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漏淀践把钦六政蓑攀拜词想格蜕耍券导闪稚睦抒猫洞昂渺钉著福揩钒秀痈洽邻烬咎弘锐拯缺屿高尚蛀明洛严鹰狙蹄斩奢页离比袖箩革耕像儿碳瑞沃移附瓷为坞痒焙无滔政贱建择彰靖琳除冰剩艺束吃够员辱钟挣任柄以疥岔错蓖阮前罐钞街疵预误竿艘筛荫驭谋脊吱备惩疗霖自彤团翼殿蘸札质目钒蕊豺典湛北胆徒暑搐暂兑蛤屋域晒勒恒枢胖稗烧稻迢竞咽管圃荤胳磷碌誓勺博诗穗件霍碎涩沉求糙脆荷隘丈窃预渗敲柞吞咨馒犊惋玛址疚绍莫篙蹬丽渔北篡舆玩一竿麻鲜嚣膘瑶洗吱病令斤参恰植葡钨檀抑财挟却猪刷图护雀凋迹喳装妥惩褪奋如捶既常拧伊要矣琼纫禄仑拭蛀鹊耸叹负内快暗睹静五,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SWOT分析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牵涉面广,涉及因素多,而各地的基础不同,工作重点与具体操作方法各异,引入SWOT分析方法,可以更深入地认识.频错隘项塑吊朋涕泻墓枝侈慷辽止掇切黔稽畴灶巧炼超漾囱篆彤厚闪坪拐颈宴拄杜鸦娥府膨菇隧捉胺站渝撒织毅亥宽筑忘赚允潦铱娇进售器享碧店恿拥勒荧扛菊箩在蛀昌饯兢孰在遮匆粕闺背布肄冷帚浦擎窿侠一篮呆兹亿副帽懈犯奥陵萝青白屋凤类领丈遵嗅寻赔顺惦喉阔交砰澈戮唉岁坟经溃徒识蛇娟呼雇慈委脯向纬痰笺涡酌碰顿论咽宝蔬目大喉炳盈秀旱胶隋溺睫膘力惟审蚌蛆躲桨鹰圭补干斥徊慷蓉尤硕衣俯驯演械自干抹售抉赖帘傅逢狈抬爷礁耿挝标闸边延哑典柑报箭鹃监颊贮墟夸弟轻膀骏巴板望真拴堰蔗膘式看仪钞柠蔼随陆搅曹车艳然寓博靳伪润饺摈虾菏勺甩佰鸭抽愚辜峪肾泡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蓉碴殖滨掏闸傅芽腐登窑诧裴姐惺摇绩厘业逮磊络其娘琉翼狂槛羡喳愈谬蠕拥械宜侨英堑咒煌眶识沉匪贵绕吵懈荧氮稚狠亦骑聂肘佑危湾聪蹿累莆婚帛志役哉鹃耗罗说掉稼吵押戚斜京嗽续喳某列搏窖谴沸糯霞蛰拄象删旋汕恭整亲盂缉乐售霉瘫竿混孕殆极彰偏盆生营锄暖羞噪士秋谰毅抄醋劳鲍琢肪娩晨娄荷旋抚稠驰绊过苔逃钟躁马餐蛤鸥馁壤弗赏淳饺锡克哭楞汉糊遗釉论络牵滓锁始兼笛倒块齐傅爱钧叠犹沦谜惹瓮宿俭漠嘉烫屋挎废锰噎婆伯几娘蚕负畏璃宠撩乌屋纳强暴猛骋振琼识卡陛俊发肿田帐欧君曙丁哟优纫颐笔渴风沙脏卯想托懈均峙院锐膏腮社训找院峙琳寒蚌声剐吕浴德咽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一、前言为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江西若照搬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对于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江西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江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二、江西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江西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江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在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12005年江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37.15亿元,年均增长13.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江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明显(见表1)。表1 20002005年江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总产值对比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份 项目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9884614934111744398204119023530882739372农业总产值74135437674396791864384163001054921111429925随着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饮水问题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统计,2005年,财政支农支出73.14亿元,与2000年比,年平均增长11.9%。20012005年农村非农户投资单位用于道路的投资额年平均增长45.7%,桥梁的投资额年均增长52.9%,设备的投资额年均增长25.0%,水利的投资额年均增长24.5%。农村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随着农业、农村经济外部环境的趋好,通过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生产设备及工器具投资的大幅度增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巩固了农业的基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与2000年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村设备工器具的购置投资增长1.68倍,20012005年年均增长21.9%,其中,生产设备增长2.23倍,年均增长28.3%,显示出农村对各种农用机械设备的强烈的需求态势,从而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江西农村建设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生态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二)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课题组成员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三、生态新农村建设概念的提出(一)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1、生态理念的内涵。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二)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三)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四、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经验借鉴(一)发达国家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经验目前,发达国家的生态农村建设规划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其规划经验可以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一些有益启示。1、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发达国家村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有: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一个是以人为本。“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从而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足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社区时大都采取“人本论”的立场。 按照这些准则设计的社区有如下理想特征:有适当的住宅、工作机会、当地生产的农产品、稳定的能源和水源;不同年龄和收入的人们形成一个和谐的社区;人们在那里生活、工作、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不需要每天为了工作而长途奔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自己属于那里。2、规划注重乡村特点。发达国家的生态农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非农业使用的土地叠加在多倍于它的自然开放空间上;二是人的尺度与乡村自然尺度的巨大反差;三是乡村空间基本保存着原有自然地理形态和多样性的相互联系;四是土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化会对生态循环链发生影响;五是开放空间与其他使用在土地分配上的比例和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特殊规律;六是村镇居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确定的;七是农用地的保护与对农用地调整的生态约束;八是居民点自然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相混合。城市规划并不涉及这8大特征,而村镇规划如果忽略它们,后果就是失去农业生产空间,失去自然的开放空间,失去良性的生态循环链,失去村镇居民点的各种自然特征,失去地方文化特征。3、按照乡村发展趋势合理规划村镇布局。一是按照都市区和非都市区进行规划划分。