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洱源县民间歌舞艺术历史悠久,西山“打歌”是白族最古老的歌舞文学样式,被白族文学史列为开卷首篇。一些民间歌舞家喻户晓,许多民歌小调优美动听,题材广泛,传播甚远。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器乐介绍如下:一,民歌(一)对歌。洱源县各族人民都有对唱民歌用于交流情感的习俗,其中以白族对歌较为普遍。每年的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是盛大的对歌场所。有的还专程赶赴大理三月街、蝴蝶会、“观上兰”会对歌。无论是熟人相遇、旧友重逢,或是初次相识,意欲交好,普遍都用白族“山花体”诗歌传情达意。年轻人谈恋爱,鳏夫寡妇重找对象,往往用歌表情达意,唱到情深处,就会难舍难分,以对歌结成夫妻的常常是最美满的姻缘。西山一带娶亲路上,常常会有拦路对歌,3次胜了才能把媳妇娶回家。平时上山下地劳作,也时常对歌逗趣。(二)白族调。白族语称“白枯”,是指用白族语歌唱的山歌体传统民歌,一般在田间、山野或节日喜庆中歌唱。白族调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腔曲调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但女腔三乐句加一个扩冲性乐句,男腔一段为四乐句,也有紧缩或扩冲乐句的情况。唱调的句式、韵律、声律都与白族传统诗歌格律相同,在对唱时起呼、应对,曲头或一、五句后加白族语衬句,如“几秋勒”(唱得好)、“早奴胎”(说给小妹)等。洱源白族调分为西山白族调和凤羽白族调。唱词格律句式基本相同,句式固定,格调十分严谨。在坝区有“四大韵”的说法,在西山有“三十六韵”的说法。凤羽白族调流行于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炼铁等地。旋律与剑川白族调相似。演唱多用三弦伴奏,唱词前常有较长前奏,并插入长短不等的间奏。演唱至最后加衬词、尾声结束,大多数唱腔的终止落在半终止性质的属音上,由伴奏延续乐意,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形成独特的风格。西山白族调流行于西山、炼铁、乔后等地,属二段体乐段。乐段末尾加“啊依哟”衬腔,或在后乐段第一乐句后加“啊茵哟”拖长音。有的女腔在第一乐段第一句后加赞叹词“呗”或“啊呗”的喊声,增加了乐曲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淳朴动人。西山调可独唱可对唱,民间无伴奏。(三)西山打歌。西山打歌是西山地区白族人民在婚丧庆典、社火集会时举行的一种边唱边舞的群众性歌舞,产生于氏族部落时期,具有原始初民生活的独特风格。西山打歌集诗、歌、舞于体。举行“打歌”活动时,演唱者分为甲乙两方,围着篝火成一圆圈,边歌边舞边喝酒或茶,徐徐踏步,由歌头领唱一问一答,其余齐声应和,舞姿、步伐、音调都很少变化,常插进“冉里冉、哎”或“畦力”等衬词,音调粗犷古朴。唱词一般两句一段,格式自由,内容广泛,有天地形成,牲畜、农作物来源,狩猎、战争及生活中的故事等,如叙事体长诗创世纪及打虎歌、 放羊歌、白王歌等。(四)大本曲。一说源于唐“彝文”、“俗讲”,一说起于明代。主要流行于邓川、右所等地区。20世纪60年代后,随专业剧团及大本曲艺人巡回演出传播,茈碧湖、凤羽、牛街、炼铁、乔后等地区亦有传唱。表演形式由一人端坐说唱,伴以三弦。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或称“三十六科,七十二记”。县内原来流传有100多本,常见的有60余本。1985年,编写洱源县曲艺集成时,搜集的有傅罗白寻母、柳荫记、蟒蛇记、韩顺龙退亲、白鹦哥行孝、磨盘记、仁宗认母等39本。近年来,民间艺人除表演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曲目外,还以新人新事或小说、家史、电影为题材进行创作,有烈女传、风波亭、血海深仇、焦玉禄、深夜护堤、一代新风、等lO个新剧目。大本曲曲调有“三腔、九板 十八调”之称。