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doc_第1页
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doc_第2页
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通过国家评审 新华网甘肃频道( 09-07 09:43:15)来源:白银外宣 白银市申报的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在7月22日至23日,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我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评审会上,在全国申报的28家中以总分排名第4位入选,是我省唯一一家申报参选单位。 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的主体是白银公司露天矿,该矿自1956年矿山大爆破到1988年闭坑,露天矿共完成剥矿岩石量6584万吨,含铜金属量82.2万吨,共采出黄铁矿436.4万吨,估计产值39.08亿元,盈利21.77亿元。 建设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旨在保护和抢救现存的重要矿业遗迹,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弘扬白银悠久的矿业历史和灿烂文化。还有利于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有利于改善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促进资源枯竭矿山的经济转型;有利于树立矿山人的开拓奋进精神,教育后人,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高贵品质,推动矿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据了解,此次评审会后,将于近期确定首批国家矿山公园名单。 编辑:姜伟超矿山公园地质地矿珍稀级遗迹昔日开采今日奇观 2006-8-2 9:33:37 来源: 新京报 矿业遗迹主要指矿产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的珍稀级遗迹、遗址和史迹。按其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属性,矿业遗迹包括:矿业开发史迹、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和矿产地质遗迹。该版主要选取的是一些在地质、地矿上具有典型性或珍稀级的矿业遗迹。如有“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万山汞矿,世界珍稀矿产资源巴林石的惟一产地这些矿山遗迹是构成矿山公园的核心景观,表现某一阶段、某一个地方、某种矿业发展的历史。 汞矿开采在万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贵州万山镇一个叫黑洞的地方,是过去汞矿开采留下的遗址。重点推荐贵州万山汞矿国家矿山公园铜仁万山汞矿,有近千年开采冶炼的历史,矿山公园内长970公里的地下坑道、3.75平方公里的采空区和高悬陡壁的古矿洞群等主体景观,为国内外同类矿山所罕见,具有稀有性和典型性。宝藏地下坑道洞中有洞有“中国汞都”之称的贵州万山曾是我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汞的储量及产量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相传万山汞矿的采矿史从秦汉时朝开始,唐代兴起,明朝13681398年间,有水银朱砂厂在此。在1898年至1907年间,又有英法水银公司介入,在万山进行开采、冶炼。后来,1911年至1935年,又有前苏联的采矿企业,1936-1945年为民国政府经营,1951-1952年成立万山汞矿公司,1952年5月至1955年12月,成立贵州汞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接管矿山之后,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曾先后组建和调集中国有色地质一总队、贵州冶金建设公司、贵州十九井巷公司、贵州汞矿等中央和省属县级企业集中在万山勘探开采,当时采矿工人达数千人,此为万山汞矿的大规模开采阶段。正因为万山汞矿的特殊地位,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县级行政区万山特区。