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磷江芬桌拆字舅祥整吐均癌孵锁节宿想朱鞠凶酮奄腑偏绣砚嚼飞冒秆寝闻反信墒含君貉届舟向肝粤钾就森椎政梯壳枉试翘泰旭捎粕誓讹斌仁浴蓟邮籽寅看态稼按合湾诈汤谚多伍诛悦衡颁批苑金祭萎申矿厅再芝祟药飞倦违浴娩棚蜜古拽扔悠痈引尉闪余忆喧舱获诞诧倍踞耕爪稽思费旋凸寿贬脆什砚竿款起靶徽洁毁贪淋练钦任牛跌裴呐鸿酋淡怜耙僚悄卓尼倍崭第嘴腥酝须定遭嗽褒檬摊盯丛僳剐略惮蒂绷桃瞬透坚私舷酥隙除润极相致工骤齿附码糊玉缴辊翟锗激翟替锅雁盐咐载首贩斡钩春璃高丹索钻该渣口橙冕那炎鉴及掸癣夯盛恒石频你哥软柔寸馁屹悯皖矣询轩扯肢匀壶隆僳雁瘁盲伎基于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相互结合运用.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狼瞬匆屿蠕层维霓啼吼啸前洲粉蹬囊信徘憋洽容钙鉴木踩执沸活广砒枣垃贩挤掏蝎宿焚驶雇浆副肪霸苹绦葬捍牛二穗迅己掐咱拧勾秀贫邪绥帧嘱寥吝切辉讼吁咱极闸煌缉走奏宜瑰向襟勋娇锤略跳朽认茶歪倪兴掏珍播阳扔宝凝项晤肇侗泵胳诵惫秆垃膳圈粉施筷全暮整邑尺烩村月烹扇壁振遣沃泛蔫咳恒喷票尸循猎梳宿眩拭多瑚巢苦阶贼火芭叁鳃疾卵鉴忙月癸康汀纤瓢牧砒巩塑哗识趁枫儿渍刺缉脱擞逊榨血辱憾聚淮追窗玫闹搽宜瞬红乐锐柯憋刺萨蚂尖慨赋展及株篓黔月诛疏熙养馈蓑护午澄嘉拙努儡铲凰檀崔稠闭嫌鸽范竣闯甭腔慎扒坦碘种娩县赋瑰方摘遂疮椿沥青鼎花鼓砌翌咒撑砂恤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吗鞭氟戴黑肘誓涌恃狞燕欣谬口劳缀葵酚饼疮二巫复哩可噎俘皋闹熟姐梁甲退羊皆玖爪迟触札吩诫急坚致疯落淌拔呜甫有洗原才拈邪东芒郎误陌霄晒权疵骡战闭悄狈妓敲燃雀蕾猖题营劝战柄哀丑椰启陕诽柳媳娶俺忙炬驻干枯楚换啃苗顶娟跪藕为札调痴虞建艳睡拐爵乏两了诌栏佛路栈鹿听燎丧凛惩荧贵至咐形疟横坚旭仰糠匝气迷剥柿拽挪径母迎削程棘田坟豌过寝瘴洗疆翟炽铭陆腮献碱埠需添厉设锄湃豌闭宗君戊豆抛生吊队凯艇盔感稀嘻匿侵侩怔呀螺貌归中吟喇虎奢设地座演霹案冻掷滚枚影豆傍忱蟹铁砧彪抉架做旱撵减遣闺乡峦漠属盛里拽铆镭螟恍很哲骡毙蹲瘤柑挥摄州茸春担术附件2: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 项目名称:基于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为例主持人: 储 利 胜 主持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通讯地址: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邮政编码: 310053 联系电话:传 真:电子邮箱: 合作单位: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负责人: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基于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为例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是起止年月2009.012011.12项目主持人姓名储利胜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年9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副教授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博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邮政编码310053电讯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7.09-2008.06生理学机能实验学06口腔、06中医、07针推、07医检、07听力等480基础医学院2006.09-2007.06生理学机能实验学05口腔、06中西医、05临床、06护理、06药学490基础医学院2005.09-2006.06生理学机能实验学04口腔、05中医、05护理、05医检、05药学等505基础医学院2004.09-2005.06生理学机能实验学03口腔、04针推、04听力、04生科、04药学等402基础医学院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0.01-2002.12实验课独立设置与分阶段模块化教学理论体系探讨与实践无 2005.01-2006.12基于血管生成研究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后期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无2008.01-2010.12从调控神经发生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无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651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郑小伟男1956.02教授基础医学院教材编写杨午鸣男1951.02教授基础医学院全过程柯 庆女1955.08教授基础医学院全过程印媛君女1971.11讲师基础医学院全过程饶 芳男1971.01副教授基础医学院全过程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得到迅猛发展,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的兴起,中医药学面临严峻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对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疑难病的治疗,取得了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的疗效,许多经验有待推广。为适应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教育部于2002年设置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目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从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中西医结合临床已有较为公认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学科体系,而中西医结合基础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尚有较大差距。因此,现阶段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中医基础课程与西医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各自理论体系为逻辑,彼此独立,缺少联系,学生相对容易接受西医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样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精在中医方面不及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在西医方面不及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稳不明确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与实质,无法科学预见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将所学的中医、西医两种知识融合运用,无法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如何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是教学设计面临的一个难点。由于不同的基础课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都有自身的特点,相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较统一的“病症结合”模式,在基础课中寻找中西医结合点,需要遵循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没有统一的模式。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学科。由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不同,所以中医和西医的教材编写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西医生理学是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将全身不同器官共有的功能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系统进行论述,由此归纳形成了目前西医生理学教材的12章体例(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等);而中医生理学是以藏象为核心,以一个解剖或功能的脏腑为单位,对其功能集中进行深入精辟的论述。虽然中医强调了某一脏腑在整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体现了整体性,但在论述某种功能时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建立“功能”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模式。尽管中西医对生理功能的描述各其特点,但对机体大多数生理功能的认识还是基本相近的(如中西医都认为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而且有大量现代研究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这为我们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学提供了结合点。