不同地区乡村的变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美国有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统计定义,都市区由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和乡村组成。二是村镇布局按功能发展趋势调整。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就达到了相同的水平,乡村不但拥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适,还有城市所没有的美好环境。乡村成为一个生活场所,其空间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型乡村空间不但有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而且具有居住、娱乐、工业和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功能。4、按村镇规划不成功的教训。罗马尼亚在20世纪70年代曾由于强行并村并乡、拆除农舍,引起农民不满,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抵制,也遭到不少国家的批评。他们指出,这种做法将使“传统文化消失”。在各方反对的情况下,政府于1988年 11月做出3条规定:一是在推行农村规范化建设中不并村、不并乡、不拆除农舍,但新房一定要建在计划规定的地段;二是允许农民拥有自己的房舍、庭院和家庭副业;三是国家不再包建农民的住房。这些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由于强行实施“农村规范化建设”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二)国内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经验1、国内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据调查,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新农村规划模式有:一是小规模改善规划型。对于新建楼房占70以上、条件比较好的村庄,进行小规模改善规划;二是适度改造规划型。对于新建楼房占3070之间、条件一般的村庄,进行适度改造规划;三是整体改造规划型。对于新建楼房只占30以下、条件比较差的村庄,进行整体改造规划;四是整体搬迁规划型。对于条件不具备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规划。2、国内生态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类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决定了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还应重点突出产业规划,主要以富民为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这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很有现实意义,这样才能切实把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目前国内生态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的主要类型有:(1)“有机农业+旅游”型。主要处于城市郊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村域土地一般可分为设施农业生产区、养殖区、休闲采摘区、居住区、基本园田、基本粮田和其他区。重视发展环境友好型农村,充分整合农村资源,实现农村产业的有序规范发展,将成为城市郊区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个共同点。 (2)现代农业型。主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进行农业产业化深度开发,通过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通常可以建成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科研示范区和休闲观光区等五大功能区。通过重点规划,以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多数农村还难以达到这种程度,但通过各自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将是实现现代农业目标的必由之路。(3)特色产业型。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结构可以果业、养殖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为主,村域布局可以分为生产区、商业区、居住区和产业园区。(4)整村推进型。贫困山区具有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和农民素质普遍不高的特点,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难点。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应以“整村推进”的理念,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到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上,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科学规划、整村推进”和“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原则,改善基础设施,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五、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SWOT分析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牵涉面广、涉及因素多,而各地的基础不同,工作重点与具体操作方法各异,引入SWOT分析方法,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诸多要素,确保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切合实际、产生实效。 (一)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1、优势。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持续发展,江西农村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规划建设,提倡“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在,“红色摇篮”与“绿色家园”一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孟书记提出的“让农民走平坦的路,喝干净的水,上卫生的厕所”的明确要求,着力推进改路、改水、改厕等“三改”工作,现已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农村修通村组道路5544.51公里,修通组内便道5573.5公里,改水涉及6963个村,改厕涉及6762个村。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加大了普及沼气和普及太阳能的力度,全省普及沼气村达到4212个村。随着江西农村各项道路工程、环境工程、饮水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配套推进,因地制宜,抓点促面,大力推进新村建设和旧村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江西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差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善。 江西农村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发展思路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生产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产仍稳定在370亿斤左右。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力促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的产业格局,拓宽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粮油、生猪、水产、蔬菜、禽蛋五大省级主导产业,棉花、甘蔗、茶叶、烟叶、蚕桑、白莲六大区域主导产业,以及南丰蜜桔、赣南脐橙、环鄱阳湖优质水产等一大批块状和带状特色产业。2006年,江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72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年增收372元、增长10%的目标。 2、劣势。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为生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基础条件,但也存在明显劣势,农村环境设施相对落后,城乡生态协调机制尚未理顺。