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实施计划 所在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类型 非全日制专业领域 教育管理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2012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11月说 明一、培养类型是指:全日制教育硕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二、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三、本表一式四份,二份交学院,一份由指导教师保存,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由所在学院于第三学期初交一份给研究生处备案;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由所在学院于第五学期初交一份给研究生处备案。五、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的重要材料,应及时完成,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开题报告,应由学生提出申请,导师签字同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盖章后交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一、 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论文形式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其他开题报告内容(选题价值、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可行性分析等)一、选题价值(一)背景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 它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 却又不得不为之, 并感到厌烦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惫的心理状态。1974 年,美国心理分析师 Freudenberger 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描述为个体由于执着于某种生活理想或方式,或者是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产生的一种疲劳和挫折状态。1981 年,Maslach 和Jackson 编制了职业倦怠量表MBI (Maslach BurnoutInventory),这个量表包括情绪枯竭( emotional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无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维度。此研究不仅较好的整理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1982 年,Zabel 等应用MBI 对601 名教师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最高。同年,Schwab 等也应用MBI 对469 名中小学班主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教师面临较为严重的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它们与情绪枯竭、去人性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1985 年,Pines 又编制了包含身体枯竭、情绪枯竭和精神枯竭三个维度的职业枯竭量表BI(Burnout Index)。1990年后,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加关注不同的职业群体,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1995 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报告汇集了1985-1995 年间发表的99 篇各行业领域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并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自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开始受到学者和多国政府的广泛重视。2004 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中国“职业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70%的中国人出现职业倦怠,超过10%人士十分严重。其中,在15 种职业倦怠程度排名中,教师以50.34%列第3 位。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行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程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教师就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小学教师是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和心因性离职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1992 年,公立中小学在职教师因病退职者为3370 人,其中因抑郁等精神疾患退职的1111 人,占29.8%;2000年,因病退职教师为4922人,心因性退职者2262 人,占46%;到2007年,因病退职教师为8069 人,心因性退职者4995人,占60%。社会乃至教育系统内部的变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力源主要存在于社会环境、工作和家庭等诸方面,也与教师个人的因素有一定关系,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近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倦怠使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压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 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对象, 使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衰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 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二是使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 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 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 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三是使教师的职业性格解体, 无心教学, 减少或断绝与学生的来往, 有的教师甚至想放弃这个职业, 另谋他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下降, 影响国家教育,改革的施行。处于这种状态的教师不仅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成为教师职业倦怠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如果不及时疏导或宣泄则可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从而使教师失去自信心和成功动机, 以及降低自我成就感。而教师的这种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 也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 影响到与家人、同事、领导、学生的关系, 最终发生职业行为偏差。(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自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 Freudenberger )1974年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领域以来, 在以后的30 多年里,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很多西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职业倦怠现象, 并重点研究了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中的倦怠问题。西方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倦怠概念的界定、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对策的研究。关于职业倦怠的界定,较有影响的理论有以费鲁顿伯格为代表的临床观点,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程度过高,并无视个体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有以马勒诗(Maslach)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 以奎内思为代表的组织观点,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他们的付出与他们的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以耶鲁大学的萨若森(Sarason)为代表的社会历史观点, 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但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认可及应用的是1981 年马勒诗等人的观点,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要比国内起步早很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内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 进入21 世纪后才逐渐增多,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 有关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些研究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但是不相一致的研究结果很难真实反映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情况。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 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 从而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 许多人还因此而改行。我国近年来一方面合格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还是十分缺乏, 一方面教师改行, 甚至辞去公职的现象又十分普遍。这其中有一些行业即使就先天条件而言, 也是工作更好做, 升职更容易, 经商有高收入机遇等原因, 但职业倦怠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因此, 研究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除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有关资料外, 还对所在高中实际进行调查和个案分析, 力求使理论和实证得以互相印证。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用以描述助人行为(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由于工作的要求,需要持续的情感付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各种矛盾冲突引起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在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职业倦怠的一个重点。在近年来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 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 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研究历史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在短短30 多年的时间里,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大量涌现。一般认为,对其研究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临床取向研究阶段研究者们在初期阶段更多的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对职业倦怠现象进行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多为医生,他们主要从临床角度来谈职业倦怠的原因和结果, 更多的是对职业倦怠的干预感兴趣, 而极少实证研究, 也不重视理论。在早期文献中, 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十分混乱, 对职业倦怠者的界定模糊不清, 都是研究者各自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其作出笼统评价。