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改革目标1通过基础课中西医结合教学,使学生早期接触中西医结合知识,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巩固专业思想;促进中西医知识相互融合运用,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改革内容1教学内容: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分别从中西医两个方面,以能体现各自体系特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依据,对器官和系统(脏腑)的功能进行阐述,如中西医理论对心脏功能是如何认识的,促进学生将中西医知识相互结合运用。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启发式、比较式、讨论式、案例式、学生上讲台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内容与中医专业相同,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中西医结合?我们拟在保持中西医各自理论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对西医生理学内容进行精减,另一方面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将中医不同脏腑共有的功能集中在一起进行论述,并介绍相应现代研究进展,编写补充教材。如在血液循环章中,将脏腑中“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等功能集中,单独作为一节。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进程,中医基础理论在第一学期开课,生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西医生理学内容,中医生理学及其现代研究进展主要采用启发式、比较式、课下自学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促进学生将中西医知识相互结合运用。2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介绍相关内容的现代研究进展,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综述,进教师实验室等方式早接触科研。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虽然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行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我们通过召开2005-2007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座谈会和到相关兄弟院校走访,发现同时进行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上课时,多数学生认为中医理论抽象、很难理解,较易接受西医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样不利于将中西医知识融合运用和中西医结合思维培养,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专业知识不精、专业能力不强。那么如何在基础课中体现中西医结合,我们拟对生理学教学进行以下改革。(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对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三减三增”,即:一减生理学中与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重复的内容;二减临床上不用和部分浅显内容;三减缺乏实验证据的学说。一增以机体功能为主线的中医生理学理论;二增相关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三增重要生理学理论与临床疾病和日常生理现象联系的内容。如在尿的生成与排出章中,减去肾脏的功能解剖内容,将尿的浓缩和稀释改为自学,增加中医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功能(如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肝主疏泄、三焦通利水道等)及其现代研究进展。(二)加强教材建设由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不同,所以多年来中医和西医教材编写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中医生理学是以脏腑为核心,在相应章节详尽论述某一脏腑功能;而西医生理学是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将全身各个器官共有的功能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系统进行论述。但是生理学是以阐明机体各种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等为授课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上应以各种功能为单位(循环、消化、呼吸等),围绕着机体某一个功能及其产生机制为主线,不宜采用中医以脏腑为核心,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培养以功能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模式。由于在教材编写体例、内容上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合适的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教材。我们拟首先在现行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生理学的基础上,自编中医生理学及其现代研究进展的补充教材,在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配套相应的学习资料、练习题等资料,最后编写出版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既要讲授西医生理学内容,又要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堂灌”式的传统授课模式是难以满足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启发式、比较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学生上讲台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中医生理学及其研究进展内容,多采用比较式、启发式和课下自学等方法。特别是合理地进行中西医比较教学,如中医学的某一理论与西医相关论述接近,且研究证明二者具有相关性,但目前还不宜给予肯定结论的,采用对比方法进行表述可给读者以启示,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思考,从而达到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现象联系,促进学生早接触临床;在讲授现代研究进展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综述,进教师实验室等方式早接触科研,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理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CAI课件可以将某些理论性较强或较为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模拟为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就能清晰、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率,增加了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建立网络课程信息资源库(教学大纲、讲稿、教案、课件、补充学习资料、教学案例、复习自测题等),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实时在线网上答疑,使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除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研究进展,这对授课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体系要求很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硬、业务精、结构优、队伍稳、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制定一些制度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组织中青年教师去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相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参加中西医结合相关学术会议;组织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等。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12009.01-2009.08 (1)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如到相关院校进行交流,召开不同形式座谈会和研讨会,完善教改方案;(2)编写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讲稿等教学资料。(3)对上课教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知识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如组织教师听中医基础理论课、要求中青年教师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举办中西医结合专题讲座、参加中西医结合培训班和相关学术会议等。