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县直部门包村兴产业调查 金鸡报晓,大雪初歇。楠木村的家民敲起喜悦的鼓点,高擎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金匾阔步向信访局走去。这是新年出现在 #县政府大院的一个动人场景。这些由穷变富的农民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诚邀信访局鸡年继续包抓楠木村。位在国定贫困县序列的 #,实施部门包村抓产业的第 3 个年头,出现了一大批“公路修进林果园,清泉流进灶台前,山顶人家下河边,告别贫困苦变甜”的脱贫村庄,楠木村便是第一轮包扶的 54 个村之一。三年苦抓出成效,包帮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特色经济基本形成,农民 人均纯收入达到 1650 元,年递增 15%,高出全县 5 个百分点。县直部门在三年包扶中与包帮村结下了剪不断的鱼水深情。 #县委应农民之约,已将部门包村作为制度巩固下来。构建包村机制 #县辖 25 个乡镇、 215 个村,总面积 2200 平方公里,人口 35 万。境内山大坡陡,地薄人多,农民靠天吃饭,增收缓慢,大面积处于贫困状态。 2002 年初,县委、县政府以学习白河“三苦”精神为契机,果断决策县直部门包村抓产业,从而再度拉开了向贫困宣战的序幕。部门到一线,四大贫困根源浮出水面。一是优越的气候条件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使产品小而全, 难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落后的交通严重堵塞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道;三是缺少既能吸纳劳动力又能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四是没有重点的2 / 8 均势发展,犹于隔靴搔痒,难以实现整体脱贫。这些来自实际的深入调查和肩负使命的深刻反省,全面触及了 #贫困的深层根源。面对久攻不下的贫困,县委作出了以作风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部门包村促进工作落实,以产业建设推动整体脱贫的新型工作机制。县级领导机关带头,县直部门积极跟进, 54 个穷村与 54 个部门“攀亲”,沉寂的村庄出现了部门包村抓产业,干群一心奔小康的和谐发展局面。为把包村责任落到实 处, #县委、县政府从创新体制入手,常设了考评机构,县委、政府的常务领导分别出任“主考官”,把名目繁多的目标责任制浓缩为业务与包村两块,用 40%考核的比例与包村成效挂构。同时悬出重赏奖励包村工作,敲起重锤督促后进部门,使昔日流于形式的包村转化为部门的真抓实干和部门间的包村竞赛。领跑主导产业部门包村抓产业走过了“打基础、强优势、提效益”的三部曲。上手第一步,县直部门如猛虎下山般展开茶、桑、羊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工作。山羊产业最“洋”气。 20 个部门走出“衙门”到乡间,协助村民盖羊楼、买羊羔、务羊草。县农业局率先舞 动“羊”头,支持汉王镇安五村建设羊圈 200 多间,培植牧草 1630亩,推广饲草加工机 10 台,带来了山羊存栏的大提速。县公安局发动干警捐款 3 万元,扶持燎原乡麦坪村购买基础母羊。县审计局从省审计厅争取资金 1 万元作为东木乡关庙村发展养羊产业的周转金。得到市民政局和县委组织部扶持的3 / 8 向阳镇银梁村村民杨祥军投资 10 万元,建起羊舍 13 间 650平方,养羊规模扩大到 100 只,年出栏 30 多只,卖羊收入 1万余元,最富传奇的是他家饲养的黄羊还返销南江。部门广开财源念“羊经”,累计协调资金 500 余万元,包帮村内新建羊圈 2329 间,人工 种草 3 万亩,引进种羊万只,推广饲草加工机械 100 套,发展养羊大户 2000 余户,山羊存栏 2000只以上的专业大村同步达到 20 个。