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格式示例封面毕业论文格式摘要:开题报告格式示例目录开题报告格式示例正文开题报告格式示例参考文献文献综述格式示例外文译文格式示例毕业论文格式示例中文内封面.关键词:论文,示例类别:论文报告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有效性问题探析开题报告说明: 该样本仅具有格式示例意义,因此,未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修订,仅供参考。学号 200137# 姓名 赵 媛 学院 保险系 专业 金融学(保险) 导师 完成时间: #年 # 月 # 日开题报告格式示例开题报告审阅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阅表学 号200137020姓 名赵媛选题方式自选 指定o 其他o课题来源院系 校内o 校外o题 目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有效性问题探析以寿险合同为例修改情况修改要求1 以保险合同的有关问题为研究对象,题目显得过于泛。建议就某一类保险合同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来寻找论题,比如寿险合同的受益人指定或变更的问题、投保人投保到保险合同生效的间隔期的处理问题等。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字:2同意将论文题目确定为“对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有效性问题的探讨以寿险合同为例”。建议广泛收集与该论题有关的国内外资料,并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确定本论题的学术意义和预期目标。推荐阅读:(1)王成军著:保险合同,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等。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字:3对该论题研究基础的分析缺乏说服力,建议进一步调整和充实;论文研究计划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注意要保证每一个安排的可操作性;英文参考文献应该再多一些。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字:指导教师审阅结果该论题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且从开题报告可以看出,赵媛同学有能力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同意开始论文写作。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字:26 开题报告格式示例目录目 录一、前言 1二、研究内容 1三、研究基础 2四、研究计划 3五、结言 3参考文献 4 开题报告格式示例正文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有效性问题探析开题报告一、前言本论文论题为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有效性问题探析以寿险合同为例。一则案例引发了本人对从投保人投保到保险人接受这一时间间隔内被保险人是否可以获得有效保障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准备毕业论文论题期间,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我国保险实践中确实存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保险有效性问题,便决定以此为题撰写毕业设计,希望能够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论文的研究范围选定在寿险合同当中,因为就保险有效性来讲,在寿险合同中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与保险人的矛盾比较突出,也更尖锐,而且,由于寿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对被保险人及受益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效应。因此,寿险合同当中出现的保险有效性问题更有讨论的必要性。另外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本人还发现了有关保险合同论述的一些矛盾之处,如“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不同,人身保险承诺之权在于总公司,总公司要审查申请书、被保险人之体检证明书后,始决定是否承诺,一俟承诺,人身保险合同才得以成立,在满足法定条件后生效。因此,人身保险合同订立重要约与承诺之间的时间间隔更长。”但是,在这段时间间隔内,尤其对人身保险来讲,被保险人也是需要保障的。这就形成了矛盾,一来合同处在订立工程中,保险合同未生效,法律上保险人未开始承担保单项下的义务,被保险人不能获得保障;二来,法律规定人身保险合同具有追溯效力。在各国保险实践中,签发保险单日期、同意承保日期虽然通常在投保日之后的较长时期,但往往会在保险单中将保险责任期间起始日溯及到投保时,我国亦是如此。这也就是说被保险人可以在保险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得到保险保障。这一矛盾与本文要论述的内容息息相关,希望在本文中能够一并解决。本文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证。通过案例引出本文论题,再分别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分析论题,对保险法以及合同法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外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得出我国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解决相关问题的结论。二、研究内容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保险有效性问题:第一部分,引用一则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遇保险事故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反映出案例中所体现的问题,也就是本文的论题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保险有效性。这一部分也一并列出了本文所涉及的几个关键点,即:1.保险事故发生在保单签发前的合同订立过程当中;2.保险人未及时签发保单;3.被保险人在正常条件下能够为保险人所承保。第二部分,通过对保险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和解释的理解、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涉及的法律规定有:人身保险合同的成立、生效,保险单的签发,首期保费的支付、保险责任期间的开始以及保险合同的追溯效力等。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外处理方式的研究,寻求可借鉴之处。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外保险机构对暂时保险性凭证的使用以及美国寿险业者的一种特殊做法。此部分阐述了暂保单的概念及其作用。暂保单又称临时保险单,是指在保险人同意承保但不能立刻出具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时,临时向投保人签发的保险凭证,暂保单不同于保险单,但是在有限期限内于保险单做成交付前,具有与保险单相同的效力。对被保险人而言,使用暂保单在投保后到保险人开始承担保险责任这段时间,被保险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如果被保险人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保险人有按照暂保单内容赔付的义务。对于保险人而言,使用暂保单可以较少不必要的纠纷的发生,节约经营成本。第四部分,根据第二、三部分的分析,得出我国对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保险有效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分别从法律上和经验上两方面提出的。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我国保险实践中存在保险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保险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在法律上和外国经验中,找到适合我国情况的解决方式。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这是由他们双方所处的地位决定的,一方是保险知识、经验丰富,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险人,另一方是缺乏保险知识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所以,法律往往在两者出现纠纷时采用利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解释。但这种方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避免和减少纠纷的发生。