22009.09-2010.01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2)集体备课,组织教师试讲;(3)在20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学生中开设中西医结合生理学选修课。(4)建立课程网络资源信息库(如教学大纲、讲稿、教案、课件、补充学习资料、教学案例、复习自测题等)。32010.02-2010.06 (1)在我校200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学改革试点;(2)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如督导、同行和学生评价)。42010.07-2011.12 (1)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教改内容;(2)进行后续课程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3)向其它以中西医结合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如中医学专业)中推广;(4)教学改革总结,撰写验收报告,申请课题验收和申报教学成果奖。可行性分析(1)尽管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中西医对人体一些生理功能的认识是相近的,且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这些为生理学中西医结合教学提供了结合点。(2)项目申请人具有中西医结合的学习经历、教学和科研背景,具备较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知识。申请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中学院中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自1998年开始一直从事生理学教学科研工作,授课学生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学生评教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授课教师”称号,参与编写生理学规划教材1部,主持或参与4项校级教改课题,发表教改文章1篇;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已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厅局级课题4项,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项目组成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人员结构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2名),教学经验丰富,其中3名中青年教师都具有中西医结合教育和科研背景,能够胜任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学改革工作。(3)学校重视教学改革是强有力的后盾。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保证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取得满意教学效果,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中西医结合专业是我校的新办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学校鼓励一线教师参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及教材建设,建立中西医结合专业特色。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1)通过基础课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实现对学生“三早”(即早接触中西医结合知识、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教育,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巩固专业思想,促进学生将中西医知识融合运用,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2)编写出版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1部;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1-2篇。(3)本项目受益学生除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外,还有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学生、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等。按我校目前的招生规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约60人/年,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约120人/年,中医专业(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约90人/年,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约30人/年,总受益学生共约300人/年。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基于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更新生理学教学内容,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到目前为止,中西医结合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仍沿用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学科之间彼此孤立,不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很难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申请项目紧紧围绕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精减西医生理学内容,增加相应中医生理学内容及其现代研究进展,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具有明显的创新性。(2)培养学生早接触中西医结合知识、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在基础课中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有利于早期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巩固专业思想;将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和日常生理现象结合,培养学生初步临床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撰写小综述,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课题等方式早接触科研,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3)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式、启发式、讨论式、病案式、学生上讲台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上课效率。四、教学改革基础1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我校自1997年开始在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中设中西医结合方向,2000年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设中西医结合方向,2005年开始独立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我校根据社会对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需求、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特色,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十余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应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的生理学教学改革。通过中西医结合专业生理学教学工作总结,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教学经验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积累了一定的生理学中西医结合教学经验。2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学校对项目的支持情况(含有关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可附有关文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我校一直将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尤其是2006年升格为大学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制定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浙中大发2006107号)、浙江中医药大学“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浙中大发2006108号)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省级重点专业、省级精品课程及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经费校内管理暂行办法(浙中大发200653号)等教学文件,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力度,不断调整、完善、丰富和发展课程内涵,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在课程建设中,学校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以教改立项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改革。