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编 号:DBJ/T 13-x-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X-2012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nticorrosive of Pile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2012-x-x发布 2012-x-x实施- - 3 -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nticorrosive of Pile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 DBJ/T 13-x-20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2012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主编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12年x月x日2012年 福州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批准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基技术规程的通知闽建科2012x号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泉州市公用事业局:由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主编的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经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 13-x-2012,自2012年x月x日起实施。施行中有什么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一二年x月x日关于同意福建省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备案的函建标标备2012x号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你厅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2x号)收悉。经研究,同意该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Jx-2012该项标准的备案公告,将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一二年x月x日- 79 -前 言本规程是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闽建科(2010)36号文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任务要求,由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会同有关单位主编而成。编写组在深入工程实践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省内外科研成果和大量工程案例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编制了本技术规程。本规程共分7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腐蚀性场地岩土工程勘察;5、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设计;6、防腐蚀施工与安全措施;7、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和附录AE。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厦门理工学院和厦门市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站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厦门理工学院(通信地址:厦门市集美区理工路600号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系,邮编:361024)或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通信地址:厦门市斗西路209号电控大厦6楼,邮编:361004)。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主编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参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厦门华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核工业华南工程勘察院厦门分院福建四海建设有限公司福建省大地管桩有限公司广东三和管桩有限公司参加单位:漳州新三和管桩杆有限公司化学工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厦门)福建永强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厦门中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 林 梁 许勇铁 廖良辉 王甲春 主要审查人: 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腐蚀性场地岩土工程勘察75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设计85.1 一般规定85.2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95.3 