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doc_第1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doc_第2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doc_第3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doc_第4页
荀诗刚论青花瓷鉴赏辨别一点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收藏入门图鉴汇编荀诗刚著续盛世玩古董,随着百姓生活日益提高,象征大雅的古玩收藏走进了平常百姓家。一遇闲暇热爱古玩收藏的百姓就会结伴到老货旧货市场淘宝,近代民间各类生活用品都受到了广大藏友的亲睐与喜欢,明清百姓日用生活的碗盘,文革时期的杯壶及还可以流通的人民币都成为各类藏家竞相收藏的物件。但很多百姓在收藏中也存在各类误区,导致学费没有少交,收藏的藏品不理想等等,就此问题特编绘总结此书,以便广大初级藏友借鉴。明青花瓷篇对于初级藏友,能够收藏到几件明朝时期的官窑款瓷器是很高兴的事情了,就因为此类瓷器受到广大藏友的追捧,因而市场上此类藏品假货泛滥,相信广大藏友不少都在此上面交过学费,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朝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瓷器较少。 “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为能让藏友更直观的了解明瓷特点,特做以下图鉴。常见图案纹饰: 龙纹:团龙、云龙、海水龙、青花海水白龙、独龙、双龙、四龙、五龙、九龙、十龙、海水荷莲龙、花间行龙(俗称穿花龙、串花龙)、变龙、蟠螭龙、翼龙(龙爪数为三、四、五不等)、香草龙衔灵芝等。 凤纹:云凤、双凤、穿莲凤、穿牡丹凤、团凤、团龙凤、龙凤等. 缠枝花叶类:莲、菊、束莲、牡丹、苜蓿、宝相花、荷莲、灵芝、石榴、牵牛花、番莲托八宝、葡萄、茶花等。 折枝花果类:菊、莲、牡丹、荔枝、葡萄、百合、莲宝、枇杷、桃、芝兰、茶花、玉簪花、三叶、石榴、瓜、九秋等。 人物:藏人歌舞、西干母骑鹤、吹萧引凤、赏月、拜月、高烧红烛照红装、仕女乘车、婴戏十六子、仕女琴棋书画、仕女婴戏、仙人骑凤、焦叶提诗等。其他:云头纹、海水、海水江芽(水中有山石)海飞象、海八怪、海石榴、狮球、鱼藻、三鱼、荷莲、水藻、花鸟、枇杷绶带鸟、桃花双鹊、桃树团花、碧桃竹子、竹石芭蕉、山石团景、松竹梅三友、萱草、七珍八宝、法轮、太极、月华、焦叶、菊瓣纹、莲瓣纹、双层莲瓣纹、回纹、弦纹、云纹、锦纹、点纹、梵文、藏文经语、阿拉伯文和“茶”(茶多写在碗心)等.明正统青花龙纹大缸修复品宣德时期所用青花原料有下述三种: (1)“苏尼勃青”料发色浓艳深沉,有晕散现象。色闪黑蓝或深蓝色,凝聚处可见自然形成之褐色结晶斑,深深凹陷于胎骨之中。(2)国产了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时有流散走釉,特别是浅色的青花色料常与釉面混淆,致使纹饰模糊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盘就有此现象。 (3)“苏尼勃青”料与国产料合用:发色明快,浓重与淡雅参差相间.浓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者,色灰暗犹如隐身在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这种混合料,以浓重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收到了突出纹饰层次的效果。宣德早期青花与永乐青花风格相近,并且全面继承了永乐青花的特点,所以在识别时不宜将它们断然割裂,而应从承上启下的关系中去认识和判断。 宣德晚期的青花色调,则与上述三种情况完全不同,往往显得特别浓黑,有凝聚斑点;而色调灰暗的,则少结结晶斑.这时的釉面较为白润平滑,与那种典型的青白色桔皮纹釉面全然不同.如果此类青花器无款识,往往被误认为是正德器物,只有比较了解宣德款的同类器物,才会对此泛白釉面有正确的认识.这种情况在鉴别时经常可以碰见,应当引起特别注意。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蟠螭纹罐、缠枝莲大罐、海水纹渣斗等,就属这一类型,不过这几件均有款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数件缸、罐、盘等大器,也同于此. 以青花来描绘主题纹饰的,效果甚好,宣德时多数器物都采用这一手法。