特别是对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的课题,学校予以配套优惠措施,如项目经费予以1:1配套,实行单独立帐,专款专用,职称晋升优先等。为保障教学改革能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学校制定了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体系。对课程建设优秀的,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我校于2005年开始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希望能将中西医结合专业办成我校的特色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1教材建设:科学、系统全面的教材是保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虽然现阶段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得到大家认可,但在中西医结合教育学界已迫切认识到将中西医两个基础融合,才能更好地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由于在教材编写体例、内容上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合适的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教材。为解决教材问题,我们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在保持中西医各自理论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三基、五性”原则,计划编写中西医结合生理学。2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尤为重要。参与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教师除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生理学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及其现代研究进展,这对授课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体系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制定一些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培养。如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安排中青年教师去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相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参加相关学术会议;组织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等。3申请者和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项目申请人:储利胜(1)实验课独立设置与分阶段模块化教学理论体系探讨与实践 浙江中医学院 2000-2002 0.45万元 负责人 结题 (2)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6-2008 0.1万元 参加 在研(3)生理学实验操作过程演示系统 浙江中医学院 2000-2002 0.5万元 参加 结题(4)中医生理心血管活动调节多媒体教师课件制作 浙江中医学院 1998-2000 0.05万元 参加 结题(5)基于血管生成研究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后期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8-2010 7.0万元 负责人 在研(6)从调控神经发生角度探讨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损伤作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6 5.0万元 负责人 结题(7)5-脂氧酶在大鼠脑缺血损伤中作用研究浙江省卫生厅 2005-2007 3.0万元 负责人 已通过验收,正在申报成果(8)从长期神经功能保护角度评价补阳还五汤康脑缺血损伤作用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2005-2007 2.0万元 负责人 结题(9)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浙江省教育厅 2005-2007 1.2万元 负责人 完成(10)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及VEGF表达的影响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2008-2010 立项 负责人 在研项目组成员:郑小伟(1)中医学基础综合实验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中医学院 2000-2002年 0.45万元 负责人 2005年获浙江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肝郁脾虚证大鼠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及柴黄胃溃宁对其干预的机制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10年 5.0万 负责人 在研 (3)补中益气汤对脾气虚证胃泌素调节作用的基因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4-2006年 5.5万 负责人 2007获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奖三等奖(4)黄芪建中汤对脾虚证胃泌素调节作用的基因表达研究浙江省中医管理局 2002-2004年 1.5万 负责人 结题(5)四君子汤对脾虚证胃泌素调节作用的基因表达研究浙江省中医管理局 2002-2004年 2.0万 负责人 结题(6)中医指套传感器脉象仪的研制浙江省教育厅 1999-2004年 1.0万 负责人 结题(7)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大鼠垂体ACTH基因表达作用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1999-2002年 4.0万 负责人 2004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五、经费预算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金额(元)计算根据及理由合计300001. 课题研究调查的差旅、交通费用等3000到中西医结合专业开展较好的院校调查研究:如湖南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等2.文献资料的查新、购置、打印复印等费用1000用于课题查新、检索,文献打印复印等。3. 召开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编委会2000用于会议补贴4.教材和学习资料编写出版10000用于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学习资料的编写出版5. 网站建设4000网站建设的硬件购买6. 文章版面费2500发表相关教改文章7. 研究成果结题鉴定费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肾盂癌健康教育
- 高尿酸血症知识测验题(附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南-湖南仓库管理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计量检定工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湖北-湖北不动产测绘员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海南-海南计算机信息处理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防疫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浙江-浙江医技工五级(初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公路养护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版吊车出租合同包月
- 2024年泰州市靖江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真题
- 国际快递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塔吊拆除安全操作方案模板
- 普惠金融业务讲座
- 虚拟健康咨询接受度分析-洞察及研究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护理查房
- 2025年高警示药品管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低压电工证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省政府顾问管理办法
- 消防法制业务培训课件
- 医院药剂科运用PDCA循环降低拆零药品管理不合格率品管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