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罗亭艺术特色探析钟伟,高升学校摘 要:罗亭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采用了单线索的艺术结构,同时采用了淡化情节、重在表现的艺术手法。本文主要从小说的人物形象特征、小说的叙事结构以及小说的风格特色等三个方面来论述该小说的艺术特色。关键词:罗亭;单线索结构;抒情笔调The Art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Luo PavilionZhongWei, GaoSheng SchoolAbstract:Luo Pavilionis one of Turgenevs represetative works.The novel uses the single cue structure, meanwhile, adopts the artistic practices of thinking little of plots and stressing on performance.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is novels character images,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and the style of this novel.Key words: Luo Pavilion;The structure of single cue;Lyrical style一、引言罗亭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写成于一八五五年,发表在一八五六年一月和二月的现代人杂志上,这是小说的最初版本,在一八六零年,增入罗亭之死的情节,这已是小说的再版本。初版与再版,间隔达五年之久。它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上超过了作者以往的任何作品,而且它也是屠格涅夫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初次尝试。1以往,学者们对罗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罗亭的多余人身份、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罗亭的悲剧精神等方面,对于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研究的资料为数不多,因此这是一块很值得开发的处女地。二、人物形象的特征罗亭中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特征,屠格涅夫在塑造众多形象时有他自己的风格特色,塑造出来的不少人物形象在文学史画廊上堪称典型,现在主要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罗亭、娜塔莉娅和皮加索夫。(一)罗亭形象的特征 罗亭是屠格涅夫同名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具有雄辩的口才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但由于他对现实状况不够了解,因此他的改革旧制度的理想很难实现,他的许多为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就很难成功,于是被戴上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顶帽子。同时,罗亭的出身与理想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个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想改革一切旧制度,所以他自身就成为一个矛盾体,他的失败经历、他的毫无价值的死去就具有崇高的悲剧精神。1、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提到罗亭,我们会立即想到“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一称呼,因为罗亭有惊人的口才,却无惊人的行动,在罗亭中,我们可以看到,罗亭不是没有行动,而是屡次行动,屡次失败,这一点也暴露出罗亭身上的一个特点语言和行动的不一致性。充斥在小说前半部分的都是罗亭恢宏话语体系下的惊人口才和哲理思考,而从离开拉松斯卡娅家后,罗亭所面临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这些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他的宏伟理想、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了他先前的慷慨激昂的演说、一次又一次的将罗亭拉入生活和生命的低谷,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他,他之前的那些理想根本不可行,对他的人生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这就使得罗亭显得头重脚轻,语言和行动无法一致。这就是罗亭的言行不一致性。这个不一致性让罗亭戴上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顶大帽子。罗亭这个没落的贵族知识分子有点独特,他要起来改革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而在当时,贵族知识分子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了,因此,罗亭所谓的改革就是与贵族社会作斗争,那么他与贵族社会必然是格格不入的。