预制桩防腐蚀设计135.4 混凝土灌注桩防腐蚀设计165.5 钢质桩防腐蚀设计185.6 抗浮锚杆防腐蚀设计195.7 地下结构防腐蚀设计196 防腐蚀施工与安全措施236.1 一般规定236.2 基层处理236.3 防腐蚀材料质量要求256.4 防腐蚀施工266.5 防腐蚀施工安全措施337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质量检验与验收357.1 防腐蚀施工中质量控制357.2 防腐蚀施工质量检验357.3 防腐蚀工程验收38附录 A 防腐蚀施工隐蔽记录39附录 B 防腐蚀子分部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40附录 C 基层处理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41附录 D 防腐蚀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42附录 E 防腐蚀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43 本规程用词说明44 引用标准名录45 附:条文说明46 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23 Basic Requirements44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Corrosive site75 Anticorrosive Design of pile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85.1 General Requirements85.2 Cement Mortar and Concrete95.3 Anticorrosive Design of Precast Piles135.4 Anticorrosive Design of Concrete Cast-in-place Piles165.5 Anticorrosive Design of Steel Piles185.6 Anticorrosive Design of Anti-floating Anchors195.7 Anticorrosive Design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196 Anticorrosive Construction and Safety Measures236.1 General Requirements236.2 Primary Treatment236.3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Anticorrosive Materials256.4 Anticorrosive Construction266.5 Safety Measures of Anticorrosive Construction337 Anticorrosive Quality Checking and Acceptance of Pile Foundation and underground structure357.1 Anticorrosiv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357.2 Anticorrosive Construction Quality Checking357.3 Anticorrosive Project Acceptance38Appendix A Hidden Record of Anticorrosive Construction39Appendix B Control Data and Checking Record of Anticorrosive Sub-branch Project 40Appendix C Inspection Lot Quality Acceptance Record of Primary Treatment41Appendix D Inspection Lot Quality Acceptance Record of Anticorrosive Project42Appendix E Quality Acceptance Record of Anticorrosive Sub-branch Project43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44Normative Standards 45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61 总 则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规范福建省建筑工程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设计与施工行为,提高建筑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的防腐蚀设计与施工水平,确保建筑桩基础与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寿命与上部结构相匹配的要求,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市政工程中普通混凝土的桩基础、抗浮结构、地下结构和永久性边坡支护结构防腐蚀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检验与验收;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的桩基础与地下结构。1.0.3在防腐蚀的设计中,应遵循预防为主和防护结合的原则;结合考虑工程场地的环境类别、腐蚀性等级与作用类型,防腐蚀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使用年限,以及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重要性、施工的可操作性、材料供应的市场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1.0.4 建筑防腐蚀工程的施工,应按设计文件规定进行。当需要变更设计、材料替代或采用新型材料时,应经设计同意确认。