当时,还有不用青花来描绘主题纹饰,而使青花作色地或陪衬,以留出空白图案为主题,形成的青花地白花品种,这种方法继承了元代工艺,独具匠心,为后来各种色地套叠装饰开创了一条新路。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明宣德缠枝天球瓶底的火石红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宣德)胎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烧造的瓷器的胎也是不同的。到了明代景德镇的瓷器,由于选料和淘炼技术的提高,胎质比元代细致、洁白,在器物露胎处,因胎内含有杂质,经入窑烧制出现火石红的现象,较元代的氧化铁红斑有所减少,胎体较清代厚重,尤其盘碗的胎比清代厚重,胎较以前透明,声音也比以前清脆,大件器物胎比元代薄,并且还出现了薄如卵幕,莹似玉石的脱胎瓷器。真火石红真火石红假火石红假火石红土胎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再就是在底足的表面渗出点点桔红褐黄色,往往伴着底足出现的一些黑渣点共生存在。个别器物火石红特别多的时候,其底足呈现出大面积的色素覆盖,即全被火石红遮住。许多器物的火石红乍一看也有刷上去的感觉,泛红褐色,但仔细看,却是深入胎骨,与胎紧密为一体,这和仿品有本质不同。而仿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仿这种博陵第款的火石红,但仔细看,两者相去甚远。仿品火石红颜色的边缘常有发淡的暗污的偏黄色,而博陵第款火石红没有这种边缘常出现的发污的浅淡黄,更没有仿品火石红浮于表面一层的亮色。仿品火石红同器物胎体结合比较松,似乎用砂纸就能擦掉。土胎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土胎烧制或润生出的这种火石红的颜色为桔红褐黄的融合色,表面有一种半金属光泽。在釉滴边缘或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渗出窄窄的线状桔红褐黄色来。虽然是一种桔红褐黄色,但颜色却融为一体,并无黄色显露,即有时偏桔红,有时略有褐,绝不会偏出黄色来(人造假火石红边缘经常会偏出暗污的黄色来)。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明青花釉面相比清朝青花釉面比较厚重,气泡不规则度也相对较大,当今也很多高仿青花瓷,但釉面气泡多为规整排列的大小相同的气泡,而不是大小不一有层次的不规则气泡了,所以就这一点而论新与旧在有些基本经验的人的眼里很容易区分的出,但瓷器鉴定不仅仅靠一点,更多还是需要多点总结才万无一失。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何为棕眼?说白了,其实这是瓷器上的一种瑕疵。棕眼与釉下气泡互为表里,它在混胎表面体现。随着温度上升,胎中存留之气开始运动,一些冲出釉面的气泡在融入外界那一刹那而形成棕眼。大点的成为凹坑,小点的类似丘疹,观之有红褐色斑点。由于现代瓷器的烧造工艺、设备与古代不同,所显棕眼也就不同,所以棕眼之中隐藏着鉴别古今的秘密。瓷器表面棕眼形态因此作为明青花收藏30倍以上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检验工具,如果不经过放大是很难观察到气泡的形态的。瓷器上出现铁锈斑,在当时其实是一种缺陷,但铁锈斑多,让我们很容易判断明早期以前的青花瓷器。有些用苏麻离青料的青花瓷器,看不到铁锈斑,我们如果找不到铁锈斑,或铁锈斑不明显,要仔细找,看有没有青花浓的地方有下凹的地方,如果青花浓的地方,有多处下凹的地方,或有一小片一小片釉面破露的(苏料浓处会侵蚀釉面),也能判断青花中有苏料。宣德以后的青花釉面很平整,青花浓的地方也没有下凹与釉面破露,这点非常重要。现代仿品制作者不了解“铁锈斑”、聚料、釉面下凹形成的原因,因此无法仿制,只能使用在画好的纹饰上再加点深色青花料和氧化铁,但是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铁锈斑”和聚料不会出现在所有的纹饰中,只会在局部位置出现,真品应该在每条线条中都能够找到,仿品的聚料在显微镜下形状大多呈水滴型,形状相似,因为是用笔点上去的自然保持点的形状,而真品的聚料形状各异仍然保持着原始矿石形状的轮廓,仿品的聚料分布不自然或过于疏密或分布在在不该出现的位置,真品聚料则随着笔势运走的过程在一些起笔、转折、涂刷部位自然散落;只有抓住这一目前尚无法仿制的聚料特征,准确判定早期青花瓷的真伪轻而易举。