三、研究基础本人的专业是金融学(保险),有完整的保险专业知识,对保险行业也有所了解,学习过的保险专业课程有:人身保险、保险法、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等,此外,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本人也阅读过大量的专业书籍,因此,具备完成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此外,大三时在保险公司的实习经历,也为本人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实践基础。另外,本人收集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其中中文参考资料16篇,外文参考资料5篇,包括本人翻译的两篇外文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认真学习,能提高本人对论题地把握程度,对论文的写作有极大帮助。在论文的筹备过程中,从选题到资料整理到现在的开题报告都得到了指导老师陶存文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同时以保险和金融方面资料为主的保诚阅览室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为本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了理论基础。四、研究计划2004年9月2004年12月,阅读保险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找出具有研究意义的内容,经过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与指导教师商议,拟定论文题目,并开始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2005年1月2005年2月,继续资料的搜集工作,同时认真研读,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修改开题报告,完成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完成文献综述。2005年2月2005年3月,经指导教师同意通过开题报告后列出论文写作大纲,交指导教师审阅,经导师同意后开始论文写作,完成初稿。2005年4月,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撰写、修改论文。2005年5月,继续修改论文,完成论文定稿;重新整理文献综述等与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的备查资料。2005年6月,完成论文装订打印工作,提交并准备论文答辩。五、结言开题报告概括了本文的写作思路,介绍了作者选择此论题的背景,研究寿险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保险有效性问题的意义,拟解决的问题,利用收集和整理的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情况以及分析和解决本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的过程及方法等。同时也交待了作者所具备的基本研究条件、采用的研究方法、实施的研究计划、研究意义,参考文献以及附上的两篇英文翻译文献等,希望读者在阅读了开题报告后,能够对本论文的产生过程有比较深入地了解。(说明:论文作者应该根据所撰写论文的具体情况完成结言,结言应有针对性)开题报告格式示例参考文献小三号黑体,与下段间空一行。小四号黑体。五号宋体,行距125。参考文献一、中文部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3陈欣著:保险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陈朝先,陶存文著:人身保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5丁凤楚著:保险法-案例评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6蒋云贵:浅析人身保险合同的有效性,湖南,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第2期。7李玉泉著:保险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8卢筱红:保险合同成立与生效及相关法律问题刍议,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第5期。9饶世权:论人身保险合同的订立和生效,北京,政法论丛,2001第2期。10史卫进著,孙洪涛著:保险法案例教程,北京,北进大学出版社,2004。11王成军著:保险合同,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12许崇苗著:人身保险合同法律适用于案例评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3许崇苗,李利著:保险合同法理论与实务,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2。14杨立宪:人身保险合同的缔约赔付责任,北京,保险研究,2001。Times New Roman11号,行距1.25。15邹海林著:保险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16邹芳:保险合同成立与生效之比较,武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第3期。二、英文部分1 Dr. Arthur Hau, Life Insurance Information: Life Insurance Contract Basics, R, /insurance/insurancebasic.html(阅读时间:2005年2月1日)2 John Birds, Modern Insurance Law, 4th Ed., Sweet & Maxwell 1996.3 Malcolm A. Clark, The Law of Insurance Contract, 3rd Ed., LLP, 1997.4 Ray Hodgin, Insurance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1998.5 Richard Alexander, When an Insurance Company Breaches Its Contract, The Consumer Law Page, /article/insureds.shtml(阅读日期:2005年2月1日)文献综述格式示例附录一 文献综述说明: 该样本仅具有格式示例意义,因此,未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修订,仅供参考。投资发展阶段论在中国的实践研究文献综述傅 晶一、 前言投资发展阶段论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区位优势的变化出发,从微、宏观两个角度进一步地不同国家的经济状态对吸引国际投资有很大差异,但该理论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关注较少,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跨国公司理论,包括投资发展阶段论运用到我国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分析我国跨国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解决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引起了国际经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大量的国外投资与国际化生产不能简单地被传统的贸易理论所解释,各国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理论,在促进跨国公司管理、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探讨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将对发展跨国经营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目前,对于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有几十种之多,为了研究重点突出,本文仅对学术界公认的和比较有影响的传统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前沿进行引述。但为了深入地了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进程,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文献涉及又较为广泛,主要是国内外学者对于跨国公司核心理论以及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参考了国际贸易、经济评论、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核心刊物,还查阅了大量的国外关于跨国公司理论方面划时代的著作。二、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尚未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理论中独立出来,往往以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率先向传统理论发出挑战,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不久,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刺激了对跨国公司的种种理论探讨。