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加快推进湖北“一主两副”发展问题研究邓有成 董树平 廉剑锋一、一主两副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一)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一主两副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武汉市GDP年均增长14.8%,襄阳增长14.4%,宜昌增长14.6%,分别高于全国11.2%的3.6个、3.2个、3.4个百分点和全省13.9%的0.9个、0.5、 0.7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襄阳增长22.3%,宜昌增长25.5%,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21.9%的 1.1个、0.4个和3.6个百分点。(二)经济实力提升。十一五时期,武汉市GDP在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实现了3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的跨越。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5515.7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34.3%上升到2010年的34.9%;襄阳、宜昌也在2008年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到2010年达到1538.27亿元和1547.3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9.0%和9.2%上升到2010年的9.7%和9.8%。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攀升,在全国城市GDP总量排位中,武汉、襄阳、宜昌由2005年的14位、80位、77位上升到2009年的12位、78位、74位。武汉、襄阳、宜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2005年的138.82亿元、18.4亿元、22.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0.19亿元、51.01亿元、70.24亿元,分别增加了1.8倍、1.7倍、2.1倍。(三)产业结构优化。十一五期间,一主两副努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武汉、襄阳、宜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8:45.4:49.8、20.6:41.7:37.7、14:52.5:33.5调整到2010年的3.1:45.9:50.1、15.3:51.8:32.9、11.4:57.5:31.1,呈现出一产和三产下降,二产提高发展趋势。武汉已形成了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日用轻工、建材等11个优势产业。2010年,11个大工业行业中有6个行业产值过50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1212.28亿元,装备制造874.87亿元,电子信息924.79亿元,钢铁及深加工875.08亿元,食品烟草692.03亿元,能源及环保612.52亿元。襄阳粮食生产实现连续7年增收,2010年,粮食总产量459.4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百亿元产业达到6个;以汽车为主的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宜昌柑橘、高山蔬菜产量居全省第1,采花毛尖、秭归脐橙荣获中国品牌农产品称号;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电力、化工、食品医药、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以上四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总量的85%以上。一主两副结构调整的效应逐步显现,多业并举、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四)辐射力提升。十一五期间,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武汉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0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0年,武汉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0个。2009年,武汉拥有民用航线178条,其中,国际航线22条,国内航线156条。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205万人。公路通车里程12560.81公里,公路客运量14730万人次,货运量21120万吨;武广高铁、武合高铁的开通使武汉在全国较早进入高铁时代。城际铁路、城市轻轨、地铁等现代先进快捷设施开建并部分投入使用。铁路客运量7281.3万人次,货运量10145.6万吨。襄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得批准,使拥有2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开发区的襄阳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宜昌已拥有安琪等6个中国驰名商标,宜化牌尿素等4个中国名牌产品,兴发牌工业六偏磷酸钠等85个湖北名牌产品,喜旺等65个湖北著名商标,宜昌精品名牌数量位于全省乃至中西部中等城市前列。(五)居民收入提高。2010年,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6元,比2005年增加9956元,增长91.8%;农民人均纯收入8295元,比2005年增加3954元,增长91.1%。襄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33元,比2005年增加5188元,增长6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65元,比2005年增加3174元,增长99.5%。宜昌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2元,比2005年增加5571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比2005年增加2872元,增长92.4%。二、与省内外的比较分析(一)一主两副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重及位次2010年,武汉、襄阳、宜昌常住人口居全省的第1、4、6位,完成的主要经济指标大都居全省的前3位,一主两副 GDP占全省的比重为55.4%,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50.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1.2%,比2005年提高0.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54.39%,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占全省的73.4%,比2005年提高5.9个百分点。表1 2005年武汉、襄阳、宜昌主要指标及占全省比重武汉襄阳宜昌完成值占全省比重完成值占全省比重完成值占全省比重常住人口85814.2577.229.6398.786.6(万人)地区生产2261.1734.3592.39605.779.2总值(亿元)人均生产26706相当于全省的247%10261相当于全省的94.9%15247相当于全省的141%总值(元)三次产业4.8:45.420.6:41.814.0:52.4构成:49.8:37.7:33.