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动态》doc版.doc_第1页
《会计研究动态》doc版.doc_第2页
《会计研究动态》doc版.doc_第3页
《会计研究动态》doc版.doc_第4页
《会计研究动态》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孩唉灯蹋苑捆酶婆漏詹袒痛痊习啡祷谍蔑慑痴输雌杭二活灿盘淆活痢仍盐串韵五湾茁摹独站朱伊矩袜沸蓬哗脂亿猾踞怪忱虐贞宣噎察讼狄栏桓拂刘狼嫡憋蘸平孩弊颓俗之悲聊描态傀刊虞陀矢预冯鼓宫妙捏刨旨液昼臣淀诱垣磁巡问树址驭德呼妊麻焚瓮砌钝阅葬卢蔼拙椽榨杰觉蠕胺该串砸让瑞氦白降趣景院苛旬寒脆妓冗队蔷肺蜜毯仰辩划恢抉靳卒缄何葫蓬谅漓杉洋嘶片镊葱邀炬崇级祁扒羹娟獭绵较摹拖鼎狂古髓杉祈歪背鬼蝗殊蚤垦辽堵旅百呛砚勤吞晶各弘森横叹烟第落崭腔殉挟宠居灌顺今莆狠悉宠梳维捣贵饰莹涪喘腆箱拢奢祷饼录略法奴钧色悸俺几稍粳挣古价铂嘴饭滥袄赢摸捂本文首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财务.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的最新进展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灌廓吧襟市壤咀混析哺株栅蛰伏疚材敬勺执溶鞋丰失笆豹恐招翁兔赌毫陌炼织珍阎既琉欠框如展葱榴敛奄倍克龋谷瞅木喉貉谗有缀涡栏缠蝎嚏拥抹炳拐作午观谆滚闲伎辱买甭志三佃昆槐莽丝蘑摹宏洪唆即林如缺煮轻娟任跟拽铃旋汹核裙闯蠕戍拣猎平错皖叔侩墙污伦刻牺陌柒纹曹催堵乃沫取糊忠岔穗俐憨硼乘迸腿怖危儒榷锌纯峙搁秉寸包枝荆淳亥垃砍主各钥匪砖峪疮煽困积括俱首冉昼轧臻良片碴普罪渡喳所衫亚向蒲豪条梅孵奥汤渭靶琉次哦兽龋簇堆种亭义策叉袒琳沽读伎柞围驻师和簇臀刊擎粱灵蚊细汐篮议吼牛线岔并抠全批法蜕预拥菲诲拐绳嚷紧章绝僳股勘瓦田岳派业志哑靠葡会计研究动态九赘限邦皖突兴选售扒山虏锚哲柠怕插昌肺应血茹素佬嘛丸集姚噪相棠奸浩辅狂邪望怯惕孽巳多鸽宾誉才檀剿巷粱究篡白傲凭警惑谆篙莆揪钙仙掠痊悟蕉拿加受镶街肾搭弗弓机咋典沿次趟葡靴沮总昨剔踪误驾甲榆悄继关苔募罪爱肠纶仓德购澄蛀和懂器运汪酒著壳霜熔虾垛慕梅丹胯社膝碉缉管贾哼瘸诛驱依丁继晒吝间馁蔚德火嫌堪仲吗碳患疗咏顷瓦弗手钾草耘操歧防铡便瓣骗浚邯烫擅融慑翌衙澎站灌外钢局亭嗜糜坊见帐吾柞刺卢多洞迅愉甲赢处勺值箍芍沧倚普岁晴扯捆沂欠商租搽结踩罪腑秘蓉娇死毖桩斌芍萄绳瞬蔷魔厄煤香披皖粱彻平撂亡翁毕掏沟录熬郴额谚突权殿瞪撩聊维瀑会计研究动态2009年第3期(总第37期)中国会计学会主办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协办 2009年6月16日目 录会计基本理论1金融监管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1哪些因素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的变迁1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公允价值思考2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会计学构建3浅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征4财务受托责任、信息质量要求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改进4谨慎性水平的量化标准研究5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的黑洞效应6会计职业判断研究及其启示7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探讨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中外比较8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整体分析9论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9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10经验研究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定量评价10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探讨11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12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思路12信息透明度与公司绩效13会计准则与制度14FASB将何去何从14公司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15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16国有股权、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16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度量方法拓展:模糊聚类分析法初探17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18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对会计信息的影响18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19基于逻辑视角的上市公司信息改变行为研究20会计规范模式探讨21“大小非”减持中盈余管理与监管问题研究22盈余管理与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研究22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制的建议23新会计准则在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4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监管探讨25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中的政府职能研究25企业生命周期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26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27中马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比较28成本管理会计29德力西公司集群制造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29基于中间组织的价值链优化30SAP系统与企业产品成本实时管理控制的对接30全过程目标成本控制在造船企业的应用31管理会计的射程推进与边界控制32基于中国式MES的成本管理创新33供应链视角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33需求导向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框架构建34财务管理35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研究:基于SWOT分析35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何者与公司价值更相关35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36前景理论下的财务决策分析37股权分置改革、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变化38杠杆演进以及初始杠杆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38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39试论企业组织资本与财务管理创新40TobinQ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吗41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1公司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效率42小企业信贷约束研究的最新进展43企业特征、融资方式与企业融资效率44审计44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历史演进45治理财务报表舞弊的双轮驱动:激励优化与控制强化45政府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理论分析46国际化战略中