“三腔”说指高、中、低3种不同音域的声腔,一说指南腔、北腔、海东腔3种不同流派。县内流行的大本曲声腔,从演唱艺术风格看,属“北腔”流派。“九板”是大本曲主要唱腔,分平板、高腔、小哭、大哭、提水板、边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麻雀调、螃蟹调、赏花调、五更调、跳神调、莲花落等18个固定唱腔,因各调旋律及所抒发的情感各异,大多曲调只在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环境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文化广泛交流,各种艺术形式、流派相互吸收融合,大本曲十八调也有新的创新,其传统的坐唱形式已发展为表演形式。(五)本子曲。白语叫“本芝枯”,流行于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等地。本子曲通常由一人演唱人以三弦伴奏,或自弹自唱。近代以来,有的在原来从头唱到尾的基础上插入少量道白,但仍以唱为主。其歌词属叙事长诗体,有人物有故事,少则几百行,多则数千行,一唱就是一本,故称“本子曲”。其曲调源于洱源白族调,唱词句式、乐段韵律与洱源白族调相似。境内流行较广的本子曲唱本有鸿雁带书、鸿雁回书、出门调、五更曲、黄氏女对金刚、十月怀胎、放鹞曲、双恋歌等,也有民间艺人根据传说、电影、戏剧、时事政策等改编创作的唱本。(六)吹吹腔。洱源吹吹腔戏流行于凤羽镇及其周围的腊坪、起胜、温水、旧州,茈碧湖镇的大松甸、溪登、石照壁、小甸等村和炼铁、乔后两乡镇的山区、半山区。演出的形式有舞台演出、坐唱、广场演唱3种。舞台演出较正规,需搭台、着装、彩脸,多在春节开展。坐唱只需唢呐、锣鼓伴奏即可,多在祝寿、婚丧、华造之庆时即席演唱,俗称“闹棚”。广场演出多在迎本主或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时进行。其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4行,唱腔为字多腔少的曲牌体,有“一字腔”、“大哭腔”、“高腔倒板”、“哭腔倒板”等。亦有按不同行当或唱词内容分唱腔者,如一字腔之“钓鱼曲”称“渔”,“砍柴调”称“樵”,“耕田曲”称“耕”,“读书腔”称“读”。各种曲牌在使用上根据演出环境及剧情需要相机变化,一腔到底,几个曲牌变化使用或一字腔转高腔等多种联缀体形式。唱词一般有“三七一五”式的“山花体”,亦有“四七”、“四十”句式。吹吹腔剧目原有300多本。清道光年间吹吹腔已流传于洱源、邓川等地,演出活动较多。光绪年间,农村、山区普遍修建戏台,吹吹腔戏在境内较为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吹吹腔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7年中秋在渔潭坡骡马物资交流大会上举办了“吹吹腔汇报演出大会”,共演两天,演出了血汗衫、竹林捡子、南山薅豆、十二阳雀等4个吹吹腔剧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后吹吹腔戏在洱源境内众多民族中广为传唱。现流传境内有60多个剧本,其内容可分两类:一是民间口头创作的,如竹生郎;二是依据汉族剧目移植的,如取西川、薛刚反唐、斩韩信、柳荫记等。(七)邓川汉调。是白族男女用汉语对唱的山歌,在洱源广泛传唱。白语称“汉枯”或“几汉枯”(即唱汉调的意思),一般以一乐段一唱一和。对唱时也以“曲头”起呼,乐段结束时,对方紧接起应。常在传统节庆、山野、田间对唱,内容多为情歌。邓川汉调用汉语演唱,主要流行于邓川地区。因多为男女对唱,又称“对口山歌”。白族文学史说:“在两百多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对口山歌就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扎根于白族人民生活之中,对白族人民生活起着重大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前,邓川汉调主要靠口头流传,民间有一些手抄本。