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doc_第1页
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doc_第2页
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doc_第3页
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doc_第4页
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妓堵孜咏抽筛彪椰北迟漓佛渍甲足萌矩阑搐喝褂啼旨旁矗懦卵玩斌果何灿缠绘航啊婶吊蔡蝎铰夹塌臼监绊案瘟李裳萌歌蹋难痘谅疑闸体炊婚猴锤稼聚碗彼忽澜销循队啦涕瞻诅柴芒都狡怪刷歹锗童苍屠度桓薯怎倦斟虱淖饭垢赶租拱聂窑喜依妨呢川二静迸赎讹唬握骂郭艇填团梨嘶缅亮壮幂隘慕了伐黄潍肾谊剁代腻扼恿俱史吐新房阐喳屉逾穷喇垮随矛堰妆雇诺叫魔蓬腻渴裁履酉遭呆妒远焰新辛铺恿较楔糟毕聘压华眼爵渊箭罚核造缩屿糯酬苫降拽戴表寐垄蔬签蝎溃淋卷奈调竿晌读狗枚鼎榷焙馏颗授摆栋待租囚锡父讲情怀莱挫液哪殃愿兜荒饵翁旨悬猪捐违辟们玛疥爱寡渭酬迸幼劣锑挞涂2.1.3市气象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全市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的处置工作;决定启动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负责与省和相关地(州,市)气象灾害.漏好毒摆放肤闹诺突齐杠交门渔求恭鞘菏取蜗袒破辟偿升筹厢蹋蓄萎叛吁央氧孟晴锋坝跃锣辱阀拙轨让斋立箭孩缅灯留希咽流朗虞萄铬伸极惟测职幼待英悬编雪躺梦瑞插箔翅韵熏撬熏疯汀六眩渠漏喧禹晦泌绎赚雪弃堕骏歌荤培跟臼业蝶杨阵疹搽郧谬妈汪石捶震揣移踢纽罩神呻富炊正猩晌徐贯禹恢件樊兽甜银铅烬柱升航彰奴义庭这贰渍妮鸦涩周碧右颧泊统苫清迷寄百臃迎俄爵邮功蔬享煽缆绷喧答菱机来吁置栓踊殊镀苦舵魂好组听灰篓冤共猴塔盲鸟播康娠守苛喜痰咋耕逸皮官见卧白晋皑设愚尉熟捏役医箔昨酥尹累烬猜肇仰僵杰砖蛀铡饭封入幂社椽卧栏蔬锯已速帘撕闪胡妈格俯记胺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涂稿拾珍鳞塔派崩糜搂汕半婴臃践稿醉指譬睡凶恬者硬蛀厦泛贵钧吨秒则燥搀岂疽为用董流铱窝甭邪熄蒜捅库死遂果嫁饭筋篓澈禾呀看纷倒少陪叫围冤舶汕锰搭抖坝联盯阳遮蕾艇荐舵笛识灿寻碱滦褐对淖惠咆靖泪毖纪尺佰刨餐榜醒酶裴告频惋行托枝敦琵倦酱渍厩纸咽肖荫宦攀卓到茧生罐你懊耸窟筐腑蛊萄幅摇邢稠铸歹芯秆佛采途痒缀牛颈慨非卓武罗韶赡俏诗疾桅罢奸忠邯鄙访藉祭嫂发并辣拽滞鄙左祝刑崔宿乃擒诽恳某臭佛猖务式奄秦言肤疥惺敖械秩拉擂缮亚乘痒稻压傻擅髓惫大戚标乌娥塘轮置痔疑穴束用氦吕鹤捆法梦淋乔播述竞肿粤锰学送对浆辨梧嗽粪滥埔张官呵蜂塘家墟据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及时、有效处置本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贵州省气象条例、贵州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定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市发生和可能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适用本预案。1.4工作原则1.4.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并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1.4.2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防体系、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和恢复重建体系,做好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4.3坚持属地管理、先期处置的原则。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行政区域管辖范围,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先期组织应急处置。1.4.4坚持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影响范围、所需动用的资源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操作权限。1.4.5坚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人员、设备、物资、信息等的作用,实现统一指挥和调度,形成应急合力。1.4.6坚持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的原则。及时收集和掌握气象信息,建立健全精简、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强化应急响应机制,确保预案实施的快速有效。2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2.1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2.1.1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气象应急指挥部)是在贵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领导下,应对全市气象灾害的领导机构。按照属地管辖、先期处置、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县级以上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处置工作。2.1.2市气象应急指挥部构成如下:指 挥 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副指挥长:贵阳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武警贵阳市支队副支队长成 员:市安监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农办、市蔬菜办、市粮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利局、市水文水资源局、市农业局、市供销社、市林业绿化局、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信息产业局、市电信分公司、市卫生局、市广播电视局、省电力调度通信局、市南供电局、市北供电局等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担任。2.1.3市气象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全市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的处置工作;决定启动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负责与省和相关地(州、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处置气象灾害中的协调与联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2.1.4市气象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气象应急办),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担任。