妈的翼护、妈妈的怀抱、妈妈的温暖?可是,眼前这只可怜的小野鸭呢?没有妈妈的小野鸭如何能挨过严酷的寒冬呢?对于孩子,妈妈是所有联想的归宿,没有妈妈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没有妈妈的小野鸭,触发了孩子无尽的忧伤也许是生命中最初的忧伤。那么会不会,第一次的,孩子有了失去妈妈的担忧?”席慕蓉所著透明的哀伤的推荐理由为:一张多年前的卡片,“自己也忘了”,却在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呈现于面前,“然后,我就看到我那张大卡片了”,倏然而至,无须转折,“那一刹那里”,我发现自己、发现母亲、发现母爱,发现了母亲爱我的最大证据,而这却可能是我爱妈妈的“惟一的证据”母亲选取并珍重的一张卡片,须臾之间显示出令“我”心动、心痛的面目。席慕蓉的文字真诚、清浅,时空变换场景更迭,情感贯穿毫无滞涩,字里行间跳动着其实就是一声“好想妈妈”,轻逸而透明,待文末那一刹那的泪流下,轻逸中又突显厚重,每读一回,总想起那句瑞典格言:“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背景阅读语文教材广受关注在大多数人眼里,能入选教科书的文章都是经典,因此,教科书的每次改动,都会引发广泛的争论和猜测。编定的教材一经审定就将是不可更改的,孩子们就得伴随这套课本成长,学校、老师和学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力,教科书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本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也有不少教育人士认为对教材不必过于敏感。(商报记者申屠文婕) /20090923/n266942560.shtml第一次抱母亲简介: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护士笑了,说:“你妈这么矮小,别说病成这样,就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猜她也到不了九十斤。”母亲说:“这位姑娘真有眼力,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八十九斤。”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取笑我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多重担。“ 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 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母亲笑一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