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汞资源逐渐枯竭,汞矿生产日益萎缩,采矿队相继撤离万山,贵州汞矿也于2002年5月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停产后,尚存一些零散的汞矿资源,万山汞矿关闭后,残矿还在,深层矿还有一些,千年的生产遗迹还在,当年的技术、设备、人才、资料还在。万山汞矿遗迹,有经过630余年开采遗留下来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千姿百态、洞中有洞的“地下长城”坑道。地面还有三个时期的生产工艺遗迹,万山镇内有上千年的炼汞作坊,省级文物保护采矿洞、苏联专家古建筑,原始采矿遗址云南梯等。尤其值得探访的是长达970公里的地下坑道,运输通道有2米多高,分四、五层,如地下迷宫般错综复杂又四通八达。地下坑道里,以前从安全措施考虑,还留有许多朱砂矿作支柱,看起来也煞是漂亮。据万山国土资源局局长吴朝兵介绍:万山汞矿国家矿山公园达105.4平方公里,跨万山镇、高楼坪乡、敖寨乡三个乡镇。万山汞矿遗迹主要在万山镇、敖寨乡。听村中老人说起,最初万山汞矿的发现,是因为当地居民看到从河道上游流下的水中有红色的东西,他们溯源而上,发现了万山镇的朱砂矿。朱砂矿经冶炼成汞,汞再烧制成水银。在大规模冶炼、烧制过程中,会造成空气污染,对当地环境、生态作物都会带来损害。 在贵州万山镇有些地方还在用山泉水洗衣服。质地再现汞矿开采场景在万山汞矿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规划中提到:兴建汞都博物馆一座,展示矿山地形地貌,矿床地质成因,开采技术变迁,冶炼和深加工技术进步,汞的用途等科普知识。陈列炼丹炉具、文献古籍、矿石标本、开采工具等实物或复制品,结合历史典故再现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炼丹术。游人乘电梯直达深约150米的矿井,再乘有轨矿车沿平巷、斜井到达悬崖上的井口观光,特定地段设蜡像等再现矿山开采场景。游戏自然形成的“千佛洞”摄影者于健泳刚从万山汞矿回来,观之该矿直称令人震憾。于健泳表示,自己走过的矿山有许多,但万山汞矿尤其令人难忘。矿山公园内的地下坑道,就像“地下长城”一般壮观,因为呈阶段形分布,其实远不止970公里长。同仁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陈祖栋多次前往万山汞矿拍摄,亦表示万山汞矿的地容、地貌相当奇特。万山汞矿虽然也是人为开采,但在山沟里看起来就像自然形成的“千佛洞”一般,矿洞大大小小千奇百怪。该处采矿有上千年的历史,有英国人开采过的,也有俄罗斯人开采过的矿洞,六十年代,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国内更是集中五个县级、科研单位进行大规模开采,这些矿洞如今都有标志与地图,有文字记载,时代不同,开采的工艺不同,值得探索。其他矿山内蒙古巴林石矿山公园科普和游览一体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所在的特尼格尔图山,是世界珍稀矿产资源巴林石的惟一产地,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的矿产遗迹,同时其找矿标志、岩浆活动、古巴林石加工和现代开采遗迹都达到珍稀级。包括特尼格尔图山和周围人文景观在内总面积96平方公里的巴林石矿山公园,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40公里,距北京市650公里,巴林石集团在此开设了矿区。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以巴林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遗迹为特征,展示巴林石矿地质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癣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为主体景观特色,结合沙地景观、草原景观、河流景观,融合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风情游,以科普科考、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要旅游内容,具有极高科学价值和游览价值。巴林石质地润泽细腻,斑斓多彩,微呈半透明,硬度在22.5度之间。优质矿石20多种,其中名贵的有鸡血石、冻石、五彩石等,其中鸡血石为世之稀有。巴林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介绍,巴林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采了,辽代又接着开采。日军入侵巴林草原后,对巴林石再次进行掠夺式开采,战败撤离前将采坑掩埋。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他们才发现这座宝山,并于1974年正式开矿。巴林石集团有限公司介入巴林石矿后,由盲目开采到勘探开采,由零散开采到规模开采。