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38.823718.44.922.536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1618相当于全省的259.9%319相当于全省的51.2%565相当于全省的9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3.9536.1130.684.6277.3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8.6438.1241.218.1226.57.6(亿元)出口总额25.457.11.443.23.27.2(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7.479.60.361.61.054.8(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0850相当于全省的123.5%8145相当于全省的92.7%8711相当于全省的99.1%收入(元)农民人均4341相当于全省的140.1%3191相当于全省的103.0%3108相当于全省的100.3%纯收入(元)表2 2010年武汉、襄阳、宜昌主要指标及占全省比重武汉襄阳宜昌完成值占全省比重完成值占全省比重完成值占全省比重常住人口978.7317.1553.979.7406.84.7.1(万人)地区生产5515.7634.91538.279.71547.329.8总值(亿元)人均生产56356相当于全省的204.1%27768相当于全省的100.6%38033相当于全省的137.7%总值(元)三次产业3.1:15.3:51.8:32.911.4::57.5:31.1构成45.9:5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90.1938.651.014.670.246.9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元)3987相当于全省的225.6%920相当于全省的52.1%1726相当于全省的9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2.9234.7835.327.7949.51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3.237.6571.248.5550.788.2(亿元)出口总额87.5460.65.543.813.029(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3.0456.92.726.71.674.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20806相当于全省的129.6%13333相当于全省的83%14282相当于全省的88.9%收入(元)农民人均8294.81相当于全省的142.2%6365相当于全省的109.1%5980相当于全省的102.5%纯收入(元)从占比和排位来看,一主两副综合经济实力优势比较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比较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从外向度看,襄阳、宜昌规模偏小,空间很大。从城乡收入来看,武汉处于较高水平,襄阳、宜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武汉市与襄阳、宜昌的比较作为省会城市,武汉市的龙头地位不易动摇,无论是从总量规模,还是人均指标,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都不可比拟。2010年武汉市生产总值5515.76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4.9%,而宜昌、襄阳2市合计仅占19.5%,占比差达15.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武汉市占38.6%,2市合计仅占12.0%,占比差达26.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武汉为1941.34亿元,襄阳、宜昌分别是681.37亿元、747.47亿元,两副只占 一主的7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武汉为3752.92亿元,襄阳、宜昌分别是835.32亿元、949.51亿元,两副只占 一主的4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武汉为2523.2亿元,襄阳、宜昌分别是571.24亿元、550.78亿元,两副只占 一主的44.5%,外贸出口武汉为87.54亿美元,襄阳、宜昌分别是5.54亿美元、13.02亿美元,两副只占 一主的21.2%。因此,从一主两副的角度看,武汉市的优势很明显,两副的优势和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势在必然。(三)武汉与副省级城市的比较在15个副省级城市(武汉、大连、青岛、广州、沈阳、南京、杭州、宁波、深圳、成都、济南、长春、哈尔滨、西安、厦门)中武汉户籍人口835.55万人,居第1位;2009年实现GDP4620.18亿元,居第5位,低于广州、深圳、青岛、杭州,是厦门(第15位)的2.8倍。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居第9位,低于深圳、广州、青岛、杭州、宁波、沈阳、南京、大连,相当于深圳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亿元,居第7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居第3位;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居第10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居第10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385元,居第1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居第11位。 2009年副省级城市主要经济指标表武汉青岛广州沈阳南京杭州宁波大连国土面积(平方公里)8494.41106547434.7128816582165969816.2312574建城区面积(平方公里)475272.87895370598374.33258户籍人口(万人)835.55762.92784.17716.5629.77683.38571584.8生产总值(亿元)4620.184890.339112.764359.24230.265098.664214.64417.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5032.189375.3312502.087611.46756.159367.798152.5603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001.12458.92659.8536762668.032291.652004.2327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164.091743.993647.76385.491961.581804.931434.411396.7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14.73448.51767.3765.7337.45404.2608.13422.4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16.07376.99702.58320.2434.51520.79432.840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838522368276101856025504268642736819093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16192491106791299858118221264111190深圳成都济南长春哈尔滨西安厦门国土面积(平方公里)1952.841212181772057153068101111573建城区面积(平方公里)788439336365336348212户籍人口(万人)241.451139.6603.27756.5991.6781.67177生产总值(亿元)8201.234502.63351.42919.23258.12719.11623.