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中的高科技装备.doc_第1页
紧急救援中的高科技装备.doc_第2页
紧急救援中的高科技装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紧急救援中的高科技装备作者:任荃 张懿 何积惠 郭新超 连微静救援队用“蛇眼”探测仪搜寻废墟下的幸存者 冯晓瑜遥感飞机 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5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2架高空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5月12日汶川7.8级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极其困难,灾情分布状况、灾情程度等信息极度缺乏。在灾后相关地区天气状况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航空雷达遥感、光学遥感作为大面积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有效手段,优势十分明显。中国科学院的2架高空遥感飞机,可分别提供高分辨率的光学和雷达图像,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速获取大面积灾情数据的能力,曾执行了多次重要的遥感监测任务。14日下午到达灾区后,30多位科研和飞行人员立刻投入航空遥感作业。他们在非常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2个架次共8个小时的雷达航空作业。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于当夜送达北京,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遥感飞机在灾区陆续传回监测数据,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遥感科技是当代非常重要的科技力量,近20-30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信息、航天、数字集成技术的发展,灾害预报、评估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几乎找不到与遥感技术无关的行业,社会需求已经凸显遥感科学的战略地位。“北京一号” 卫星实拍灾区影像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后,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北京一号”小卫星立即担负起了重要使命实拍灾区最新影像。同时,由国家“八六三”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负责技术总协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灾区遥感影像;随时提供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高效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等研究,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北斗一号” 救灾中显示威力“北斗”系统,是我国独立建造的卫星定位系统,一直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2月,“北斗”系统有了国产导航芯片,相关技术又完成一项重大突破,性能进一步提升。在此次部队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北斗”系统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救灾部队携带的“北斗”系统在第一时间陆续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为控制中心及时了解救援部队行进方位并作出正确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蛇眼” 把伤害降低到最小在地震发生后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救援人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幸存者,把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必须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目前,国家地震救援队引进了“蛇眼”探测仪。“蛇眼”的学名叫“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仪器的主体非常柔韧,如同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摄像仪器,将信息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生命探测仪 不放弃任何生命常用的搜索仪器还有另外两种: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和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具有夜视功能,它的原理是通过感知温度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声波振动生命探测仪靠的是识别被困者发出的声音。人类有两个耳朵,这种仪器却有36个耳朵,它的耳朵叫作“拾振器”,也叫振动传感器,它能根据各个耳朵听到声音先后的微小差异来判断幸存者的具体位置。说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