在十九世纪的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之后就是平民知识分子。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俄国的平民知识分子成为一股日益壮大的力量。在罗亭时代,平民知识分子是在孕育阶段,而且他们也渴望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知识,这一点从罗亭中的巴西斯托夫身上可以看出,巴西斯托夫对罗亭始终如一的敬重和崇拜。罗亭却很少注意他。一直到罗亭离开拉松斯卡娅家,罗亭依旧是自顾自地阐述着,全然不觉巴西斯托夫的表情及反应,罗亭想要改革,却不懂得发动这些新生力量,他有理论支持却无行动支持者,而巴西斯托夫这些平民知识分子缺的就是理论的指导,他们本该一拍即合,热热闹闹地进行革命,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罗亭与平民知识分子犹如两条平行线永远都不可能相交。这就是罗亭与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罗亭直到死都没意识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罗亭实际上是一个“矛盾体”,这个贵族知识分子本来就出身卑微,但他的理想却是与贵族社会斗争,而且他不愿意与平民知识分子联合,始终游离于贵族社会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于是这个人物形象就具有了“矛盾体”这个特征。2、崇高的悲剧精神罗亭形象的本质内涵实际上是崇高的悲剧精神。2屠格涅夫赋予罗亭形象以异常执著的义务感,他热爱真理、追求理想,甚至愿意为理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使得罗亭具有崇高的精神力量。但他对现实缺乏了解,所做的许多行动都是盲目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毫无价值的死去又使罗亭具有悲剧精神,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罗亭形象的本质内涵。(二)娜塔莉娅形象的特征娜塔莉娅是罗亭中的女主人公,是屠格涅夫笔下典型的美好少女形象,她美丽、聪明、刚毅,并且向往革命。在罗亭中,她对罗亭始而崇拜,继而爱慕,当她发现罗亭遇事就退缩时,她对罗亭的看法瞬间改变,罗亭离开时,她向罗亭投来的是决绝的目光,满含悲愤和谴责。这就是我们可爱又刚毅的女主人公。“在俄罗斯文学中,屠格涅夫最先将面容娟秀、思想纯真的少女与宏伟的斗争事业、崇高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屠格涅夫塑造了愿为祖国和人民乃至被压迫民族献身的妇女典型屠格涅夫还是第一个把爱情与革命的政治抱负结合起来的俄国作家。” 叶乃方,陆力媛.屠格涅夫作品的思想性J.天津社会科学学报,1983,6:84. 3在当时的俄国,妇女向往革命,屠格涅夫就首先以诗意的笔触来描绘这群新一代的女性,并塑造了众多典型形象,罗亭中的娜塔莉娅就是其中一位。现在引用一段原文来说明。 “看什么书?”“我在看十字军东征史。”娜塔莉娅迟疑了一下,说。沃伦采夫看了看她,“喔!”他终于又开口,“这本书一定很有趣吧。” 屠格涅夫著,罗亭,戴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2.4一个人所看的书能表明他的思想倾向,她母亲给她提供的书,她全然不感兴趣,而偏偏对十字军东征史感兴趣,这是一本充满战争性和宗教性的书,暗示了娜塔莉娅的革命倾向。而一名贵族知识分子,竟然还不知道十字军东征史是一本怎样的书。后来,当罗亭想放弃自己的改革,她却鼓励他作个匡世济时的男子。并且她对罗亭表明过自己的心意,说女性懂得自我牺牲,她的这个决心和心意并不是空头支票,因为她后来找过罗亭,说自己愿意放弃一切跟罗亭走,这一举动表明娜塔莉娅是一个极力支持革命的人,并且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娜塔莉娅向往革命,并且表明自己愿意为革命做出自我牺牲,虽然在文中没有直接点明,但她愿意放弃一切和罗亭走,其本质目的是想和罗亭一起革命。所以,娜塔莉娅是新一代典型的女性形象。(三)皮加索夫形象的特征 皮加索夫是屠格涅夫在罗亭中精心刻画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主要用来反衬主人公罗亭。皮加索夫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恶毒、刻薄、整天抱怨的形象,作者既对他进行了直接的评判,又通过皮加索夫自己的言行间接写出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我只有一台拿手戏可女人的拿手戏足足有三台,而且从不收场,除非睡着了。“哪三台?”“埋怨,数落,说话嵌骨头。” 屠格涅夫著,罗亭,戴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84 短短几句话就把皮加索夫的恶毒习性刻画出来了,文中提到皮加索夫痛恨世上的一切事和一切人,尤其是女人,并且从早到晚骂声不绝,单单是这样描述显得太单薄没有力量,屠格涅夫就举了一个例子,让皮加索夫自己来说话,让他自己来表达看法,这样更客观,读者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皮加索夫这个人的本质特征,无需作者过多修饰,皮加索夫自己客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自己说话比作者直接评价更显得有力量。