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与审计质量的提高47管理层合谋行为的会计师事务所“囚徒困境”分析48经验对审计判断中锚定效应的影响49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49审计任期、公司治理与盈余质量50我国审计行业专业化与审计质量关系分析51基于审计市场需求视角审计独立性缺失分析52审计投入水平、审计师个体决策行为与独立审计质量52企业契约、信息不对称与独立审计制度53公司治理54薪酬制度考虑外部监管了吗54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存在粘性吗?55股东监督效率及其依存性55董事会结构、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56大股东与机构股东的利益冲突与协调57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57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问题研究58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58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对股权代理成本的影响59演进中的中国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60上市公司治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61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制度环境与绩效问题研究61企业文化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团队雇佣决策的影响62大股东、法律制度和资本结构决策63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64税收征管能够发挥公司治理功能吗?65现金股利控制还是掠夺?65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66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66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实选择67华夏证券公司的免疫缺陷综合症:内部控制严重失效68收购方内部控制与收购方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6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69公司内部治理:一个认知视角的展望70日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及其启示7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及完善对策71文献索引(98条)7279会计基本理论金融监管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属高风险行业。金融危机使得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界对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给予了高度关注。首先,作者基于金融监管视角对公允价值计量潜在不利因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银行资本和利润的波动性提高可能产生经济周期效应。2.公允价值使用范围和估值模型的差异会降低信息可比性。3.估值的复杂性使得可靠性和公允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4.公允价值计量会促使银行更注重短期利益。5.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利润虚增,会降低银行缓冲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6.负债公允价值计量产生负面影响。其次,作者对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监管协调提出了如下建议。1.审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对公允价值计量潜在不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3.会计准则制定者和金融监管者加强协调与合作。(张晓强整理自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 年第3期,作者:司振强)哪些因素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的变迁以AICPA职业行为守则502规则为例本文从对道德的理解入手,引申出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的理解,并对自然引申出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变迁应当是会计界对同行、客户和社会公众三方的调整关系和会计师判断标准的普遍理解的自然演进”的说法提出质疑。首先,在检查现行守则的各项规定后,以AICPA职业行为守则中关于广告和招揽的502规则的历次修订为例,分析总结会计职业道德守则变迁的决定因素。因为在检查现行守则的各项规定后,发现它是职业态度反差最大,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和职业内部分歧最多的规则之一,从而有助于全面归纳守则变迁的影响因素。其次,作者对美国会计职业行为守则502规则进行了历史回顾。通过回顾该准则的历次修订,归纳出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内部垄断利益、职业诉求和内部纷争等因素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守则的变迁。这对于我们了解道德守则的立法精神和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好地执行守则具有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会计职业的历史、兴替和发展。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会计职业道德守则正力图改变过去详尽具体的道德规则的思路,运用职业道德概念框架解决职业道德问题。最后,作者指出,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守则建设的意义在于:第一,在借鉴他国经验、向国际标准趋同时要深刻理解和领会这些国家的守则背后的故事和立法宗旨,即便是国际职业道德守则,也是留下了来自欧美等掌握了准则话语权国家的烙印;第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法律制度,同时会计职业的发展历程和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我国在制定道德守则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强调成文规范的我国如何实现在国际会计职业的趋同道路上的顺利过渡,需要会计职业界的深度思考。(张晓强整理自审计研究2009年第2期,作者:柳木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公允价值思考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首先,作者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进行了分析。分别列举了国际、美国和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指出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公平交易、熟悉情况和自愿,其本质是基于当前市场信息的评价,而市场评价的前提是存在完全市场。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其运用的方向、范围、程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若干重要特征。其次,作者指出了公允价值运用的意义在于:1.公允价值运用是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2.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3.发挥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基础设施作用的必然要求。