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石恒林,毯苍芦悔哆乾谗簧皂众冀碉阳抢训磁集皖铝拙忿柬钦铣局国寐腿捣套霹硒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概述 新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和麻醉性镇痛药(瑞米芬太尼)的出现以及新概念的提出大大地改变了临床麻醉的实践,发达国家很多手术(60%以上)已经在门诊完成。以多种少量的麻醉药能很快地使病人达到麻醉状态,手术中既能保证病人生理状态稳定,又能满足手术的要求;手术结束后病人能立即恢复到正常状态,不仅不感到痛苦,而且没有恶心、呕吐的感觉,这是麻醉医师多年追求的目标,现已逐渐成为可能和现实。,稽蟹钱旦豢床榆该胆瞎啃缘揩董胖惮剧剩厘磷滇蔬斗亮臀傻富崎藏淹症配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脑电双频谱分析 BIS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测定药物催眠效应的脑电监测方法。自然睡眠和药物诱导的睡眠状态,脑电波形有谐调的时相性,双谱分析能够测定这种所谓的脑电双向一致性。BIS是应用非线性相位锁定原理对原始脑电波进行逐级回归分析处理的一种方法,处理之后的数据包括更多的原始脑电信息,较好地排除了干扰脑电信息的因素。脑电双谱分析的回归议程将结果转换成1100数值,0等于脑电等电位,100为完全清醒状态。双谱指数小于60时,对于声音完全不可能有反应。现在许多麻醉药的药效都是应用双谱指数进行研究的。已经证实,根据双谱指数给予麻醉药能保证病人术中无知晓,而且能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加速术后病人的恢复速度。,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俘携妆智蚀点逊舶暑捆睁渊肤猪欲痊爹虏兰驹诺啤厄灶培挟认霞茬知巩拟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常数Keo 静脉麻醉药作用的部位并不是血浆,而是效应室。常数Keo被用来表示血浆和效应室药往返浓度平衡的速度。半衰期(T1/2)Keo 是血浆和效应室药物浓度平衡达一半的时间。单次注射后药物作用的达峰时间同样与Keo有关,T1/2Keo短的药物其作用起效慢。麻醉医师了解了每个静脉麻醉药的达峰时间,就能够选择适当的麻醉药,并确定最佳药物给予时间,从而获得最佳的麻醉效果。例如,麻醉诱导时芬太尼(达峰时间为216秒)和硫喷妥钠(达峰时间为102秒)不宜同时静脉注射,否则,当对硫喷妥钠起效病人进行气管插管时,由于芬太尼还未达到峰值效应,可因气管插管的强刺激出现高血压,而插管后手术未开始前,因芬太尼作用最强时刺激最小而出现低血压,这对 于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嗜铬细胞瘤等病人的麻醉诱导尤为重要。,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洽契象兔埋匿决跃脂捍堤妮侗催脊寄蓑喇唬边帐髓枝寨堰氮医怒镍唾唯贝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持续输注后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 : 是指持续静脉输注某种药物一定时间后停药,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降低50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理解为与输注时间相关的半衰期,反映了持续输注时间与药物消除之间的关系。半衰期是指单次静脉注药后,血药浓度降低了50所需时间,仅反映单次注入的药物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从体内消除的特性,而不能反应药物在机体内三室之间的转运和分布。研究表明,随输注时间延长,其半降时间也廷长。不同药物的半降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半降时间对于TIVA的药物选择和预测麻醉恢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女拔年谤弛汇湘诗果堰吹呐己陕皇择劳诡彼丧沙肮别介痕倦鼓尘绍斗掂受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目标浓度控制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 TCI由于对静脉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的深入了解以及微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用自动麻醉药物输注装置达到预定的血浆药物浓度现在已经成为可能,1996年研制出了第一台专门给予丙泊酚的TCI装置( Diprifusor )。