因缺乏一个连贯的、比较一致的理论构想, 也就难以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统合与评估,在解释结果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但这一时期,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来研究同一个问题, 如持临床观点的人从压抑的角度来研究它, 而持组织观点的人则从工作满意度的角度来剖析它,这些多样化的观点和方法为以后整合的、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2)发展取向研究阶段20 世纪80年代,职业倦怠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较为集中的实证性阶段,许多研究者就这一现象的工作模式、干预策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实证资料(如调查数据、问卷资料、访谈反应、临床个案研究等),开发了职业倦怠的标准化测量工具,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操作定义和方法论上的指导,特别是“职业倦怠Maslach问卷”(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 1981,1986) 的开发和其他研究者对它的广泛认同, 使职业倦怠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学术研究阶段。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从美国向其它欧洲国家辐射,跨文化研究迅速展开。(3)整合取向研究阶段在此阶段,职业倦怠研究主要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a.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以助人为主的服务性行业,其它行业亦有涉及;b.在所有影响职业倦怠的变量中,最重视工作因素, 如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期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负荷等。个体因素则更多的是指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人格变量也引起了重视。但相对而言, 工作因素比个体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更大。C.在汇集分析各国关于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研究者试图构建一个职业倦怠的大理论模型, 以期在实证研究中进一步得到验证。2.国外研究状况职业倦怠的观点有临床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历史观点。(1)临床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费登伯格。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2)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勒诗和佩斯。他们认为倦怠有3 个主要特征: 情绪耗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 即感到耗尽、用完; 性格解体( depersonalization) ,即表示冷酷、麻木, 非人格地对待来访对象; 缺乏个人成就感( 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 即觉得无效能和缺乏适应性。(3)组织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奎内思。奎内思认为, 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 因此, 容易产生幻想破灭和倦怠。他还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 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个体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缺少挑战( 如教师多年教同一班或同一门学科) 。(4)社会历史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的萨若森。他认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 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此观点强调, 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 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3.国内研究状况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在中国, 众多学者根据各自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看法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中连榕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对我国现阶段的教师培养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连榕在研究中比较了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的心理特征。结果表明: 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 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 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 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 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还有的学者从教师从教的教龄研究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发现教龄6-10 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2)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 越来越全面,发展也渐趋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由只是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转向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早期研究中, 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 开展了关于高校教师和卫校、中专、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以及贫困地区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伍新春、曾玲娟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 而人格解体程度显著低于中学教师, 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感衰竭。其次, 开始重视性别差异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男教师由于干脆决断的办事方式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导致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和积极性不高, 更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男性从事教师职业的积极性低于女性。随着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深入, 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学历的不同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 开展对不同学历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伍新春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有两个学历层次的教师职业倦怠比较独特。中专学历教师对工作的价值期待、自我定位和自我期待的水平均低于较高学历教师, 在工作中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不易产生职业倦怠。研究生学历和其他学历教师相比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3)不仅对职业倦怠进行理论研究, 而且开展大量实证调查, 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1999 年底,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 个地市2292 名教师抽样检测。2002 年, 教育部社政司委托孙蚌珠教授主持了普通高校青年教师( 45 岁以下) 队伍状况研究。从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4)在学习国外学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成果的基础上, 我国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本土化趋势不断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测量工具本土化。在引进MBI综述测量教师的职业倦怠之后, 我国学者纷纷在其基础上编制了符合中国教师特色的职业倦怠量表, 如王国香等人在2003年编制了EBI(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 王芳和许燕在MBI 原有维度上提出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维度知识衰竭, 并修订了MBI; 徐富明等人也进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其次, 研究内容本土化。我国学者在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发现了很多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在职业倦怠感上的不同之处: 中国教师职业倦怠有一个特有的维度:知识枯竭; 中国教师在职业倦怠的表现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伴随有生理衰竭生理上身体衰弱、血压升高、食欲不振, 恶心、头痛、头晕、常常失眠, 感觉无力应付工作等;中国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低于美国教师;中国教师更倾向于将职业倦怠的原因看作是一般教学效能感的影响, 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于教师的力量, 带有明显的外控性的特点。4.研究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虽然不长, 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各个方面有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使人们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并提高了警惕性。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1)重视具体因素的研究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研究者们划分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 但是大都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 没有具体研究各个维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忽视了具体因素的研究。在本研究中将加深研究的力度, 进一步深入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表现、危害和引起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探讨各个维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不光关注环境、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也将进一步关注教师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2)重视规避方法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各国普遍存在, 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但是其危害性是不可忽视的。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危害性研究,也对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但关于规避的方法研究的较少。在今后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 如何更好地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和如何有效地缓解教师已经出现的职业倦怠是非常重要的。将工作投入作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积极的相反状态来加以研究, 通过提升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来使教师远离职业倦怠,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研究中,将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避免职业倦怠的出现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3)重视本土化研究在引用国外有关职业倦怠相关理论的同时, 争取形成适合于各国教师的职业倦怠理论和模型, 编制更好的适合各国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问卷和量表。