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结构不断调整节能降耗取得成效.doc_第1页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节能降耗取得成效.doc_第2页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节能降耗取得成效.doc_第3页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节能降耗取得成效.doc_第4页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节能降耗取得成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源结构不断调整 节能降耗取得成效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降耗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能源结构不断调整,通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节能降耗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实现生态立省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自给率不断增强(一)能源生产结构趋于优化五年来,全省能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增加,使能源供应能力明显提高,为满足全省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全省能源生产量为3633.29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52.05%,年均增长8.74%。主要能源产品中,原煤生产量1420.52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生产量的39.1%,比2005年提高10.32个百分点;天然气生产量713.89万吨标准煤,占19.65%,比重提高2.56个百分点;水电生产量1232.96万吨标准煤,占33.93%,比重降低4.93个百分点;原油生产量265.91万吨标准煤,占7.32%,比重降低10.95个百分点(见表1)。表1: 20052010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煤)各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2005年1731.9125.7818.2717.0938.862006年1949.6924.6116.3415.7243.332007年2272.0931.0013.8720.0835.052008年2635.9135.0611.9422.0230.982009年2967.7637.968.9719.3033.772010年3633.2939.107.3219.6533.93(二)能源自给率不断增强2010年全省能源自给率达到141.47%,比2005年提高37.78个百分点。其中:原煤168.77%、原油124.15%、天然气236.48%、水电101.86%。原煤和天然气自给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107.11和34.42个百分点(见表2)。表2: 20052010年分品种能源自给率 单位:%全省各能源品种自给率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2005年103.6861.66200.37202.06104.842006年102.4356.63197.15173.65117.642007年108.4571.93169.74239.80107.642008年115.6595.52140.80190.59104.202009年126.39115.70132.87175.39118.252010年141.47168.77124.15236.48101.86二、能源消费增速放缓,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趋好(一)能源消费较低增速支撑经济增长较快发展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568.26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的1670.36万吨标准煤增长53.8%,年均增长8.98%。与同期经济增长年均13.2%的速度相比,降低了2.3个百分点,从而缓解了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压力(见表3、图1)。表3: 20052010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GDP及增速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生产总值(亿元)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与GDP增速的差(百分点)2005年1670.3622.4543.3212.210.22006年1903.3913.95648.513.260.692007年2095.0210.07797.3513.47-3.42008年2279.158.791018.6213.53-4.742009年2348.173.031081.2710.14-7.112010年2568.269.371350.4315.33-5.96图1:(二)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优化,清洁能源比重上升 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量为2568.26万吨标准煤,其中清洁能源天然气和水电消费量分别为301.88和1210.49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1.75%和47.14%,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2.98和8.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为841.7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32.77%,比2005年下降了10.57个百分点。两类能源品种比重的一升一降充分显示了全省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调整(见表4)。表4: 2005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各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2005年1670.3643.349.458.7738.442006年1903.3944.68.499.2737.642007年2095.0246.82 8.869.0835.242008年2279.1542.499.8113.3634.342009年2348.1741.468.5313.91 36.10 2010年2568.2632.77 8.3411.7547.14(三)节能降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2010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分别为14.54、2100.08、266.95和186.69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社会能源消费量的0.57%、81.77%、10.39%和7.27%。与2005年比较,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分别降低0.31、1.25和2.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80% 左右波动,比2005年上升3.94个百分点。工业能源消费仍然是能源消费总量的主要构成部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均在79%以上(见表5)。表5:20052010年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单位:%、百分点类别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0年与2005年相比构成变化第一产业0.880.80 0.730.680.760.57-0.31第二产业77.8380.10 80.8481.0580.4081.773.94#工业76.5678.9279.7179.9779.2880.594.03第三产业11.6410.5310.4310.3810.9010.39-1.25生活消费9.668.578.00 7.897.947.27-2.39(四)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降低趋势五年来,全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深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资源型工业得到有力加强。重化工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耗强度面临不断上升的压力,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节能降耗措施,层层分解节能目标任务,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程,不断加大节能投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201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1,“十一五”时期为0.69。