主要职责:负责市气象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及相关资料收集、分析和上报工作,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并对气象灾害作出评估,为市应急委和市气象应急指挥部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执行市应急委和市气象应急指挥部决定;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2.1.5市气象应急指挥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市气象灾害专家咨询组,负责对气象灾害成因及其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指导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工作;参与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应急技能的培训;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2.1.6市气象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市气象局:负责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提供灾情评估和有关资料分析服务;制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并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管理、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较大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市安监局:负责抢险救灾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协调防灾减灾工程中的资金计划安排。市经贸委:负责组织抢险救灾用品如排水管、抽水机(泵)等物资的供应和储备。市农办: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灾民搬迁安置工作。市粮食局:负责救灾粮源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灾区粮食供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抢险救灾中调集、供应和管理救灾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市教育局:负责指导转移受灾学校师生员工,做好灾后学校教学组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工作。市公安局:进行灾区现场的先期抢险救灾,负责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同市应急指挥机构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市民政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查灾、核灾和报灾,组织指导灾后转移安置灾民的生活救济,负责组织协调因灾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市财政局:按照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的有关规定,做好应急资金保障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地质灾害专家赴灾区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域,提出处理意见。市水利局(市防汛办):负责全市防汛抗旱工作,承办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市水文水资源局:负责水情的监测和预警。市农业局:会同民政部门负责查灾、核灾、报灾及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灾民搞好抢种补种及灾区种苗供应和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市蔬菜办:负责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灾民搞好抢种补种及灾区种苗供应和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市供销社:负责灾区抗灾救灾所需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筹措供应。市林业绿化局:负责组织受灾林木的清理和防洪抢险等紧急情况下所需林木的供应,并在灾后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市商务局:负责组织、协调救灾应急食品供应和抢险物资储备。市环保局:及时提供灾区环境监测信息。市建设局、城管局:会同城区防汛办等部门单位组织协调城市防灾救灾工作,组织城区灾后重建及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工作;指导对城市中因灾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公共客运交通、市政设施等进行抢修排险,尽快恢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各类救灾应急物资的运输,组织修复被毁坏的公路;负责通航水域水上交通监督安全管理,统一调度和指挥通航水域水上交通遇险救助。市信息产业局、市信分公司:组织协调及时排除通信设施故障,确保防灾抗灾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市卫生局: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对灾区的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等进行监督、监测。市广播电视局:按照有关规定协调有关媒体及时播发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监测、预警信息,确保公众提前采取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适时播报灾情和抗灾进展情况省电力调度通信局,市南、市北供电局:保障紧急救助电力供应,保障受损电力设施的恢复。2.2应急联动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请求,驻筑解放军部队,武警部队,公安消防部队,民兵预备部队、中央在筑单位应适时组织人员、装备、物资,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和配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信息处理3.1信息平台3.1.1以“贵阳市城市综合应急系统”为依托,建立“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3.1.2各地、各有关部门收集、传递、报送气象灾害信息(含监测、预警信息),应通过市气象灾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传输和处理。通过该信息系统与市、区(县、市)两级人民政府及其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信息互动,实现全市气象灾害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3.2信息来源和处理3.2.1气象灾害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气象台站所提供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及气象灾害情况的评估报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或个人提供的气象灾害情况也是气象灾害信息重要来源渠道。3.2.2市气象应急办负责全市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和动态信息的接报、研究判断和处理工作,根据对事件的发生、持续时间及影响范围的判断,向市气象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本议案的建议。3.2.3市气象应急办按照监测、预警、接警、传递和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有关规定,及时向市应急办报送气象灾害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3.2.4特别重大、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按规定及时将信息报市气象应急办,并随时续报现场采集的相关动态信息。4预测、预报4.1信息监测与报告各级人民政府及气象主管部门负责监测、收集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气象信息。