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及其作用蜀国何以兴?何以亡?前人有很多探讨。如:苏辙认为蜀亡是因为“弃天下而入巴蜀”;1苏东坡在诸葛亮论中则认为“孔明之失,在不能收荆州,荆州不守,而克复中原之机去矣!”; 2王夫之则认为“以形势言,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欲昭烈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洛,失轻重矣。”。3这些观点大都是单一地从军事谋略角度去解释。我们如果深一层去探讨这些军事谋略背后的思想动因,那么就不能不要涉及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问题。因为文化理念是一个组织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抽象,是对于理想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基本途径和方式的一种信仰、追求。文化理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组织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成为组织行动的指导思想,从而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探讨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在蜀的兴亡中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刘备集体的文化理念的内涵任何文化理念都是规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体。一个成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理念,从规律性看,它必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抽象,必经体现时势的要求,顺应历史的潮流;从价值性看,它又反映了主体的价值构成、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标准。那么,刘备集团从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经过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分析,提升了一个怎样的文化理念呢?(一) “义”是刘备集团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1、“义”是时势的要求东汉末年,外戚专权,黄巾军农民大起义,汉室处于倾颓之势。尤其是董卓弄权之后,保卫汉室、挽救汉室、复兴汉室理所当然成为各州郡官吏和地主豪强最大的“义”,这是封建道德的重中之重。“义”很快成为当时的文化潮流,也自然而然成为各方势力进行军阀割据的最堂皇的旗号。试引述几例:?“灵帝末,黄巾起,州群各举义兵”4各州郡虽然内图相灭,相互倾轧,但是无一不是外托“义兵”之名。“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鸠后,荡覆汉室。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举义兵,名家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之会,万里相赴。”5-董卓是“贼”,从大举义兵讨“贼”的盛况可以看出,“义”在当时的号召力是何等的威猛。“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6曹操处处、时时宣称自己起兵是为了天下,是为了扶衰拯弱,自己是“义兵”。“今迎朝廷,至义也”,7“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8在汉帝流离失所的情况下,奉迎天子无疑是当时最要紧、最基本的“义”。沮授和荀彧的观点是当时非常普遍,也非常有代表性。“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9刘备当时疲于奔命,到处依附他人,但他也打出了 “大义”的旗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义”是当时汉末社会现实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的一个反映,一个客观要求,它顺应时势所指,也顺从民心所向。2、“义”是对历史的顺应“义”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对历史传统文化的一种顺应。众所周知,整个东汉时期弥漫的文化思潮是谶纬神学神化了的儒学。所谓的“谶”,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预决吉凶。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大肆利用“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10的谶文来夺得皇位的。所谓的“纬”,是对“经”而言,是由儒家们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穿凿附会,演绎而成的神秘说教。刘秀即位之后,即命人整理校定图谶,并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子天下”11。从此,谶纬神学被定为官方哲学,儒者争学图纬。在这种图谶纬经学浸淫下的东汉人,深信“天子受命于天,诸候受命于天子”12的“受命”说,从而对皇权的臣服与维护到达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有因为有“光武、明、章之遗化”,才会出现东汉末年“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铖,僵仆于前,而忠义者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13的悲壮景象。