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潍wi县署sh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清 郑燮xi字克柔,号板桥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j事。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 诵:背。 能:才能。 济事:能成事,中用 济:对事情有益,补益2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 了了:明白 方寸:内心 暇:空闲 3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y我何与也。与:和,同 与:y 相关4千古过目成诵,孰sh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孰:谁 易:即周易 韦:皮革 编:用皮革制成串联竹简的绳子 三:多次 绝:磨断5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微:精微 精:深刻 出:清楚,明白 往: 深入 穷:尽6虽生知 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生知: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 安行:即“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废:荒废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功:工夫7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hn林读阿()房(pang)宫赋f至四鼓, 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 鼓:更8老吏史苦之,坡洒s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 苦:以为苦 洒然:畅快的样子 岂:怎么,难道 以:因为 了:结束,完成10惟wi虞世南、张睢su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q)无佳文.惟:只,只有 再:第二次 迄:始终,一直11且过辄zh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陋:见识浅陋、不足 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13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鹿之战、鸿hng门之宴、垓(gi)下之会为最。14反覆诵观,可欣xn可泣,在此数段耳。可:值得 欣:欣喜 泣:悲泣15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岂:难道 分晓:懂道理 钝:愚笨16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chun q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y目不忘,传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 寓目:亲眼看一看 寓:观看18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其中,其龌龊(wchu)亦耐不得! 悉:全 贮:积存,储藏 耐:忍受 龌龊:不干净。这里指品味低俗作者简介:本文作者郑燮xi,字克柔,号板桥。清朝书法家、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三绝”。他与其他七位画家共称“扬州八怪”。本文选自板桥家书译句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读书以看一遍就能背为才能,其实这个最不顶用。 (就在)眼中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 3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其实)留在心里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就像看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5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从古到今,过目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6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孔子)读周易读到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读过千百遍了, 7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书里精微的语言细微的含义,越探索越明了, 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没有穷尽。 9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10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苏东坡读书都不用(读)两遍, 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读到四更天, 12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读得很辛苦,东坡却(读地)畅快而不觉得疲倦。 怎么能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便(把书丢下)结束这件事呢? 14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不再读第二遍,因此最终就再没有好文章了。 15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况且看过一遍能背诵,还会有什么都背诵的坏处。 就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出色, 17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j)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写得最出色。 18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反复的看、背,值得欣喜,值得悲泣,就在这几个片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20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难道不是一个不懂道理的蠢人!还有小说、各种传奇戏曲以及打油诗词,(如果)也都过目不忘,23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就像破烂厨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其中, 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无法忍受。注释: 选自板桥家书。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书法家、文学家。潍县署,当时郑燮供职于此。潍县,今属山东省。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了了:明白。 方寸:指人的内心。 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 与:相关。 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 生知安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学习)。这是古代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 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洒然:畅快的样子。 四鼓:四更,凌晨13时。 迄:始终,一直。 没分晓:不懂道理。 龌龊(wchu):不干净,这里有品味低俗的意思。 及:以及。 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 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朝司马迁撰。 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 注音 1、钜(j)鹿之战 2.阿()房(png)宫赋 3.张睢(su)阳 4.迄(q)无佳文 5.垓(gi)下之会 6.悉贮(zh)其中7.睢su 8.辄zh 9.龌龊wcu 译文读书把看一遍就能背诵当作本领,(但在我看来)这是没有好处的。 眼里看得清清楚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在内心留下的并不多,来来往往而应付不过来,好像在戏院中看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这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千百年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直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百遍啊!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它们的穷尽在哪里。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执行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苏东坡读书一般不需要超过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书辛苦,可苏东坡却表现出畅快的样子,浑然不知疲倦。怎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了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读过的书一生不看第二遍,一直没有写出好文章。 看一眼就能背诵,就有了什么东西都要背诵的坏处,例如史记130篇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写得最好。