1.0.5 防腐蚀设计、施工、监理及质量检验与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执行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2.0.1 桩基 pile foundation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联结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联结的单桩基础。2.0.2 地下结构 Underground Structure 位于地面或坡面以下的钢筋混凝土等结构体,包括护坡挡墙等构筑物、地下承台与基础、地下室等结构体。2.0.3 水胶比 water to binder ratio混凝土拌合物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的重量比。2.0.4 大掺量矿物掺合料混凝土 concrete with high volume 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胶凝材料中含有较大比例的粉煤灰、硅灰、磨细矿渣等矿物掺合料和混合料,需要采取较低的水胶比和特殊施工措施的混凝土。2.0.5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concrete cover to reinforcement 从混凝内钢筋(包括纵向钢筋、箍筋和分布钢筋)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对后张法预应力筋,为套管或孔道外边缘到混凝土表面的距离。2.0.6 水玻璃类防腐蚀材料 Water glass class anticorrosion materials 包括:钠水玻璃胶泥、砂浆和钾水玻璃胶泥、砂浆,用于防腐蚀工程的面层;钠水玻璃混凝土和钾水玻璃混凝土,用于防腐蚀工程的整体面层、设备基础和构筑物。 2.0.7 树脂类防腐蚀材料 Resins class anticorrosion materials包括: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呋喃树脂和酚醛树脂;用于防腐蚀工程的面层或隔离层。 2.0.8 沥青类防腐蚀材料 Asphalt class anticorrosion materials包括:沥青稀胶泥、沥青胶泥,用于防腐蚀工程的沥青卷材隔离层或块材面层;沥青砂浆或沥青混凝土,用于防腐蚀工程的整体面层或垫层、碎石灌沥青垫层。2.0.9 涂料类防腐蚀材料 Paint class anticorrosion materials包括:氯化橡胶涂料、环氧树脂涂料、聚氨酯树脂涂料、高氯化聚乙烯涂料、聚氨酯聚取代乙烯互穿网络涂料、丙烯酸树脂及其改性涂料、氯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涂料、聚苯乙烯涂料、醇酸树脂耐酸涂料、过氯乙烯涂料、聚氯乙烯涂料、氯磺化聚乙烯涂料、沥青类涂料;玻璃鳞片涂料、环氧树脂自流平涂料、有机硅树脂耐高温涂料;乙烯磷化底层涂料、富锌涂料、锈面涂料等品种。 2.0.10 聚合物水泥砂浆类防腐蚀材料 Polymer cement mortar class anticorrosion materials聚合物水泥砂浆,用于防腐蚀工程的面层。2.0.11 抽样检验 random examination在指定的一个检验批中,对某一具体项目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的检验。3 基 本 规 定3.0.1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防腐蚀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应符合合理使用年限的要求。3.0.2 符合下列条件的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应根据场地的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进行防腐蚀设计与施工:1 地下水与海水有联系的场地;2 新近填海造地的场地;3 具有化学腐蚀性的工厂旧址场地;4 地下水与土壤有腐蚀性的其它场地。3.0.3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所处的环境类别及其对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腐蚀机理,应按表3.0.3确定。表 3.0.3 环境类别及其腐蚀机理环境类别场地环境地质条件腐蚀机理干旱区直接临水;干旱区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1、保护层混凝土碳化引起钢筋锈蚀;2、氯盐等盐类引起钢筋锈蚀;3、化学腐蚀物质引起钢筋锈蚀。干旱区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各气候区湿、很湿的弱透水层。各气候区稍湿的弱透水层;各气候区地下水位以上的强透水层。注:1 干旱区是指海拔高度3000m,干燥度指数K指数1.5的地区;湿润区是指干燥度指数K指数1.5的地区。2 强透水层是指碎石土和砂土,弱透水层是指粉土、粘性土和残积土;3 含水量3%的土层,可视为干燥土层,不具有腐蚀环境条件;4 当混凝土结构一边接触地面水或地下水,一边暴露在大气中,水可以通过渗透或毛细作用在暴露大气中的一边蒸发时,应定为类;5 当有地区经验时,环境类型可根据地区经验划分;当同一场地出现两种环境类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3.0.4地下水和土层环境腐蚀性作用类型及其等级划分应符合表3.0.4的表达,对桩基础和地下结构等的腐蚀性判断标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执行。