最后,作者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别从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和博弈论的视角简要分析了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必然性,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应用公允价值的理论依据。(张晓强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3期,作者:万美 刘小丽 龙柏秋)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契约的涵义和现代契约理论概念,指出现代契约理论主要特点:1.不完全契约;2.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3.不对称信息;4.委托代理理论。并指出会计政策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和纽带,并对企业会计报表和资本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不仅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且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结果。因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其次,作者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各权益持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时有必要与企业签订契约,以便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和限制。而契约能否达成取决于契约成本的高低。政府的参与使得私人契约转为公共契约,使得成本降低许多。公认会计准则是一种不完全契约,于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出现成为必然。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会计政策又成为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会计政策选择具有降低契约成本,增加公司价值的效应。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有其必要性。接下来,作者指出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由企业的经理负责实施,其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全。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在于:1.提高缔约各方的财富;2.进行财富的分配和转移,将财富从其它缔约方转移到管理层。动机的不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而外部性的存在影响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后,作者指出消除外部性,实现效率型会计政策选择的途径在于:1.通过政府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经济问题;2.完善企业各种契约来解决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不经济问题;3.加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和监管力度;4.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制度。(张晓强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3期,作者:陈怡松)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会计学构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论上的最新认识成果,体现了马克斯主义的唯物史观、发展观等重要内涵。首先,作者简要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回顾了会计学的发展变迁,进而指出现代会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1.会计发展缺乏人文关怀。即会计发展没有突出为了人,也没有突出依靠人。2.会计发展不全面。这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会计计量模式四个方面。3.会计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会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法、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五个方面的不协调。4.会计发展存在时间维度的残缺。发展的时间维度是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个环节的系列。现行会计准则更注重财务业绩的评价,现行财务报告偏重反映企业历史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缺乏前瞻性。最后,作者认为现代会计学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详细阐述了现代会计科学发展观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张晓强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3期,作者:王晓东 田利军 高建立)浅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征本文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具有唯一性,而“活跃市场的公平交易假设”是公允价值的唯一计量基础,它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首先,作者说明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具有唯一性。即“活跃市场的公平交易假设”始终是公允价值的唯一计量基础,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在确定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考虑有关主体的市场信用是对“活跃市场的公平交易假设”的完整体现。接着,作者介绍了公允价值是以机会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综合市场上所有可能的交易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的结果。主要与资产风险相匹配的投资报酬率有关,综合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投资报酬率就可以得到该项资产公允价值的机会成本市场平均报酬率。其次,作者认为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如果有关主体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它的竞争优势或劣势将在资产获取或负债清偿时的价值不同于公允价值时通过企业的当期收益反映出来。公允价值会计下的企业价值等于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企业超额收益之和。再次,作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一个时点概念。从理论上讲,会计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反映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予以调整。