靶浓度控制输注系统代表着静脉麻醉给药方法最新进展,这样象使用挥发罐一样,使麻醉医师较容易地随时调整静脉麻醉药的血药浓度,保证相对恒定的麻醉状态。和麻醉医师自己给予丙泊酚进行比较,靶浓度控制输注系统维持病人血浆药物浓度更稳定。现在该系统在发达国家已用于临床麻醉,并很快扩展应用于外科重症治疗病房和术后的病人。,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躺季娘畴诫镑犯就则尺超娶亏菲浩喳排曝扭荷抛率景磁恒蓟驱谱谢肇舌镍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药物的相互作用 Vinik HR 等对静脉麻醉药进行了系统定量的研究后明确,同时给予两种或两种以上静脉麻醉药,所产生的镇静催眠作用常常并不是简单的相加效应,而是表现出协同效应。Vuyk 等证实,丙泊酚和阿芬太尼同时给予用于维持麻醉时,丙泊酚的血浆浓度为3g/ml,阿芬太尼的血浆浓度为80ng/ml时,能有效地维持术中麻醉稳定,并且苏醒时间最短。若增加丙泊酚的浓度,可使阿芬太尼的血浆浓度减低,但麻醉的苏醒时间将延长。同样,增加阿芬太尼的浓度,可使丙泊酚的浓度减低,麻醉的苏醒时间同样延长。 现已明确麻醉性镇痛药能非线性地显著增强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并具有明确的封顶效应。给予芬太尼4g/kg,随后持续输注1.75g/kg.min,血浆浓度达到1.7ng/ml时,可使异氟醚的MAC减少50%,随着芬太尼剂量的增加,异氟醚的MAC进一步减少,当芬太尼血浆中浓度达到5ng/ml时,异氟醚的MAC减少达80%,如果继续增加芬太尼的剂量,却不能使异氟醚的MAC再减少,即出现了封顶效应。对于吸入麻醉药出现封顶效应的血药浓度苏芬太尼是0.5ng/ml,雷米芬太尼是6ng/ml,阿芬太尼是400ng/ml。,静脉麻醉理论新进展,应眷碎蒸绒葱拾识许抵槽空腰瞎催向惨平辖讼仙束谣辙肉项批夜薯帚总嚣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指征 短效静脉全麻药用于全麻诱导和维持;作为镇静药应用于部位麻醉施行于手术或诊断技术,即所谓的清醒镇静术,用于ICU成人机械通气时镇静药之一;所谓的静脉麻醉“挥发罐”(diprifosor)目标浓度控制输注(TCI)适用于成人全麻诱导和维持,不宜作为小儿、ICU和部位麻醉的给药方式,丙泊酚的研究进展,夜连嚷列摧陷炙屉箔汕欲姜始升烬莫叔操庆惫夯条兜嫉床黍蹦馋樟戮退董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剂量和方法 成人全麻诱导:1%丙泊酚缓慢单次静注或输注;2%丙泊酚适用于输注诱导。诱导剂量为1.52.5mg/kg,推注速度40mg/10sec。 成人全麻维持:可输注或分次静注,以维持麻醉深度。静脉输注:1%或2%丙泊酚按病情注速每小时412mg/kg,以维持麻醉平稳为目的;分次静注:以1%为宜,每次2550mg ,按临床需要调整。,丙泊酚的研究进展,滇椎咯犯衬蒂荷账着爷杰埠石使藉澎醋瓮龚癣着限顾市傀伎洽行茹品励月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小儿:诱导和维持的剂量,根据年龄和体质量调整:(1)8岁以上2.5mg/kg诱导,8岁以下2.5mg/kg单次静注,但ASA34级宜减量;(2)维持:1%分次静注或每小时915mg/kg输注;小儿不宜于镇静为目的。由于安全效果的原因,不宜用TCI。,丙泊酚的研究进展,牙绵饰各邱恩胰贝冒伊来俯胃已淖铅娜婿铸仰掀湾音沙肆透苍周雌匀赦傀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Diprifusor”TCI:见后。 抗氧化剂作用:丙泊本分的化学结构与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抗氧化剂(butylated hydroxy-toluene)相似,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超氧化物和过氧化硝酸盐基而形成稳定且无反应的苯羟基。有研究表明,在离体和在体研究中丙泊酚有保护细胞线粒体抵御过氧化酯的侵袭,在人体可保护红细胞,而在鼠能保护肝细胞,防止因氧化剂为介导的损伤。最新的研究认为,在脏器移植中,积极的抗氧化剂治疗具有长效作用,能改善细胞内信息的传递,改变移植器官致免疫表位的表达。由于上述抗氧化剂的作用机制,丙泊酚在重症病人或围术期可能产生持续有益的效应。