表 3.0.4 环境腐蚀性作用类型及等级划分环境腐蚀性作用类型环境腐蚀性作用等级划分水、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微腐蚀弱腐蚀中腐蚀强腐蚀水、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水、土对钢结构的腐蚀3.0.5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的防腐蚀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及其腐蚀性作用等级;2 有利于减轻环境作用的桩型、地下结构型式及其构造措施;3 混凝土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质量要求;4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5 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求;6 防水、排水等构造措施;7 防腐蚀附加措施;8 施工养护及施工质量验收要求;9 结构使用阶段的维护、修理与监测要求。3.0.6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的裂缝控制及其表面裂缝最大宽度计算值lim不应超过表3.0.6中的限值,裂缝控制等级的划分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执行。表3.0.6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的裂缝控制及其表面裂缝计算最大宽度限值环境腐蚀性作用等级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抗拔桩地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等级W lim(mm)裂缝控制等级W lim(mm)裂缝控制等级W lim(mm)微腐蚀三级0.2(0.30)三级0.15三级0.05弱腐蚀三级0.20三级0.10二级0.01中腐蚀三级0.15二级0.05一级-强腐蚀三级0.10二级0.01一级-注: 1 钢筋混凝土抗压桩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指标按表中地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数据执行;2 表中地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指标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桩,而预应力空心桩(管桩)裂缝控制等级及指标应按一级考虑。3.0.7 抗浮锚杆的裂缝控制及其表面裂缝最大宽度计算值lim不应超过表3.0.7中的限值。表3.0.7 抗浮锚杆的裂缝控制及其表面裂缝计算最大宽度限值环境腐蚀性作用等级非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锚杆裂缝控制等级W lim(mm)裂缝控制等级W lim(mm)微腐蚀三级0.15二级0.05弱腐蚀三级0.10二级0.01中腐蚀三级0.05一级-强腐蚀三级0.01一级-3.0.8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满足耐久性和承载能力的设计要求,混凝土材料耐久性设计除应满足本规程第5.2节的相关规定外,尚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有关规定。4 腐蚀性场地岩土工程勘察4.0.1 各类工业与民用建设场地均应进行场地腐蚀性的岩土工程勘察与评价工作。4.0.2 岩土工程勘察,应划分地下水类型、确定含水层的性质,并测定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当场地存在多层对工程有影响的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地下水位和采集地下水试样进行水质分析。并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条件,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4.0.3 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场地是否存在对地下水或地表水可能造成污染的污染源,并评价可能受污染的程度,查明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其与污染作用的关系。4.0.4 当场地附近存在污染源时,应查明场地土是否被污染和污染程度可分为四类: 1 未被污染的拟建场地;2 可能被污染的拟建场地;3 已被污染的拟建场地;4 被污染的已建场地。4.0.5 污染土勘察,应查明污染源、污染物的化学成分、污染途径、污染历史等。4.0.6 勘察时应有针对性采取水、土试样进行水、土化学试验及土的原位电化学测试,判别其腐蚀性作用类型及等级。4.0.7 场地环境类型划分,水、土试样采集数量及位置,测试项目及评定等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有关规定执行。5 桩基础与地下结构防腐蚀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在腐蚀性等级为中、强的环境下,永久性的结构体中的钢筋和型钢应满足相应的防腐蚀耐久性要求;临时性的结构体中的钢筋和型钢应考虑使用服务期间的受腐蚀裕量。5.1.2 在腐蚀性等级为中、强的环境下,地下结构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及附近部位的混凝土宜局部采取防腐蚀附加措施,并应采取防止渗漏水侵蚀的构造措施。5.1.3 当只有地下水干湿交替段具有中或强腐蚀性时,可针对该区段的桩基础和地下结构构件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5.1.4 在确定腐蚀性环境对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作用等级时,不应考虑混凝土表面普通防水层对氯化物的阻隔作用。5.1.5 在腐蚀性等级为强的环境下,抗拔桩不应采用无附加防护措施的焊接接头的预制桩,严禁采用有裂缝的单节桩。5.1.6 在腐蚀性等级为强的环境下,宜在防腐蚀设计中提出结构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测的要求和设置专供检测取样用的构件。5.1.7 当腐蚀介质SO42-和CL-同时存在时,除了盐场、亚硫酸盐渍土或硫酸盐盐渍土外,宜按腐蚀介质为CL-离子进行采取防腐措施,且不宜采用抗硫酸盐混凝土。