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表于2005第5期光速测定的历史过程及对物理学上的作用浙江 宁波 奉化中学 方颖 315500 在我们的课本上只介绍了迈克耳孙的测光速的方法,其实在物理学史上对光速的测定有很多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测量精度不断的提高的过程,并且对光速测定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光速值,对当时光的本性的争论起一个“判决”的重大作用,下面本人从物理学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一下光速测定的过程和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也可以真正的了解物理学上对光速测定的过程。光的传播速度极大,但是伽俐略认为,光在传输时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中,伽俐略提出了最早的测量光速实验的设计。伽利略的实验大致是这样的,即先让两人各提一盏灯,在近距离上进行练习。当一人用手打开自己的灯光时,另一人看到时立即就挪开遮光的手。这样反复练习后,在一天的夜里,两人分别站在距离约3意里(约4500米)的地方。但光行程太小,伽利略认为还可挪至810意里远,并用望远镜观察遮住或打开灯光的动作。根据这个原理,伽利略还进行了实际操作。他选用的距离是1意里,“结果我未能确定地弄清楚对方传来的光是不是即时返回的”。这说明光速的确是很大的,而且是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伽利略的失败并不奇怪,说明用简易的设备测量如此大的速度是不行的,因为光的快速远远超过寻常物体的运动速度。到19世纪初,托马斯杨在研究干涉现象时指出,光在密度大的介质中的速度应比它在密度小的介质中的速度小。这与真空中的光速相比,就能确定波动说和微粒说中哪个是正确的。因此光速的测量和确定不只是一个物理常数了,而且成为关于光的本性争论中一个具有“判决意义”的实验研究。图-1 罗默测光速原理图一、天文上的测量由于光速太大,在测时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只有加大光程了,早期在天文观测中实现光速测量就不足为奇了。首先获得光速为有限值的证据是丹麦天文学家罗默(Olaf Romer,16441710)。他精确测定木卫星公转的运行时间表,并可以准确预报木星的卫星食的时刻,他发现,一年之中,当地球在自己轨道上朝向木星运动时,木卫食的时刻就逐渐提早;而背离木星运动时,木卫食的时刻就逐渐推迟。如图1所示,由此推断,这与光速有关,进而推断光的速度是有限的。这样,人们可以将伽利略设计的实验中的两个“山头”分别放在地球上一个、木星上一个,二者相距几亿千米。后来惠更斯根据罗默的数据和地球轨道直径的数据,计算出科学史上第一个光速值,即227000千米/秒,这是一个不错的观测值。图-2 光行差原理图 1728年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James Bradley,16931762)用一架长为60多米望远镜精心观测,发现在一年中,恒星会发生一个极小的椭圆形位移。这是怎么回事呢?布拉德雷把这种现象叫做“光行差”现象,因为光速并非无限,地球也有一定的速度,光行差就是两种速度叠加的结果(如图2所示)。布拉德雷对此写到:“假设CA是一条光线,垂直地落到直线BD上,如果研究(指观察者)静止于A点,那么不管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还是只需瞬间,物体必然出现在AC方向上。但是如果眼睛(观察者)从B向A运动,而光的传播以需要时间,光的传播速度与眼睛(观察者)的速度之比等于CA与BA之比,则当眼睛(观察者)从运动到时,光从传播到。”可见利用光行差求出光速的原理是很简单的,但观测必须要精确。经测量,他得到的光速值为301000千米秒,这样人们不仅得到了更精确的光速值,而且也使人们回忆并重视起罗默的测量工作。天文学上的精确测量使光速测量成为可能,但是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是在托马斯杨提出“判决”实验之后,这样的数值离“判决”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的要求还很远,所以仍需回到实验室来测定光速。二、菲索与博科的测量在18世纪,在实验室测光速仍是非常困难的,直到19世纪,由于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才使在实验室内测量光速成为可能。1834年,英国的惠斯通(Sir Charles Wheatstone,18021875;由于发明“惠斯通电桥”而出名)提出了测量光速的新方法,他利用旋转镜观测火花,试图得到光速值。1838年,阿拉果从惠斯通的方法得到启示,认为这不仅可以得到光速值,而且可以“判决”关于光本性的学说。图-3 阿拉果实验简图图-4菲索测量光速的原理从图3 上可以看出阿拉果装置的原理,从、同时放出电火花,对应的光线1、光线2被旋转镜反射。