从此,跨国公司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如表1所示)。(一)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并由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等学者加以完善,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最有影响的理论,即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依据企业特定垄断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一种分析。该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外国公司能够凭借其拥有的来自生产秘密、技术、管理以及规模经济等方面垄断优势同当地企业进行有效地竞争。表1 发达国家主要跨国公司理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时间代表人物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海默(Stephen Hymer)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雷蒙.维农(Raymond Vernon)内部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卡森(Mark O. Casson)拉格曼(Allan M. Rugma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7年邓宁(John H. Dunning)随后,金德尔伯格将市场不完全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正如金德尔伯格所说:“直接投资的兴旺必定是因为存在着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或是存在着造成市场分割的政府或企业对竞争的某些干预”。他列出市场不完全的几种形式:产品市场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市场不完全、规模经济和政府的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造成的市场扭曲。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邓宁和拉格曼(Dunning & Rugman, 1960)在在国外直接投资理论中海默论文的影响一文中也曾指出,海默的博士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脱离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开创了以产业组织结构理论为基础的跨国公司分析。但沿用静态分析方法的垄断优势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性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企业为什么不采取商品直接出口,或转让特许权的方式到海外扩展,垄断优势理论也没有做出解释。垄断优势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在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之后,大量的西方学者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来,其中不少学者对垄断优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较为突出的有:约翰逊(Johnson,1970)在跨国公司的效率和福利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知识资产论,凯夫斯(Caves,1971)在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产业经济学中提出的产品特异论,尼克博格(Knickerbocker,1973)在垄断作用与跨国公司一文中提出的寡占反映论。(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为研究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之间的关系,在波斯纳(Posner, 1961)提出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维农(Vernon, 1966)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以美国情况为例,首次提出了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后经威尔斯(Louis T. Wells)和赫希哲(Hirsch)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维农运用微观经济观念产品生命周期解释宏观的经济现象,即战后美国跨国公司的国外行为。该理论在解释拥有特殊优势的企业为什么要直接投资方面有重要贡献。利用Posner(1961)早期的一些研究成果,维农认为美国企业的竞争或独占优势特别是他们创新新产品和程序的能力取决于美国的天资和市场的结构和模式。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即产品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作为一种投资理论,它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获得的区位优势,而且只有这两方面优势的结合,才能使直接投资最终发生,并给投资者带来利益。这一研究对后来折衷理论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该理论是对美国企业在特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结果,所以其结论缺乏普遍意义,并且对当今许多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也不能做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另外,近些年,跨国公司R&D国际化日趋明显,跨国公司在市场经营上逐步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服务于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战略,这种新趋势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适用性。维农(Vernon, 1974)在经济行为的区位一文中,引入国际寡占行为来修正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周期重新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成熟的寡占”和“老化的寡占”3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跨国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进入壁垒来建立和维持其垄断地位,进入壁垒对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经过修正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仍没有从根本上克服上述不足和缺陷。(三)内部化理论(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和卡森(Mark O. Casson)在合著出版的跨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并由加拿大学者拉格曼(Rugman, 1981)在著作跨国公司的内幕中进一步加以发展。该理论仍然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但它强调的是市场不完全如何使企业将垄断优势保留在企业内部,并通过企业内部使用而取得优势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超越国界便会形成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导致企业内部化的根本原因。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较之垄断优势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他们同样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理论起点,但内部化理论划分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市场不完全性的区别,并把自己的理论基点放在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上。因此,该理论更接近国际生产过程的实际。而且,海默与维农等人从市场结构来研究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直接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转向研究各国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组织形式。