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5484.085032.184025.44461.72001.22413.492784.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709.154025.891655.42300.31892.12500.1388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598.681949.951617.91089.41507.91381.12488.62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701.55178.656.5785.536.972.55433.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880.82387.5210.2142.7193.4181.4240.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9244.52186502272216277158871896326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12978055662677662759153可以看出,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经济总量指标居中偏上,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居民收入比较低。(四) 襄阳宜昌与中部同类城市的比较在中部的同类城市中,我们选取了2009年河南省的洛阳、南阳,湖南省的岳阳、株洲,安徽省的芜湖、安庆这6个城市来与襄阳、宜昌进行比较。人口:在这8个同类城市中,按从大到小依次是南阳(1096万人)、洛阳(642.23万人)、安庆(613.89万人)、襄阳(544.61万人)、岳阳(519.56万人)、宜昌(404.55万人)、株洲(373.4万人)、芜湖(230.87万人)。襄阳、宜昌分别居第4和第6位。GDP:洛阳超过2000亿元(2075亿元)、南阳(1780亿元),均高于宜昌,岳阳(1272.15亿元)与宜昌不相上下,株洲也超过千亿元(1022.6亿元),安徽的芜湖、安庆都没过千亿。在8个同类城市中,宜昌GDP居第3位,襄阳居第5位。人均GDP:芜湖(39142元)第1,洛阳(32314元)第2,宜昌居第3位,襄阳排在第6位。工业增加值:洛阳(830亿元)、岳阳(576亿元),宜昌居第3位,襄阳居于第6位(高于株洲、安庆)。固定资产投资:洛阳(1280.5亿元)、南阳(929.52亿元)、芜湖(880.49亿元),宜昌居第4位,襄阳排在第7位,仅高于株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洛阳(687.3亿元)、南阳(676.65亿元)、襄阳(500.56亿元)居第3位,宜昌居第4位。出口:宜昌排在芜湖(8.95亿美元)之后,居第2位,襄阳居第8位。利用外商投资:洛阳(8.95亿美元)、芜湖(6.58亿美元)、株洲(3.6亿美元)、襄阳(2.51亿美元)居第4位,宜昌(1.81亿美元)居第5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洛阳(120.3亿元)、芜湖(69.41亿元)、株洲(66.6亿元)、南阳(56.17亿元),宜昌居第5位,襄阳居第8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株洲(17433元)、芜湖(16747元)、洛阳(15949元)、岳阳(15680元),宜昌居第5位,襄阳居第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芜湖(6738元)、株洲(6502元)、襄阳(5440元)、岳阳(5339元),宜昌居第5位。在三次产业构成中,在8个城市中二产比重洛阳(65.3%)、芜湖(62.7%),宜昌占55.4%居第3位,襄阳排第8位。从以上各种指标的比较中,襄阳、宜昌在中部8个同类城市中, GDP、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利用外资、财政收入总量指标均居中游偏下;人均GDP、城乡收入均指标均居第4-5位。从经济发展看,襄阳、宜昌增长指标均居第2-4位,居中游水平。 表3 2005年襄阳宜昌与中部同类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宜昌襄阳洛阳南阳岳阳株洲芜湖安庆常住人口(万人)404.55544.61642231096.2519.56373.4230615.88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72.331201.012075.001780.041272.151022.6902802.66人均生产总值(元)3147522134323141764524531274743914214359工业增加值(亿元)570.43461.49830486.38576.01426.2464.625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57.83519.931280.5929.52542.87518880.4953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70.41500.56687.29676.65431.5364.4241.51287.9出口总额(亿美元)7.763.296.534.295.14.748.953.8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812.518.951.331.333.66.58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54.9437.02120.2956.1743.5566.669.414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405813409159491349815680174331674713454.1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1865440496149315339650267384245.6表4 2009年襄阳宜昌与中部同类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宜昌襄阳洛阳南阳岳阳株洲芜湖安庆常住人口(万人)398.78577.226421075536.9365.1226.88605.3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05.77592.31111.51050.04634.87525.67400.65429.64人均生产总值(元)15247102611700097951253214497177507103工业增加值(亿元)242.83141.21359.8225.12219.32134.72167.0510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77.3130.68400.9292.03150.12137.29200.6615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26.5241.21340.7339.65215.18181.13120.74145.56出口总额(亿美元)3.21.447.242.352.85.444.621.73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050.362.30.632.071.612.570.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22.5318.46128.8324.524.5627.8319.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711814510175.37831109801123096298396.4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1083191290328943613395839932611三、一主两副加快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006年以来,一主两副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在构建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两个副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还明显偏弱。