受其他的多种腐蚀介质同时作用时,其耐腐蚀性能应通过试验确定。5.1.8 防腐蚀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本规程1.03条的规定和当地的实践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5.1.9 对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工程的桩基与地下结构等,应针对具体的环境类别和腐蚀性等级,经过试验后分别提出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等具体的量化设计指标;当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或钢材)时,应提出环氧涂层钢筋(或钢材)的剥离性的量化指标。5.1.10 当采用新型防腐蚀材料时,应经科学试验合格和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使用。5.1.11 采用的防腐蚀材料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2等有关规定。5.2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5.2.1 水泥品种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1 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在微、弱腐蚀条件下,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并且宜同时掺入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2 受碱液作用环境时,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得选用高铝水泥或以铝酸盐成分为主的膨胀水泥,并不得采用铝酸盐类膨胀剂。3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熟料中,铝酸三钙含量宜控制在5%8%以下;当采用大掺量掺和料、低水胶比配制时,可放宽到8%10%;在腐蚀介质为CL-时,可放宽到6%12%以内。强腐蚀等级高应取低限值,强腐蚀等级低可取高限值。5.2.2 混凝土掺和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当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宜适当掺加优质掺和料;2 水胶比0.40时,不应使用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水胶比0.55时,不应使用矿物掺和料;3 掺和料宜采用磨细矿渣(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硅粉,掺和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在计算矿物掺和料用量时,应计入水泥中已有的矿物含量,当水泥厂家无法提供水泥中的矿物含量时,则该品种水泥不应用于拌制有矿物掺和料的混凝土;4 磨细矿渣的比表面积不小于350m2/kg,用硅酸盐水泥时,其掺量不小于胶凝材料质量的50%,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其掺量不小于胶凝材料质量的40%;5 宜选用I级粉煤灰,当采用II级粉煤灰时,应先通过试验证明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粉煤灰取代水泥质量的最大限量宜符合下列规定:(1)用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宜大于25%;(2)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宜大于20%;(3)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宜大于10%;(4)经试验论证,最大掺量可不受以上限制。6 硅灰的比表面积不小于1500m2/kg,硅灰中的二氧化硅含量不应小于85%。硅灰不宜单独作为掺和料使用,硅灰掺量不宜大于胶凝材料质量的8%,硅灰宜与其它掺合料复合使用,掺量为胶凝材料质量的5%左右。7 混凝土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矿物掺和料,复合掺和料应有合格的产品标准或经过有关部门鉴定的性能检测证明并附有组成成分和使用说明,不得添加对混凝土有害的成分。为避免增加混凝土的自收缩和温升,复合磨细矿粉也不宜过细。5.2.3 外加剂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性能应无不利影响,对钢筋不得有腐蚀作用,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外加剂;2 不同品种外加剂复合使用时,使用前应进行相容性试验,满足要求方可使用;3 应检验外加剂和水泥适应性,满足要求方可使用;4 外加剂的应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 119的规定,钢筋阻锈剂的应用应符合钢筋阻锈剂应用技术规程JGJ/T 192,外加剂和钢筋阻锈剂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5 当腐蚀介质为CL-时,外加剂氯离子含量不宜大于水泥质量的0.02%。5.2.4 骨料应符合以下要求:1 骨料的应选用质地坚固耐久,具有良好级配的天然河砂、碎石或卵石;2 在酸性介质中,宜采用石英石或花岗石骨料;3 在碱性介质中,宜采用石灰石骨料,也可采用致密的石英石或花岗石骨料;4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骨料不应采用未经淡化处理的海砂;混凝土中使用海砂时,其淡化处理与使用应按照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 206规定执行。5 不得采用可能发生碱-骨料反应的活性骨料。