像杨祥军这样的养羊大户,把“羊粪蛋蛋”变成其它产业的商品原料,每只山羊还附加产值 30 元。包帮村养羊产业异军突起,带动全县山羊年出栏聚增至万只,产值翻过 2 千万元。养羊规模的增大还激活了瓦庙等一批活羊交易市场,成长起一支 200多人的“山羊经济人”队伍。如今的 #山羊实现了分散饲养,集中屠宰,批量外销。蚕桑产业添底气。一大批包村部门通过统一规划,高标准实施,扶持包帮村内新建蚕室 3456 间, 新发展桑园5000 亩,推动全县年养蚕量平稳升至万张,产茧 1989 吨,产值 3000 万元。县林业局一马当先,在包抓的双安乡闹河村兴桑建室置蚕具,一村发种超过 1100 张,成为全县养蚕第一大村。县纪委巧妙化解退耕还林挤占桑园的矛盾,动员高滩镇百坝村农民将林地中的幼桑集中移栽到好地,紧接着又大规模栽桑 50 万株。特别是在茧价大跌时,借势建立陕桑 305 采穗园 100 亩。这种集约经营,低价位时扩张基地的做法,确保了百坝村在价位高峰时大赚一把。多轮趋动抓产4 / 8 业,带来了产业基础的迅速扩张,但投资匮乏引发的“刹车”危机,促使包村部门 走出第二步 稳二进一强优势。茶叶产业扬名气。县委、县政府聚焦茶叶产业,果断配套优惠政策,调度了 700 多万元投入,集中 26 个部门包抓 26 个村,连片发展茶园 3 万亩,占到发展总面积的 64%,占到 6739 亩 无性系茶苗移栽的 100%,率先实现了茶叶产业的重点突破,#茶翻过 10万亩大关,仅三分之一的开采面积就拿下了 6500万元的茶叶产值,古老的茶乡再度绽放异彩。县农办包抓向阳镇合垭村,抢抓退耕还林机遇发展茶园 1220 亩,全村户均拥有茶园亩,人均达到亩,确保了茶农将主产变主业,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有机统一,被市林业、 扶贫部门誉为退耕还林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垭模式”。县科协两员“女将出征”城关镇塘么子沟村,发展茶园 1285 亩,创下单村年度发展第一。茶叶产业办包抓向阳镇院墙村,栽植茶园 840 亩,摘去栽植“桂冠”。为收获产业成果,走出“只见栽树不见林”的发展阴影,县委、政府首次将农技培训、产业管理纳入包村考评。部门包村科学地踩出了抓管理,提效益的第三步。驻村部门通过送科技下乡、现场培训、专家指导、相互交流和实践探索,走活了农技培训一盘棋,包帮村内 2 万农户的主要劳动力熟炼掌握了一到两门产业技能。茶叶产业管理过程中,改造低产茶园万 亩,培育示范园万亩,新增 87 个名优茶加工厂。依托标准的建园、管理和制作, #富硒茶在全5 / 8 省第一个通过了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同时高标准管护桑园 2 万亩、桔园万亩,使桑更壮、桔更甜,农民获利更丰厚。管与不管大不一样,以茶为例。 2002 年以前发展茶园 9246亩,通过林业部门验收的只有 2500 亩,存活率为 27%。这一情况迫使 #决策层思考,一亩茶 500元的苗木投入,损失 6700亩,就意味着 300 多万元的农村主导产业投入打了水漂!把管理目标与部门责任捆到一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水利局包抓蒿坪镇金石村发展无性系丰产茶园 400 亩,配套抗旱水窖 91 口,并定期灌溉追肥,定期定型锄草,把新建园管成了示范园。其他部门借鉴后又添加了补苗措施,确保了全县年栽植的 4600 亩茶苗,棵棵成苗,块块成园。突破基础瓶颈 “行路难、照明难、饮水难”正是部门包村初始阶段 #农村的真实写照。包村部门倾其自身所有、力求各方支援、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演义了贫困群体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全新变化。 202 公里乡村公路, 25 座人行桥和 100余公里硬化人行路,使党心民心贴紧了,产业基地拉长了,包帮村的产品变俏了,群众的心气变顺了。县工会援建的金川乡桐安吊桥竣工的 那一天,沿河两岸的数百名群众拉开喜庆的花鼓调子向包村部门致谢。交通局长出身的工会主席扑下身子发起公路建设接力赛,桐川村的公路实现了外接县道,内连院落,组组通达。