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doc_第1页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doc_第2页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 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自幼从父学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音乐创作为生。贝多芬的音乐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1第一阶段(17921800年)在这一阶段内,贝多芬尊重海顿和莫扎特在创作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继承了他们的创作技法,创作出带有世俗性的流畅辉煌的音乐,希望以此取悦听众,或者使自己融入当时流行的艺术潮流之中,把自己的音乐艺术当做纯粹娱乐性的艺术;另一方面,贝多芬这一阶段的某些作品中,如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号的第一首和第三首体现的是严肃、深沉、蔑视习俗的艺术性格,可以说作曲家是将那些大胆的思想都束缚在海顿和莫扎特惯用的音乐形式之中了。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和交响曲是按照古典主义的结构原则写成的,惟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在于用快速的谐谑曲乐章取代了庄重的小步舞曲。在谐谑曲中,作曲家的艺术追求可以得到较自由的实现,这洋溢着欢乐之情以及近乎狂热的情绪,与他前辈的那种有些循规蹈矩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距离。2第二阶段(18001815年)这时的贝多芬已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1804)之后,贝多芬冲破了海顿、莫扎特在传统创作技巧方面的约束,在作品中大胆实现了结构的宏大比例、音响上的强烈对比、戏剧化的尖锐冲突等艺术追求,使音乐进行常常出现唐突意外的效果,听众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因为这样的音乐风格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多年形成的欣赏习惯。此时的贝多芬已不再热衷于表面上的严肃或快乐的世俗音乐,他深沉而诚挚的艺术理念已显露出浪漫主义的萌芽。其作品中一些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如作品的交响性以及对古典奏鸣曲式近乎极致的发挥。此时贝多芬音乐的中心思想是具有交响性特质的,这种性质贯彻在他的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之中,他们在音乐风格上是一致的,都受到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戏剧性、二元性的支配。在贝多芬的一生中,希望与绝望、理想与现实、欢乐与痛苦、意志与命运、柔情与暴燥两重性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里,并在奏鸣曲式中找到了最充分、最适合的表现方式。奏鸣曲中的对立因素完全超越了以前古典主义作曲家们哪怕是最大胆的做法,这一点也可说明为什么抒情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处于次要地位的原因。贝多芬的室内乐创作在这一阶段里还没有十分出色的表现,没有他在交响曲或钢琴奏鸣曲里所表达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大提琴和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弦乐四重奏又可称得上是完美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在音乐情绪的变化方面都平和而有分寸,但都充满了新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贝多芬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广为人知的作品主要有:C大调第一交响曲(1800)、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2)、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01)、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序曲(1800)、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1803)、歌剧菲德里奥(18031814)、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1804)、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18041806)、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18051808)、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1808)、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1806)等。这些作品表现出的音乐发展技巧和巨人气概的音乐语言,以及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斗争渴望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3第三阶段(18151825年)贝多芬这一时期对音乐结构的关注方式产生了变化,逐步放弃了古典主义作品结构中过于强调工整与对称的原则,采用了更为灵活、更复杂并富于变化的形式,这种形式又非常符合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表情需求。他首先在主题旋律本身表现出对传统的突破,改变以四为基数的主题小节构成格局,采用不对称的或是偶数与奇数相加的方式来组成音乐主题的句式。如作品第126号六首小品曲的第六首中,音乐主题是由十六小节以六六四的形式构成的。再如作品第106号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音乐主题是由二十五小节这一奇数构成的。这种做法显然违反了对称、平衡的古典主义音乐的结构原则,却能够产生作曲家所需要的音乐效果,实现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古典主义风格的旋律特点是“结尾终止式”,它是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来表明乐句或音乐的终止,如和声的终止进行或旋律的稳定音等手法,这样做是为使旋律线有一个的终点,听众对此会感到明确无误。但贝多芬却往往避免使用这样的终止方式,而是以一种并不明确的终止来表达他的乐思,这样做的结果是听众的听觉产生不了令人满意的结束感,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许就是瓦格纳所谓“无休止旋律”的最初版本。人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为音乐领域内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注重气势的恢弘;又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比做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典雅优美,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而能与贝多芬媲美、相似的大概只有一位,那就是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贝多芬和伦勃朗的作品都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表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