也正因为历史文化缘故,各诸候豪强都视匡扶汉室为“大义”,“至义”,“州群拥兵专地者,虽互相吞噬,犹未尝不以尊汉为辞”,他们更不敢轻易窥视汉室,取而代之。例如:袁绍当上讨伐董卓的各路诸候的盟主之后,“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遗使奉帝诣虞,虞不敢受。”14袁术自以为四世公辅,百姓所归,“用河内张炯之符命,遂僭号”15,称帝于淮南。结果,立即招致吕布的反对和曹操的征伐。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同时,陈群、桓阶等大臣也劝曹操称帝。但是,曹操却大骂孙权“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16曹操这个“汉相”虽然权重一世,却至死也不敢逆传统文化的“义”,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汉帝而代之。宋司马光分析曹操“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其志之不欲”,而是“犹畏名义而自抑也”17。信然!曹丕称帝,而不敢光明正大,而要羞羞答大地搞个“禅让”仪式,迫汉帝下诏说“行运于曹氏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18曹丕再三假意推辞之后才登坛受禅。此外,他还大造谶纬舆论,宣称天命之移授,是河洛所表,图谶所载;并以此掩饰他的不“义”。刘备集团在“义”面前更是马虎不得。他只有在“曹丕篡杀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迫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之后,并且也宣称“考省灵图,启发谶纬,神明之表,各讳昭著。宜即帝位,人以纂二祖”19,这才敢称帝。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人对汉皇权的维护与臣服的思想是非常根深蒂固的。正如宋书所说:“汉氏载祀四百,比祚隆周,虽复四海横溃,而民系刘氏,惵惵黔首,未有迁奉之心。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20刘备集团始终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提炼并高举“义”这个文化理念,无疑是顺应传统文化心理,并赢得当时很多英雄豪杰的拥护与支持。3、刘备集团的“义”最为正统所有的割据力量都宣称自己是“义兵”,攻打别人是“义举”,其目的都是为了“大义”。那么,谁被人们承认是真心保卫汉室、挽救汉室、复兴汉室,即是最正统的“义”呢?这不能不剖析曹、刘,孙三大集团的“义”。曹操集团的“义”。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21,通过迎天子都许而取得了挟天子而令诸候的政治优势。他到处宣称自己“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举义兵以诛暴乱”,“兵以义动”,一切都是为了“扶衰拯弱”22。但是,袁绍骂他“豺狼野心,潜苞祸谋,乃欲挠折栋梁,孤弱汉室,除灭中正,专为枭雄”23;刘备骂他“包藏祸心,篡盗已显”,“陵轹汉室,篡盗之心,人人皆知”24;孙权骂他“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周瑜也骂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是汉贼也”25;很明显,曹操集团的“义”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毕竟,他手中的“汉”、“天子”只不过是他完成自己霸业的一个工具、一个棋子而已。孙权集团的“义”。孙氏三世,虽然也宣称要匡辅汉室,但是,从孙坚的“为国家讨贼”26,到孙策的“东据吴会,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27,再到孙权的“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28,无一不显示孙权集团“义”的苍白无力。孙权集团三世都不甚掩饰自己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裂地为王这样的图谋,“义”的观念非常淡薄。比如:公元?21?4年,孙权向曹操“上书称臣,称说天命”29;曹丕称帝号,孙权不顾群臣的反对,“使命称藩”30,并多次接受魏帝的封赏;这和刘氏与魏誓不两立,不共戴天是截然不同的。刘备集团的“义”。刘备是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刘备集团的“义”可以用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后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霸业可成,汉室可兴”31。事实上,众多割据集团中,唯有刘备集团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刘备自称汉中王上书给汉帝时,宣称自己是为了“扫除寇难,靖匡王室”,“扑讨凶逆、以宇社稷”;刘备部下要求汉帝封刘备为汉中王时,上书说刘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念在弥乱”;尽管曹操父子侵擅国权,但汉帝犹在,刘备也一直在形式上向傀儡汉帝俯首称臣;公元 22?0年,曹丕窃居神器,改年黄初,有传闻汉帝被害,刘备立即“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第二年才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32为由,以汉的继承者的身份登上帝位。此外,刘备集团的“义”之所以被当时人奉为“正统”,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刘备的出身。“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这帝室之胄虽然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有点牵强附会,但是曹操、孙权等并非刘姓,传统文化力量理所当然追认刘备为正统。