彩料表面铁锈斑放大镜下面的铁锈斑放大镜下明青花釉面气泡 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如此等等,便可发现时代的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正德瓷的回文,嘉靖、万历瓷的道教画与镂雕工艺,康熙瓷的双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过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时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不拘一格,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优美。明代早期多用一笔点画的手法,以后用勾勒填彩。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的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画的龙嘴较长称“猪嘴龙”,明代龙的眼一般都画在一侧,明代早期龙的鳞画的比较精细,明代晚期有的龙鳞画的草率鳞为几条线交叉画成菱形,龙爪画的比清代简单,但比青代及后仿品的龙爪画的有力。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我们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在明代的瓷器上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也比以前增多,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这也是明代瓷器纹饰特点之一。款识:明代官窑年款的出现也是一个创始。明代以前没见过带官窑年款的瓷器,识别款的真假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格、书法特点,这对鉴别瓷器的年代真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明代年款的字体豪放、不拘一格。字体生动有气魄,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说法。明代瓷器带官窑年款很普遍,有楷书、篆书,以楷书较为常见。款的排列有横款、竖款、单行款、双行款,还有极少数环行款、十字款、四字款、六字款,款的外圈有双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明代款的圈线比清代粗,圈线的起止处连接的不准,有时出现错开现象,两圈线之间明代离得远些,清代离得近些。明代时款多为青花楷书款,明中、晚期的彩瓷的款,偶有用其他颜色的。如红色、紫色的。另外也有刻款、印款的。青花款在放大镜下看好像深入胎里,而清初仿明,尤其是清后期仿明的青花款用放大镜仔细看,款多浮在釉中,色也较浅。瓷器底款瓷器底款 瓷器底款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1399年)故宫藏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从现在所见的洪武瓷器看,这时期的器物是具有元代瓷器的遗风又有明初特点。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胎骨:瓷胎胎质坚硬胎色洁白。也有因温度掌握不准,胎质成分不同,胎色有淡红、淡黄、灰白色。因胎内含有杂质在露胎处多有氧化铁的红色出现。造型:这时器物的造型和元代、明初永乐有相似之处,如有的碗底足中间有乳状突起,有的碗是叠烧中心一圈无釉;也有元代浅碗的造型,外腹中间有折角,也有的类似永乐时期如碗的形状和永乐相仿,撇口、腹部丰满,有的圈足微微收敛,平削底这和永乐时碗的造型很相近。这时民窑器型多不规整,有的器物上有窑裂,有的圈足里跳刀痕迹比较明显,也有的器足正中有尖状螺旋形凸起,有的圈足里壁折角处理成弧形。因是手工操作,各个窑之间,每个窑的每个窑工制作手法都不完全一样,但从现在所见的器型看,器底露胎处都可见旋削痕迹。釉色:洪武时釉质较肥厚,有的釉面带有开片问。因施釉不均,在器物上可见缩釉现象,尤其是底圈足内的缩釉现象更普遍。事实证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故宫藏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主要釉色:青花,其它还有釉里红、红彩、酱釉、蓝釉、青白釉等。有的在同一器物上施两种釉,如:外酱釉里蓝釉暗花,外青花里青白釉暗花器物。青花:青花色调较淡,因烧造条件不同也出现深浅不一的情况,有的深些,有的青白色发灰。青白釉:比元代枢府器物的釉色白。但釉面不够光润,有时在釉上出现黑色小斑点,这是因为釉里含有杂质的缘故。