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降低趋势明显,反映出青海经济增长利用能源效率程度提高(见表6)。表6: 2005-2010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年份GDP能源消费量弹性系数GDP(现价)(亿元)同比增速(%)(可比)消费量(万吨标煤)同比增速(%)2005年543.3212.21670.3622.431.842006年648.513.261903.3913.951.052007年797.3513.472095.0210.070.742008年1018.6213.532279.158.790.642009年1081.2710.142348.173.030.302010年1350.415.32568.269.370.61三、青海省节能降耗取得成效五年来,青海省下大力气坚持一手抓企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企业促进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发展,及时启动节能预警调控方案,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单位GDP能耗年年下降。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16%,2006-2010年累计下降17.04%,顺利完成了节能目标任务(见表7)。表7: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年 份单位GDP能耗(2005年价)(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上升或下降(%)2005年3.07-2006年3.1210.512007年3.063-2.202008年2.935-4.182009年2.689-6.462010年2.550-5.16(一)工业节能贡献突出,是全社会节能的重要支撑力量五年来,全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在产值增加的同时,单位能耗降低。2010年重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到86.9%,比2005年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比2005年上升2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2.589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4.71%,节能促使经济发展方式明显好转(见表8)。表8: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及降低率年 份单位增加值能耗(2005年价)(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上升或下降(%)2005年3.44-2006年3.645.972007年3.47-4.762008年3.243-6.532009年2.936-9.462010年2.589-11.851、技术节能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水平提升五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得益于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明显降低和能源加工转化率显著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判断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是技术节能的重要体现。五年来,省政府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来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工转换效率比2006年提高20.02个百分点(见表9)。表9: 2005-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1年与2006年相比提高、降低(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工转换效率(%)49.355.2263.165.3569.6372.9675.2420.02其中:火力发电效率3131.134.833.2835.5437.3736.515.41炼焦47.287.5687.5591.9791.2897.5596.99.342、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显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明显下降五年来,全省按照国家坚决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的总体部署,分行业分年度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计划。2006-2010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46.85万吨,电解铝16.47万吨,水泥385.8万吨,碳化硅19.3万吨,电石5.3万吨,钢铁25万吨,小火电14.2万千瓦。为先进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腾出了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2011年,全省共淘汰各类落后产能68.3万吨、10万张,其中,淘汰铁合金落后产能4.3万吨、电解铝7万吨、水泥57万吨、皮革10万张,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高耗能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改造现有的高耗能行业,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严格落实差别电价和实行惩罚性电价等措施,使全省主要耗能工业企业产品单位能耗保持平稳下降态势。2011年,全省耗能万吨以上工业企业纳入国家考核的42种主要耗能产品中,其中有9种产品单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21.4%(见表10)。表10: 2011年部分工业产品单耗指标平均水平指标名称指标单位全国平均水平青海平均水平青海比全国低吨原煤生产耗电千瓦时/吨17.8212.12 -5.70 选煤电力单耗千瓦时/吨6.523.35 -3.17 单位油气产量耗电千瓦时/吨124.17105.15 -19.02 每重量箱平板玻璃耗电千瓦时/重量箱6.672.20 -4.47 炼铁工序单位能耗千克标准煤/吨417.67416.02 -1.65 (二)公共机构、建筑、交通、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扎实推进五年来,全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引导公共机构、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取得了较好成效。2010年,全省公共机构11295个单位,较2005年减少212个。用能人数为141.89万人,较2005年增加7.40万人。公车数量23806辆,较2005年增加4985辆。 消耗的主要能源品种中,电力消耗较2005年增长14.2%,原煤下降26.3%,天然气增长51.2%,汽油增长15.6%。2010年全省公共机构能源消费量为89.96万吨标煤,较2005年下降4.6%(见表11)。一些节能新产品如太阳能供热、太阳能路灯等纷纷进入机关、学校等公共部门。表11: 2006-2010年全省公共机构主要能源品种所占比重年 份能源消费量(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电煤天然气汽油2006年92.37.66 60.44 13.39 17.72 2007年95.277.56 60.24 13.95 17.45 2008年94.037.78 54.38 18.78 18.23 2009年93.838.03 50.89 20.53 19.71 2010年89.968.79 46.49 23.04 20.82 建筑领域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督力度,确保节能设计审查合格率达到100%,2010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交通领域加强对运输企业节油工作的指导,从大中型运输企业入手,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燃油消耗统计和考核制度并逐步推广,严格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三)全社会节能意识明显提高,节能降耗任重道远通过持久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企业能源审计”、“节能减排百日行动”、“节能宣传周”等大型节能减排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全社会的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