人大办包村更是把公路修进了西瓜园,修进了林果园。文化旅游局包村不忘老本行,与焕古6 / 8 镇东红村的农民一道打持久战,把公路挺进了米仓山,久藏深山人未识的陕南佛教中心 东明庵的旅游开发成为现实,而走在政府办包抓的洞河镇马家庄村的梯子路上,恰似到乡间旅游。 225 杆公里农电网改造,承载着国家 2000 多万元的国债投入。 2 万多农户一年省下 100 多万元电费支出,并从此 与城镇居民同网同价,这不是天方夜潭,而是电力局与驻村部门携手给群众点亮的明灯。县信访局采用上访人的执着,感动了电力部门,他们在全部改造工程验收阶段,以用于验收“补课”的准备材料,共同促成城关镇楠木村搭上了网改末班车。在这之前,当县委、县公安局、县电力局的领导踏上燎原乡麦坪村这方偏远的土地时,群众照电的凄苦情景和盼网改的迫切愿望,同样打动了领导机关和项目单位,才有了省市对 #农网改造项目的一再追加。尽管还没有光顾到所有的村庄,但先改的农户,已从心里亮堂起来。部门包村三年间,领着群众新修堰渠 35修河堤 5修水窖 4200 口,新修农田 3700 亩,真正把清泉送进了群众的灶台前,把水毁地造成了群众的保命田。县财政一直是一个“要钱吃饭”的单位,但他们自从包了瓦庙镇房村以后,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瓦房村是“特重灾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人居环境极差。财政局领导多次到省市扶贫、财政部门“要钱支农”,争取到万元的资金投入,保障了 70 户 451 人整体搬迁。县环保局包抓绕溪乡红庙村期间,协助散居高山7 / 8 的 195 户 779 人整体下移到条件较好的低山居住,创造了省政府肯定的“红庙扶贫模式”。采用扶贫搬迁与救灾迁建相结合,部门包村已促成 750 户 2900 人从茅屋和救灾棚中挪出。促进综合发展 从资金扶贫到产业扶贫,再跟进智力扶贫,部门包村与时俱进调思路,农村综合发展开新篇。产业的路子走宽了。茶叶产业吸引“主攻手”,其他部门不甘作“陪衬”,千方百计引导包帮村发展魔芋万亩、药材 7000 亩、秦巴硒菇万平方米、柑桔 5 千多亩、商品疏菜 3000 亩, #农村出现了多个既有一村一品特色,又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的经济强村。县委宣传部包抓的洞河镇石家村,农民进城一挑菜,回家一百元,充分享受到务菜的甜头。县纪委引导一村连片发展魔芋 600 亩,立起了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司 法局在广城乡万兴村指导村民成功发展烤烟 650 亩,使 #烤烟在徘徊中露出一线希望。县妇联穿针引来世界宣明会的援助,使包村工作与国际“接轨”。县政协依托当地资源,推行转移农民即富裕农民的新理念,引导城关镇天星村 200 多名劳动力就近挣大钱。农民“造血”的功能增强了。向阳镇院墙村四组农民周兴国,在包村的茶叶专家指点下,迷上了茶。他以拥有 30 亩茶园和会做多种名茶而成为茶叶产业大户 ,一年仅务茶收入就达到一万多元。像周兴国这样有技有业的能人,即使政府“输血”断档,也能够独立前行。部门包村已引导扶持 5000 多个家庭成为 农村主导产业大户,8 / 8 他们的示范效应将带动更多的农户走向共同富裕。而包村部门抓出的万个防氟炉改造工程和 200多个配备沼气池的庭院经济户,已影响到农村经济生活质量的重大变革。村上的“龙头”抬高了。曾经受到兰州军区表彰的优秀人武干部魏明才,放下“乡官”,回到政府办包抓点 洞河镇马家庄村,担起了村支书。他不负重托,带领群众兴桑种粮务藕,踏上小康路。受到启迪,包村部门选择了“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采用选调乡镇工作骨干、启用农村致富能手替换弱班子,以更新知识、提高认识提升老班子,强力构建了有能力帮农民致富的“火车 头”。县委组织部还督促支持包帮村建起了村办公室,全面满足了农民“有人办事”和“有地方办事”的愿望。包村的队伍壮大了。羡慕县直部门包村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