釉里红:釉里红器不多,颜色深浅不一,而且还有些晕散,有的红色成粉红色。酱釉:酱褐色,釉面不亮。蓝釉:颜色深浅,施釉较薄,类似乾隆砖蓝。红釉:白釉上画红彩,彩色鲜明。如白釉红彩云龙纹盘。纹饰:装饰方法:绘画、刻画,还有的采用了一面绘画,一面模印凸花的艺术手法。绘画风格:民窑器物纹饰简单,线条粗放、流畅、生动豪放。使用一笔点划的方法绘画的。官窑纹饰精致,如白釉红彩云龙纹盘,龙画的非常精细,画面不象永乐、宣德那样满。主要纹饰:云龙、人物、动物、花卉、水藻、花鸟、松竹梅、折枝梅、缠枝花。也有在碗心书写“福”、“寿”字的,在器物口常见有几何纹装饰。所画变形莲瓣的中间纹饰有的像花朵,流云的云脚没有元代长,缠枝莲的叶子有的和元代一样,成螺丝钉型,有的像掠过的飞鸟,有的器物上只有几笔画成各种圈型图案。款识:没有发现官窑年款的器物,只见器心里带“福”、“寿”字等。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4.元代青花在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9.器物颈啊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红以,形成中茎有空白地。1.造型特征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2.胎体特征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3.釉面特征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4.图案纹饰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5.底足特征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建文时期(1399-1402年) 建文朝为时很短暂,加之当初政权不稳,以及南北连年对峙,瓷器生产甚受影响,官窑烧造也为恢复旧观。截止目前,既未发现真正的署有建文年款的传世之物,但未见到建文纪年的墓葬出土物。所以,这个时期的瓷器烧造面貌,仍是一段历史空白。永乐时期(公元1403年-1425年)胎骨:永乐胎骨淘炼精细,此时胎体有瓷胎和浆胎、脱胎。瓷胎又有薄胎和厚胎。琢器一般胎体较厚,底足无釉,露胎处非常细腻光润,有玉质感。圆器中的中、小盘碗的胎体较薄、较轻(但压手杯例外)。永乐时瓷胎虽然不如康熙坚硬,但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浆胎瓷器的胎体较轻,胎较松软,不如瓷胎色白,此种器物的釉面多有开片纹呈黄色。声音也不如瓷胎清脆。 永乐开始烧造脱胎器物,胎体极薄,体极轻,俗称“卵幕”,清朝人形容此种器物是“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这种器物是在做成的胚胎上,先在器物的里面上釉,釉干后再刮削没上釉那面的胎体,一直削到不能再削薄为止,最后再在这面上上釉烧制而成。此种器皿造型精美,多为纯白釉代暗花之盘、碗;以后有仿制品,但暗花纹饰仿品不如永乐。造型:永乐时期政治、经济稳定,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增多,郑和在永乐和宣德时期七次下西洋,带着中国的特产如:丝织、瓷器、茶叶等出口,进行对外贸易,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影响到这些地区,同时也把外国的一些文化艺术品等带到我国。因此,永乐时期很多瓷器的造型、纹饰受中亚地区的影响,如:花浇、僧帽壶、无档尊、执壶、大盘、折沿盘等(包括宣德时期)。有的上面还有伊斯兰文,这些器物与中亚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古代波斯国瓷器与我国元、明瓷器颇相似,不仅瓷器、铜器、金银器等也有相似之处,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鉴赏领域,人们最重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乐、宣德的景德镇官窑作品,有人甚至把永乐、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杰出的古典美术作品相提并论。有的作品一度创造过中国古美术品售价的最高纪录。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的卓著名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以其胎质、釉层的精细肥厚、青花色泽的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多方面特征构成的。