新中国成立后,有的学者曾搜集整理过,因多是情歌,有思想顾虑,收而不全,至今未有完整集子行世。邓川汉调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传统的调子有“采花调”、“相交调”、“喜事调”、“相思调”、“盘歌”、“叙苦情”等。邓川汉调虽形式自由,凡一事一物、一花一木都可即兴编为调子演唱,但演唱水平要求很高,即要有出口成章之才,状物抒情要贴切,形象生动,韵味无穷,又要快捷,有随机应变之功。要在半分钟内编成句子并在对方刚唱完就要紧接着唱出下句,意思既要承上,又要有发展,故演唱时很难把临时编成的句子记录下来,往往随唱随丢,大量美丽动人的句子未能保存下来。传统的调子也只在主要情节和众人皆知的句子上有统一。大量唱词由对唱方即兴增删,故同是一首调子,有的人唱半天,有的人可唱几天几夜。新中国成立后,邓川汉调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川汉调就录制成唱片。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在每年火把节、渔潭会物资交流会期,白族新老歌手同台献艺,特别是近年来喜庆佳节,农村文艺演出队十分活跃,传统的邓川汉调以新的内容成为歌唱幸福生活、宣传洱源的艺术形式而得到新的发展。二,民间舞蹈(一)西山舞。又称“里格高”,主要流行于西山地区的一种自娱性舞蹈。“里格高”有两种译意,即“跳人舞”和“跳土族舞”。源于远古时期原始狩猎和简单劳动,流传至今其舞蹈动作仍以模拟禽兽动作及生产生活动作为主,故“里格高”被誉为民族舞蹈的“活化石”。民间表演无音乐伴奏,舞者口哼“呿、呿、呿”声以统一步伐节奏,每遇婚丧庆典合村老幼通宵舞蹈。“里格高”表演一般在广场上围着篝火进行。其舞步分为一步擦、二步擦、三步擦、四梅花等4种,音乐节奏很强。如一步擦是“咚咚嚓嚓、咚嚓”的无限反复,二步擦的节奏变化为“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嚓”的无限反复,四梅花则是“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嚓”的无限反复。舞时,身段随着强烈节奏自然摆动;舞步有进有退,有全旋转和半旋转;队列分两排互相穿插,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男子粗犷有力,女子纤细柔软,形成刚柔相济的和谐韵律。舞蹈动作有“羔羊跪乳”、“老鹰展翅”、“洗麻皮”、“猴子搓麻线”、“鸡啄食”、“马相踢”、“牛顶角”等。(二)龙狮舞。龙、狮舞又称龙灯、狮灯,是县内白、汉、彝族在春节等节日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普遍流行的民俗性群众舞蹈。龙灯舞,在县内自、汉、彝族中普遍流行,是一种历史悠久、民间流传最广,又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在春节等民俗活动中表演的民俗性舞蹈。有“游龙”、“滚龙”(也叫“滚火龙”)、“板凳龙”3种。游龙、滚龙龙身平年12节,闰年13节,加乐队、龙老倌、龙姑娘及其他执事人员,一条龙需要2535人,场面蔚为壮观。耍一条龙称“单龙戏珠”,耍两条龙称“二龙抢宝”。游龙队形有龙抱柱、龙翻身、龙蜕骨、龙洗澡、龙入洞、龙上天、双凤朝阳、背靠背等12套。滚龙以龙打滚为主,掺以游龙套路。夜间龙节子内装油捻或手电,舞动时灯光闪闪,似腾云驾雾之景。“游龙”、“滚龙”套路一般以广场和居家庭院做表演场所,队形套路因场地大小灵活增减。“板凳龙”主要流行于茈碧湖、三营、牛街等乡村,用一条二人凳装饰而成,无固定套路,由耍绣球之人指引,或上方桌或平地作翻、滚、扑、转等表演。耍龙过程中,表演队伍还将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穿插其间即兴表演。狮灯舞,是在洱源境内流行较广的一种民间习俗性舞蹈,唐代由骠国传入县境。音乐伴奏汉族只用锣和小鼓,白族加唢呐引奏。广场耍狮,多是双狮对舞,或两只大狮,或一大狮一小狮。小狮由一人扮演,领舞由舞绣球者承担。耍狮一般是单独表演,也有的穿插于耍龙、耍鹤之中。表演动作有模拟狮子翻滚、站立、跳跃、蹲、睡、张嘴、摆尾等。 “高台舞狮”则要求有较高的技艺,技艺高强者,能翻8张、16张叠加八仙桌,以其惊险表演博得观众喝彩。表演者常常在10多米高的八仙桌脚上表演“竖顶”、“一炷香”、“箭月”、“三喜神”、“四方朝头”、“神仙换脚”、“空中啸月”等高难度技巧,并伴有狮子理毛、抓痒、瞌睡等动作神态,令人赏心悦目。(三)白鹤舞。又称“仙鹤舞”、“耍鹤”,是一种白族民间双人舞,有“白鹤”、“寿星”两角色,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寿星唱吹吹腔。可与“狮”、“鹿”、“蚌”同台演出,故有“狮鹤舞”、“蚌鹤舞”、“鹿鹤同春”之称。“白鹤舞”除西山乡外,洱源8个镇乡都有这种舞蹈。其中右所、凤羽、茈碧湖、炼铁较为流行,而以右所镇腊坪村的白鹤舞著名,20世纪60年代就曾多次参加过县、州民族文艺调演,1980年10月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汇演,获优秀节目奖。 “鹿鹤同春”有“寿星(弥勒佛)”、“白鹤”、“马鹿”、“猴子”4个角色,各自作模拟动作,舞蹈动作较为自由,可即兴发挥。表演有猴拜佛、鹿蹬佛、鹤探步、鹤展翅、弥勒驯鹿等程式,虽无道白、歌唱,但演出古朴、欢快、诙谐,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且有鹿鹤祥瑞之意,很受群众欢迎。(四)耍马。常在春节表演,不单独演出。耍马是载歌载舞的表演性舞蹈,多穿插在民俗歌舞活动中。演出形式自由,多带有简单的戏剧情节,表演人数以情节需要来定,如演匡胤、京娘系竹马时,张光远(赵匡胤的结拜弟兄)则系挂毛驴作陪衬;演穆桂英射雕时,则用三马一驴;演梁祝戏十八相送时,则用两马两驴。旧时春节期间表演耍马舞时,还加上“财神骑虎”到百姓家中祝贺。解放后,洱源白族群众和艺人用“竹马舞”的形式表现新社会、新事物,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如送公粮、送参军、兄妹赶会等。舞蹈总体上强调服装鲜艳,马不同色。表演内容也可依时顺势而变,以即兴表演为主,所以要求演员见事唱事,见物咏物,唱跳俱佳。(五)霸王鞭舞。是在广大白族群众中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境内白族聚居地区。道具用竹鞭,鞭两端镂空装有铜钱,拍打时发出有节奏的铜钱声、碰击声。表演动作常有双手推敲背转旋,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趾,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各地套路和跳法有各自的特色,而多以节拍的数量为套路的名称。霸王鞭舞主要用传统的白族唢呐曲伴奏,中间插有打击乐突出节奏,烘托舞蹈气氛。常用舞曲有大摆队伍、耍龙调、将军令等,多数情况下都以载歌载舞的乡村舞队形式穿插在“田家乐”、“闹春王正月”、“本主节”等传统民族节会中表演。在特定情况下,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三,音乐(一)洞经音乐。是一种流传面广,曲目、乐器繁多的古乐,在县境都有流行。民间多称“弹洞经”、“读经”。现在洱源大多数洞经会尚存有早期洞经版本。洞经音乐常与儒教、道教、佛教音乐混在一起。在民族地区,增加了一些民族特有乐器,经民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已形成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民间唱奏洞经,都有一定的社团组织,俗称洞经会。历史上参加洞经会者均为男性,且50岁以上的人居多,大多数为当地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及民间艺人。现在,己有女性参加唱奏。洞经音乐曲调极为丰富,境内演奏的洞经曲调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县内白、汉族妇女多信佛教,又崇拜文昌帝君,洞经会活动代代相传,洞经音乐成为宣扬经典大义、烘托经坛气氛、 增强诵经效果以感化信徒的重要手段。