小说开始提到,皮加索夫也有惊人的口才,并且花了很长的篇幅写皮加索夫以前和口才有关的光辉事迹,罗亭出现后,一举攻破皮加索夫的语言体系,轻而易举地让皮加索夫哑口无言,这就衬托出罗亭更加惊人的口才,同时,罗亭也是为了纠正皮加索夫的偏激观点才与他争辩的,这就使罗亭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被迅速提高,成为一个与皮加索夫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后文中皮加索夫不断的表现出他的恶劣习性,不断的用言语攻击罗亭,但罗亭却在不断的做公益事业、不断地为理想而奋斗,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皮加索夫这一人物形象是为反衬罗亭而塑造的。3、 小说的叙事特色(1) 小说的结构特征罗亭是不仅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小说的轴心,由此我们得出了罗亭的结构单线索的艺术结构。罗亭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小说先是描写了拉松斯卡娅客厅常客的沙龙生活,突出一个反面人物皮加索夫,在众人的焦急等待中,主人公罗亭出现了,他一出现就以他雄辩的口才、严密的逻辑推理几乎征服了客厅里的所有人,给众人留下了奇特的印象,皮加索夫对他恨之入骨,女子都认为他才华横溢,平民知识分子巴西斯托夫则如饥似渴地吸收罗亭的思想只有一个人能看透罗亭,他就是罗亭的大学同学,也是小说中罗亭命运的剖析者列日涅夫。小说的结尾,作者让罗亭毫无价值地死于一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战争中,实际上对罗亭的一生作了评价,罗亭也用自己的死证明了自己的言论及理想。罗亭的言行、思想贯穿了屠格涅夫的罗亭始终,小说只截取了主人公罗亭一生几个可以充分展现其性格特征及思想面貌的人生片段,整部小说像由几个点构成的虚线,这是典型的淡化情节、重在表现的艺术手法。屠格涅夫这么做与他的创作主张有关,他提倡作者从小说中隐去,因而他在罗亭中隐藏了自己的声音,让人物通过他们自己的对话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屠格涅夫没有站在一个全能者的角度来评判他们。5这样写能更加客观地展现人物性格、思想等方面。在罗亭中,主人公罗亭是小说的核心,其他一切的人物都是为他而生,一切情节都是为他服务的。小说的前两章主人公还未出场,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女主人公娜塔莉娅、痛恨并嘲弄一切的皮加索夫、利己而高傲的拉松斯卡娅、阴郁和真挚的沃伦采夫以及罗亭的大学同学列日涅夫等人,这些人都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围绕着这个轴心转。直到小说的第三章,罗亭才正式出场,他一出场就以其宏大的语言体系打败了能言善辩的皮加索夫,使所有的人眼前都为之一亮。皮加索夫这个反面角色成功地将罗亭语言的魅力、思想的道德性推向了顶峰。这是作者的一扬,屠格涅夫并未就此结束,还有一抑,那就是罗亭与娜塔莉娅之间的失败爱情。这一扬一抑的衬托,就将罗亭的形象刻画得深刻丰富,同时又有对罗亭前后态度截然相反的列日涅夫、对罗亭始终十分崇拜的平民知识分子巴西斯托夫,一直都很景仰罗亭的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利平娜,这些人也为罗亭形象的丰富性、深刻性锦上添花。罗亭失败的顶峰和终点就是在一八四八年六月二十六日那场巴黎街战中毫无价值的死去,随着罗亭的应声倒下,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整部小说以罗亭一生的行踪为线索,以罗亭思想的变化为情节的推动力,以罗亭命运的变化为高潮,以罗亭的死去作为故事的终结。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单线索结构将罗亭这个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十分全面、有血有肉。(2) 戏剧化的语言描写纵观罗亭,几乎都是大段的语言描写,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戏剧,因为戏剧基本上都是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罗亭也有类似的特点,基本上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直接表现人物。由此,我们在这里称罗亭的语言描写为戏剧化的语言描写。这些语言描写处处体现出屠式幽默,即屠格涅夫在小说中不管是讽刺性的幽默手法还是略带哀愁的幽默手法,都体现其哲理性和思辨性,追根溯源,屠格涅夫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过,在当时,莫斯科大学是传播先进思想的中心,并且在“四十年代他在国外先后结识了被迫流亡的斯坦凯维奇、巴枯宁,1844年在莫斯科认识了赫尔岑,熟知他们的优缺点。” 叶乃方,陆力媛.屠格涅夫作品的思想性J.天津社会科学学报,1983,6:81.3斯坦凯维奇小组又是当时大学里面对哲学和诗歌感兴趣的著名的讨论小组,屠格涅夫对这些人又非常熟悉,因此,屠格涅夫的哲学和诗歌细胞都非常丰富,在创作时就能自由运用这些知识。现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不!”他喊道,“我再也忍受不了啦!我要跟这个聪明人决斗,让他一枪把我打死,要不我就把子弹打进他装满学问的脑袋瓜。” 屠格涅夫著,罗亭,戴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91.4“可您是不是知道,我也能像白糖一样溶化,可以整天整天地跪在地上?”“说实话,我还真想看看您这副样子呢!”列日涅夫霍地站了起来,“亚历山德拉帕夫洛夫娜,那您就嫁给我吧,您就能全看见了。” 