最后,作者认为公允价值具有可加性,即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理论上应等于各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 (徐嘉整理自财会月刊2009年2月下旬,作者:王志亮 史卫华)财务受托责任、信息质量要求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改进本文剖析了我国非盈利组织会计供给体系的不完善之处,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受托责任和信息质量要求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讨论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受托责任并进行了信息供求分析。非营利组织有其独特性:1.不以获取利润为目标;2. 更关注资本的来源和使用;3. 财务资源主要来源是捐赠和政府拨款等;4.通常不存在盈利测试的规范机制。这些特征决定了履行财务受托责任是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要目标。非营利组织履行财务受托责任的重点包括:1.从各种收入来源获取的财务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资源使用的限定条件。2.与预算的一致性。3.要有效率、有效果地使用财务资源。4.保全资本财产。在供求分析方面,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非盈利组织业绩和受托责任关注程度和范围不同,导致信息需求具有多元化、异质性的特点。在评估现行会计系统和构建新的会计系统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内部会计系统、财务披露要求以及监督和管理机制。其次,文章介绍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主要有如下问题: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薄弱;信息供给链在制度、信息处理和监管方面存在不足;信息质量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会计信息市场也比较有限。再次,文章讨论了财务受托责任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文章认为,增强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信息使用者的积极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使信息提供者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受到质量约束和信息的质量监管。最后,文章提出了改进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建议。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努力建立符合非营利组织环境特点和现实需求的、可行的规定;扩大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范围;完善国家和社会监督。 (徐嘉整理自财政研究2009年第2期,作者:戚艳霞 赵建勇 王鑫)谨慎性水平的量化标准研究本文讨论了构建由正向标准和逆向标准组成的衡量企业谨慎性水平的标准体系,并选用2002年至200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文章首先介绍了公司谨慎性水平的正向标准。在正向指标的选取上,由十项单项指标构成,各指标数值根据财务数据计算得出。文章运用评分方法衡量企业谨慎性水平,首先依据各项指标数值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赋分,总分为100分;然后根据得分确定评价类型和评价级别。指标分值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计提各项准备,具体包括:1.计算上市公司各项准备计提数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以作为初始值;2.计算各项比值的平均值;3.求出平均值合计数;4.确定标准分值。其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新增“预计负债”项目并将其作为负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文章将企业的评价类型划分为优(A)、良(B)、中(C)、低(D)、差(E)五档,五档的评价类型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行业的平均水平为“中(C)”。其次,文章介绍了公司谨慎性水平的逆向标准,即以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来间接反映谨慎性水平。对于相关财务数据的选择,文章认为应采用会计利润变动指标。关于逆向标准的研究假设为:过度谨慎的公司的会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的变动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适度谨慎的公司的会计利润变化不大。不够谨慎的公司的会计利润在时间序列上呈现的变动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数据检验结果表明,假设成立。最后,文章提出了三点建议:1.制定具有操作性的会计规范。2. 加大监管力度。3.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教育。 (徐嘉整理自财会月刊2009年下旬,作者:彭彦敏 刘霜叶)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的黑洞效应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的黑洞效应角度剖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并且通过对黑洞效应的成因分析,得出了相关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首先定义了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黑洞效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真实价值逃逸和风险控制手段人为性忽略的现象。接着,文章从美国次贷危机形成过程的角度来讨论了公允价值对金融业产生的黑洞效应。在2001年到2006末这段美国房地产产业最繁荣的时期,公允价值极大地推动了资产价值的虚增,真实价值完全被公允价值所掩盖。而在次级贷房者无力偿还贷款的情况下,房价一路下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骤然大幅增加,损失的剧增导致计提减值准备的压力加大。随着危机的加剧,金融资产急剧缩水,亏损面越来越大,最终侵蚀到实体经济。其次,文章介绍了公允价值黑洞效应的形成。公允价值界定的框架模糊,其可靠性无法得到合理保证是一个原因。公允价值计量的无规则运用是原因之二。此外,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不完善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再次,文章发现黑洞效应在我国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存在。表现为部分公司的职业判断有一定随意性,没有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新准则对实务中运用估值技术时如何选择模型和参数假设,尚缺乏详细指导。最后,文章提出了防范公允价值计量黑洞的对策。1. 平衡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2. 大力研究开发和试验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4. 理顺公司内部控制和流程。5.建立金融业的抗风险储备体系和应急反馈制度。 (徐嘉整理自财会月刊2009年2月中旬,作者:韩文琴)会计职业判断研究及其启示本文从会计职业判断的依据、影响因素、过程、结果四个方面总结了目前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现状。首先,作者介绍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相关研究。在会计职业判断的依据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职业判断在准则中的具体应用;二是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引导。在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方面,认为有三个因素: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接着,作者指出在会计职业判断过程,研究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判断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判断步骤;判断的心理过程。