有针对性地研究我国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的特点, 以便更好地干预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往的研究更多是侧重教师这个职业来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重庆市高中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作个案研究,突出本土化研究。三、研究设计(一)研究内容本文从梳理国内外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理论入手,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做界定,凸显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必要性与价值,并从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及对策,为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绵薄之力。本文用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交代选题背景、意义、目的、内容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职业倦怠及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论文的第二部分指出了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针对高中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根源提出对应的策略。(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有关职业倦怠的理论进行阅读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归纳出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2.调查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出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个案研究法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重庆市高中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三)创新之处1.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领域中,进一步细化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深入探讨影响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 不光关注环境、社会文化、历史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也要进一步关注政治教师本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因此,本文将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2.本文为了解、挖掘重庆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维度,一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视的根源因素可能被发现、被重视,这会对深入研究重庆市高中政治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探讨缓解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四、可行性分析已具备的研究条件:相关的文献、数据较多,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有关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的相关文献已整理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阅读了相关的论文与期刊文章。本人是高中政治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收录有关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的数据、案例有一定量的积累,已有初步分类。尚缺少的研究条件:研究者们划分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 但是大都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 没有具体研究各个维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拟解决的途径:加深研究的力度, 进一步深入探讨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表现、危害和引起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有关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和模型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证。5、 论文框架第一章 绪论一、问题的提出(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二、 文献综述(一)国外学者研究(二)国内学者研究三、相关概念界定(一)职业倦怠(二)教师职业倦怠四、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二)研究方法五、研究的创新第二章 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一、调查原因及目的二、调查时间、对象、方法三、调查内容四、调查结果分析(一)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二)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1.身体方面2.工作方面(三)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1.对教育教学的危害a.影响教学质量b.影响学生学习兴趣c.影响教育创新2.对教师个人的危害a.生理方面b.心理方面(四)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得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个人因素(1) 自身性格因素(2) 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3)不能及时做好自我调整2.职业因素(1)工作压力大负担重(2) 政治教师职业特点(3) 缺乏外界的沟通与支持(4)角色的冲突(5)学校管理方面的弊端3.社会因素(1)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社会期望与现实的差距教师待遇的不均衡性(2)新课改的实施所带来的压力(五)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第四章 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一、个人方面(一)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热爱本职工作(二)提高自身修养,善于自我调节(三)提高教师个人的应对能力二、学校方面(一)科学管理1.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 搭建校内合作平台,优化教师资源3. 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社会方面(一)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二)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压力(三)构建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社会支持结论附录调查问卷参考文献附:部分参考文献1.王真.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以及应对策略J. 科技信息, 20102.胡金生.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3.安莉娟,封文波.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压力源及应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4.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5.高岚.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66.郭连梅.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7.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8.郝力,汪晓男.浅论高校教师压力来源及缓解压力的对策和建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10.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李冰.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412.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科学,200313.李立群.论教师的职业倦怠J. 晋中学院学报,200614.李培忠.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李芸,李辉,白新杰. 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回顾和反思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16.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17.刘浩强,王旭.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8.刘永兴, 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19.明石.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J.财会月刊,200120.彭文静.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与策略建议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021.任亚洲.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唐山学院学报, 200922.汤金洪.教师“职业倦怠症”及其归因与矫正J.安徽教育, 200723.田青.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24.王锋,李培湘.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其对策J职业圈,200725.谢雪梅.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归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26.邢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7.许新赞.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试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8.闫晓静.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晏志勇,王波.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新进展J. 江西教育科研,200730.杨梅.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31.杨秀玉.美国教师职业倦怠根源探析以巴利A法伯的研究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叶绍灿.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消解策略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寻找身边的榜样心得体会
-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学业评价八年级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木奇镇中学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 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翻越你的浪浪山》课件
- 餐饮连锁品牌的市场竞争研究
- 2025关于租房合同协议书范本CC
- 汉字中的象形字互动课件
- 水龙吟教学课件苏轼
- 鸡舍消毒与卫生管理
- 小升初语文古诗鉴赏知识点衔接-《意象意境》练习(含答案)
- DB1331T 063-2023雄安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 《突破式沟通技巧》培训课件:高效沟通赋能成长
- 中学学生会检查细则说明表格
- TLYCY 3071-2024 森林草原防火无人机监测技术规范
- 《急诊科患者气道管理》课件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合伙人股权激励制度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 《新媒体写作与传播(第2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习题答案
- 骨质疏松症完整版本
- 国企投资后评价操作实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