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药老字号.doc_第1页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药老字号.doc_第2页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药老字号.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火就要喝凉茶,湿滞就要看中医。”这不仅是老广的一个生活习惯,就连外乡人在岭南呆上一段日子,也同样深有体会。从中不仅能看出岭南特有的中医药文化,更能解释为什么陈李济、潘高寿这样的百年老字号至今仍屹立不倒。尽管如此,已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李济和潘高寿,今天要面对的一边有西医的迅猛冲击,另一边还有中医、中药被不断质疑并边缘化的现实。对此,潘高寿传承人卢其福、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馆长黄一文坦言,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百年传承,“老字号”既要守望更要当先行者,以创新焕发的生命力。“南药”是广州生活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各地不同,北京有同仁堂,杭州有胡庆余堂,贵州有同济堂,而广州则有陈李济、潘高寿这样在全国响当当的“老字号”。早在秦朝一统之时,中原的中医药文化开始传入岭南,到明、清年间岭南更是名医辈出,逐步形成有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医派。时至今日,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凉茶,依然成为广州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人文特点和体质差异,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注重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就形成了各地的中医药文化和用药特色。”卢其福介绍说,潘高寿第四代传人潘郁生早在1929年苦心研究出“镇店之宝”潘高寿川贝枇杷露,针对的就是岭南地区人们易患风热咳嗽,如今更已广州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止咳药。同样,深得岭南中药文化精髓的陈李济,其首创的蜡壳工艺也充分展示了独特的“南药”个性。“为了适应南方潮湿气候而研发耐保存包装,陈李济发明了以蜂蜡、木蜡混合着的球形密封包装,实践证明这样的蜡壳可使内置药丸数十年不变质,从而引发了国内中药包装的重大革命。”黄一文告诉记者,起初蜡壳因工艺复杂而先用于贵重药品,后来才逐渐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一直沿用至今。“创新”是中药文化的生命力除了有陈李济首创的蜡壳工艺,潘高寿的“川贝枇杷露”也是岭南中医药文化创新的一个典范。在川贝枇杷露面世的时代里,正是西医进入中国的时候,而广州作为南大门的窗口城市之一,受到西医的很大影响。“对外开放比较早,岭南老百姓都很善于借鉴外来的东西,川贝枇杷露就是最好的一个缩影,这也是潘高寿中医药文化兼容开放的特性之一。”卢其福指出,川贝枇杷露最早引进了糖浆剂,在此之前传统中医药都是药材煲出来的汤剂。“生活中汤剂存在一些缺点,一是不耐储存,二是药苦小孩不爱喝,三是不方便携带。为此,川贝枇杷露参照了西药的糖浆剂进行改进,不仅改进口感、耐存便携,更结合了糖浆剂抑菌补能的优点。”正是这种南药文化的创新精神,使得中药文化和潘高寿、陈李济这样的百年老字号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然而,为中西药一分高下这样的由来已久的争议,也把这两个“南药”代表的佼佼者推向了风口浪尖。对此,潘高寿、陈李济方面均认为,“中西药各有所长可互补,针对不同的病症,西药好的就用西药,中药好的也不要排斥。”但他们也强调,眼下市场上中医保健类书良莠不齐,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更别说要创新。“如果对中医药没有切合实际的政策和引导,光靠民间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有段“古”】“陈李济”成广州起义接头暗号“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这句话不仅仅是陈李济的流传歌谣,更是当年广州起义的一句接头暗号!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彭湃并称“工家革命两巨头”的杨殷烈士就是“李家”女婿。他在大革命时期到陈李济厂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并把它作为大后方,领导1927年的广州起义。而“陈李济,神龙茶,发烧感冒有揸拿。”这句当时老少皆知的歌谣,也成了起义接头的暗号之一。德国止咳药“挑衅”潘高寿落笑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潘高寿就曾面对西药挑衅作出“反击”。当时德国某厂出品的“赫利西佛”止咳药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疗效好、销量佳,其代理商便不惜投入重金开展宣传攻势,甚至在报纸刊登“穿背琵琶,焉能弹高调”的征联启事,矛头直指潘高寿。面对挑战,潘氏四子潘郁生不甘示弱,在报纸回应“黑脷(“赫利”的谐音)史弗(“屁股”粤语的谐音),那得有良心”,在坊间一时盛传,洋西药商落得笑柄。【陈李济威水史】创建于公元1600年(明朝万历27年)的“陈李济”,迄今已逾400年之久,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老字号。其不仅代表了岭南中药文化的精髓,更称得上是一块见证我国中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首创蜡壳工艺陈李济首创蜡壳药丸制作工艺是中药制剂的一大创举。岭南天气潮湿,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于是,陈李济人用蜂蜡与木蜡等材料混合治成蜡壳,然后将药丸裹在其中密封,使之久存而不变质。据悉,在抗战期间陈李济厂附近一口井中曾捞上来许多十几年的“蜡壳大蜜丸”,里面的药丸竟丝毫无损,制作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潘高寿威水史】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潘高寿”,迄今已超过百年历史。其前身是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设的一间“前店卖药、后场制丸”的药铺,后大胆汲取西药制剂方法创出新药“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从而名声鹊起,成为以生产止咳化痰药著称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治咳的“鼻祖”岭南气候炎热多雨,乍暖乍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而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汤剂,治咳疗效不显著。于是,潘高寿用川贝母、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并将汤剂改为糖浆剂,创研出治咳效果显著的“潘高寿川贝枇杷露”。这不仅成为潘高寿流传至今的“镇店之宝”,更被中医界称为我国治咳药物的“鼻祖”。传承人:卢其福(潘高寿传承人)1989年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就加入“潘高寿”的卢其福,跟随区欲想、刘献福等老师傅学习潘高寿川贝枇杷露等产品的传统制作工艺。从车间一线生产工作,到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他不仅对潘高寿中药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更促进了枇杷露、枇杷膏传统生产技艺的继承和发展,给这个流传了百年的中药老方子注入新的生命力。黄一文(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馆长)作为广州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陈李济中药博物馆集以陈李济为代表的岭南特有中药历史、中药工艺及中药文化于一体。黄一文介绍说,馆内除了来源于民间收藏的百年楹联、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