其二是“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33,即所谓的“奉诏伐曹”。与车骑将军董承奉诏伐操,是刘备一直炫耀的一段历史,也是其重要的政治资本之一。因为有了“奉诏伐曹”,才有了曹操的“汉贼”,自己的“义”才成为最“正统”的义。后来的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也把蜀汉作为正统。可见,刘备集团的“义”影响深远。(二)“仁”与“信”是刘备集团文化理念的重要内容能够集中体现刘备集团的“仁”与“信”有三件事:第一件事:刘表新死,不忍攻琮。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刚刚病死,懦弱无能的刘琮代立。诸葛亮以及归附刘备的很多荆州豪杰都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占领荆州。但是,刘备认为“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34,不忍乘机攻打刘琮。结果,曹操大军一到,刘琮乞降,刘备出逃,错失了一个夺取荆州的大好机会!第二件事:当阳撤退,不忍弃众。曹军直逼荆州,刘琮乞降,刘备慌忙向江陵撤退。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有人劝刘备弃众速行,既是可躲避曹军追杀,又可保守江陵。但是,刘备以“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35而加以拒绝。刘备这种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危而言不失道的仁爱理念,的确能情感三军,震动万民。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这种情形下是弃妻儿南走,幸好赵云拼死保卫,甘夫人和幼子刘禅才得免难。第三件事:标榜仁信,拒袭刘璋。公元211年,刘璋派法正迎刘备入益州。法正劝刘备乘机攻打刘璋,夺取益州。庞统也劝刘备夺取益州作为大业之基。此时,刘璋懦弱无能,张松又在内响应,夺取益州的确是易而反掌的事情。但是,刘备却拒绝入益州。他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在这里,刘备非常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化理念,把“信义”看得非常之重,违背“信义”,即使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军事行动也必须放弃。后来,庞统以“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36这才说服刘备入益州。初入益州,刘璋与刘备相会于涪,庞统又劝说刘备趁机擒拿刘璋,从而兵不血刃地占领益州。但遭刘备再次拒绝。正因为刘备处处标榜“信义”,一切行动以“信义”为指引,结果,直到公元214年,整整推迟了近三年,才颇费周折地占领益州。有人说刘备的“仁”与“信”是惺惺作态,有人说刘备这样表演是为了拉拢人心,也有人说刘备非常迂腐。其实,分析一下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也不能说刘备的言行完全是虚伪的!因为其文化理念决定他只能这样说,这样做!?二、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在其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其实,文化理念也是社会现象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只有正确把握时代的脉博,认清文化思想的潮流,才能制定正确的目标模式和战略对策,形成新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也只有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并和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才能使组织的能量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地释放,才能使组织中的个人的聪明才智最大程度地得到淋漓发挥,才能使组织不断得到革新、壮大,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的终极目标。相反,文化理念不能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与之背道而驰,那么这个文化理念就会限制组织的能量的释放,阻碍组织的发展,甚至把组织推向死亡深渊。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 在积极作用方面,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凝聚、激励着大批义士,使得其组织不断壮大诸葛亮为什么不辅助拥有百万之兵,挟天子而令诸候的曹操;也不辅助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却偏偏死心塌地地跟随当时颠沛流离,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的刘备呢?不是没有机会,张昭就推荐诸葛亮给孙权,但诸葛亮婉言谢绝。其根本原因就是诸葛亮和刘备有着相同的文化理念“大义”;“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7正因为诸葛亮把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他才加盟刘备集团,而始终不北向!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关羽,更是“义士”的典型。建安五年,曹操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38,后又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然而,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关 羽义不肯背叛刘备。