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国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代”。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永乐、宣德青花之亮丽,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倾倒,如明人王世祯觚不觚录中记载:“画当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价骤增十倍;官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永乐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见一斑。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由于大多数书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乐朝作品更为清晰,历代文人对之述之尤详,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为第一,但由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因而这两朝的作品地历史上曾有一段相当长时期难以区分,旧时国内古玩行业有“永宣不分家”之说。在当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数量远远超过永乐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丰富的是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两千多件作品永乐瓷器的造型总的来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宋元以来的风格,器型变化多端,造型清秀,圆器圈足较矮浅,比元代圈足放大,显得平稳,盘碗圈足向里收敛(明初期比明中期收敛的少)。圈足底边犹如刀削非常整齐,俯视器心内凹外凸,腹部丰满。琢器的腹部因加工比较细,接口痕迹不太明显,比元代及明代中后期琢器腹部接口痕迹小。 明永乐时期瓷器主要器型:有圆器如:盘、碗、洗、盆等。有琢器如瓶、罐等。 、圆器:压手杯、鸡心碗、撇口碗、收口碗、葵瓣式碗、菱花式碗、草帽式碗、墩式碗、卧足碗、高足碗、小碗、薄胎小碗、收口盘、撇口盘、菱花式盘。压手杯:是永乐时期非常成功的制品。“博物要览”中记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又其次页。杯外青翠,式样精妙”。釉微青白,极润,此器胎体后中,胎由口到底逐渐加厚,放于手中,大小正合握于手中,故此得名“压手杯”,加之以优美的花纹,十分引人入胜。、琢器:带系小罐、花浇、无档尊、轴头罐、梅瓶、执壶、扁平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鱼篓尊、烛台、藏草壶、玉壶春瓶、折沿盆、漏斗、履式水盂、系高罐等。故宫藏明永乐青花双耳葫芦式扁壶()带系小罐:有二系、三系、四系的,尺寸无大的,这也是明代独一无二的器型。其器细沙平底,底部施釉,系很小,罐有盖,盖上面多凸起,折角圆滑。()梅瓶:有大、中、小三种。肩部丰满,腹的下部比较宽,胎轻,用手去拿时其重量比看上去轻。还有一种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花浇:受外来影响,外国常以此净手进食,永乐有,宣德也有。永乐的把用青花画龙,把的形状也是龙。宣德的把是宽带式。永乐的颈部长,宣德的颈部短,永乐的腹部圆,宣德的腹部扁,永乐的无款,宣德的器物有款。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花浇()无档尊:中间是空的,外有伊斯兰文。()轴头罐:永乐开始有。()扁平大壶:又称“卧壶”,上面凸起,沙底无釉,两侧有双系活环。()扁腹绶带葫芦瓶:又称“宝月瓶”、“抱月瓶”。永乐的葫芦型口长,底足小,纹饰纤细,宣德的葫芦型口短圆,底足也较大,纹饰没有永乐的纤细。()鱼篓尊:胎较薄,无圈足,底部不平中间凸,可转动。烛台:是八面形,上面中间又插柱。永乐的器足有以下几种:圈足里直外收圈足齐平浅圈足内墙外撇圈足齐平,外微有突出总之,在造型方面既要把握优美而丰满、平稳又大方的感觉外,还要知道:各种器皿独有的特点。