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学与问自古就被认为具有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学,更要让学生会问,才能使其具有“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学习能力。在日本的课堂上,最后的十分钟总是留给学生提问,如果学生毫无疑问,那么这节课是失败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主动思维;教育家也建议父母,把询问孩子“最近考试了吗?”改为“今天向老师问问题了吗?”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注重学法指导,摸索出一套诸如诵读、品读、疑读之类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疑读”,一改以往教师为提问主体的状况,由学生自己质疑后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指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然而,在这其中,仅仅是鼓励学生提问,并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敢问却不善问,要么鸡毛蒜皮,要么不着边际,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整个课堂看似思维活跃,实则是信马由绳,效率低下。为了让疑读不流于形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发问意识,使其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一、从课文的关键点入手课题:文题即文眼,作者在标题的选定上都颇费了一番心思,有的还几次易题,为什么最终定下这个标题,自有妙处可言。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何易题为万紫千红的花,母亲的回忆为何改为回忆我的母亲。线索:“一线串珠式”的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那么找出体现线索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结构安排。如荔枝蜜的线索是“厌、爱、赞、变”,表现这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悬念: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靠的是悬念的巧妙设置。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下文埋下了怎样的伏笔。二从课文的矛盾点入手用词上的矛盾。如孔乙已中“大约的确是死了”,表示推测的“大约”与表肯定的“的确”连用。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如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复杂心理。小说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如白毛女中黄世仁的逼、杨白劳的躲等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分析矛盾双方,就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三、从课文的疑难点入手读书贵有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发问,自是理所当然。还可对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持“怀疑态度”。如韩愈在马说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逻辑上看是否合理;扁鹊见蔡桓公中桓侯的死到底是因为讳疾忌医,还是因为对医生偏见,不然,他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又该如何解释?四、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入手如学习我的老师学生掌握了选材的详略处理:与中心有重要关系的材料详写,次要的略写,无关的不写。而荔枝蜜为什么不直接写蜜,而是先用大篇的笔墨写了荔枝树、花,这些是否与中心无关?把握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五、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点入手毛泽东和陆游都曾作过同题词卜算子咏梅,二者在表达的情感、主题、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多饮酒作诗,以酒为文,“酒”在不同题材中分别扮演着不同情感的道具,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六、从课内外知识的迁移点入手在陈毅市长选场中,陈毅为请化学家齐仰之出山,语言诙谐幽默,充满睿智,莫过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能否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引蛇出洞、请君入瓮等战术进行赏析呢?此外,还可从教材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入手,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然后再到文中去一一求证,这里就不再赘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越俎代疱,更不能撒手放羊,它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配合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示范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讲解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好范本。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深挖教材、透析教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转换成自己的能力。当然,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反应需敏捷、灵活,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二、鼓励作用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尊重并肯定他们产生的新奇见解。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再进行梳理、归纳、加工,作出评价,对好的问题提出表扬,欠佳的给出修改建议,学生自会慢慢领会提问的技巧。三、调控作用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漏洞”,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有的学生提问深度不够,教师可以紧抓这一契机,“穷追不舍”,帮助他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遇到“山重水复”的困境,教师可略加点拨,助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