屠格涅夫著,罗亭,戴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95.4通过简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沃伦采夫是一个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的人,并且沃伦采夫的话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同样,简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列日涅夫的性格特征,他在面对爱情时善于借助语言的力量,这些都是屠格涅夫语言描写的高超之处,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屠式幽默,即幽默性与哲理性、思辨性并存。(三)特有的自卑心理描写 屠格涅夫不喜欢表现心理过程,他只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结果,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方面,至于它们是如何达到的或突变的,屠格涅夫常常省略,这就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是其心理描写的独特性之一,下面将重点谈论屠格涅夫小说罗亭中的另一个独特心理,即自卑心理的描写。屠格涅夫在罗亭中通过对罗亭自卑心理的描写,把罗亭的本质特征表现了出来,将罗亭光辉外表下的懦弱性格展现了出来。罗亭,其实根本算不上什么贵族,早孤的他连上学也靠别人接济,这在幼小的罗亭心里自然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伤疤,这伤疤伴随罗亭一生,从他后来的行迹可以看出,他没有一个固定的安身之所,他在到处奔波实现他的理想,亲自挽起袖子进行他的改革,他的一生都在漂泊,从未停止过。这种孤苦的漂泊感也在罗亭内心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罗亭心里那颗自卑的种子生了根发了芽,越长越茂盛,他明白了这个社会不接纳他,那些贵族们更愿意听他的充满鼓动性的话语,而不愿听他的思想。其实后来的每一次改革几乎都将罗亭推向了穷途末路,每一次改革失败后,他几乎都一贫如洗,这能不让他自卑、灰心、失望吗?他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他的爱情美梦的破灭。与少女娜塔莉娅的失败爱情让他痛苦不已,甚至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当他最后一次与列日涅夫见面时他又不由得想到娜塔莉娅,还问列日涅夫她现在是否还好、是否幸福,此时他能想到的就是列日涅夫、娜塔莉娅等人都是家庭美满幸福,而自己挽起袖子备受劳作之苦和流离之痛,到头来依旧一无所有,这能不让他感到自卑吗?于是自卑、痛苦在他心里正式成形了。自卑心理是该小说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亮点,而且这种心理从罗亭出场开始就有,伴随小说始终,也伴随罗亭一生,直到他倒下的那一刻,罗亭倒下了,小说也就结束了。屠格涅夫对罗亭自卑心理的描写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4) 独特的叙事视角 屠格涅夫写人叙事时善于以小见大,在罗亭中也是如此,他将女主人公娜塔莉娅作为一面折射镜,折射出其他人的思想本质,这是该小说的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 在屠格涅夫小说中,常用女性纯洁、真挚的爱情来对男主人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考验,展示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而来塑造人物形象,罗亭也是如此。随着故事情节的继续推进,娜塔莉娅对罗亭的崇拜变成了爱情,而罗亭也对这个纯真、果敢、美丽的少女动心了,但当娜塔莉娅告诉罗亭她母亲极力反对这桩婚事时,罗亭退缩了,他只是告诉娜塔莉娅要屈从她母亲的安排,这块爱情试金石将罗亭性格中懦弱的部分试出来了,同时也为下文罗亭屡遭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一个在爱情关键时刻软弱的人,在事业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屠格涅夫惯用的爱情试金石在这里试出了男主人公的软肋,同时,这块爱情试金石也折射出了其他一些人的本质,比如娜塔莉娅的性格特征,比如沃伦采夫的冲动的特性,比如拉松斯卡娅的嫌贫爱富心理因此这块试金石非常有分量,试出了很多东西。4、 小说的风格特色(一)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结合读完罗亭,看到罗亭最终的应声倒下、罗亭的孤苦无依让你觉得无限惋惜和凄凉,充溢在小说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忧郁和哀愁。小说主要通过罗亭的失败经历来抒发这种浓浓的孤苦和哀愁之情,同时也通过罗亭自己的一些表白,借罗亭的语言魅力和真挚情感来抒发浓郁的哀婉之情的。这就体现了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风格特色。他离开拉松斯卡娅家时,向巴西斯托夫阐述人的尊严,阐述完全自由的意义,但最终罗亭还是哭了,这眼泪是他内心凄苦的产物,也为全文笼上了一层哀婉的情绪,似乎后面的内容、罗亭的经历都在这泪水中浸泡过。尤其是当罗亭向列日涅夫陈述自己心酸的经历时,这泪水似乎更加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在空旷的大地上,我又一次感到自己赤条条一身无牵挂。” 