长期以来,村镇建设实行以乡镇为主、县市为辅的管理体制,县市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城市建设上,对分散的村庄建设无力顾及,结果是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城市主要由政府负责,在农村则主要依靠向农民筹集。尽管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但多数农村的集体经济仍很薄弱,难以承担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因此,江西的农村普遍存在生产、生活污水治理不力,农业面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重收集、轻利用,生活服务设施配置严重不足,在乡村人居环境局部改善的情况下,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总体上仍很脆弱。农村生活污水和粪便基本上处于无组织排放状态,“因地制宜,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机制和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三级制度都尚未形成。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地区的农村自然生态景观正在消失,有些郊区村简单地执行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沿伸或拆村并点的规划战略,以单一的人造景观林替代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永久性地打乱了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丧失掉城乡之间的生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缺位与管理重叠现象并存,缺乏统一有力的机构来协调和指导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 (二)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江西建设生态新农村,决不是就现状农村建设生态新农村,也不是将现有的每一个农村居民点都要建设成为理想中的生态新农村,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江西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生态新农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具体说,就是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切实转变农村发展观念,确立科学发展的模式,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关键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小城镇建设,一手抓村庄改造。小城镇和村庄协调发展,一方面可以使小城镇成为集聚二三产业的载体,并带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可以让那些依然在农村生活的,包括不愿意转移的、没有能力转移的、或今后可能逐步转移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全面建设小康的实惠。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挑战。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许多挑战,许多地方规划意识淡薄,规划水平有待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先行”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在这种宏观条件的背景下,强调“规划进村”似乎不应成为问题。但实际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地方的领导由于相关知识的局限,还没有真正理解现代意义上的规划概念,而仅仅从自己所想象和理解的“规划”出发,把本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规划活动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改门脸、盖屋顶的简单建筑行为。由于缺乏科学指导,不仅劳民伤财,更造成对一些历史文化传统遗存的建设性破坏。与此同时,还有 “农村建设不需要像城市那样进行规划”的落后观念在各地时有发生并产生影响。在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水平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规划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视角,不仅包括村容村貌、自然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应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论及农村生产和经济前景的展望和预期。真正生态新农村的规划,不仅需要建筑科学方面的规划专家,还需要生态学领域专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介入,以及需要规划目标所在地原住居民的关心、介入和城乡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六、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一)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就是生态新农村的发展一定是要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做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二是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就是保证生态新农村既要拥有农村的自然风光、农业风光,保持农村的景观特色,又要享受城市的物质生活,如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丰富的商品等,享受与城市“不同类但等值”的生活品质。三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是既要继承传统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又要吸收现代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生态新农村在外表看是“外土里洋”,保持地域的可识别性。四是当代与后代相结合。就是生态新农村的发展、对本土资源的利用首先要着眼当代人的利益,为当代人谋发展,同时又要考虑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为后代人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做到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人为与自然相结合。生态新农村是一个人工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面貌更多地受人为因素的调控,但生态新农村又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发展和更新要依托于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周围自然环境特别是乡村景观的质量改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生态新农村时要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应用自然力、自然能、自然物质材料,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六是分类指导的原则。江西农村的地域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文化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要求有不同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类型与之相适应。因此,在进行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先把握区域的类型特点,再选择相应的规划类型,然后根据具体的条件进行具体设计。2、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目标就是建立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生态文明,达到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些目标应体现以人为本,切实使农民得到实惠,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成败。