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是由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石矿业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的国家矿山公园,计划将在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揭牌开园向游客开放,整个公园的建设总投资为5930万元。相关链接甘肃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曾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的甘肃白银市,以其典型的硫化矿床地质剖面、大型的露天矿矿山遗迹等独具特色的矿业遗迹资源,将建立甘肃白银国家矿山公园。矿业生产遗址将展现折腰山和火焰山两个以铜、硫、金、银等贵金属为主的露天矿矿山遗迹,展示折腰露天矿闭坑后转向地下正在开采的深部铜矿和正在进行地面现代化采矿的小铁山矿。展示应用生物堆浸技术回收废弃、剥离矿岩中的铜金属及有价元素的现代生物冶金技术示范工程,通过古人采矿遗迹,重现甘肃白银600多年的采矿历史。在甘肃白银国家矿山公园所在的区域范围内还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这包括位于白银景泰县集中国地质地貌之大成的黄河石林,白银境内保留着的大量的丝绸之路遗址,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白银会宁胜利会师遗址纪念建筑群。专家认为,甘肃白银国家矿山公园的矿业遗迹,以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为代表,遗迹类型丰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与精神文化价值。采写本报记者 宋艳青摄影 于健泳 回望六百多年采矿活动 走近甘肃白银国家矿山公园 窦 贤 从甘肃省省会兰州出发,向东北方向行90公里,就到了曾经被誉为“黄土高原夜明珠”的白银市。白银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型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为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白银厂大型有色金属矿床的发现,是地质工作者为我国地质找矿事业建立的一座时代丰碑。白银矿的开发史,是一部白银市的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当地矿产资源的枯竭,作为矿业城市的白银市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但人们不会忘记这座中国西部铜城曾经的辉煌。2005年年底,白银市以其典型的硫化矿床地质剖面、大型的露天矿矿山遗迹等独具特色的矿业遗迹资源,被国家矿山公园领导小组批准建立甘肃白银国家矿山公园。 气势宏大的露天矿山遗迹 出白银市区北行15公里,就到了白银铜矿露天矿区,这是白银矿山公园的主体矿业遗迹景观,露天矿区包括折腰山和火焰山两个矿床,属黄铁矿型多金属大型矿床。两个矿床均于20世纪80年代闭坑,但作为重要的矿业遗迹资源,是典型的矿业遗迹展示区。 据史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白银曾经“日产斗金、集销金城”,所产金银主要来源于折腰山和火焰山的地表开采。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宋叔和等对白银进行过两次地质考察。经过勘探论证,正式肯定了该矿床属黄铁矿型铜矿,并于1956年提交了最终地质勘探储量报告,其中铜矿石储量4090万吨,铜金属储量56.6万吨。 1956年,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在此进行了举世瞩目的3次大爆破工程,并开始以采剥的方式进行矿山建设,3年后,白银铜矿露天矿区建成投产。白银铜矿露天矿从开采到闭坑约30年间,总计生产铜矿石量6577万吨,获得铜金属量约82万吨。实际采出矿量和铜金属量超过原设计量。 在开采过程中,露天矿分为两个采场。第一采场主要开采折腰山矿体中上部矿石。采场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600米,开采相对深度达284米。露天矿二采场主要开采火焰山矿体。采场东西长1030米,南北宽560米,开采相对深度270米。在露天矿闭坑后,白银公司在矿坑来场的边上分别竖立了“白银公司露天矿纪念碑气作为国家矿山公园的主体矿业遗迹景观,这里将恢复第一采掘场闭坑以前的开采场景,定时给人们进行采矿表演,让人们现场感受当年繁荣的采矿情景。 深部铜矿展示采矿全景 深部铜矿是白银公司露天矿区折腰山采场闭坑后,由露天开采转入地下开采的续建矿山。白银深部铜矿开采区也是露天矿闭坑后白银铜矿持续生产的重要矿山。 