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论 文 题 目: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开题报告人姓名:申请学位类别:所 在 学 院:年 级:学 科 专 业:研 究 方 向:指 导 教 师:开题报告时间:2013年 5月30日注: 在申请学位类别中填写相应的学位名称,如博士学位、学术型硕士学位、专业学位硕士学位、在职教育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等。填表说明和要求1硕士研究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博士研究生一般不少于60篇(其中外文资料不少于25篇,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文献需具权威性、国际性、原创性、时间性。2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3研究生开题报告一般在第三至四学期间进行。4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3000字,博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应不少于6000字。5开题报告通过后,请各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在三周内将审批表(5份)报研究生学院培养办留存并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6.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此表可在研究生学院教学培养栏中下载。一、阅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题目(书目)期刊名称(出版单位)、时间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12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3涂尔干.分工论M.渠东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4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M.陆忍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1981.15尼拉宾.马克思的青年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82.16汤建龙,张之沧.安德瑞高兹的“后马克思”技术观-资本主义技术和分工批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02).17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程倩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与亚当斯密J.北方论丛.1993,(03).21王屹.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与个性理论研究D.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22解占原.当代分工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23周志山.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J.理论探讨,2003,(06).24刘佑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M.哲学研究.1981,(05).25郝振省.分工论-一个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命题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6秦庆武.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J.哲学研究.1985(06).27解占原.当代分工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28周志山.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向度M理论探讨.2003,(06).29刘佑成.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M哲学研究.1981(05).30郝振省.新技术革命深化了职业分工J哲学研究.1985,(10).31赵家祥.分工的实质及其社会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3).32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3张一兵.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M.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8,(06).34柏拉图.理想国 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7亚当斯密.国富论M.杨敬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38杨芳.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39高中华,徐岩.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6).40王虎学.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2)注:可加附页三、开题报告(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评价,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一、国外研究现状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分工思想地位的评价;二是对马克思分工思想内容某些方面的质疑;三是对马克思分工思想某些内容的继承与发展。(一)对马克思分工思想地位的评价在经济学研究领域,许多经济学家对马克思在分工问题上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中,彼特格罗奈维根介绍了人们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评价:马克思通过技术文献的仔细研究,以及他对于构成分工演变基础的质量面变化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对制造业分工和分工做出了重要区分,并认为即使在现代也很值得一读。在哲学领域,人们肯定了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重要地位,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巴加图利亚和尼拉宾。巴加图利亚在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肯定了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唯物史观创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尼拉宾在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一书中认为马克思通过对分工问题的分析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二) 对马克思分工思想某些内容的继承与发展有学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分工是异化劳动根源的思想。高兹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前苏联马克思主义者中,列宁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分工问题。首先,列宁论述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畸形、片面发展的现状问题;其次,列宁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两种类型的分工之间的区别问题;最后,列宁还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问题。国外学界比较一致地肯定了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内容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具体,对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的分工问题研究也缺乏重视,没有看到这一研究对于唯物史观丰富、发展的意义。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人们研究的问题很多,这里主要从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思想来源、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实现的变革、基本内容及其在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中的地位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概述。(一) 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思想来源问题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思想来源问题,学界对色诺芬、柏拉图、斯密、弗格森、斯图亚特、配第、霍吉斯金、萨伊、斯卡尔培克、穆勒、李嘉图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等人的分工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如程倩春(1993)认为但对于马克思分工思想思想来源的考察却还是不够全面,马克思比较集中地批判以往分工思想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然而,人们在考察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来源时提到更多的是前一著作,而对后一著作的关注明显不够。(二)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问题国内学界在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问题上,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人认为,马克思创立分工思想的过程,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终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问题的研究是不完善的。这种不完善给人以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创立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时完成的印象,从而导致人们不再深入研究唯物史观创立后的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所包含的分工思想。