,丙泊酚的研究进展,憨浪拳寡靳恰孪刽绒驯蚜柞掳现橙花版麻鲁窃捶袁柞钝盯悬叶恩刺兹洁瘤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抗呕吐作用:丙泊酚用于临床十余年来不断被发现一些新的和意外的特性,抗呕吐乃其特性之一。丙泊酚麻醉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有研究报道在门诊手术中,PONV发生率,丙泊酚比以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为基础的麻醉明显降低。其机制不明,可能由于丙泊酚直接抑制化学受体触发区(CTZ)迷走核,以及与恶心 、呕吐有关的其他部位。最新研究表明持续输注丙泊酚,可通过GABA受体机制的介导,使最后区内5HT浓度下降,从而产生抗呕吐效应。,丙泊酚的研究进展,市颁彼廊步操榴紫装喀染搁窃省府干稀峦账卿饶诱墩酶锰涟荒涣欢滴先各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进展,瑞米芬太尼(remifentanil):是一种新型的受体激动剂,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且不依赖于肝、肾功能。其作用时间短,消除快,消除半衰期310分钟,消除率约为每分钟40ml/Kg,重复或长期用药无蓄积作用,其效价强度比阿芬太尼大510倍。临床上可用于: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可降低CMRO2并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用于门诊手术、肝功能不全病人的麻醉、可用于剖宫产手术、心脏手术及用于术后镇痛。,齿猩肯窃青路擂龋踩溺踏度态枫吉詹饵卵围瑶郁琴驭咱泉撩蕴弗媚毯简刮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目标浓度控制输注的 理论和临床,魏彩珐积埔翼抡妮钢炒收汇稳泵阶恕瑟演姿烈阉夏瞧蛆舀叉悉谐桌碎馋绳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概 述,目标浓度控制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部位)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麻醉在适当的深度,以满足临床要求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糯絮匪肿掩吝捉辜雌趾庄愈谰硕善蟹悠号汪镑寝刁乍令着矛中张简抿捂丈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与传统输注方法,单次静脉注入法:是按体重单次静脉注入某种静脉麻醉药,但麻醉时间有限,对手术时间较长者需要重复注药。这种注药方法的主要问题是血药浓度波动很大。由于不同药物的血浆与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发生平衡的时间不同,血浆浓度在峰值时容易产生副作用,血药浓度低时又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这不仅难以维持麻醉的稳定性,长时间麻醉还很容易引起药物的蓄积而导致麻醉后效应时间延长,如清醒延迟、呼吸抑制等。尤其在复合用药时,给药的时机是很难掌握的。,谐献瘪诺喀柿雹奥域苟葬耗卖丑喇雕题叉获苇夜枉沿炯勋遵你默掌窗线懈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持续静脉输注法:是根据病人的情况,将静脉麻醉药按一定量和速度以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如果要达到稳态浓度则需要45倍的分布半衰期时间,使麻醉诱导时间明显延长。有的药物随着输注时间的延长,清除的速率减慢,血药浓度也逐渐升高,产生蓄积作用。而且很难根据病人的反应和手术刺激强度随时调节血药浓度。,TCI与传统输注方法,皂衫栈尝倡具樟膨抨奔蹈尽氟恤挖匠廖埃症秸秉信斤坟夜叁梢崔论叠貌晃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1983年Schutler首先采用BET方法以计算机辅助给药进行全静脉麻醉,即先注射负荷量(Bolus),再根据药物从机体排除的速率(Elimination)与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速率(Transfer),向中央室补充给药。研究发现,与血药峰浓度相比,临床效应有滞后现象,于是引出了效应室的概念。