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当地风俗习惯与自然条件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doc_第1页
让当地风俗习惯与自然条件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doc_第2页
让当地风俗习惯与自然条件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纯朴民风与自然风光成为学生习作的素材应村小学 涂春香摘要:让学生体验家乡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关键词: 体验 自然之美 纯朴民风 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呢?“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一、尝试 1、体验自然之美,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因此,我每次经过精心的准备之后,有意识的领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指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事物。春天我组织大家到野外踏青、野炊,看绿树红花。夏天我带领学生们到田间听百虫啾啾,看农民收割小麦,插秧的劳动场面;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夏天的景物和春天景物的不同之处。秋天到了,我领着学生们到田间果园吸新鲜空气,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我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欣赏美丽的雪景,堆雪人打雪仗!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深深地体验大自然的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乡村之乐,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挖到胖胖的春笋,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甚至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农村的幸福,长在农村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为自己生长在农村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3、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相对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因地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一类的素材。如:我们这里盛行过四月八牛生日、端午节、中秋节,我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观察、体验、感受,这样形成了节日性作文。除此之外,让学生深入农民之中收集整理农谚,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立夏不下,篱笆高挂”等等。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农村的教学资源丰厚,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只要我们肯下功夫充分利用指导得当农村孩子的作文前景是一片光芒! 4、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放牛的一片习作中写道:“我那牛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牛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牛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看!自己养大的牛儿,深知不易,多么宝贝呀!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 二、体会 1、走出“作文”教学作文 “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教学设计大多认识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述)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走出作文来教学作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地两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作文”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综合之间活动2、情感的激发 也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 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有多重要呢?“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教学心里) 因此,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相机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的情感,消除消极的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去写作文。在学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时,强化他们的愉悦之情;认识到家乡富裕时,强化他们的自豪之情:, 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等,去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习作有了真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