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一、根据旧唐书太宗下卷三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温汤。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宫。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宫。丁卯,散骑常侍清苑男刘洎为侍中,中书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书侍郎马周并为中书令。九月,黄门侍郎褚遂良参预朝政。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蚀之。甲辰,初置太子司议郎官员。甲寅,幸洛阳宫。安西都护郭孝恪帅师灭焉耆,执其王突骑支送行在所。十一月壬寅,车驾至洛阳宫。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乙卯,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五人同掌机务;以吏部尚书、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中书令。赠殷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为文以祭之。三月壬辰,上发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师兼检校侍中、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杨师道从。 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于师。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赐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 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十一月辛未,幸幽州。癸酉,大飨,还师。十二月戊申,幸并州。侍中、清苑男刘洎以罪赐死。是岁,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死。二、根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温汤。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宫。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宫。丁卯,散骑常侍清苑男刘洎为侍中,中书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书侍郎马周并为中书令。九月,黄门侍郎褚遂良参预朝政。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蚀之。甲辰,初置太子司议郎官员。甲寅,幸洛阳宫。安西都护郭孝恪帅师灭焉耆,执其王突骑支送行在所。十一月壬寅,车驾至洛阳宫。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乙卯,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五人同掌机务;以吏部尚书、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中书令。赠殷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为文以祭之。三月壬辰,上发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师兼检校侍中、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杨师道从。 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于师。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赐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 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十一月辛未,幸幽州。癸酉,大飨,还师。十二月戊申,幸并州。侍中、清苑男刘洎以罪赐死。是岁,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死。三、根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记载: 十八年正月乙未,如钟官城。庚子,如鄠。壬寅,幸温汤。二月己酉,如零口。乙卯,至自零口。丁巳,给复突厥、高昌部人隶诸州者二年。四月辛亥,如九成宫。七月甲午,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兵及契丹、奚以伐高丽。八月壬子,安酉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以伐焉耆。甲子,至自九成宫。丁卯,刘洎为侍中,岑文本为中书令,中书侍郎马周守中书令。九月,黄门侍郎褚遂良参豫朝政。辛卯,郭孝恪及焉耆战,败之。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癸卯,宴雍州父老于上林苑,赐粟帛。甲寅,如洛阳宫。己巳,猎于天池。十一月戊寅,虑囚。庚辰,遣使巡问郑、汝、怀、泽四州高年,宴赐之。甲午,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十六总管兵以伐高丽。十二月壬寅,庶人承乾卒。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阳宫,以伐高丽。癸丑,射虎于武德北山。乙卯,皇太子监国于定州。丁巳,赐所过高年鳏寡粟帛,赠比干太师,谥忠烈。三月壬辰,长孙无忌摄侍中,吏部尚书杨师道摄中书令。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大飨军。丁未,岑文本薨。癸亥,李世勣克盖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克沙卑城。庚午,次辽泽,瘗隋人战亡者。乙亥,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君乂有罪,伏诛。丁丑,军于马首山。甲申,克辽东城。六月丁酉,克白岩城。已未,大败高丽于安市城东南山,左武卫将军王君愕死之。辛酉,赐酺三日。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级,以一子袭。九月癸未,班师。十月丙午,次营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十一月癸酉,大飨军于幽州。庚辰,次易州。癸未,平壤道行军总管张文干有罪,伏诛。丙戌,次定州。丁亥,贬杨师道为工部尚书。十二月戊申,次并州。己未,薛延陀寇夏州,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败之。庚申,杀刘洎。 关于二十四史的介绍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关于旧唐书的介绍一、百科名片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二、作者简介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三、全书目录本纪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李渊(武德元年至九年)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李世民上(贞观元年至三年)卷三 本纪第三 太宗李世民下(贞观四年至二十三年)卷四 本纪第四 高宗李治上(永徽元年至麟德二年)卷二十下 本纪第二十下 哀帝李柷(天祐二年至四年)志卷二十一 志第一 礼仪一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列传卷五十一 列传第一 后妃上: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贤妃徐氏、高宗废后王氏、良娣萧氏、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中宗韦庶人、上官昭容、睿宗肃明皇后刘氏、睿宗昭成皇后窦氏、玄宗废后王氏、玄宗贞顺皇后武氏、玄宗杨贵妃卷二百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 朱泚、黄巢、秦宗权五、修史经过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塘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一般认为,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1,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同时,在肯定新唐书“增旧书处”时,也引用赵翼在另一处所说:五代纷乱之时,旧唐书援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太平已久,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请注意赵翼下面的这一说法:“今第观新书?