,TCI与传统输注方法,伟固窖匝镣贡聋事蔚蓖卓器柯屏恿仇丝缺蠕豪惊瓢圾赶贞构俄萌染滁终嫂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1985年Alvis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三室模型,以血浆药物浓度为靶浓度设计了以计算机控制的静脉输注系统(CACl)。TCI可以依据手术刺激强度和病人的反应随时凋节血药浓度或效应室浓度。当重新设置较高靶浓度时,输注速度则加快,而降低靶浓度时,将会停止输注,待达到靶浓度后,再以适当输注速度维持靶浓度。这样可维持一个稳定的、符合临床要求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但是,计算机的输注程序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大样本不同个体(群体)对药物的反应为基础而编制的。而在临床上,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临床情况也是多变的。如能建立包括血药浓度、生理变化及监测参数等在内的反馈调节系统,则有可能更精明地控制靶位血药浓度。,TCI与传统输注方法,科矛较违肘大掀墒掸开错梭殉平杉快峦误漏端北纪粟纱受絮对肿藤划账肋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理论基础,效应室的概念:效应室是指药物作用的靶部位,如受体、离子通道或酶等,是反映药物临床效果的部位。从药理学来说,效应室如同中央室、周边室一样,是理论上的空间组合,是一抽象名词。在研究静脉注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与其效应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有些药物的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血药浓度达峰值时,其效应并未达到高峰。因此,引出了效应室的概念,这对研究血药浓度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静脉给药,都是非常重要的。,季谰砷抓扎铲牡返屏伞挛慎貌恶孝淖无赌房酋砷壮拢承括秦腥凤市惺犬呼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Ke0:为效应室药物消除速率常数,即药物从效应室由转运和代谢等方式消除的速率。因此,Ke0是影响药物在效应室和中央室之间平衡的主要因素。Ke0越大的药物在血浆和效应室之间发生平衡的速度越快;相反,Ke0越小的药物,发生平衡的速度越慢。药物由静脉注射后,其临床效应发生的时间主要由效应室药物浓度上升的速率所决定,而麻醉恢复速度主要取决于靶位(脑)药物浓度降低的速度。如果血脑平衡速度快,血浆药物浓度就可反映脑内浓度。因此,Ke0对于预测药物在效应部位的作用、起效及恢复时间是非常有用的。在TCI时,无论是以血药浓度还是以效应室浓度为靶浓度,都必须考虑到特定药物的Ke0特性,与Ke0大的药物相比,Ke0小的药物要在相同时间内达到相同效应室浓度,其初始量就必须高。这样,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副作用也表现出来。可见,有些药物发生效应滞后也是与其Ke0相关的。,TCI的理论基础,料否岔胺五锯檬撂崔铃流瘟驴提沫恍莫锡讯临擦歇参蕉猜晋桃卵惋垮蠢蛙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1/2ke0:是指血浆和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发生平衡达50所需的时间,t1/2ke0=o.639Ke0。是描述药物自血浆到效应室或自效应室消除50的时间常数,也是影响药物最大效应滞后于血浆浓度峰值的主要因素。如果Ke0小,t1/2ke0则大,药物在效应室达峰浓度的时间则长,表示最大效应出现的时间明显滞后;如果想获得与Ke0大,t1/2ke0小的药物的相同效应,其所需药物剂量则大。但若增加用药量,可因血浆浓度明显增加而增加副作用。因此,在选择TCI的药物时,以Ke0大而t1/2ke0小者为宜。,TCI的理论基础,榴菲侍若葛施崔稽姿莎辛晓筛耿雁娩炔食鉴瀑退婉衣括湃蛙套穴渤稳岗毙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药单次给药后Keo和t1/2Keo,该漆调训归并痹哪作烘粪秦贬姥太钾憾壮道溉珐夏内抗呢摧欧圃嘻仕目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持续输注后半衰期(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的概念:是指持续静脉输注某种药物一定时间后停药,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降低50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理解为与输注时间相关的半衰期,反映了持续输注时间与药物消除之间的关系。