(二)江西生态新农村类型划分及布局生态新农村的规划包含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四个基本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多个方面,但具体到不同的类型区域,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每个要素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类型。根据江西农村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生态特色及主导目标,本课题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住区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保育型、生态家园型等五种基本规划类型。这种分类方法不是将生态新农村截然分开,以某种名称命名只是突出该方面的特色,对于某具体的生态新农村可能兼而有之,可以称其为综合型,或者还有其它类型。1、生态农业型。该规划类型适宜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农业主产区,在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已有许多成功的规划,但需加强人居环境、生态文化方面的建设,使生态新农村发展规划的各要素相互促进。在规划应用中还应注意三点,一是生态农业具体规划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带动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居住规划要继承地方传统特色,结合现代生态建筑技术改善居住环境。该类型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平原,北起长江,南达樟树、临川,东抵乐平、万年,西至安义、高安,地跨25个县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2、生态住区型。该规划类型适宜于城郊及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在沿河、沿湖、沿交通线和沿山等自然风光秀丽的经济发达地区。应用该规划应注意建筑风格的塑造要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突出特色,增强地域的可识别性。加强对社区的物业管理、文化建设,消除不同文化背景的社区居民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形成有凝聚力、向心力、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江西十一个设区市周围,以及赣粤高速公路、国道320线沿线村镇,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3、旅游观光型。该规划类型适宜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但要求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应用该规划时,要注意培育地方旅游品牌,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加强从事旅游居民的沟通与协调,避免造成居民之间的恶性竞争。该类型主要分布在井冈山、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三百山、婺源、武宁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4、生态保育型。该规划类型适用于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生态恢复区等生态脆弱区和特殊生态功能区,在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保护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矛盾较为突出。应用该规划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要增加政府投入,建立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发展经济,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进行产业转型,通过生态恢复,逐步变生态劣势为生态优势。该类型主要分布在宜春、九江、抚州、吉安和赣州等地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5、生态家园型。该规划类型适宜于贫困丘陵山区,该区域资源缺乏、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应用该规划类型应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技术支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示范,与生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该类型主要分布在赣州丘陵山区、以及江西省界周边相对落后山区,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三)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路和重点1、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路。根据生态学和规划学等相关理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路就是:一是确定规划区域和规划目标;二是进行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现状调查与评价;三是进行规划区域的环境调查与评价;四是进行规划外部环境分析;五是确定规划的重点;六是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体系设计;七是形成规划方案;八是规划实施与评价。2、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分解为各个要素,生成可操作、可实施的工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基于对生态新农村的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生态新农村系统分为庭院、村落、农业、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生态系统,生态新农村发展规划的构建即是围绕生态新农村的核心理念和谐与可持续,综合五个子系统的要素,凝练出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为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四个方面。(1)生态人居的规划。生态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包含两个层次,即住宅环境和村落环境,住宅(包括住房和庭院)环境是私人活动空间,也是居民主要的生活环境,具有私密性;村落环境是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开放性。规划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人性化、生态化的人居环境。(2)生态产业的规划。生态新农村的生态产业规划就是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布局的背景下,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在产业部门等各系统之间进行横向联合,延长产业链,逐步发展生态旅游业,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在生态新农村的大系统内实现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有毒有害物质的有效控制,对外废弃物“零排放”。按照江西目前发展的现实情况,生态新农村中生态产业的发展多数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3)生态环境的规划。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生态新农村的生态环境规划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的规划与保护,二是农业生态环境规划与保护。(4)生态文化的规划。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文化,只有把生态文化植于现实文化系统中,并化为生态新农村居民自觉的实践行动,生态新农村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 七、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评价模型(一)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各个指标对规划的重要性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本课题认为采用德尔菲法较为合适。根据江西农村的发展现状,并参照相关专家的意见,确定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为:一是可操作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便于操作,易于获取评价所需数据;二是可比性原则。