5.2.5 拌和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用水应采用淡水,且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不得采用海水。5.2.6 当腐蚀介质为CL-,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应采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不宜单独使用硅酸盐水泥。当腐蚀性等级为弱或中时,宜采用较大掺量的矿物掺和料混凝土;当腐蚀性等级为强时,应采用水胶比不大于0.4的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单掺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小于30%,单掺磨细矿渣的掺量不宜小于50%,且宜复合使用粉煤灰加硅灰、粉煤灰加矿渣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和料;2 腐蚀性等级为弱时,宜掺入钢筋阻锈剂;腐蚀性等级为中、强时,应掺入钢筋阻锈剂;钢筋阻锈剂的用量应根据设计使用期内腐蚀介质进入混凝土中的量确定;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进入混凝土中钢筋表面的氯离子量无法确定时,单功能阻锈剂掺量可参照表5.2.6-1的推荐掺量;表5.2.6-1 单功能阻锈剂推荐掺量环境类别微弱中强非干湿交替不要求4668810干湿交替不要求699121215注:1、表中掺量数字为每立方米混凝土的阻锈剂掺量(kg);2、阻锈剂中有效阻锈剂含量应不低于30%;3、表中阻锈剂推荐掺量为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数值,当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阻锈掺量不小于表中数值的2倍。3 在同时存在SO42-和CL-腐蚀介质的环境中,宜选用多功能阻锈剂,其掺量应根据SO42-和CL-腐蚀介质的含量、以及对施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经试验确定;4 对于特别重要建筑,设计时混凝土抗氯离子侵入性的指标可按表5.2.6-2。表5.2.6-2 混凝土抗氯离子侵入性指标设计使用年限作用等级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28天龄期) 10-12 m2/s电通量指标 (56天龄期)库仑(C)100年微弱81200中5800强460050年微弱101500中71000强58005.2.7 腐蚀介质为SO42-时,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或掺入抗硫酸盐外加剂。2 使用硅酸盐水泥时,宜掺加矿物掺和料,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可掺加矿物掺和料,但矿物掺和料不得采用石灰石粉;处于硫酸根浓度大于1500mg/L的水位变动条件,其混凝土掺和料不应采用高钙粉煤灰,掺和料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当地使用经验或专门试验研究后确定,且应在混凝土表面采取专门的防腐附加措施。3 对于特别重要建筑,设计时应提出桩基础与地下结构等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指标,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划分应按表5.2.7的规定。5.2.8 当腐蚀介质为其它化学物质时,所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按照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有关要求执行。表5.2.7 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指标设计使用年限作用等级抗硫酸盐等级(56天龄期)100年微弱KS90中KS120强KS15050年微弱KS60中KS90强KS1205.2.9 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5.2.9的规定。表5.2.9 混凝土的基本要求微腐蚀性作用等级微弱中强最低强度等级C25C30C35C40最大水胶比0.600.500.450.40最小胶凝用量 (Kg/m3)250300320340最大胶凝用量 (Kg/m3)350400450480最大氯离子含量(水泥用量的百分比)0.150.100.100.08最大碱含量(Kg/m3)3.03.03.03.0注:1 当混凝土未掺入矿物掺和料时,表中“水胶比”为“水灰比”,当混凝土未掺入矿物掺和料时,表中“胶凝用量”为,“水泥用量”,下同。2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最低强度等级应按表中提高一个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为水泥用量的0.06%。3 对于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结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20kg/m3,其中,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60kg/m3。5.3 预制桩防腐蚀设计5.3.1 预制桩包括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以下简称预制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5.3.2 在腐蚀性等级为强的环境下,采用的预制桩应符合以下规定:1 应采用预制方桩,不应采用管桩;2 当确需选用管桩时,应经试验论证,并采取可靠技术措施,确能满足防腐蚀要求时方可使用;3 预制方桩的接桩材料宜采用树脂胶泥或其他能满足防腐蚀要求的材料;当采用电焊焊接时,端头板钢板厚度及焊缝坡口尺寸应由设计人员提出要求进行特制,焊缝外侧应附加2mm厚的钢板电焊封闭保护;4 抗拔桩应采用单节预制桩。