反复诵读使人欣喜悲泣的就这么几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作品,各种品位低俗的戏曲及打油诗。如果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臭油坏酱都放在里面,他的品味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主旨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反对“过目成诵”的说法,他认为“过目成诵”是无济于事的。2围绕上述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其弊病的?围绕“过目成诵”,作者从两方面揭示其弊病:“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过目成诵”的人是不会有成就的。“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过目成诵”的人是“没分晓的钝汉”。3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 针对“过目成诵”的弊病作者主张:深入探究“微言精义”。“反覆诵观”精彩内容。4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全文三段,先简明扼要地提出一个总的观点,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5全文用了哪些论据? 全文使用的论据有: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史记、小说家言。6. 上述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两例从正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阐明深入探究“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虞世南等平生无佳文的例子,从反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证明“过目成诵”不会有成就。史记的例子,从正面论证“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指出“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阐明“反覆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小说家言”则从反面论证第二个分论点,证明不分优劣,“其龌龊亦耐不得!”课后练习二1、本文选自 ,作者, 朝, 、 ,字 ,因其号为 ,所以世间称其为 。 之一。2、本文再批驳“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时,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其中正反两方面事例分别是?正面: 1) 2) 反面: 3、“反覆诵读,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中的“数段”是指: 4、“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 ”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句中的“臭油坏酱”是指 5、列举孔子、苏轼读书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用原文) 6、读书要选择的理由: 7、作者认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不济事”的原因(用原句): 8、本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9、第二段作者列举了 和 的事例,也列举 的事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10、“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中“废”所谓义项是 A、衰败 B、舍弃 C、荒废 D、停止、放弃11、与文中“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 B、岂以一过即记 C、以项羽本记为最 D、或以钱币乞之1、最是不济事(对事情有益 )(能成事 )2、眼中了了( 清楚 )3、方寸无多( 指人的内心 )4、往来应接不暇( 空闲 )5、与我何与也( 相关 )6、孰有如孔子者乎(谁 )7、读易至韦编三绝(皮革 )(断 )8、微言精义( 精微的语言 )( 深刻的道理 )9、愈研愈入(深入 )10、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尽 ) 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11、虽生知安行之圣(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实行 )12、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刻苦勤奋 )13、老吏史苦之( 以.为苦 )14、坡洒然不倦( 畅快的样子 )15、岂以一过即记( 怎么 )(因为 )16、遂了其事乎( 完成,了结 )17、平生书不再读(第二遍 )18、迄无佳文(始终 )19、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弊端 )20、在此数段耳( 几 )21、岂非没分晓的钝汉(不懂道理 )22、臭油坏酱悉贮其中(贮藏) 23、其龌龊亦耐不得( 不干净,指品位低俗。 )参考答案:解释:理解:1、板桥家书郑燮 清 文学家 书法家 克柔 板桥 郑板桥 扬州八怪2、孔子读周易直至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至四鼓洒然不倦虞世南等平生书不再读,终无佳文3、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 4、比喻 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 5、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 6、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加选择全部记忆下来当然有害无益7、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 8、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9、孔子韦编三绝 东坡夜读阿房宫赋 虞世南等平生书不再读第二遍终无佳文10、D11、C 【A、以其境过清 (因为) B、岂以一过即记 (因为)C、以项羽本记为最(把) D、或以钱币乞之(用)】易:周易的简称,又名易经,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大约著于战国与秦汉之际,非一人一时之作。“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义。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推测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一些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他删修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他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韦编三绝、东坡夜读阿房宫赋两个事例从正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阐明深入探究“微言精义”而取得巨大成就。虞世南等平生书不再读终无佳文的例子,从反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证明“过目成诵”不会有成就。史记的例子,从正面论证“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指出“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阐明“反覆诵观”精彩内容的必要性。 “小说家言”则从反面论证第二个分论点,证明不分优劣,“其龌龊亦耐不得!”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打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后自杀。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司马迁著。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东坡: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散文纵横奔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飘逸不群,独具风格;词豪迈雄壮,开豪放派先河;工书善画,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阿房宫赋:唐代杜牧23岁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这篇文赋,打破四六定格,融入古文句法,是文赋成熟的标志,影响了苏轼的赤壁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文章涉及的历史事件钜鹿之战:秦末农民起义军摧毁秦军主力的战役。秦二世派秦将章邯攻赵,以重兵围钜鹿。宋义和项羽分别为正、副将,率起义军救赵。宋义在中途不进,项羽杀宋义后渡漳水,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表示血战到底的决心。在钜鹿激战多次后,大破秦军。鸿门之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项羽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刘邦应邀到鸿门会见项羽。宴会上,项庄舞剑,欲杀刘邦;项伯也舞剑,以身掩护刘邦。最后樊哙执剑闯入,刘邦趁机脱险。垓下之会: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刘邦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粮尽援绝,四面楚歌,以为刘邦已得楚地,突围至乌江自刎。