白银深部铜矿开采区占地900多万平方米,其中开采范围70万平方米,共有189个矿体,东部矿体比较规整,其中一号矿体为主体;西部矿体比较复杂,分枝、复合、尖灭现象明显,以二号三号矿体为主。全区矿石地质储量约2200万吨,铜金属29万吨。 白银深部铜矿开采区构成白银矿山公园中正在进行中的地下采矿实况的展示基地。在这里可了解到整个深部铜矿开采的工艺流程。白银深部铜矿开采区是国内所见比较特殊、比较复杂的地下矿山建设工程,因此其生产工艺也较为特殊复杂。其工艺过程分为16步:开拓(每60米一个中段)一采推(每拍米左右一个分段)一切割一中深孔凿岩一中深孔落矿一采场铲运机出矿一采场溜井振动放矿一中段运矿一主溜井卸矿一坑内破碎一坑内计量供矿一箕斗装矿一主井提升一皮带运矿一地表矿仓一火车装矿至选矿广。整个采矿流程中使用的主要设备将近7004台(套)。深部铜矿开采后采用的采矿方法有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分段空场采矿法和VCR法等。现采用的采矿方法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据计算每采出1万吨矿右就要掘进100来 120米巷道,施工中孔2500米2800米。 矿业活动遗迹重现600多年采矿史 白银国家矿山公园内的矿业活动遗迹主要包括古人采矿活动遗迹及现代化的矿业生产设备设施。 白银矿业开采历史悠久,根据文字记载和矿山遗迹遗物考证分析,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白银矿山的开发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前人所开凿的坑道和采场,而且规模较大。在地质调查报告中,有记载的古采矿遗迹30多处,包括旧矿堆和淘金用的水井及炼渣等,甚至在冲积泥层下数米之深的地方也发现了古人采矿的遗迹。最大的古代采矿遗址入口位干第二采掘场硐矿床剖面上,主行道都在100米以上,坑道延长上千米。古代的采掘方式主要为简单的手锤、刨锤和火烧醋泼法,装运全靠人背筐拉,工人只能四肢伏地匍匐爬行,在火焰山矿区东部的金矾沟矿区,现遗留古人采掘金矿及土法提炼黄金的工业作坊遗迹,还有遗留的坩埚等作业工具等。古人采矿作坊坑道内的支撑柱己腐蚀,但坑道壁上的喷浆虽历经多年但依然完好,体现了当时的采矿生产方式。 史载白银矿区古代采矿业主要是挖掘金、银、硫磺、矾等,并不开采铜、铁。白银开采金银最盛时矿工达3000人,产金最多的火焰山一带“日产斗金”。兰州旧称金城,相传是因白银厂的*皮金在兰州销售而得名。 白银国家矿山公园内,除了古人采矿活动遗迹及工具外,将展现更多的现代化的矿业生产设备与设施。主要包括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加工、运输等生产生活活动中的设备、用具等,主要有电铲、潜孔钻机、运矿汽车等,还有额式破碎机、浮选机、球磨机等。同时,在这里还将看到矿业制品,主要是甘肃白银公奇生产的铜、铝、铅、锌、金、银、硫、金属合金、选矿药剂、氟化盐、有色金属加工材、贵金属制品、建材等40多个矿产品。 白银国家矿山公园通过对古人采矿遗迹进行保护的同时,通过回收流失在民间的古人采矿生产工具,发掘、恢复古代采矿场景,建设古代采矿的雕塑模拟场景,重现甘肃白银600多年的采矿历史,给后人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古代到现代采矿过程及方法的场所。同时也让人们了解采矿工业的进步史和发展史,深化对矿业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 世界上典型的地质剖面 白银国家矿山公园内的矿产地质遗迹以海相火山岩硫化物矿床典型地质剖面为代表,是世界上典型的块状硫化矿床地质剖面,该剖面被选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野外地质考察路线。 白银矿区所在的区域出露地层比较齐全,从震旦系和前寒武纪的结晶岩系到新生代的疏松沉积岩都有分布。同时,区域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在这些构造运动的迭加、继承、改造和复合等共同作用下,境内构造形迹十分复杂。 白银矿区主要由寒武奥陶系3个海相火山岩带组成。白银海相火山岩硫化矿床与世界已知赋存块状硫化物铜矿的细碧岩角斑岩系相似,矿体规模大,数量多,为世界上典型而稀有的大型多金属矿床。 白银国家矿山公园内的典型地质剖面南起跃进门的铁匠石,北到折腰山北部的后沟,横贯全矿区。通过这条剖面可能观察到折腰山、火焰山矿床地质特征,矿床、矿体赋存地质条件。从剖面南端开始依次考察:矿区南部不整合面上部的基性火山岩夹千枚岩地层,岩石主要为中厚层状细碧凝灰岩夹薄层凝灰质砾岩和硅质千枚岩。矿区南部不整合面及叠加其上的断层,该不整合面上部地层划归奥陶系,下部为中寒武统。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迭加了断层。断层总体形态呈向南凸出的弧形。破碎带宽1米2米,内有断层泥和断层角砾,沿破碎带有花岗斑岩脉充填,断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