5.3.3 在腐蚀性等级为中的环境下,采用管桩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应选用AB型或AB型以上厚壁型、且桩身不得有漏浆的管桩,不得选用300、400管桩;2 桩尖应采用封口型。3 应采用机械啮合接头方式接桩、不得采用焊接方式接桩,连接销、连接盒内应涂上或注入沥青涂料;4 对桩身混凝土中未掺加阻锈剂的管桩表面应涂刷渗透型防腐蚀涂层,成桩后的管芯孔底应灌注高1.52.0m的无收缩C30细石混凝土。5.3.4 在腐蚀性等级为弱的环境下,采用管桩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应选用AB型或AB型以上、且桩身不得有漏浆的管桩,不得选用300管桩;2 桩尖宜采用封口型;3 管桩基础应减少接头数量,宜采用单节管桩。若需要接桩时,接头宜设置于非腐蚀性土中;位于腐蚀性土中的接头,接桩钢零件应涂防腐蚀耐磨涂层或增加焊缝厚度,其腐蚀裕量不应少于2mm;4 当桩数较多较密集、挤土效应较大时,应采用机械啮合接头方式接桩。5 对桩身混凝土中未掺加阻锈剂的管桩表面宜涂刷渗透型防腐蚀涂层,成桩后的管芯孔底应灌注高1.52.0m的无收缩C25细石混凝土;6 管桩作为抗拔桩时,其接头宜采用机械啮合接头。若采用电焊焊接时,管桩端板及其焊缝坡口尺寸宜按表5.3.4中的规定执行,或由设计人员提出要求进行特制。若坡口尺寸不加大,则接头焊缝应做10%的焊缝探伤检查。表5.3.4 管桩端板及其坡口尺寸(mm) 管桩直径400500600各型号特制端板最小厚度182024设计要求坡口尺寸w1a5.5125.5125.513设计要求5.3.5 在腐蚀性环境下,受竖向荷载作用下管桩的设计计算应满足下列规定:1 管桩裂缝控制及其表面裂缝计算最大宽度限值应满足表3.0.6中的限值规定;2 管桩的竖向承载力极限值设计计算取值不应大于管桩出厂产品限定极限值的比例应满足下列表5.3.5中的规定:表5.3.5 管桩竖向承载力极限值设计计算取值与出厂产品限定极限值的比例 管桩竖向承载力设计计算微腐蚀环境下弱腐蚀环境下中等腐蚀环境下强腐蚀环境下取值比例8090% 7080% 6070% 特殊设计要求注: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等因数,确定上限或下线取值。5.3.6 在腐蚀性环境下,受水平荷载作用下管桩的设计计算应满足下列规定:1 管桩裂缝控制及其表面裂缝计算最大宽度限值应满足表3.0.6中的限值得规定;2 管桩的水平承载力极限值设计计算取值不应大于管桩出厂产品限定极限值的比例应满足下列表5.3.6中的规定:表5.3.6 管桩水平承载力极限值设计计算取值与出厂产品限定极限值的比例 管桩水平承载力设计计算微腐蚀环境下弱腐蚀环境下中等腐蚀环境下强腐蚀环境下取值比例7080% 6070% 5060% 特殊设计要求注: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等因数,确定上限或下线取值。5.3.7 在腐蚀性等级为中、强的环境下,当承台埋深小于2.5m时,桩身处于2.5m以上的部位宜加强防护,可在基桩表面涂刷防腐蚀涂层。5.3.8 在不同腐蚀性介质及其不同腐蚀性等级环境下,预制方桩、管桩桩身混凝土中的所采用的水泥、掺合料、阻锈剂等,应符合本规程第5.2节的规定。5.4 混凝土灌注桩防腐蚀设计5.4.1 场地仅在地下水干湿交替区段腐蚀性等级为强时,在混凝土未硬化前降低水位、并采用了下列技术措施一种或多种组合后,确保基桩能够满足防腐蚀要求后,方可采用混凝土灌注桩:1 降低承台标高,使基桩避开干湿交替区段的强腐蚀性土层;2 在Cl-腐蚀环境中,混凝土应掺钢筋阻锈剂;在SO42-腐蚀环境中,应采用抗硫酸盐水泥; 3 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和料以提高桩身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渗等级等措施; 4 在对该区段的钢筋采用环氧树脂涂层保护措施,涂层厚度不应小于1mm;5 成桩后,挖除干湿交替区段的强腐蚀性土层,对该区段的桩身外侧进行表面防腐;采用防腐涂料时,桩身混凝土表面应作必要修整,涂层厚度不应小于2mm。5.4.2 桩身混凝土除了应满足本规程第5.2节的规定外,最低强度等级、最小保护层厚度、水胶比(水灰比)、最低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4.2。表5.4.2 桩身混凝土要求 微腐蚀性作用等级微弱中强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C25C35C40C40最小保护层厚度50556080水胶比0.600.450.420.40最低抗渗等级S6S8S8S10注:1 当混凝土未掺入矿物掺和料时,表中“水胶比”为“水灰比”;2 当设计使用为100年时,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保护层厚度增加5mm;3 表中“强腐蚀”规定仅适用用于符合第6.3.1条的情况。5.4.3 在下列情况下,桩身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适当增加,增加后的最小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5.4.3的规定。表5.4.3 增加保护层厚度后的最小保护层厚度 最小保护层厚度腐蚀介质弱中强当桩身处于硫酸根离子浓度大于1500mg/L的地下水流动性(含潮汐)环境下,或pH值小于3.5的酸性水的环境下80100当桩身混凝土采用或掺入耐腐蚀材料后仍不能满足防腐蚀性能时6080100由于淤泥等土层或施工工艺等原因,容易造成成桩缩径,导致成桩后钢筋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时608090注:当存在两种及其以上情况下,取其中的最大值。5.4.4 腐蚀介质CL且腐蚀性等级为强的环境下,特别重要建筑的桩基,宜采用环氧涂层的钢筋。环氧涂层的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环氧树脂涂层钢筋JG 3042的规定。5.4.5 腐蚀性场地中常水位以下和干湿交替段腐蚀性等级不同时,桩身受力配筋可分段配置不同的钢筋量,按不同裂缝宽度限值进行控制。5.4.6 在腐蚀性等级为强、中的环境下,宜采取减小桩承担水平荷载和减少桩承担弯矩的措施。5.4.7 在腐蚀性环境下,钢筋直径应按表5.4.7的规定执行。