屠格涅夫著,罗亭,戴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1.4罗亭的泪水、罗亭的孤苦也是外在环境引起的,罗亭的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他的失败经历,说出了他的孤苦无依,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辛酸。这就是抒情性与叙事性的结合。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文中很多,罗亭的每一次表白几乎都和他的经历有关,每一次的抒情都与某个事件有直接关系。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小说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结合。(二)主人公形象彰显作家的审美理想屠格涅夫创作罗亭,不仅仅为了写罗亭的崇高的悲剧精神,同时也想突出主人公美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娜塔莉娅来到罗亭面前,说愿意放弃一切和罗亭离开时,罗亭并没有带她走。这就衬托出罗亭美好的道德品质。试想如果换做其他贵族知识分子,比如沃伦采夫、毕巧林、奥涅金等,也许就要上演出拐卖事件或一些只凭冲动不计后果的疯狂事件,对于大多数贵族知识分子来说,面对这种情况,他们会直接带娜塔莉娅走的,但我们忠厚老实的罗亭没有,这也显出了他的光明磊落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后来罗亭结识了一个法国女人,并且很有诗意的邀请她荡舟河上,结果,船上的两个小时里,罗亭抚摸着法国女人的头,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他对她怀有一种慈父般的爱。读者读到这里也许会忍俊不禁,这样一位掌握宏大话语体系的人在爱情面前竟显得有些笨拙,这笨拙之处也恰恰体现了罗亭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这次约会中,罗亭没有任何的猥琐行为,没有任何污秽的言语,甚至我们可以断言,他连不好的念头都没有。这两块爱情试金石把主人公的懦弱试出来了,同时也把他的美好的道德品质试出来了。从罗亭和列日涅夫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为他的理想、为公益事业作了许多尝试。比如他在莫斯科结识了一个非常富裕的绅士,那个绅士也非常赏识罗亭,罗亭结识他并不是为了挤进上流社会或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罗亭说:“他有的是钱,借他的财力可以做许多有益的事。” 屠格涅夫著,罗亭,戴骢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0.4这句朴素的话让读者很感动,其实那时罗亭已经很窘困了,但他心中挂念的仍是公益事业,这种胸襟实在让人佩服,这一切不能不说明罗亭是一个为了众人幸福可以舍弃自己幸福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五、结论(一)罗亭在屠格涅夫创作史上的地位罗亭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罗亭更是屠格涅夫在他塑造的众多“多余人”形象中最成功、最典型的一个人,罗亭囊括了“多余人”的所有特点,有典型性、思辨性。而且,罗亭身上有不少屠格涅夫的影子,比如罗亭的思辨能力、语言魅力。屠格涅夫在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俄国生活的“艺术编年史”,而罗亭为这部艺术编年史拉开了精彩的序幕,透过罗亭,我们可以看到贵族知识分子身上的种种不足,尤其是他们脱离实际的空想。我们也看到了贵族知识分子正在走向衰落,平民知识分子正在崛起。因此,罗亭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二)罗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多余人”形象,罗亭算是当中一个熠熠生辉的形象,他自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脊索瘤影像诊断课件
- 脊柱骨折护理课件
- 锅炉环保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暖通工程方案-编制依据(3篇)
- 茶山废气治理工程方案(3篇)
- 深度解读2025年环保政策探究塑料制品行业市场调整与环保投资研究报告
- 保利置业工程迎检方案(3篇)
- 2025电子产品维修服务合同电子版
- 基因工程抗体导入方案(3篇)
- 2025【合同范本】设备采购补充合同范本
- 职业等级考评员培训课件
- 新型医药销售外包(CSO)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细胞培养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应知应会测试考试题库
- 2025至2030中国煤制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社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公布
-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课件-第四章 教师的自我发展
- 企业ESG表现与其韧性之间的关联研究:以厚德方能行稳致远为视角的探索分析
- 2025-2030中国魔芋胶行业营销渠道与重点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小学生书法课件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