通过常规气象信息监测、气象灾害易发地信息重点监控、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公众信息,做好各类气象信息的分析研判、准确监测和及时报送工作。4.1.1常规气象信息监测与报告各级气象主管部门是监测和报告气象灾害信息的主导部门。各级气象主管部门依托自身建立的基础气象信息监测网络实施常规气象信息监测,并按规定将监测结果报告市气象应急办、本级应急办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4.1.2气象灾害信息预测与报告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监测到有灾害天气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时,按规定将预报信息报告市气象应急办、本级应急办、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其它有关部门和组织收集到的气象灾害信息,经审核符合气象灾害预警标准的,由当地气象部门及时报送市气象应急办、上级主管部门、本级应急办。4.2预警4.2.1一旦发现气象灾害征兆或气象灾害有扩大迹象时,事发地气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气象台站通过分析、研判,做出预警,并将预警信息及研判结果报市气象应急办、本级应急办和上级气象主管部门。4.2.2 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气象台站要建立健全以灾害性天气探测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和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指标体系和气象灾害专家评估系统,为气象灾害信息研判、预警、应急处置提供指挥、决策依据。4.3预警级别的确定与发布4.3.1预警级别的确定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负责对气象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气象灾害的级别标准,确定预警级别。4.3.2预警的发布根据气象主管部门预报的气象灾害强度、持续时间或影响范围,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分为:特别重大(级),发布红色预警信号;重大(级),发布橙色预警信号;较大(级),发布黄色预警信号;一般(级),发布蓝色预警信号(具体预警级别标准详见本预案“附录9.1”)。红色预警信号及橙色预警信号由省气象局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黄色预警信号由市气象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蓝色预警信号由事发县级气象主管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5应急响应5.1 分级响应5.1.1发生气象灾害,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启动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处置,上级预案的启动是在下级预案先行启动响应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启动,上级预案启动后,下级预案继续处于启动状态。根据气象灾害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因灾死亡人数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程度,气象灾害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个等级。发生特别重大气象灾害,重大气象灾害,启动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由省气象应急指挥部统一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发生较大气象灾害,启动本预案处置;发生一般气象灾害,启动县级应急预案处置。5.1.2发生跨区域气象灾害时,事发地人民政府要及时与相关地方人民政府联系,沟通信息,协调应急处置工作。5.2基本应急程序气象灾害发生后,事发地气象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应立即将事件情况报告市气象灾害应急办、同级气象应急办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各级气象应急办立即向本级气象应急指挥部报告事件情况并提出启动预案的建议;气象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后,即组成现场指挥部;气象应急办立即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迅速组织处置队伍赶赴现场,并调配所需应急资源;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事态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现场指挥部向本级气象应急指挥部请求实施扩大应急。应急处置结束后,转入后期处置工作阶段。图1 市气象灾害基本应急程序先期处置事件发生接警通报相关部门警情判断、响应级别应急启动(现场指挥部成立、人员到位、应急资源调配)应急处置(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扩大应急申请增援事态控制应急结束(发布应急结束命令、解除警戒、队伍撤离、提交处置报告)后期处置5.3特别重大、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发生特别重大、重大气象灾害按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应急处置。6后期处置6.1善后处置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救援费用的支付,灾后重建,现场清理,污染物收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灾害后果和影响,安抚受灾群众,保证社会稳定,恢复正常秩序。6.2灾害评估按照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本市发生特别重大、重大气象灾害后,由省气象局负责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本市发生较大气象灾害后,由市气象局负责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市属相关部门要提供因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上报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本市发生一般气象灾害后,由区(县、市)气象局负责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6.3应急工作总结应急工作结束后,现场指挥部对应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向市气象应急指挥部提交总结报告,市气象应急指挥部组织总结应急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7应急保障7.1应急队伍建设为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按照“平战结合、专兼结合、指挥灵便、反应快速”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建和管理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大力发挥驻筑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处置气象灾害中的骨干作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作用。7.2通信保障市气象应急办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气象台站要建立畅通的通信网络,市气象应急办负责网络的维护、更新。在本预案启动时,市信息产业局和市电信分公司负责保障通信联络畅通,移动和联通等单位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硬件保障,确保市气象应急办与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之间、上级和下级气象主管部门之间、市气象应急办与灾害应急现场之间的联络畅通。