主要问题表现在:(一)发展不够依然是一主两副主要矛盾。一是发展速度还要加快。与同类城市相比,1990年杭州生产总值189.62亿元,武汉为176.83亿元,少杭州12.79亿元。到2009年武汉为4620.18亿元,比杭州的5098.66亿元少478.66亿元。2009年,广州9112.76亿元, 武汉只有广州的二分之一。而在198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53.44亿元,广州57.55亿元,仅少4.11亿元。同样,芜湖2005年GDP为400.65亿元,2009年达到902亿元,襄阳、宜昌2005年为592.3亿元和605.77亿元,2009年达到1201.01亿元和1271.33亿元,即4年前襄阳和宜昌与芜湖GDP比较为1.48:1和1.51:1,4年后变为1.33:1和1.41:1,差距进一步缩小。二是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入增加。十一五期间,一主两副GDP总量扩张了1.5倍,但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是其主要因素。2005年一主两副投资在GDP增量中的贡献率为50.8%,2009年上升到74.25%。一主两副经济总量的扩张,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粗放经营的状态,其高成本、高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较快扭转。三是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2010年武汉、襄阳、宜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07%、3.32%、4.54%,比全国平均水平10.2%分别低3.13个、6.88个、5.66个百分点。(二)经济总量偏小,辐射能力弱。2009年武汉生产总值为4620.18亿元,与发达市份相比,仅相当于广州、深圳的50.78%和56.3%,相当于杭州的90.6%;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01.1亿元,分别比沈阳、成都少674.9亿元和1024.79亿元。武汉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竞争局面。二是襄阳、宜昌与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相比,实力偏弱。2010年,襄阳、宜昌地区生产总值(GDP)占全省比重提高到9.7%和9.8%,但与省委、省政府15%的要求相差5.3和5.2个百分点,以襄阳、宜昌目前的综合实力、发展优势和带动能力还不能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形成绝对优势,对区域内资源、资金、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聚集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对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偏弱。三是襄阳、宜昌与省会城市武汉相比,难成鼎足之势。襄阳、宜昌经济总量跨上千亿元台阶,进入 千亿元俱乐部,但与武汉相比,辐射和增长极的功能还有较大差距。与周边的十堰、荆门、随州、荆州等市在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真正的襄阳、宜昌大都市区,在鄂豫陕渝和鄂湘川渝毗邻地区尚未形成有效的经济协作,区域性影响力和带动力不强。(三)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开放竞争力弱。2010年武汉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别是21.6%、低于全国49.3%平均水平。两副 外向依存度更低,襄阳、宜昌分别是3.1%、7.5%。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仅占全省的3.8%和9%,只有武汉市的6.3和14.9%。襄樊和宜昌实际利用外资只占全省的6.7%和4.1%,只有武汉市11.8%和7.2%。近年来,对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一主两副成为外商和跨国大财团投资的热点地区,但经济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与省委省政府要求的水平相差甚远。(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核心技术极为缺乏。一主两副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不够,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引进,多属于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关键元器件建立起来的加工组装型企业,拥有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先进制造领域,高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依然很低,其中天籁、东本等车型基本上是进口散件组装。在电子信息领域,光纤光缆产量虽高,但光纤预制棒多为外购,烽火通信与日本藤仓合资的光纤预制棒项目尚处在起步阶段;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能力不高,消费类电子的核心部件大多依赖进口。在生物产业领域,化学药大多为仿制药,自己独立开发的一、二类新药少之又少。四、抢抓发展机遇,推进一主两副跨越式发展目前,一主两副总体上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阶段,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经济总量武汉达5515亿元,襄阳、宜昌也达到1538亿元和1547亿元。按一般经济发展规律,这一阶段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是积蓄能量的释放期和爬坡过坎的发力期。 十二五时期,随着中央将区域发展重心向中部转移,一主两副将迎来最佳的政策机遇。一是中部崛起战略加速。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着力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两纵两横经济带,为一主两副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契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其龙头作用及综合优势将进一步彰显;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将迅速形成。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初见端倪。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带动的发展格局,一批优势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生态产业将迅速成长,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二是产业振兴规划助推。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重点与一主两副产业结构的重心契合,着力点与受力点完美吻合,政策叠加效应最大化,一主两副产业发展正进入加速起飞时期。在国家产业振兴政策的助推下,一主两副新的支柱产业不断形成,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更是筋强骨壮。三是自主创新驱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机遇独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湖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