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 据此,更有人认为:“新唐书?艺文志所载,较旧唐书?经籍志增多可见。此皆晋修旧唐书时所未能见者也。”其实,上述认识,不论是赵翼的两段论述,还是今人的那种说法,都失于深入、细致的考察。)更有甚者,以其经籍志没有著录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时未曾见到的书。其实,这些认识都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不足以说明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以毋煚古今书录为据,乃“开元盛时四部书。至于天宝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晋时没有看到,而是史臣们不打算将其混杂到“开元盛时”的著录之中。对此,后晋史官说得十分清楚:天宝以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张部类,其徒实繁。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上。这里提到玄宗天宝以后的撰述有三类,一是“裁国史之繁略”者,二是“记礼法之沿革”者,三是“诸公文集”,只不过都放在本人的传记当中记述罢了。因此,凡是旧唐书纪、志、传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宝以后的撰述,都应视为后晋纂修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六、内容特点本纪部分高祖至代宗,基本脱胎于吴兢、韦述等唐书帝纪;德宗至文宗,大体围绕相关实录多寡加减、编纂而成,与前半部已有现成帝纪可以直接引用的情况不尽相同;武宗以下,基本上采用的是贾纬唐年补遗录65卷。旧唐书卷一八宣宗纪“史臣曰” 的第一句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我们知道,唐宣宗实录在唐代没有纂成。唐昭宗时,裴庭裕“采宣宗朝耳闻目睹,撰成三卷,目为东观奏记,纳于史馆。”今本唐会要修国史中的这一记载,在整部旧唐书中只字不见,而且连裴庭裕这个人也未提起,后晋史官似未见其人、其书,这个“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的“臣”只能是贾纬了。因为后晋史官中,只有贾纬为纂修唐史、补救唐武宗以下“缺略”而“搜访遗文及耆旧传说”,撰有唐年补遗录。同样,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史臣曰”的第一句,也是“臣常接咸通耆老,言恭惠皇帝故事”。这更证明,旧唐书武宗以下的帝纪是采自贾纬之书,并无裴庭裕东观奏记。总而言之,旧唐书的史料来源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五代后晋史官在纂修这部唐史时,绝非仅仅限于唐代的国史、实录旧本,这是必须清楚的。应当说,代宗以前的纪传体唐代国史,德宗以前的编年体唐史,武宗以前的唐代各帝实录,宣宗以前的有关“礼法沿革”的各种典志,以及旧唐书中提到的大臣奏议、诸公文集,乃至杂史、小说,都是后晋史官修史时的采摭对象。此外,不要忘记的就是唐年补遗录了。至于剪裁是否恰当,考辨是否精审,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由于宣宗以后的原始素材本来就短缺,尽管几经搜求,仍然不足。所以,后晋史官不得不大为感叹:“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允墨挥翰,有所慊然!”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史臣曰”。七、褒贬不一因为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都是文坛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袭他们的看法,对旧唐书贬责颇多,明末顾炎武评之为“颇步繁芜”。的确,它本身有不少缺点。但平心而论,应当说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是在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原始史料经过几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幸而有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这是它的一大好处。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有些列传,还采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垍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荡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正由于旧唐书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我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在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在北宋编撰的新唐书问世以后,唐书始有新旧之分。新唐书通行,该书受到冷遇。南宋初年刻印之后久无印本。明代中叶,有人在吴中张、王两家分别获得宋版唐书的列传和纪志。嘉靖十七年(1538),余姚闻人铨等重刻旧唐书,但传布不广。清乾隆时,旧唐书始复刻重印于世。由于长期没有印本,书中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清人罗土琳等撰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可供参看。百衲本旧唐书是用南宋绍兴刊本残存的六十七卷,配以闻人铨本影印的,也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校点本现在比较通行。八、贡献影响尽管旧唐书存在着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旧唐书编撰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纂修须按于旧章,即忠实于唐代遗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按照当时人的思想认识,这样就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由于旧唐书的这些优点,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一些补充,特别是志、表以及唐后期的列传部分,但是新唐书意在克服旧唐书记事繁杂的缺点,所以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新唐书还对旧唐书中保存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删削、改写,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新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不能取代旧唐书的。 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在旧唐书完成一个世纪后的北宋仁宗年间,又修了一部唐史,就是新唐书。