内部化理论同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同时适用于国内、外。但是内部化理论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跨国公司的经营布局。另外,该理论忽略了对跨国公司这一典型的国家化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应该说这是内部化理论的一个遗憾。(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邓宁(Dunning,1977)教授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文中正式提出的。并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Dunning,1981)的论文集中,对其折衷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阐述。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做出部分的解释,而且未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包容了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想,把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合为一体。折衷理论认为,企业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是由该企业自身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3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所谓OIL(Ownership-Internalization-Location)模型。邓宁认为,这3类优势都不能单独用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企业只有同时具备这3类优势时,才可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并不是对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简单加总,而是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高度,讨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3大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迄今较完备的、被人们最广为认同的综合性国际生产模式,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领域里的“通论”。该理论不只限于讨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决定因素,而且力图解释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的普遍性使它失去了具体实用的价值。三、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成果前文所述的主流跨国公司理论基本上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及其对外投资活动迅速崛起,资本输出额占全球资本输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新的经济现象,促使许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支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纵观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文献可以将主要的理论大致概括为以下3种(如表2所示)。表2 发展中国家主要跨国公司理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年份代表人物小规模技术理论1976年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Wells)投资发展周期理论1981年邓宁(John H. Dunning)技术地方化理论1983年拉奥(Sanjaya Lall)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1989年坎特威尔(John A. Cantwell)托兰惕诺(Paz Estrella Tolentino)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The Theory of Small Technology)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Wells, 1933)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该书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在于小规模制造、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接近市场三个方面。此理论实质上是沿袭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框架,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初级阶段,怎样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是颇有启发的。但是该理论难以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趋势。(二)投资发展阶段理论(The Theory of InvestmentDevelopment Cycle)邓宁(Dunning,1981)在用折衷范式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论文中,说明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不同的,对国际直接投资有着直接的影响。该理论尝试用主流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以证明折衷范式的广泛应用性,被称为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同年,邓宁在国际产品和跨国公司中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动态化,提出了直接投资发展周期模型。他采取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67个国家的研究,根据GNP水平将一国的直接投资发展分为4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流出水平各不相同,绘制了著名的“U型发展曲线”。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国越倾向于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区位优势的变化出发,从微、宏观两个角度进一步地发展了这种理论,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予以解释。(三)技术地方化理论(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英国伦敦得拉奥(Sanjaya Lall)是一位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进行过专门研究的著名学者。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Lall,1983)一书中,拉奥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变动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他认为,虽然第三世界跨国公司得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些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虽然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描述是粗线条的,但与刘易斯威尔斯的技术被动论相比,拉奥的理论更前进一步。拉奥强调企业技术引进的再生过程,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国技术的改进、消化和吸收不是一种简单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过程,而是对技术的消化、引进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英国坎特威尔教授及其弟子托兰惕诺(John A. Cantwell and Paz Estrella Tolentino)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编著了技术创新和跨国公司,提出第三世界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他们认为,从历史上看,技术积累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技术创新仍然是一国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该理论较全面地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因而深受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评价。