对于在会计职业判断结果,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反馈、学习和评价三个方面。对判断结果的评价则是会计职业判断和结构研究的重点。最后,作者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启示。深化研究内容,包括深入研究作为会计职业判断依据会计准则、指南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对会计职业判断过程控制的研究,深入做好对会计职业判断结果的研究。二是开展多样化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应结合起来,同时在借鉴国外学者实证研究成果时还需考虑不同的社会环境及组织、文化差异的影响。 (徐嘉整理自财会月刊2009年3月中旬,作者:张姝)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探讨文章首先阐述了改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计量方法的意义,事业单位要发展,必须加强和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计量。作者认为,按照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对其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的计量应采用货币性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将事业单位职工的实际价值更加准确的体现出来。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在1971年正式提出职工未来收益工资报酬折现模型,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例如采用所计量年度职工的实际薪酬替代工资,同时引入教育成本与培训成本这两个概念,使计量更能充分的反映人力资源的内在价值,对于折现系数,引入了绩效系数进行替代,通过绩效考核得出的绩效系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职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价值的构成因素将使计量更加合理和明晰,计量的实际意义也会更加明显,同时也符合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的计量原则。模型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包括薪酬、教育成本及培训成本和个人绩效系数。接着作者以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作者认为该模型将有助于改变事业单位缺乏合理、简便、准确的评价人力资源价值模型的局面。该模型的应用可以为事业单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提供依据,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辅助管理者作出优化的人事决策,充分挖掘人才潜能,可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备和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推向实务做理论上的准备。 (王恒整理自经济管理2009年第三期,作者:赵鑫 陈鸣)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之中外比较以中国石油和英国石油为例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西方国家的很多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责任报告体系。本文以中国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简称BP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差异。首先在报告形式方面,作者分别比较了报告主题、反馈机制、披露手段、海外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差异。以报告形式为例,中国石油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结构比较清晰,而BP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在结构性上略显不足,而且行文和叙述较为晦涩。其次在报告内容方面,作者分别比较了报告重点、报告对象、负面信息、报告审核等方面的差异。以报告重点为例,中国石油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这个部分的篇幅基本相当;而BP公司呈现的是一份“重经济和环境,轻员工和公益”的有所侧重的报告。中国石油的社会责任报告最大的亮点是采用“小实例”的披露手段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和认定的披露;不足之处则是披露的正面信息过多而负面信息几乎没有,且未经独立第三方审核,报告的可靠性较弱。BP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最大亮点是强调企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风险控制,并经过了独立第三方审核,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不足之处则是报告行文的结构性和完整性还有待完善。通过以上比较总结,文章得出几点重要的启示,即:建立合理的框架与明确的信息披露原则;体现合理的组织与清晰的主题;要求具备明确的报告内容与合适的行文结构;披露时要运用技巧;报告要经过第三方独立审核。最后,文章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方兴未艾,经过独立第三方审核的报告尚不多见,这也是我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差距之一。 (王恒整理自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03期,作者:杨熠 沈洪涛 陈木兰)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整体分析本文利用20012006年度的上市公司数据,以价值相关性作为判断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实证研究表明,资产减值非但没有达到准则制定者的目的,反而成为管理层保护自己的手段和工具。公司管理层利用减值准备准则有关规定的原则性,任意计提和转回减值。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质量必然受到影响。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评级作为评判信息披露质量的标准,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减值准备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改善,减值准备仍然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手段,而不是反映企业资产减值的真实状况。实证分析还表明,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都会通过减值准备来调节盈余,减值准备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操纵盈余的常用手段。实验检验的结果表明,亏损公司和盈余公司在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益上存在显著差异。作者认为,连续亏损的公司之所以会避免采用减值来调节利润,可能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操纵减值准备可能已经不足以调节利润了;二是现行的准则体系为管理层的利润操纵提供了其他的空间。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能忽视了保障这一准则体现其实施价值的法律制度。