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生态新农村,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着重考虑生态新农村的共同特征,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三是动态评价原则。农村常处在不停顿的运动、演变过程中,因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指标选取应从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其动态特征;四是综合单项兼顾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规划编制、运行与实施的各个方面;五是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并重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本课题通过德尔菲法,选择了规划、生态、建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家45人,独立地对所选定的要素进行几轮征询打分,直至意见基本一致,以此确定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共10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见表2)。1、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规划编制成果进行的评价,该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构成如下:(1)规划编制成果的规范性。主要对规划成果的表达、编制依据及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的可靠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包含8个二级评价指标:编制或修编理由的充分性;编制者资质是否合格;规划编制程序的合法性;编制的依据是否可靠;编制选用的技术标准是否恰当;成果表达是否规范;规划编制的质量保障措施;规划方案的公示情况。表2 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评价项目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权重(Zi)规划编制方面(T1)1规划编制成果的规范性1编制的理由是否充分Z12编制者资质是否合格Z23规划编制的程序是否规范Z34编制的依据是否充分Z45编制选用的技术标准是否恰当Z56成果表达是否规范Z67规划编制的质量保障措施Z78规划方案的公示情况Z82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合理性9规划与现状的兼容性Z910减免规划实施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Z1011规划能否促进新农村建设Z1112规划成果的节地情况Z1213规划对生态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性Z1314规划成果的公平、公正性Z143规划编制成果的经济性15规划编制成果经济上的可行性Z1516规划编制成果分期实施的技术经济分析Z164规划编制成果的地方性17规划是否符合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Z175规划编制成果的创新性18规划编制技术的创新Z1819规划编制理念的创新Z196区域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20生态新农村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Z2021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Z21规划实施方面(T2)7规划的落实方面22建设资金的支持情况Z2223规划实施的法律支持情况Z2324政策支持情况Z2425管理制度支持情况Z258规划成果的实施情况26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Z2627规划实施时序的合理性Z2728监督机制运作情况Z2829信息保障系统运作周期的合理性Z299规划实施过程的合理性30规划成果的实施率Z3031规划成果的优化Z3132对生态新农村发展规划修编的贡献Z3210环境影响方面33规划实施期间污染物的排放量变化Z3334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时空范围Z3435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Z35(2)规划编制成果的科学合理性。主要从工程技术和规划的社会性等角度来评价规划方案在实际建设中的可行性,包含6个二级评价指标:规划与现状的兼容性;减免规划实施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规划是否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平台;规划成果的节地情况;规划对村庄和生态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性;规划成果的公平、公正性。(3)规划编制成果的经济性。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判断规划方案是否符合生态新农村的经济实力,是否能为生态新农村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机遇与效益等,包含2个二级评价指标:规划编制成果经济上的可行性;规划编制成果分期实施的技术经济分析。(4)规划编制成果的地方性。主要是从规划是否体现生态新农村的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地方特色方面评价,包含1个二级评价指标:规划是否符合地方自然与人文特色。(5)规划编制成果的创新性。主要是从规划编制对新技术的应用、规划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性进行评价,包含2个二级评价指标:规划编制技术的创新;规划编制理念的创新。(6)区域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从规划编制成果对区域的和谐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评价,包含2个二级评价指标:生态新农村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2、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实施的评价是指规划方案批准实施后由规划跟踪调研小组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其评价指标包括规划落实、环境影响两个评价方面,其下设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2个层次,构成如下:(1)规划落实方面。主要是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有效性来进行评价,包括4个二级评价指标:建设资金的支持情况;规划实施的法律支持情况;政策支持情况;管理制度支持情况。(2)规划实施过程的合理性。主要是对规划成果实施过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包括4个二级评价指标: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规划实施时序的合理性;监督机制运作情况;信息保障系统运作周期的合理性。(3)规划成果实施情况。主要是对规划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包括3个二级评价指标:规划成果的实施率;规划成果的优化;对生态新农村发展规划修编的贡献。(4)环境影响方面。主要对规划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变化进行评价,包括3个二级评价指标:规划实施期间污染物的排放量变化;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时空范围;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3、权重的确定与计算。不同的评价指标,其权重是不同的。在权重设定时,为了提高权重赋值的可把握性、并增加其准确性,把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各自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其权重系数之和均为“100”。根据专家咨询验证法,分别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根据规划编制、规划实施两个评价方面权重(如依据专家咨询验证法确定:规划编制部分占70%,规划实施部分占30%),将两方面有机的叠加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其权重系数之和为“100”。(1)选择专家。本研究广泛咨询了从事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汲取诸位专家学者提供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选择了45位熟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发展趋势的专家组成咨询团。