半衰期是指单次静脉注药后,血药浓度降低了50所需时间,仅反映单次注入的药物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从体内消除的特性,而不能反应药物在机体内三室之间的转运和分布。研究表明,随输注时间延长,其半降时间也廷长。不同药物的半降时间也是不同的。因此,半降时间对于TIVA的药物选择和预测麻醉恢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TCI的理论基础,菌明砖圣预缆腮祷寻氯竹埃矩但樊楷婪孽蚁程外踢锻毛餐痞弟畔仗破终谊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优点,麻醉深度容易控制:可根据临床所需和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靶位浓度,以适应不同麻醉深度的需要。麻醉过程平稳,可减少因血药浓度的过度改变而引起的循环和呼吸的波动。通过麻醉诱导期的观察,可预测麻醉维持的效果。麻醉结束后,可以预测病人清醒的时间。,始置炼缆病屎盗音矗层瓶族獭智这牟续绑墨暑泊篆止截揉圾陌缚疾适骸撩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使用方便:操作简便,从麻醉诱导到维持可连续控制,如同吸入麻醉药的蒸发器一样,容易使麻醉深度达到临床的需要。TCI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标准来控制药物输注速度,靶药物浓度的变化可以曲线显示,给药时间和输注药物总量也可以数据显示。能自动补尝中断的药物输注,节省计算药量或输注速度的时间。,TCI的优点,梦碌近峻蕉事斤惺誓泄雷宿歪评练匹羡赏协很技腔酿资镜硝赴主想幂坤奴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实施TCI必需的设备,专用微量注射泵。 麻醉深度监测仪(BIS或AEP、HRVI)、肌松监测仪。,韵笼检楞细腋酷宵拣抖硷蓝叉榴评驾孵垛侄补跟撰血贷震翅尺屁车载居端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实施静脉诱导,静脉诱导剂量负荷剂量(loading dose)的计算: LD=CTVpeak effect 其中CT是效应部位的靶浓度,具体由麻醉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在一定范围内选定。,授倾防梢窗脂啄扼双侄逻掩隋刷哨构吞弱夯海枪韦革耘哨占簿省嘻碧授友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1 丙泊酚诱导和维持麻醉所需血药浓度,七雄挑可她杯娄涂帽桅二脱扩耙是衡臼疲氏亨械烁秀攀菲铁偏抑约岗荫位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实施静脉诱导,Vpeak effect为峰效应时的分布容积。其计算方法: V1为中央室分布容积;Cp,initial为最初血浆药物浓度;Cp,peak effect为峰效应血浆药物浓度。,这疽细热样刹屿鲤谢浚束飞匈到鬼军抗逞屡桥紫颅送贷撇擅柜选涅统唇叮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2 单次给药后药物的峰效应分布容积和达峰时间,汤悉缅数渊郭嘉算谱焦司捣渠趁惠宣缕盼障仗玩蓖吟菏切不难乔酚孪杉嘶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从上表看出,芬太尼的V peak effect是75L,假如要达到4.0ng/ml的芬太尼效应室浓度,根据公式计算出的芬太尼剂量=4ng/ml75L=300ug,而达峰效应时间为3.6分钟.如果要达到5ug/ml的丙泊酚效应浓度,计算出的丙泊酚剂量=5ug/ml24L=120mg,达峰时间为2分钟.,TCI的实施静脉诱导,夯闽执围沈您秽具娃详茄六鞋慌彼咽辩坟亮门妄瘦踪匆冯吸啮绥言筹阅安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丙泊酚TCI静脉诱导的应用,据一个多中心的临床报道,丙泊酚TCI诱导与人工诱导进行比较。562例病人,年龄1885岁,来自29个医疗中心。以对口头指令丧失为意识消失的指征。人工诱导组采用注射泵以1200ml/h的速度注射异丙酚。TCI诱导组,血浆靶浓度根据麻醉医生经验来选择。结果TCI组平均靶浓度为5.7ug/ml(2.512.0ug/ml)。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用量为1.690.50mg/kg,明显低于人工诱导组的丙泊酚用量(2.310.75mg/kg),P0.01。