洞经音乐格调清新,古朴典雅。既庄重肃穆,有浓烈的宗教气氛,又婉转悠扬,有独特的民族特点,集宫廷音乐与江南丝竹风韵于一体,被称为“仙乐”、“天机之音”、“天籁之音”。民间演奏常用乐器有笛子、洞箫、唢呐、锣鼓、木鱼、小盘等lO余种。洞经音乐有唱词的称经腔,无唱词的称曲或调。各地因承袭流派及地区风格不同,曲调各异,有的曲名相同,但演奏风格迥异。各地经文大都统一,有洞仙经、感应篇、觉世经、平安经、报恩经、解厄延年经、三圣救世皇经、地母经等10余本。每年各地本主会、龙王庙会期,附近各村洞经会聚会诵经,一时间,祠庙内外,乐声四起,香烟袅袅。尤其火把节德源山白洁夫人庙会,是邓川、右所2镇所有村社善男信女的盛大集会,每年诵经游览人数近两万人次。届时,诵经、斋祭统一由会首指挥,万名经母随着庄重肃穆的音乐唱念铁钏寻夫等10余本经文,时而高亢激昂,声震环野,时而哀转幽沉,引人垂泪。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一千年前金镯蒙灰、德源饮恨的岁月之中,对坚贞不屈的白洁夫人寄予深刻的同情,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讴歌赞美。(二)白族吹打乐。是唢呐与打击乐组合的乐种,在县内白族聚居区普遍流行。常见的形式有“双吹双打”、“单吹双打”、“四吹四打”,以“双吹双打”最普遍。白族吹打乐在白族社会生活中使用于各种风俗活动场合,如喜事、丧事、盖房子、耍龙、舞狮等。“白族吹打乐”曲牌很多,白族唢呐曲加上打击乐,即成白族吹打乐。四,乐器(一)唢呐。白语称“滴代”,彝语叫“撒捡”,双簧直吹木管乐器。形有长短、大小和有无碗口之分,制式则分七孔、八孔(背面多一孔)。音区较高,音色明亮,音量高亢,音域可达3个八度以上。分白族唢呐、汉族唢呐两类,县内普遍流行白族唢呐音乐。主要流行于右所、凤羽、炼铁、茈碧湖等镇乡,尤以右所镇腊坪村、茈碧湖镇大松甸唢呐艺人最多。白族唢呐音乐音高一般为C调或D调,演奏时很讲究运气,多用循环换气吹奏(民间称“鼓腮换气法”或“自然换气法”),技巧丰富,是民间吹打乐中的主奏旋律乐器。县内流行的曲牌(目)繁多,主要分为“喜调”和“忧调”两大类。多流行于白族、彝族、汉族地区,尤在白族当中较为普及。“喜调”有大开门、迎亲调、耍龙调、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农业副业经营承包合同样本
- 2025年装配式建筑农民工劳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微型企业劳动合同
- 2025夜间道路驾驶培训服务合同
- 山西农信社a岗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装配式建筑建造师聘用与知识产权合同
- 2025年日常生活突发事故急救知识及处理方法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排便护理试题及答案
- 2025教育合伙协议合同
- 《2025建筑材料供应合同》
- 2025届安徽省六校研究会高三开学联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 《社会工作》课件
- 《AIGC应用实战:写作、绘图、视频制作、直播》课件 第七章 即梦的使用方法
- LY/T 1607-2024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 中国工程总承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2025-2030中国核导弹和炸弹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护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煤矿应急预案v
- 汽车售后行业分析
- 南通市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2024
- 铁路设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