表5.4.7 桩身钢筋直径 腐蚀性作用等级弱中强桩身纵筋直径d(mm)161820桩身箍筋直径d(mm)81012 5.5 钢桩防腐蚀设计5.5.1 本规程所指的钢桩包括各种型钢桩、钢管桩、TSC钢管薄壁管桩等。5.5.2 在腐蚀性等级为强的环境下,不应采用钢桩;在腐蚀性等级为中的环境下,不宜采用钢桩;仅在干湿交替段腐蚀性等级为中、其他区段腐蚀性等级为弱或微的环境下,采取可靠技术措施,确能满足防腐蚀要求时方可使用钢桩。5.5.3 钢桩的腐蚀速率宜通过实测确定,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5.5.3确定。表5.5.3 钢桩的单面腐蚀速率(mm/y)钢桩所处环境微腐蚀弱腐蚀中腐蚀水位以上0.050.100.20水位以下0.030.060.10干湿交替段0.100.250.35注:当钢管内壁同外界隔绝时,可不考虑内壁防腐蚀。5.5.4 在腐蚀性环境下,钢桩防腐蚀应根据腐蚀性等级、使用功能、腐蚀速率、施工工艺及防腐层的成品保护等情况,分别采用表面涂防腐层、熔结环氧粉末涂装、增加腐蚀裕量或阴极保护等措施。5.5.5 其他金属材料与水泥基材料或钢桩接触时应采取隔离措施,不锈钢不得用于含氯离子介质作用的钢桩部位。5.5.6 在受海水腐蚀环境中,可参照海港工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30有关规定执行。5.6 抗浮锚杆防腐蚀设计5.6.1 本规程所指的抗浮锚杆包括钢筋锚杆和锚索锚杆。5.6.2 在腐蚀性环境下,抗浮锚杆的应用应按表5.6.2的原则执行:表5.6.2 抗浮锚杆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腐蚀性等级强中弱微钢筋锚杆不应使用不宜使用有条件使用可使用锚 索不应使用不应使用不宜使用有条件使用5.6.3 仅在干湿交替段腐蚀性等级为中、其他区段腐蚀性等级为弱或微的环境下,采取可靠技术措施,确能满足防腐蚀要求时方可使用钢筋锚杆。5.6.4 在腐蚀介质CL且中等腐蚀性环境下,抗浮锚杆中应采用环氧树脂涂层的钢筋,钢筋直径应根据使用功能、腐蚀速率、施工工艺等因素增加腐蚀裕量。5.6.5 在SO42-腐蚀环境中,抗浮锚杆应采取抗硫酸盐水泥配置的浆体和掺钢筋阻锈剂等防腐蚀措施。5.6.6 抗浮锚杆的裂缝控制及其杆体表面裂缝最大宽度计算值应符合本规程表3.0.7的规定。5.7 地下结构防腐蚀设计5.7.1 具有腐蚀性的建设场地,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的规定进行场地处理。有条件的地下结构宜避开有污染土层或地下水干湿交替区域。5.7.2 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结构防腐措施应符合以下要求:1 混凝土材料,应符合第5.2节的要求。2 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最低抗渗等级应符合表5.7.2-2。表5.7.2-2 最小保护层厚度、最低抗渗等级 指标最小保护层厚度c(mm)最低抗渗等级腐蚀环境微弱中强微弱中强顶板等面向构件25354045S6S8S10S10梁、柱等条形构件35404550-S6S8S8地下室外墙、底板40505560S6S8S10S10基础、承台40505560-S6S8S8注:1 对于基础或承台底板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素混凝土垫层不应小于40mm;没有素混凝土垫层不应小于100mm;且不小于桩嵌入承台的长度。2 在地下室外墙的柱和底板的梁,最小保护层厚度不小于地下室外墙、底板的最小保护层厚度。3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混凝土地下结构,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c不小于表中数据的1.4倍。4 当梁、柱、墙中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在对钢筋有腐蚀的环境中,不宜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的网片钢筋,可采用混凝土内掺聚丙烯纤维的防裂措施。3 对于地下室底板、墙、顶板、大面积的筏基,宜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表面附加防腐措施。4 处于硫酸根浓度大于1500mg/L的地下水流动性(含潮汐)环境下或PH值小于3.5的地基,基础、地下结构,宜表面附加防腐措施。5.7.3 在腐蚀性环境下,基础应设置垫层,基础与垫层的防腐蚀措施应符合表5.7.3-1的规定;地梁和地下室外墙、顶板的的防腐蚀措施应符合表5.7.3-2的规定。表5.7.3-1 基础与垫层的防腐蚀措施腐蚀性等级垫层材料基础的表面防腐蚀措施强耐腐蚀材料1. 环氧沥青或聚氨酯沥青涂层,厚度500m;2. 聚合物水泥砂浆,厚度10mm;3. 树脂玻璃鳞片涂层,厚度300m;4. 环氧沥青、聚氨酯沥青贴玻璃布,厚度1mm。中耐腐蚀材料1. 沥青冷底子油两遍,沥青胶泥涂层,厚度500m;2. 聚合物物水泥砂浆,厚度5mm;3. 环氧沥青或聚氨酯沥青涂层,厚度300m。弱C20混凝土,厚度100mm1. 表面不做防护;2. 沥青冷底子油两遍,沥青胶泥涂层,厚度300m;3. 聚合物水泥浆两遍。注:1 当表中有多种防护措施时,可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和作用程度、基础的重要性等因素选用其中一种;2 垫层可采用沥青混凝土(厚100mm)、碎石灌沥青(厚150mm)、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厚100mm)等耐腐蚀材料3 桩基础承台可按表中基础的防腐蚀措施。表5.7.3-2 地梁、地下室外墙面、顶板面的防护要求腐蚀性等级地梁、地下室外墙、顶板的表面防腐蚀措施强1.环氧沥青、聚氨酯沥青贴玻璃布,厚度1mm;2.树脂玻璃鳞片涂层,厚度500m;3.聚合物水泥砂浆,厚度15mm。中1.环氧沥青或聚氨酯沥青涂层,厚度500m;2.聚合物物水泥砂浆,厚度10mm;3.树脂玻璃鳞片涂层,厚度300m。弱1.环氧沥青或聚氨酯沥青涂层,厚度300m;2.聚合物物水泥砂浆,厚度5mm;3.聚合物水泥浆两遍。注:1 当表中有多种防护措施时,可根据腐蚀性介质的性质和作用程度、基础的重要性等因素选用其中一种;2 地下室表面附加防腐措施可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