在侧面观察,应看到两个并列的火花,如果在光线的途中设置水管,按波动说,通过水管的光线应迟到一些,这样得到的光线应稍微有些偏离。但阿拉果的实验因为他的眼睛不好而未进行,他让菲索和傅科做这个实验。图-5傅科比较光速的实验图-6傅科测量光速的原理图L1849年,菲索(Armand Hippolyte Louis Fizeau,18191896)首先在地面上测得光速值,其值为315300千米/秒。他的装置和原理大致是:光从半镀银膜镜m反射后,经高速旋转的齿轮W投向反射镜M,再沿原路返回。若齿轮转过一齿的时间正好与光往返的时间相等,就可经半镀银膜镜观测到光,从而计算出光速值,如图4所示。为延长光行的时间,菲索的旋转装置放在一个山顶,反射镜M放在另一个山顶,二者相距8633米,光程超过17千米。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傅科(Jean Bernard Leon Foucault,18191868)采用与菲索不同的方法,而与10年前阿拉果的旋转镜方法相似。1850年,傅科利用旋转镜比较水中和空气中的光速。从图5中可以看出,光线经旋转镜m反射到M和M/,T管中装有水。一束光线经空气折返,一束光线经水折返。结果证明,光通过水所用的时间大于通过空气所用时间,即光速在水中变慢,这与托马斯杨的预见相符合。1862年,傅科改进了装置,用于直接测量光在空气中的行进速度。其装置与原理与从图6中可以看出,光从S出发,穿过半镀银膜M1和会聚透镜L,到达旋转镜M2,经反射到凹面镜M3,再沿原路返回。被M1再反射并成像S/,如果旋转镜L作高速旋转,则光线由M3返回到M2时,M2在这段时间内有稍许偏转,由此引起的像S/产生一个位置差,借此可以算出光速值。傅科用五架庞大的凹面镜,以延长光路,即使如此光程也只有20米,旋转镜转速为400转/秒,因此产生的位移只有0.7毫米,由此测得的光速值为298000千米/秒,1874年有人对傅科的装置进行了改进,测量结果更为精确,约为299990千米/秒。这时波动光学不但为人们广为接受,而且已进入了全盛时期,傅科等人的测量工作还算是一个迟到的好消息。三、迈克耳孙的测量迈克耳孙是一位优秀的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对光速的测定做了杰出的工作。他曾做过傅科的测光速实验,并且对测光速工作发生了兴趣。他发现傅科的测量光程太短,因此影响了测量精度。于是迈克耳孙就着手对傅科的装置进行改进,即在旋转镜M1和反射镜M2之间放置一个聚焦透镜,旋转镜就在透镜的焦点附近,而反射镜可拉至较远的地方;另外,反射镜还可用平面镜取代大口径的凹面镜。迈克耳孙从1878年开始进行实验,结果测得光速值为300140千米/秒,误差小于万分之一,这样迈克耳孙就成为了第四位成功测得光速的人。并且显示出杰出的实验才能,他也为此获得了1907年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名殊荣的科学家。图-7迈克耳孙测量光速的原理从图7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迈克耳孙的装置避免了旋转齿轮法遮断时间不够精确,旋转镜法中像的位移过小的缺点。此外,从图7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数学高质量教学课件
- 物流课件培训心得
- 江苏省书法动漫教学课件
- 车床工作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车床基础知识培训
- 2025医学移植感染防控考试题目及答案
- 几何思维培养在初中数学三角形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025成人物理声学现象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成年人英语同声传译基础训练考试题目及答案
- 农业碳生产率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网络关联模型
- 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 消防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丰巢快递柜场地租赁协议(2024版)
- YYT 0657-2017 医用离心机行业标准
- SYT 6968-2021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水平定向钻穿越设计规范-PDF解密
- Q-GDW1799.2-2013-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
- (新)外研版初中英语语法(表格式)网络结构图
- 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课件
- 控油控糖控盐知识讲座
- 中医护理进修脑病科汇报
- 汽车传感器的原理与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