特别是永乐时期圆器外撇口的器口边沿锋利,器物较轻,与之前后都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是永乐胎薄,这点在鉴别时要留心比较。釉色永乐时的釉色除继承元青花外,还是以单色釉为多。如:红釉、白釉、蓝釉、翠青釉、冬青、影青,还有加金彩的。如:青花金彩、红釉加金彩。永乐时的釉面,釉水肥厚,光莹细润,无桔皮纹。琢器表里釉面多均匀一致。、青花:永乐时器物的纹饰多由青花构成,仔细观察永乐时的青花器与之前后都有区别,这时的青花器物的釉面仍有元代青花器的青花色调,但和元代的釉色比,元代釉面白些,有的釉面洁白莹光细腻,也有底足内釉呈浆白色,有的地方微微发黄,釉有薄厚不匀的现象。这时青花用料有国产料和进口的“苏泥勃青”料,国产料成色幽雅,蓝色有深浅不同,青化料中有的闪蓝,有的闪灰,有涂染痕迹;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色则浓艳。色彩比之前后都较鲜艳发嫩,选料较精。在绘画中根据图案内容需要纹饰线条有粗有细,有深有浅,在线条的纹路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点,呈星状点滴晕散,结晶斑点有深有浅,深色的有黑褐色的铁锈斑有金属的锡光色,甚至深入胎骨,用手摸上去有凹凸不平的感觉,为后仿者所不及。青花金彩:金彩在唐宋时陶瓷器上就已经使用,元代蓝釉金彩器也有出土。永乐有青花金彩荷莲碗,器心画荷莲,内外壁画缠枝苜蓿花填金彩,金彩大部脱落,金彩色发红。一色釉:()红釉:红釉瓷器在元代已经烧成,但远远比不上永乐时的鲜红,永乐时由于原料及烧造技术的改进,改变了过去的黑红色调,红釉器物极为成功。一般称这时的红釉为“鲜红”釉,多数红釉都均匀透亮,但也有的釉中有小黑点,釉色深浅不同,薄胎红釉器物如:盘、碗等釉面常通体有开片纹,器底白釉闪黄,开片明显。厚胎红釉器口边和足边有一圈淡青白色宽线,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宽,釉色很艳丽。永乐红釉器主要有:盘、碗、把碗、壶。有的红釉器上有刻印的花纹,偶尔可见红釉金彩器。红釉高足杯()白釉:永乐白釉一般人称之为“甜白”、“奶白”或“填白”,此为永乐独有制品。甜白釉的汁水肥厚如脂,光莹如玉,细腻可爱,在阳光下照看胎釉呈肉红色。薄胎及脱胎器上施薄釉,薄釉平整,器物转角处微露胎骨,厚胎的琢器多施厚釉。厚釉釉面往往不平,器物上如带暗花不易看出,后来的仿品与此不同,花纹比较明显。永乐白釉釉色微微闪粉红,而在口底边角釉薄处闪现黄白色釉,釉厚处闪现浅淡的豆青色,琢器表里釉均匀一致。永乐白釉器物主要有:盘、高足碗、鸡心碗、墩式碗、葵口碗、玉壶春瓶、梅瓶、扁方瓶、系扁罐、僧帽壶、背壶、执壶、裂壶等。白釉执壶()蓝釉:见蓝釉瓷盘残件,其胎薄体轻,釉光润肥厚。从造型、规格处理方法都与永乐相同。从现有实物看,元代、宣德、成化都有蓝釉,唯独中间永乐还是个空白,永乐是应该有的,这蓝釉瓷片为研究永乐时釉色品种提供了良好条件。 ()翠青釉:翠青釉是永乐时创烧得很成功的釉色,翠青釉色较薄,釉泡亮大,釉色浅翠,细而匀净,颜色近于粉青。如系盖罐。翠青釉瓷片 ()影青釉:影青又称“隐青”,此种釉色是仿宋、元影青釉色,釉内有小气泡,胎体比宋、元时期坚细透明,再施以清澈透明的影青釉色,更显得器物玲珑透体。传世品很少,仅是影青釉撇口碗,造型和永乐高足碗上的碗相同。影青釉刻花碗()冬青釉:冬青釉有仿龙泉釉的效果,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内有小气泡,釉面光亮,传世器有:罐、高足碗、碗有刻画作为装饰。冬青釉缠枝莲纹炉装饰:永乐时花纹的装饰方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印花、锥拱花、雕塑、活环等。永乐青花器逐渐改变了元代繁缛的布局。青花构图层次较元代少,但比明中后期花纹层次多些,青花器图案紧凑,有些器物里外都画花,有的在器心也绘花纹。如大碗外面多画菊花瓣纹,里面画花卉,也有大碗外面画折枝花卉的。有些青花器物用了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在山石、花卉等图案边缘处留一圈空白,不填满色,在明中期以后逐渐不用这种方法了。这时的缠枝莲花大而叶小,与元代不同。主要纹饰:云龙、团龙、龙首、双龙、五龙、云肩、朵云、云凤、龙凤、狮球、鸳鸯、喜鹊、山雀、园景、竹石芭蕉、朵梅、碧桃、团花、佛花、莲瓣、折枝花、折枝石榴、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花鸟、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宝相花、缠枝灵芝、缠枝苜蓿花、缠枝莲八宝、三果、松竹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