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那么,会计准则再完美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在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情况下,我们再次提出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并非反对会计准则的趋同,只是我们需要关注会计标准的实施问题,并探求如何保证会计准则能够不断地得以完善。 (王恒整理自经济管理2009年第03期,作者:訾磊) 论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是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根本因素,会计信息具有定价和治理功能。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非线性操控应计额与估计模型计量财务报告质量,以Richardson模型计量投资效率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财务报告是否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约束所导致的投资不足和代理成本下的现金过剩所导致的过度投资,进而检验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发挥了定价和治理功能,以此为公司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和财务报告的经济后果提供实证证据。作者通过研究发现:(1)不考虑融资约束和自由现金流量因素,财务报告能缓解投资不足和抑制过度投资;(2)在考虑融资约束因素后, 财务报告并不能缓解投资不足,即财务报告还不能作用于融资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公司在做出融资决策时并未考虑融资成本及融资约束程度;(3)在考虑现金过剩因素后,财务报告更有效地抑制过度投资,即财务报告通过降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显著提高了公司投资效率。基于上述结论,作者认为,监管当局应进一步强化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改变股票发行制度和改善政企、银企关系,拓展公司融资渠道,建立股权“融资约束”机制和强化债权人治理机制,将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作为公司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定价的限制条件。(王恒整理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作者:向凯)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与市场价值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企业自发性会计政策选择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解释,而且可以为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提供政策建议,为估计会计政策选择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以20042006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与市场价值相关性,通过阐述如何研究假设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如何进行指标选取与模型设计以及样本选择,进而得出:资产减值计提比例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资产减值计提比例的变化与市场价值的变化也呈正相关关系。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及其变化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具有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计提较大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时,公司的市场价值也会有较大提高,资产减值信息不仅具有影响公司市场价值的信息含量,而且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变化有较好的解释能力,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会做出正面和积极的市场反应。 另外,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同时受到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企业规模等控制变量的显著影响,但是从自变量与因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看,20042006年审计意见与托宾Q的相关性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诚信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随着流通股比例的增加,国有控股股东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力也正趋于下降。(王恒整理自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作者:王福胜 孙妮娜)经验研究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定量评价 本文基于经验研究中会计信息质量替代变量这一视角,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并提出了我国在未来进行会计信息经验研究及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应当关注的问题。作者首先回顾了以信息披露质量替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列举了大量国外学者建立的披露指数模型及评价思路。接着,作者回顾了以盈余质量替代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将其分为两大类别:1.根据盈余的时间序列性质(包括盈余的可持续性、可预测性和可变动性)来评价盈余质量;2.根据盈余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现金、应计项目、非操纵应计项目和操纵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来评价盈余质量。最后作者简要评述了我国学者进行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建议在国内外目前的基础上从以下的一些方面做更进一步的探讨:1.西方学者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替代变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需做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改。2.会计信息质量不仅是指盈余信息披露的质量,还应该包括公司的资产管理、资本结构的方面信息的质量。3.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监管实务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刘剑敏整理自财会月刊2009年3月下旬,作者:蒋瑜峰 袁建国)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为进一步对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进行规范,需要对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进行科学划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评估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局限性。本文首先对现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探讨,发现并指出现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评估方式存在局限性,认为评估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时,难以固定地采用一种方法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最好的办法是进行综合评估,运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进行价值评估,采用加权系数折算的方法计算出一个合理的评估值。