四、 跨国公司理论的其他流派及其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张,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已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虽然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迅速,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上述主流理论以外,尚未出现象垄断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那样具有理论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是运用新方法和分析工具对原有传统主流理论加以修正、检验和发展,并推动研究更贴近现实。与此同时,更多的学者致力于新理论的尝试。美国学者艾立伯(Aliber,1970)发表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以国际金融市场为分析焦点,提出了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观点。美国学者赫斯特(Horst, 1971)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跨国公司平行联合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加拿大学者科比松(Copithorne, 1971)建立了跨国公司垂直联合体模型。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在其著作多国经营的日本模式一书中提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该模式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部门,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该理论只能解释美国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Homin Chen和Tain-Jy Chen(1988)在国外直接投资的网络联系与区位选择一文中通过对中国台湾企业的行为分析,指出其中小企业更热衷于外部网络联系,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缺乏将资源内部化的能力,但可利用网络资源来弥补其不足。巴特利和高歇尔(Bartlett and Ghoshal,1998)在跨越国界的管理:跨国问题一书中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了扩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跨国投资模式,与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相比,该模式强调了成本因素的重要性,将其从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中独立出来,较好地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流向。刘(Liu,1998)在国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运用信息(Signaling)理论中对内部化理论进行了间接的验证和补充。他认为完全市场条件下,跨国公司内部化的决策本身就是在向市场提供信息。近些年,还出现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跨国公司企业资源管理论等。90年代初,许多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外部因素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影响方面,形成了具有加大影响的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产生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大程度上间接诱发要素起主要作用。企业资源管理论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兴起的企业理论。与传统经济学对企业分析主要着眼于产品市场分析不同,企业资源观主要从资源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资源定位、资源与业绩、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巴尼(Barney,1991)在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将资源分为3大类: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在企业观的基础上。费海(Fahy,2002)在资源-全球资源持续竞争优势分析中提出了跨国公司全球持续竞争优势理论(GSCA)。彭(Peng,2001)在“Revision of an Article Prepared for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pecial Issu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中研究了企业的重要资源能力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2002)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将国家竞争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他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国内企业的激烈竞争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使其有能力走向国外。因此,虽然波特的理论并非跨国公司理论,但是这种新的发展阶段的划分补充和完善了直接投资理论。五、 国内学者的实践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研究不同,我国学者主要致力于跨国公司及其理论在中国发展情况的研究,对于如何促进发展我国跨国经营提出了许多实践性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2)中我国对外投资和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一文,通过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趋势与特点,进一步提出“十五”期间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迫切要求与外资规模预测,并详细论述了发展跨国公司的对策。王铁栋(2004)在构建全球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中,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企业只有构建全球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胜出。本文对跨国经营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竞争策略,并对该全球竞争策略作了较详细地说明。逄增辉(2004)在经济评论中发表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一文从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理论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发展3个方面分别论述和分析了跨国公司理论。六、 结论本人通过查阅、分析有关跨国公司理论研究成果和资料,特别是有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研究情况,对跨国公司及其理论研究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认为跨国公司理论正在不断完善,从绝对化、静态化向相对化、动态化发展,使得其论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在逐步增强,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整理,本人对跨国公司的理论发展脉络以及中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较深入地了解,学者提出的跨国公司理论成果以及对于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性的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本人在下一阶段论文的撰写中借鉴学习。特别地,在跨国公司理论的回顾中,引起了本人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何在这一问题的思考,本人认为它将是提出我国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关键。