并且,人们至今也没有意识到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不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完整的研究,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分工问题以及怎样研究分工问题并取得了哪些理论成果,自然也无法理解马克思这一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联系。(三) 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实现的伟大变革问题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实现的伟大变革问题,国内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与国民经济学中的关于旧分工理论的根本区别,如王屹(2008)认为马克思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分工,从而把“分工”从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提升为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周志山(2003)还概括了分工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联系:第一,分工是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形式;第二,分工与各种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相联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三,分工是社会关系成为外在异己物的真实原因;第四,分工使社会关系共同体成为“虚幻的共同体”。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科学的、系统的分工思想。科学性体现在它不是用观念、道德原则来解释和批判分工,而是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相联系来说明分工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问题,如刘佑成(1981)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系统性体现在它并不局限于分工的某一方面,而是提供了对分工问题的系统理解。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科学性体现在其辩证性和现实性,王屹(2008)认为马克思不仅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消灭分工的思想,而且现实地考察了旧式分工消灭的物质条件,把消灭分工的主张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的预测。(四)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内容的理解问题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分工思想内容的研究有很多方面,这里主要概述其中几个存在分歧的问题:1、关于分工的发展阶段问题国内学界关于分工的发展阶段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把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自然分工、自发分工、自觉分工几大阶段;一种看法是考虑到社会主义分工的特殊性而把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解占原(1991)认为这四个阶段包括自然分工、自发分工、半自觉分工、自觉分工。2、关于分工的未来发展问题国内学界在马克思的分工未来发展问题上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旧的分工必将消灭。但是,人们在如何理解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提法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观点如秦庆武(1985)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消灭旧式分工是指消灭职业分工;一种观点如郝振省(1985)认为,未来要消灭的是旧式分工,而职业分工则仍将存在;还有一种观点如赵家祥(2006)认为,劳动分工将永远存在,而劳动者分工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如此看来,如何认识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提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旧式分工内涵的理解。3、关于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一种观点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分离的角度说明了资本主义分工对人的发展影响的特殊性,扈中平(1988)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生产过程内部,其表现形式就是工厂内部分工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一种观点对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中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一种观点从手工劳动同机器劳动存在差别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内部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一种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工厂内部分工造成的人的发展的“绝对矛盾”。综上所述,学界对于马克思的分工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以及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等问题都展开了论述,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因而也就有了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五)关于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发展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分工思想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这一理论对于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性上,也体现在唯物史观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性上。学者高度重视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性,如张一兵(1998)认为,马克思从对分工的研究中导引出一条资本主义批判的思路,还有学者,如郝振省(1998)对这种地位进行了具体的论证。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的作用鲜有人提及。事实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不仅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唯物史观创立以后的丰富!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不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的作用问题,就无法完整地呈现这一理论对于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综述人签字: 年 月 日综合评价(对文献阅读数量、分析问题能力、综述报告提出具体建议)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三、课题论证(硕士不少于3000字,博士不少于6000字)拟定学位论文题目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第一章 绪论一 选题的依据(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二)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 国外研究现状(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二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思想渊源及发展脉络一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一) 古希腊分工思想的萌芽(二)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理论(三)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分工学说(四)德国古典哲学对“分工”概念的界定二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发展脉络(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分工的哲学阐释(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分工”唯物史观内涵的挖掘(三)雇佣劳动与资本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分工思想(四)资本论对“分工”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三 本章小结第三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理论特征一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科学内涵(一)分工的涵义(二) 分工产生的根源(三)分工的发展进程(四) 分工的未来前景二 分工的三个影响要素(一)生产力的提高(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三)人的发展三 分工与异化劳动的内在关联(一)分工是异化劳动的根源(二)异化劳动的发展对分工的强化四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特征(一) 从生产劳动出发考察分工(二) 辩证看待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三) 揭示“消灭分工”的现实基础五 本章小结第四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价值一 分工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分工对我国生产力发展促进作用(二)分工产生的负面作用(三)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二 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人的发展(一)分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二)分工对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三) 马克思分工思想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规定三 马克思分工思想与全球化(一) 全球化进程中分工存在的问题(二) 马克思分工思想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四 本章小结第五章 总结一 基本观点二 创新点和不足点三 展望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学术价值、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分工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人是如何生存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历史是如何向前推动的,这些根本问题都与分工密切相关。