骂曹操是“国贼”的赵云,原来是公孙瓒的部下,但他“从仁政所在”,最终跟了刘备。在刘备长板坡大败的时候,有人说赵云北去投降曹操。刘备愤怒地“以手戟掷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39“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资产巨亿”的麋竺,陶谦遗命,迎当时仅有千多兵马且军资困匱的刘备领徐州。曹操“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以拉笼,但麋竺兄弟“不为之所动,皆去官,随先主周旋。”40马超,是个使曹操害怕得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41的猛将。曹操为丞相时,也收买过马超,但马超不买账,后来也追随了刘备。?许靖,是个连诸葛亮也为之拜服的人物。?孙策东渡后,他避难到交趾。曹操曾招募许靖,但许靖拒而不应。后来许靖被刘璋招入蜀,最后也追随了刘备。劝刘备袭击刘璋,夺取益州的“凤雏”庞统,原为周瑜的功曹,后也加入了刘备集团。黄忠,所谓的五虎将之一,原为刘表的部将,后跟刘备入蜀。有奇画策算的法正,原为刘璋部下,后与张松一起谋划迎刘备入益。等等。众多良臣猛将之所以始终跟随刘备,即使在最危难的时候,也不脱离刘备集团,原因有很多,但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的强有力的维系力量,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因为既体现时势的要求,又顺应历史的发展的文化理念的凝聚作用,所以,刘备集团才由于人才荟萃而渐渐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其中一个割据势力!除了上述的凝聚作用之外,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还起有一个激励义士们生命不已,奋斗不息的作用。即使是刘备死后,侍卫之臣也依然不懈之内,忠志之士依然忘身于外。最有代表的莫过于诸葛亮了。虽然刘备临终时嘱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是诸葛亮却表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42后来李严也劝诸葛亮进爵称王,取而代之,但诸葛亮认为“讨贼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43事实上,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兴叹,把名利看得很轻,时刻不忘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目标。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二) 在消极作用方面,刘备集团受其文化理念的惰性支配,感情用事,盲目用兵在三国鼎立局势已成,汉室气数已尽的时期,刘备集团固守以保卫汉室、挽救汉室、复兴汉室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理念,显然已经是不合时宜。然而,刘备集团的文化理念根深蒂固,该集团又没能根据现实与形势的变化作出应有的革新、创造,在世道已变的情况下,受文化理念的惰性支配,作出了两项重大错误的决策,从而招致了蜀的灭顶之灾。1、刘备因“义”而为关羽报仇,东征孙权 刘备与关羽情同兄弟,是刘备原随从人员之一,感情非常深厚。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刘备为关羽报仇是“义”之所在。有人认为刘备攻打孙权的动因是想夺回荆州。其实,这仅为其次的一个方面,刘备的东征更多是受其文化理念的盲目支配,感情用事。理由有二:其一是刘备东征之前,孙权大惧,遣书请和,这说明完全可以通过政治和谈解决荆州问题。但刘备盛怒不许。其二是刘备的东征,如赵云等大臣都有劝谏,就连东吴南郡太守诸葛瑾也遣书劝说,其中利害得失,刘备不是不明白的。史书中虽然没明讲诸葛亮是否同意东征,但从他“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矣。”44的长叹中可以推知,诸葛亮是反对东征的,并应有所劝谏。为什么群臣反对,又置隆中对的“外结好孙权”的战略方案不顾,一味去攻打孙权,破坏孙刘联盟呢?还是刘晔的分析精辟:“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45好一句“于终始之分不足矣”!它也说明了刘备的决策完全受制于以“义”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理念,已变得不可理喻。刘备的东征,招致夷陵惨败,蜀国力量大衰。2、诸葛亮执著于兴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版档案托管合同范本
- 机械厂管理协议合同范本
- 自由房产合作的合同范本
- 电子汽车买卖合同协议书
- 材料采购合同定金协议书
- 用劳务公司人员合同范本
- 背靠背合同三方终止协议
- 独居小沙发租房合同范本
- 飞机保险合作协议书模板
- 瑜伽普拉提合作合同协议
- DB4201T 039-2015 汽车旅游露营营地建设规范
- DB64∕T 2133-2025 骨干渠道安全巡护检查技术导则
- 建立并优化医院的药品管理体系
- 肿瘤全程康复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中国护眼灯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易错题测试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 一书一签收发管理制度
- 2025年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酒业茶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清版)DB13 5808-2023 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T/CGCC 66-2022外卖智能取餐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