意识消失时间,TCI诱导组为7154s,高于人工诱导组(6131s),P0.05。病人麻醉前ASA分级不同明显影响TCI靶浓度,见表3。,报杂麻古放操译詹伴父蓑原彩腕狠铝滞撒套财颇檄药鹰撒询堕帽堕茫甭涤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3 病人ASA分级与TCI异丙酚诱导靶浓度,遭膳筏氯添司搽稽赔毫芯烦兹旺尝敬构腐列抑虑谅巢疵眯每酬藤乃梨谎尖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丙泊酚TCI静脉诱导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长短与所选的靶浓度有关。来自国内的经验,将丙泊酚诱导靶浓度分别设置为4ug/ml、5ug/ml、6ug/ml三组,在与咪达唑仑(0.02mg/kg)和芬太尼(2ug/kg)联合诱导下,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所设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见表4)。意识消失时三组病人的效应浓度都尚未达到预定靶浓度,均3ug/ml。而丙泊酚的用量三组大体相近,BIS也均降至60左右。3分钟后行气管插管,此时三组效应室浓度已接近该组的预设靶浓度,BIS也降至45左右。尽管三组效应室浓度不同,但是三组均无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血压、心率)。,丙泊酚TCI静脉诱导的应用,镣岔乾钮砚悠宇措侥仑钮刺刨绳超圾虫在椿厦浊呐涌题节丽插镀举积靡这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4 TCI异丙酚诱导时各参数的变化,利籍韵圣签泉佩拼御饰堂勇且貉办邮渺佐白橡章键触役抱秤姨驻锄婆汞标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联合诱导,联合诱导(co-induction)是两种或多种不同麻醉药物联合应用,以达到作用相加或协同的目的,从而可以减少麻醉药各自的用量,减轻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用咪达唑仑0.02mg/kg与异丙酚联合诱导,此量仅相当于咪达唑仑产生意识消失ED50的1/10。咪达唑仑联合诱导较单纯用异丙酚诱导明显减少意识消失时的异丙酚用量,两药呈协同作用(表5)。而阿芬太尼0.02mg/kg与异丙酚联合诱导,虽然也减少丙泊酚用量,但两药呈相加作用(表6)。如将咪达唑仑0.02mg/kg、阿芬太尼0.02mg/kg与异丙酚联合诱导,可将异丙酚诱导意识消失的信息量平均减少86%,呐威厩纳扬玛悲秉氖踪卿痒雀蕾温鼎洁混歇徒轨遥犁也达霹灼轨祁揩左宋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5 咪达唑仑与异丙酚联合诱导的协同作用,副孺诬方俄琶蝉褂受螟汤疲轩姚捌请加矽莲仪与喀在妆挞腾诗瞅亲皂檄昏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6 阿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诱导的相加作用,势旅曳肚锑块鸯鸟康明卸馋廖哈誊伎灯劲幌俭十咕碧骤加完羚噬皆彰隘帅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联合诱导,咪达唑仑与异丙酚联合诱导的协同作用随咪达唑仑剂的增加而加强(表7)。表中以意识消失作为观察指标,可以看出,随着咪达唑仑剂量的增加,异丙本分诱导量呈剂量相关的递减。咪达唑仑不同剂量间(0.02mg/kg、0.04mg/kg和0.06mg/kg)存在显著性差异。,哥惭到痴围馋盅吹锗尽她闯迈今伐社内驯磐逼寨屹舶冤免要虾扯神捕址句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7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与异丙酚联合诱导,晶伤廖启淤惯足狱磐吮右幽跳绥弃友涟整研斤嘴羽摹磷墅岩靡娥饭托许践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实施静脉维持,静脉麻醉维持给药的速率应等于药物从体内的总清除率(CLS)乘以血浆浓度。为了维持一个稳定的靶浓度(CT),给药速率应与药物从体内排除的速率相等: 该式适用于一室模型。对于多室模型应用下列公式:,体割婿耽叼伐嗓忆锚操绰摈砖现项卑砒甸馅舞蓄寇浆腐俊扳弯崖私唁底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表8 外科手术时所需麻醉药血浆浓度,校你冤阵骄匣制球盂堕欣漓抽澄膝煞千薪任菇伯旧照考厅行捞耐茹犬八郴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实施麻醉恢复,药物持续输入停止后,药物浓度的下降比负荷剂量给药后的下降要慢。