所以说,探索分工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分工思想散落于马克思编写的许多著作中,但是通过我们的归纳可以发现,马克思分工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创设的唯物史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钥匙。如今,人类处于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分工协作之中,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一方面,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国域、地域的限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全球化从某一程度而言,它是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其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由此产生一系列困境。用马克思分工思想来分析全球化的实质内涵以及利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对马克思分工思想进行详细论述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所以,无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国目前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对马克思分工思想进行更全面和深刻的研究。(二)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了解马克思分工思想,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思想的其他重要内容,如国家、阶级、私有制等。所以,分工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分工思想是以分工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找到了一条消灭旧式分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的道路。在当代,如何重新认识马克思分工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如何在现阶段促进人的发展,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指导意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与以往分工思想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不够深入,从而未能凸显马克思分工思想实现的变革性;第二,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缺乏完整的把握,不能深刻揭示这一理论在创立过程各个阶段中的动态发展,不能呈现完整的马克思的分工思想;第三,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基本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以至在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上陷入分歧;第四,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在唯物史观的丰富、发展中的地位的研究还异常缺乏,也就无法完整地呈现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对于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第五,对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意义缺乏研究,只有充分吸收这些研究成果并努力克服其中的不足,我们才有可能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做出更深入的研究,这正是本文以“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二、研究方案1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重点、难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依据、国内外现状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发展脉络。第一节是介绍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渊源,分成四个阶段:古希腊分工思想的萌芽:以柏拉图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分工理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分学说: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德国古典哲学对“分工”概念的界定: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第二节阐述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发展脉络,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分工的哲学阐释、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分工”唯物史观内涵的挖掘、雇佣劳动与资本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分工思想、资本论对“分工”的政治经济学解读。第三章介绍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哲学内容。第一节介绍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二节分工的三个因素;第三节分析了分工与异化之间的内在关联;第四节强调了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理论特征。第四章阐述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价值。第一节介绍分工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二节给出了马克思分工思想与人的发展的建议;第三节介绍马克思分工思想与全球化之间的启示。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第三章和第四章。2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现状分析,揭示出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系统化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内涵和理论的价值分析,突出探讨了马克思分工思想对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和价值。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 研究方法坚持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研读马克思不同时期重要著作,特别是包含分工思想的著作,从而达到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深入、系统的理解。研读古希腊思想家和古典经济学家有关分工思想的著作,全面了解马克思对分工理解的思想渊源。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的研究应是放置于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之中的,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中。比较分析法。研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现代社会批判的相关著作,对马克思的分工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也要与现代具有代表性的分工思想进行比较。(2)研究技术路线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分工思想的思想渊源及发展脉络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理论特征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当代价值总结4论文撰写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阶段:2012年12月,选定题目第二阶段:2013年1月5月,收集相关资料第三阶段:2013年5月,完成开题报告第四阶段:2013年6月10月,完成初稿第五阶段:2013年10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项目1 探索数据表格构建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泰山版2019第3册-泰山版2019
- 2025聘请副校长合同
- 2025猪肉交易合同模板
- 2025年上海市企业劳动合同范本
- 《2025企业雇佣合同范本》
- 包头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第3课时说课稿 牛津译林版
- 电池厂职业健康防护管理规定
- 2025新进员工劳动合同模板
- 东营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河南豫信电科所属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GB/T 45345-2025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工程用直流磁控溅射银镀层镀层附着力的测量
- 无人机教员聘用协议书
-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 脑科生理病理图谱解读
-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笔试考题
- (行业)常用表面处理工艺详解(行业讲座教学培训课件)
- 《STEMI再灌注治疗策略》课件
- 配电网安健环设施标准
- 2025年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家校合作下的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