当时的编修目的,一是为了吸取唐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一是为了通过修史,进行忠奸善恶的褒贬,因为旧唐书褒贬或从于新意,以五代时期的思想认识来看待藩镇、忠义、叛逆等问题,这是宋代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关于新唐书的介绍一、百科名片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二、全书目录本纪一 高祖二 太宗三 高宗四 则天皇后 中宗十 昭宗 哀帝志 一 礼乐一五十 艺文四表一 宰相上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列传一 后妃上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三、修史经过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于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祐、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祐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鸣盛搞错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佑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鸣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祐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祐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呜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祐”当为“皇祐”,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祐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祐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修撰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商、周以来,为国长久,唯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四、新旧对比优点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食货志增加为5卷,不仅比旧唐书份量大而且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情况,补充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资料。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旧唐书所没有收录的。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自以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颇为得意地说:“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大大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的确,新唐书从文采和编纂上比旧唐书强。一、其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祐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态度也很认真。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余年。他曾一度为亳州太守,“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在任成都知府时,每天晚宴过后,开门垂帘燃烛,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这些都是在文笔、编裁方面,新书胜过旧书之处。通常都以新书废旧书61传、增331传,但对其原始根据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文征明重刻旧唐书序言”,有引作“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也有不少人看出马端临是引用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清代钱大昕另有统计,也被认为“遗漏很多”。近年来,黄永年统计说,新书共增修了315传,包括“只有一两句话极简略”的记载,不包括“诸帝公主传所记二百一十二个公主”。事实上,那种“只有一两句话”追述其在唐代先祖的记载,作为“人名索引”开列得越细致越有利于读者,但这绝不能视为是人物小传或新增人物传,两者不应混同。其实,关于新书增废旧传的情况,新唐书的编修者是有他们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数字的。郡斋读书志卷七史评类著录,吕夏卿撰唐书直笔4卷、唐书新例须知1卷,为其“在书局时所建明”。其中,唐书新例须知记有“新书比旧书增减志、传及其总数”。这就告诉人们,吕夏卿作为编修官,在当时有过统计。尽管在郡斋读书志的著录中未记录其“增减志、传及其总数”的具体数字,但这个统计数字无疑会存于书局,并为各编修官所熟记。据玉海卷四六嘉祐新唐书条引国史志云:纪十、志五十、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录一卷。(旧史凡一百九十万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万九百三十字。)所谓国史志,指北宋国史中的艺文志。北宋国史,仁宗天圣八年修成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国史,神宗元丰五年修成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国史,南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修成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四朝国史。其中,仁、英两朝国史120卷,纪5卷、志45卷、列传70卷,宋敏求作为史馆修撰参预其编修。因此,两朝国史艺文志著录嘉祐新唐书,必然要依据当年书局的统计数字,更何况宋敏求又是当年新唐书的六编修官之一。郡斋读书志据此记录了“旧书约一百九十万,新书约一百七十四万(言)”,而直斋书录解题则据此记录了“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百十一、志三、表四”,为文献通考、文征明等转相引录。笔者以两部唐书每卷人物列传前的目录为统计依据,除去各自的重复,所增(包括正传、附传)、所废(仅指正传)数字极为接近上面所引国史志的数字(诸帝公主不在统计之列),证明“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确实是新唐书书局留给后人的一个权威性的统计。今后,再引用这个数字时,不要误以为是书局“局外”人的说法,并请分清其增、废的具体情况。二、在史料方面,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据专家估计,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宋、欧等势必见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标准国际互认机制-洞察及研究
- 隐私风险评估与缓解策略-洞察及研究
- 脑信号处理方法-洞察及研究
- 绿色供应链审计风险评估-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医卫类执业兽医综合应用科目(全科)-基础科目(全科)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年医卫类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正副高)综合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高维视频数据中的关节点识别-洞察及研究
- 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法律)民法学-刑法学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语言学概论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DB1331∕T 034-2022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设计图集
- 乡镇卫生院风险管理制度
- 移动餐车营销策划方案范文
- 2025年修订版《雇佣合同》全文
- 人工智能训练师(3级)理论知识复习题练习卷附答案
- 《新药注册申报流程》课件
- 202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暨202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试(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 icp仪器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 核心素养培养:历史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水库引调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范文)
- 8.1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