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doc_第1页
物理教学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doc_第2页
物理教学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doc_第3页
物理教学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doc_第4页
物理教学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理教学应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台山市广海中学 熊先权物理科教学理念: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促使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物理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由于某些原因,根本不敢放手分配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就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本班同学的实际,注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性因素,给学生预留创新的亮点。以本人任教的物理科为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扭转学生一向被动学习的局面转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并让学生真正享受主动创新的经历,这是现阶段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道有趣的课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以教材为根本,围绕教材展开教学设计。有些问题,教材写得简单明了或点到为止,恰恰这些地方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地方,也是给学生留下主动创新的亮点的地方。教师必须把物理学科的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与趣味性融合起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解放”出来,自然就会有创新的亮点出现。一、“解放”学生的眼睛 物理是一门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的学科,发生在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许多都是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的。眼睛所能看到的都是感性材料,它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这些感性材料也是人们认识的第一阶段,一切理性的认识都来源于感性认识。在讲到某些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堂上不必面面俱到,给学生留下一些可以自主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比课堂上的几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来得更有意义得多。而且我们看到的现象也有很多是不“真实”的,这就更需要同学们具有与众不同的“慧眼”,以免让现实“欺骗”了我们的眼睛。例如:光的折射现象中,斜放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看起来折断了?塑料“水池”中石块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学生们在五彩纷呈的世界里被唤醒创新的意识,如再有创新精神的引导,必然会有主动创新的动力。二、“解放”学生的嘴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勤学好问,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个“问”法不仅仅是向我们老师和同学问,还要鼓励学生们向家长问,向群众请教。例如:民间流传着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谚语或俗语,鼓励同学们回家向群众请教这些谚语,回到学校后再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爬得高,跌得重”、 “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等,这些谚语都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和原理,同学们通过和群众的交流再加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对某些问题当然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甚至会有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特别是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在不经意中已经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也许这些知识连使用者本人也没有在意或者不理解。例如,我们生活在海边,老百姓经常会买回一些冰冻的海产品,有经验的人买来冻鱼后,总是用冷水将冻鱼“化”冻。为什么不用热水来将冻鱼“化”冻呢?同学们在主动询问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也会运用到自己懂得的知识去解释,甚至动手实验进行比较,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会在“成就感”的激励下更加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这也是我们学习物理课程的最高境界。三、“解放”学生的手创造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动手实践,可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很多。人类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实践中萌芽。例如高中物理选修1-1教材中有关于“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问题,平时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较多的是利用电脑模拟,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然而这一切都是教师事先做好后提供的。在一次教学前,我鼓励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器材来演示“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的实验。有个学生第二天交上了作业:他在一个条形磁铁四周绑上了几根条形焊锡代替磁感线。当条形磁铁穿过线圈时就出现了“线圈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个演示实验一方面给人非常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个焊锡由于其特殊材料性质,可以比较方便恢复原状,重复使用。当时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对这一实验器材给予了高度评价,比用电脑模拟上课的氛围要好得多。其实原因很简单这是同学们自己的创造,同学们在鼓励与相互鼓励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教材中也有“说一说”“做一做”环节,通过“说一说”“做一做”等教学环节,同学们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四、“解放”学生的大脑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因此,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那么前提是要 “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安排在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让他们在这种悬念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迫使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去思考、去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物理素质。作者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农村中学从事高中物理教学,有些教学经历刻骨铭心。以前在讲“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解释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同时还加入了几个演示实验包括“水流星”视频等,但教学效果不尽于人意,学生似懂非懂。最近一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眼睛、嘴巴、手和大脑都动员起来参与,没想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讲得少了,学生懂得多了;学生“解放”了,老师也“解放”了。以下是关于“向心力”的教学设计(片断):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积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及说明实验与探究1教师指导学生做课本P54“做一做”实验,提出问题:1、你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 如果松手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并把手上的感觉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回答老师的提问。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在学生体验到向心力的基础上教师这时候提出向心力的概念实验与探究2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实验,提出问题:2、向心力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去考虑)总结出结论:1、力总是沿绳子指向手指;2、力总是和瞬时速度的方向互相垂直;3、力的大小好象会发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及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进行思考,同学们不难得出结论实验与探究3教师指导学生继续实验,提出猜想:3、向心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实验作出猜想,一般学生都会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猜想。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探究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改变某些物理量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各小组能得出结论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同学们都能得出结论:向心力的大小会随着小球的质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重点是改变物理量后的实验探究过程)以上教学设计不仅仅解决了知识点的讲解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物理困难生”有极大的帮助,解决了他们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情感交流的问题,面对物理课程,不再有情感障碍。教学不仅仅是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