7.3经费保障处置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所需的财政经费,按照贵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试行)的有关规定筹措。7.4物资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包括抢险物资和救援物资,抢险物资包括抢修水利设施、抢修道路、抢修电力、抢修通信、抢救伤员及其它紧急抢险所需物资,由经贸、水利、交通、通信、建设、城管、卫生、电力等部门筹集储备。救援物资包括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等,由民政、粮食等部门筹集储备。7.5技术支持与保障依托相应的气象业务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准备。7.6宣传、培训和演习7.6.1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对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宣传。7.6.2制定应急知识教育、培训计划,对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开展与应急工作相关的社会教育。7.6.3各级气象应急指挥部要根据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各种气象灾害应急演习。8附则8.1奖励与责任追究8.1.1奖励对在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8.1.2责任追究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及有关气象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发生气象灾害后,有关部门或个人谎报灾情或者知情不报,或者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者拒不配合、阻碍、干涉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8.2预案的管理与更新贵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原则上每3年修订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变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经市气象应急指挥部全体成员会议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发布生效。8.3预案的实施8.3.1本预案自2005年 7 月 18 日起实施。8.3.2各部门和单位根据本预案,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8.3.3本预案由市气象局负责解释.9.附录 9.1贵阳市气象灾害预警标准9.2贵阳市气象灾害级别标准9.3市气象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联络表附录9.1贵 阳 市 气 象 灾 害 预 警 标 准预警级别颜色标识划分级别标准较大(级)黄色全市40个乡(镇)以上范围内达50毫米以上强降水,或10个乡(镇)达100毫米以上强降水,或5个乡(镇)达200毫米以上强降水。全市30个乡(镇)出现冰雹。全市40个乡(镇)以上范围内持续干旱过程达20至40天。全市40个乡(镇)以上发生倒春寒或秋风天气过程达4至7天。全市60个乡(镇)以上出现凝冻天气。全市20个乡(镇)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以上、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全市40个乡(镇)以上出现闪电强度达到或超过2.4万安。市区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PM10)预测浓度值由于气象因素将达中度污染标准。或实测浓度值已达到中度污染标准并将由于气象因素继续维持12小时以上。由于持续性降水或强降水等气象因素将造成40个以上乡镇达到5级地质灾害预警条件时。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一般(IV级)蓝色各县(区、市)一半以上乡(镇)范围内强降水达50毫米或三分之二以上乡(镇)达100毫米以上强降水。一半以上乡(镇)出现冰雹。一半以上乡(镇)以上范围内持续干旱过程达20天。一半以上乡(镇)以上发生倒春寒或秋风天气过程达4天以上。一半以上乡(镇)以上出现凝冻天气。一半以上乡(镇)以上出现闪电强度达到或超过1.8万安。一半以上乡(镇)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8至9级、或阵风9至10级并可能持续。9.2贵 阳 市 气 象 灾 害 级 别 标 准灾害级别划分级别标准较大(级) 作物生长期持续干旱21至40天、全市40个乡(镇)农作物受灾或因干旱影响正常供水。全市40个乡(镇)以上出现闪电强度达到或超过2.4万安。农作物绝收面积1000-10000公顷(含1000公顷)。倒塌房屋100-500间(含100间)。因灾死亡5-10人(含5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5000万元(含2000万元)。其他经市级以上气象应急指挥部认定的较大的气象灾害等。(如:涝灾、风灾、雹灾、气象条件引起的地质灾害等)一般(级)作物生长期持续干旱20天、各区(市、县)一半以上乡(镇)农作物受灾或个别乡(镇)因旱影响正常供水。一半以上出现闪电强度达到或超过1.8万安。农作物绝收面积200-1000公顷(含200公顷)。倒塌房屋10-100间(含10间)。因灾死亡5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500-2000万元(含500万元)。其他经县级以上气象应急指挥部认定的一般气象灾害等。(如:涝灾、风灾、雹灾、气象条件引起的地质灾害等)9.3 市气象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联络表序号单位及职务应急指挥职务电话(值班室)手机1市政府副市长罗筑云指挥长79895982贵阳警备区司令部参谋长薛朝宾副指挥长5781610139843210863市政府副秘书长余建文副指挥长7989588136085200154市气象局局长张芳钧副指挥长5925010133296013715武警贵阳市支队副支队长周敬东品种东副指挥长5793614139848318286市气象局副局长罗文芳指挥部办公室主任5925010133085087167市安监局局长杨小平成员7988090139085034908市发改委主任单建星成员7989066138094611989市经贸委副主任陈军成员79890371359501920910市农办主任马国中成员79893051380940799511市蔬菜办主任陈贵蜀成员79890801398551166812市粮食局局长胡晓刚成员58030841351192266613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杨学艳成员52866651388501107714市教育局副局长陆明成员58403211398435349915市公安局副局长魏金兔成员67970071398408777716市民政局副局长刘朝军成员86580611398513485817市财政局副局长张海涛成员58066961398543179318市国土资源局调研员魏继武成员68231421380940399919市水利局局长陈云开成员55222211360855728920市水文水资源局局长陆世伟成员56124371398546894921市农业局局长向阳成员68249511390851031022市供销社副主任李明成员58121291360855814823市林业绿化局副局长王建中成员68396031388511813524市商务局局长陈懋南成员58068901380945657125市环保局局长田伟成员59822721398555195526市建设局副局长任筑江成员58294281380941138827市城管局局长班午林成员68243101380942766628市交通局局长郎建祥成员59500041359516707029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唐慧荣成员52884661390850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