在所引文献中,广大学者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本人启示很大,拟写论文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比较、分析,对所搜集的数据及案例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发展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可行性方案和策略,促使我国跨国公司在基础牢固的前提下发展壮大,要经得住国外经济浪潮的冲击。相信我国跨国公司的加速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这也是我国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另起一页单列一、中文部分1刘易斯.威尔斯: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译本),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6。2 厉以宁,曹凤岐: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北京,计划出版社,2001。3 逄增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北京,经济评论,2004第1期,第119第124页。4 王铁栋:构建全球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北京,国际贸易问题,2004第11期,第70第72页。5 魏拴成: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现状,河南,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0第4期,第13第16页。6 许罗丹,谭卫红: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北京,世界经济,2004第3期,第65第69页。7 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第240第248页。8 王信心:我国对外投资和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北京,经济研究参考,2002。二、英文部分1 Bartlett, C., and Ghoshal, S.,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p.124.2 Buckley, Peter J., and Casson, Mark C.,“Model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Washington, Vol.29, Iss.1, 1998, p.21-24.3 Buckley, Peter J., and Casson, Mark C., 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Macmillan, 1976, p.167-172.4 Dunning, John H.,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ondon, 1981, p.109-142.5 Dunning, John H.,“The Eclectic Paradigm as an Envelope for Economic and Business Theories of MNE Activity,”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 2000, p.163-190.6 Dunning, John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p.66-95.7 Dunning, John H., The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London, Routledge, 1993, p16-18.8 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Gambridge, MIT press, 1976, p.260-264.9 Kojima, Kiyoshi, “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mbash Journal of Economics, June 1973, p.156-187.10 Rugman, Alan M., and Verbeke, Alain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Internalization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34, Iss.2, 2003, p.125.11 Rugman, A.M., The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Edward Elgar: Cheltenham.12 Rugman, A.M., “New Theo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 Assessment of Internalisation Theory,” 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 1986, p.23-56.13 Vernon, Raymond,“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1, May 1966, p.191-207外文译文格式示例说明: 该样本仅具有格式示例意义,因此,未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审核修订,仅供参考。附录二 外文译文两篇译文一 从内容管理中获益 CIO Update,May 21,2004。Sam Goldman杨晓雷 译当考虑构建一个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时,多数企业都会首先着眼于搭建一个技术平台,这并不令人惊讶。但是他们常常未能考虑的是对内容管理系统的管理与分类方法,而这些才是能使企业从系统中受益的因素。我们对“内容”的定义是:一个企业积累的全部知识,从互联网、企业内网到销售展示,再扩展到大范围的技术文档以及企业所创造的其它私有的精神财富。而企业的分类法(taxonomy),简单的来解释就是“内容”的骨架与基石。Gartnet公司的分析家们在他们的研究报告Waves of Information Disruption Due in 2003中提到“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创建、获取、组织、存取和应用信息的规则与管理体系,这样企业才能从大量的信息与知识中获益。”分类法(taxonomy)的开发在过去的几年中,内容管理系统已经发展到涵盖更多的内容,包括网页管理、文档管理、图片与记录的管理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一些企业,例如Documentum、IBM以及Open Text等都已开发出成套的产品来从软件的角度上满足企业内容管理的需求。但遗憾的是,这些产品都未能实现对分类法(taxonomy)的分析与开发。对任何企业来说,创建一个分类法都是其内容(管理)策略的核心。如果没有分类法这个框架,即使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应付,因为大量的内网站点以及其中分散的信息片断将失去相互连接的途径。尽管分类法的开发既昂贵又困难,但是其能带来的利益也是巨大的:对信息更好、更快的存取;增进了企业与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关系;更少的重复劳动Forrester公司的分析家们在Best Practices in Taxonom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一书中指出,理想的分类法(Taxonomy)可以“代表一致的术语以及想法与现实事物的联系,作为术语表和知识网络帮助定义企业如何考虑并表现自身及其产品,并服务于外部环境。”那么如何来创建企业的分类法呢?我们可以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国接待协议书范本
- 出版战略合作协议书范本
- 宠物用品领养协议书范本
- 意向买卖协议书范本
- 货物延迟交付协议书范本
- 竖弯钩说课课件
- 生产安全施工协议书范本
- 旧货处理协议书范本
- 2025年食品、饮料及烟草批发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版城市排水系统改造劳务总承包合同书
- GB/T 18916.13-2024工业用水定额第13部分:乙烯和丙烯
-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 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总结
- 蚂蚁集团管理手册
- 《锁骨下静脉穿刺》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2023年7月期末统一试《11376机械制造装备及设计》试题及答案-开放本科
- 宫颈糜烂-疾病研究白皮书
- ADAScog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
- 2023年《中药商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分析化学课件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 CFM56-5B发动机VBV活门的钢丝软轴操控原理及软轴刚度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