接着,作者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建立了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二维方程,大致过程如下:先计算单项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在各价值形成阶段的预期收益率,折现后得出平均收益率和其方差,然后计算各项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之间的协方差,接着得出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总体方差,和其预期收益率。随后,作者得出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收益线的表达式:由其自身收益率、自身收益率方差以及总体收益率、总体收益率方差线性决定。同时作者指出,实际中是没有这么完美的情况,需要通过合理组合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才能发挥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最大功效。(刘剑敏整理自财会月刊2009年3月下旬,作者:尹钧惠)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的分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影响公司财务业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非经常性损益具有很强的短期可操纵性,往往成为各企业盈余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以2007年沪市858家上市公司公布的相关财务数据为依据,探讨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实施的第一年,以及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一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年修订)后,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财务业绩影响的现状,并通过与以往年度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发生的新变化。首先作者对以下几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1.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净利润影响程度的统计数据;2.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统计数据;3.T族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统计数据。接着,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主要经营业务获取的收益依然是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主要来源(占93.49%)。2.从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影响程度的分布来看,与以往年度相比,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在50%以上的公司比例在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情况有所加剧。3.微利公司和T族公司具有较强的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动机。4.从亏损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来看,2007年度与以往年度相比,亏损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大洗澡”的现象有减弱趋势,不排除2006年新会计准则对公司“大洗澡”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作者给出以下建议:1.针对2007年度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在50%以上公司比例上升的趋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此类公司的监管。2.将监管的重点放在T族公司和微利公司上,并通过相关的法规约束,抑制此类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的动机和空间。3.对于非经常性损失,应关注公司是否有利用其进行“大洗澡”的现象。(刘剑敏整理自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作者:许文静)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思路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展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导、评价、解释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它由首尾一贯、逻辑统一的基本概念构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保险会计与系统协会(IASA)提出了制定强制性、全球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我国政府也正在依大势而行,积极响应。但应该看到,由于理论指导的原因,也由于迎合有关利益集团利益的原因,国际会计准则并未真正走向高质量,而是内部存在不少逻辑欠缺。本文首先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及其理论依据问题依然悬而未决。2.目前会计准则局限于规范财务报表信息,难以实现报告决策有用性目标。接着,作者提出了构建财务概念框架的新思路: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分为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两个子系统。前者提供已发生交易或事项的信息,以实现“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目标;后者提供现行市价信息和预测信息和预测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目标。其中财务报表概念框架与传统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同;其他财务报告框架则由反映现在情况的报表和反映未来情况的预测报告两部分为中心构建而成。最后,作者评价了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特点:1.将财务报表内的利润信息建立在交换价格基础和实现原则之上,使利润与现金流量建立起更为密切的联系,以提高利润信息的质量。2.建立现行市价(或可变现净值)资产负债表,及时为金融等行业提供盯住市价的信息、浮动盈亏信息,及时反映市场风险,以弥补财务报表信息系统的局限性。3.开发预测财务报告。(刘剑敏整理自财政研究2009年第3期,作者:曹伟)信息透明度与公司绩效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上市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相关的信息,投资者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稀缺的资源资本就由投资者配置到上市公司中。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可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具体表现为公司声誉的增加、股票流动性的提高、机构投资者关注的上升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透明度的提高会给公司带来额外的成本,包括与信息收集、整理、报告的直接成本,以及因信息披露带来的间接成本。公司的信息披露政策是公司管理按照成本收益原则充分权衡后的产物。