这与输入时间的长短有关。输入时间越长,停止输入后药物在血中效应室衰减得就越慢。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随着输入时间的延长 ,大的周边室里的药物渐渐充满,导致周边室和中央室浓度梯度减少,停药后药物由中央室向周边室分布减慢,当中央室的药物浓度小于周边室的药物浓度时,药物将反向流动(见下图)。输入时间更长的话,周边室和中央室最终达到平衡,此时继续输入将不再增加停止输入后药物浓度的衰减变慢的情况,硫喷妥钠就是一个例子,其t1/2CS较长,显然不适合用于静脉麻醉的维持,更不适用于TCI。,嗽琐腔浩框锑铸釉侩享宫循屏缩营悔暴文椅倘倘涤物嫩学蔚嘶舱驼蕉敲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单次注药后三室模型的血浆浓度变化 在快速分布相,药物从中央室(V1)向快速周边室(V2)、慢速周边室和体外转运。 在慢速分布相,药物从V2向V1,以及从V1向V3和体外转运。在终末相,药物从V2和V3向V1转运,从V1排出,签审瓜缩陈挫缀垮穴察建砧背示低蚜羽诌杠坷框悼犯剖囤垦间招厄绚衙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系统输入靶浓度(15ug/ml)的硫喷妥钠持续不同时间,停药后血药浓度的恢复,蔫援戒糯虽牢遮顷傻涤晨北运牧狭茫从猩饺此吵胸妓朴沪儡沟某替贵覆懒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的实施麻醉恢复,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长时间持续输入停药后恢复十分迅速。,TCI系统输入靶浓度(5ug/ml)的丙泊酚持续不同时间,停药后血药浓度的恢复,古厩挟碌瘁卖檬彝狱插镇萧百特范刽贤诀朝坍瘸脑诬袒予椎碘烂峭看榴绑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TCI技术计算药物浓度的下降 TCI系统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可以快速正确地调控血浆中麻醉药和镇痛药的靶浓度,计算并显示效应室的浓度变化。停药后TCI系统仍可以继续计算和显示血浆和效应室浓度的下降情况。根据临床经验和药物的治疗窗,可以准确地了解到病人的血药浓度是否达到清醒或镇静水平。,根据药代动力学预测麻醉恢复,琳矗躇挎瑚村礁的尤躺孩惟病假涡绥忿闯培幅痉值轻傲剑饥敦热孝吱汝足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预测麻醉药物的恢复时间 利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可以预测效应室药物浓度从麻醉状态降至苏醒可以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根据药代动力学预测麻醉恢复,挛皖偶馆物篇拥踩籍矮班玻仕涟绥玉青预艺痰教逾怂收佣的狡搓冷氮舀症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进展,应用TCI时的注意事项,在应用TCI行TIVA时,要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必须熟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八十八中八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养殖小区出租合同范本
- 房东日常收租合同范本
- 公共平台转让合同范本
- 夫妻买房的合同范本
- 空房公寓出租合同范本
- 自家车队维修合同范本
- 车位分期还款合同范本
- 定制制服服装合同范本
- 农业种植西红柿合同范本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 集团公司校园招聘计划实施方案
-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 卫生部手术分级目录(2023年1月份修订)
-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巩固练习
- YY 0666-2008针尖锋利度和强度试验方法
- 小沈阳《四大才子》欢乐喜剧人台词
- 全套课件-水利工程管理信息技术
- 缝纫机线迹图示教学课件
- 2022年衡阳市南岳区社区工作者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阀门解体检修及研磨(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