课后练习二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最是不济事( ) 2、眼中了了( )3、方寸无多( ) 4、微言精义( ) 5、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 ) 6、坡洒然不倦( ) 7、与我何与也( ) 8、迄无佳文( ) 9、老吏史苦之( )10、其龌龊亦耐不得( )11、孰有如孔子者乎( ) 12、惟虞世南( )13、往来应接不暇( ) 14、且过辄成诵( ) 15、悉贮其中( ) 16、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 17、岂非没分晓( )18、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 ) 19、过目成诵( )20、韦编三绝( )21、虽生知安行之圣( )二、翻译句子(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2)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_(3)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_(4)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_(5)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_(6)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_。(7)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_(8)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_三、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选自作者是_朝(朝代)(人名),他我国著名的家,家。他以_闻名于世。为“ _” _。2、找出本文的成语, _ _ _ 3、关于读书的方法,本文作者反对_和_;主张_和_4、郑燮为什么反对“过目成诵”的读书方法?(用原文回答)5、文中列举孔子、苏轼的事例,其作用是:四:选择题1.“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中“废”的义项是_A:衰败 B:舍弃 C:荒废 D:停止,废弃2.下列与文中“读书以过目成诵位能的“以”用法相同的是_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岂以一过即记C:以项羽本纪为最 D:或以钱币岂之。答案:对事情有益 明白 内心 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 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畅快的样子 相关 终 以为苦 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下的意思 谁 及,比得上 只,只是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就 都 存放,放置 穷尽 不懂道理 四更 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有些人读书把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当作(一种)才能,这是最无益处的。书中)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是探究越是有所发现,越是钻研越是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道它们多么奥妙 即使是(象孔子这样)生下来就明理,就行大道的圣人,也不停止刻苦学习的努力。怎么能因为看了一遍就可以记住于是就结束继续学习呢? 何况过目成诵还有什么东西都记诵的弊端。 反复诵读、观看,使人欣喜使人悲泣,就在这么几段中罢了。(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橱柜,臭油坏酱都储藏在里面,他的品味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千百年来,过目成诵的有谁比得上孔子呢?板桥家书,清郑板桥书画家文学家画兰、竹、松、石、菊扬州八怪应接不暇 过目成诵 韦编三绝 微言精义 生知安行 过目成诵无所不诵深入探研书中微言精义 选择书中精华反复诵读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论证一般人读书更应该深入探研书中微言精义的观点 。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解】讴:这里是歌唱。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未穷青之技( )秦青弗止( )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_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_四、薛谭学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未穷青之技(学尽 )秦青弗止(不 )响遏行云(遏止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文中提到人物简介:张巡,(709年757年),唐朝著名将领,祖籍蒲州河东注 1(今山西省永济市),出生于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1彭桥镇寺北张)人。天宝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乱中,张巡在以真源(今安徽亳州西)县令的身分,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乱的燕军,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英勇就义。他以区区两县几千兵力,苦守雍丘、睢阳,二个孤城近二年,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唐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身高七尺,须髯长得如同神像一般,每当发怒会须髯尽张。他记忆力超群,阅读书籍不超过三遍,便牢牢记住,终身不忘;与人见一面,问过姓名,就能牢牢记住对方的名字。张巡文才出众,聪悟过人,写文章从不打稿,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与他兄长张晓当时都是以“文行知名”。张巡为人仗义、重气节,如得知朋友生活困窘,他必会倾资周济。张睢阳齿(张睢阳齿)安禄山叛乱时,唐睢阳守张巡誓死守城,每战大呼,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及城陷贼将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见旧唐书张巡传。后因以为忠义的典型。睢阳之战,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下,面临强敌,临敌应变,屡屡制胜。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张巡用不足万人守军,在睢阳苦守了十个月,有力地牵制了燕军;若算上在雍丘之战、宁陵之战,则共与燕军共对抗了二十一个月。史书载,共经历大小四百多战,斩叛将三百余人,累计歼敌人十余万。由于张巡的坚守,阻挡了燕军南下,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区得以保全,保住唐朝的税赋重镇;此外牵制了大量叛军,又为唐军组织战略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等人认为:巡蔽遮江淮,沮敌势,天下不亡,其功也。张巡死后,唐肃宗下诏,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封其为邓国公,史称张中丞;赠张巡妻为申国夫人,赐帛百;又宠张巡子孙,拜张巡儿子张亚夫为金吾大将军;又免除雍丘、睢阳徭役、兵役两年。大中年间,更将张巡的画像置于凌烟阁上。此后,历代仍有对张巡加封。虞世南1(558年638年7月11日),北周(558年581年)、隋(581年618年)、唐(618年638年)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虞世南身体强健,博闻强识。少年时与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学广识的顾野王为师。十余年勤学不倦,学到紧要处,累旬不盥栉。尤喜书法,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书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传授下,妙得其体,圆融遒丽,外柔内刚,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传统。他与当时的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优者。他写的孔子庙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唐太宗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写。相传有一天,唐太宗书“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虞世南一生经历了南朝的陈、隋和初唐三个时代。陈文帝知世南博学,召为法曹参军。陈朝灭亡,与兄世基同入长安,做了隋朝秘书郎,后迁起居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车轮更换与维修合同
- 看房团合同范本
- 购买矿石加工合同范本
- 个人船转让合同范本
- 家具借租合同范本
- 胎心仪推广合同范本
- 装卸货劳务合同范本
- 购车合同范本复印
- 公司门头制作合同范本
- 商品店租赁合同范本
- 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全文培训课件
- 乘客遗失物品处理课件
- 美编设计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云南省中考物理真题(含答案)
- 肿瘤患者有效沟通技巧
- 医院科室停电应急预案
- 2025-2030中国工业用地开发与产业升级分析报告
- 2025年教育学家教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培训考试试题(有答案)
- 第1课 互联网和物联网 课件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浙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