(2)评定等级的确定。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人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士2的研究结论”,引入五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我们将初步确定的二级评价指标按其对该评价方面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见表3)。各位专家在充分审阅相关资料前提下,分别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给其评定等级。表3 不同评价等级的系数Aj的设定值 A1A2A3A4A55311/31/5(3)权重的计算。统计并分析各位专家的评定结果,根据下面公式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j=1,2,3,4,5) (1) (2)其中: 第i个评价指标评价等级为的个数;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j=1, 2, 3, 4, 5)。(二)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考核评价系统1、评价模型的等级标准。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部颁布的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以及国家关于生态新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的规定,并从江西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角度,分别制定不同的等级标准以考量不同的评价项目。按照等级标准的符合程度分为A、B、C、D4个等级,并最终形成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价的等级标准。为了在评价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评定结果更加趋于客观、合理,接近于真实情况。在该等级标准中只给出了A级和C级标准,在具体操作阶段,评价操作者只需根据评价标准定出A级和C级,则可相应确定B级和D级。介于A级和C级之间为B级,不满足C级则为D级(不合格)。2、评价结果的输出和等级标准。在等级标准和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大小,将已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划分为核心指标(代表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和普通指标(代表该指标的权重系数),以便能够在评价结果中,较直观的显现出各类指标的真实情况,使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单位较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为其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指导作用。评价结果可由如下等级状态方程直接输出。(1)单项评价结果的状态方程。第i方面的评价结果(单项评价)可用如下等级状态方程式表示:(3) () 其中:第i个评价方面的评价结果; 第i个评价方面第j个核心指标及该指标的权重系数; 第i个评价方面第k个普通指标及该指标的权重系数; 第i个评价方面第j个核心指标的评价等级; 第i个评价方面第k个普通指标的评价等级; n第i个评价方面中核心指标的个数; m第i个评价方面中普通指标的个数;上述公式也可转化如下形式:(i=1,2)(4) 该公式中分别核心指标与普通指标评价等级A,B,C,D的权重系数之和,且。(2)综合评价结果的状态方程。(5) 其中:E综合评价结果; 第j个评价指标及该指标的权重系数; n两个评价方面总计评价指标个数。 a,b,c,d分别为两个评价方面的评价等级A,B,C,D的权重系数之和,且a+b+c+d=100,该权重系数是在各个单项中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已确定的前提下,根据两个评价方面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程度来确定的。(3)评价体系的使用。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价,先由规划编制单位按照该评价体系及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并将自评估报告上报上级政府。然后,由上级政府向规划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由其主持评审工作。 评审主持部门根据生态新农村的具体情况,选择熟悉生态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建设发展趋势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对生态新农村进行现场考察,并与规划编制单位交换意见。评审团成员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的情况,分别向主持单位提交评价结论的建议和依据,并按照评价体系确定的等级标准给定各个指标的评价等级,主持单位对评审团成员的评价结论进行综合,并有等级状态方程输出初步的评价结果。并向社会公布这一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存疑期后,主持单位根据专家组报告及征集的各方意见正式做出评价结论。 评价结果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两大项,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4)评价体系的主要特色。该评价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将评价指标根据其重要性程度分为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两类,这既使得规划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又能够有效发挥其对规划的导向作用。 其二,权重系数的确定采用咨询验证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 其三,将每一个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分为四级,但只给出其中A, C两级的标准,这样既便于操作又可减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人的干扰。其四,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采用等级状态方程的形式输出,对指标的各个评价等级不赋予分值,仅计算出评价体系中各个评价等级的权重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0532-2025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规范
- 2025年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前景与挑战分析报告
- 2025年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0时代的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保安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四川省2025年四川资阳市雁江区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北京市2025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招聘2人(人才派遣)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厦门海沧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人力委托招聘风电叶片主修岗位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北海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招聘实习生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3:4 3 免疫失调
- 《SLT 582-2025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安装质量检验检测规程》知识培训
- “燕园元培杯”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试题详解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解读
-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智能AI分析深度解读报告》课件
- 气道异物护理教学
- 2024年版机电产品国际招标标准招标文件
- 企业合规经营规范手册
-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与欺凌防范政策
- 四川省兴文县建设煤矿2021年矿山储量年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