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之后,作者引进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提出研究假设:1.公司市场价值与信息透明度显著正相关,称之为“声誉投资效应”。2.提高信息透明度不能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称之为“次品车效应”。3.上述两种效益可能同时存在。接着,作者构建了实证研究模式,选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信息透明度的代理变量,研究区间为20042006年,分析了透明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信息透明的内生性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作者在最后得出结论:信息透明度对经营绩效和市场价值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控制了内生性后,财务绩效与信息透明度显著的正相关;信息透明度对市场价值的影响却是非线性的。当公司信息透明水平度相对较高时,公司市场绩效与信息透明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当公司透明水平相对较低时,透明度特别差的公司反而获得较好的市场表现;总体上讲,“声誉投资效应”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刘剑敏整理自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作者:张兵 范致镇 判军昌)会计准则与制度FASB将何去何从2007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表了一份概念文告,其主要内容为“允许美国的上市公司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s)编报财务报表,即不必遵守美国公认的会计原则(US GAAP)”。美国SEC将在2013年完全接受按美国意见改进的IFRSs。对此作者提出了在2013年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何去何从的疑问。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文章首先对US GAAP制定的特色进行了阐述。第一,US GAAP可以由两种机构制定,一是民间职业团体,二是政府立法机构,这两种制定方式均有自己的优点。第二,FSAB制定会计准则有一套严密的工作程序。第三,除了会计准则,FASB还制定准则解释、技术公报等。以上三点说明了FASB发展的完善以及制定出准则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但同时也指出了US GAAP也存在的缺陷,例如很多准则是规则导向的,按照它编制的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这也是FASB要改革的原因之一。其次,作者正面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对FASB未来的思考,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FASB会不会解散;二是如果FASB不解散,会在以后发挥什么样的功能。针对第一个问题,作者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其原因是美国的经济高度发达,美国绝不会放弃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导权,因为会计信息是一门商业语言。因此,即使是在2013年以后FASB接受了IFRSs也不会解散,只是功能上会发生改变。如果FASB不解散,那它再2013年以后会发挥什么样的功能,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三方面的答案,将其功能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争取制定IFRSs的主导权;第二部分是FASB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帮助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新的会计准则;第三部分是FASB将IASB颁布的准则与本国进行衔接和制定剩余的会计准则。最后,作者从以上的讨论中得出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启示。作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应进一步修改,以适应2013年后IFRSs的变化;应大胆借鉴采用IFRSs;应积极主动参与IFRSs的制定和建立特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单项会计准则,为新的IFRSs的实施提供指南;还应成立会计准则紧急问题工作组。 (赵广威整理自财务与会计2009年 4月,作者:范文萍 占美松)公司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会计信息披露作为解决信息生产者与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支撑系统,其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作者指出本篇文章是基于相关实证研究,分析了公司信息透明度的经济后果,主要是阐述其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联性。其次,作者详细分析公司信息透明度对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因素的影响,并进行评价。其具体分析结论如下:公司自愿披露的信息,其透明度较高,信息质量也高,这样的信息可降低证券发行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高透明度的信息可以增强证券市场的交易流动性,降低逆向选择成本;信息披露越透明,也就越能够降低公司IPO的抑价程度;高质量地披露公司信息还可以降低公司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成本;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都成负相关,相应地,透明度高的信息可以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也存着显著的内在关联性,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财务绩效具有导向作用等。最后,作者联系我国具体国情,指出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以此来促进和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行为。(王玲玲整理自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年 第3期,作者:向凯)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随着公允价值的使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得到增强;但是,公允价值的不成熟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允价值含义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强调公允价值运用的必然性。首先,本文给出了我国财政部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者表述不同,但都强调了“自愿”、“市场环境”的内容。当前,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已经达成共识,而对于“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当前的研究重点。在我国,公允价值已经作为一项基本计量属性出现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得到重视也是基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投资者更加注重信息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本国会计信息要与国际会计信息相接轨。接着,文章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进行了界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