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视角下的休息权.doc_第1页
劳动法视角下的休息权.doc_第2页
劳动法视角下的休息权.doc_第3页
劳动法视角下的休息权.doc_第4页
劳动法视角下的休息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劳动法视域下的休息权程思良(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摘 要:休息权和劳动权一样,都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对劳动者来说,休息权和劳动权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从劳动者休息权的完整表现形式来看,它包括休整权、休假权、休闲(休养)权和安宁权四个基本的方面。劳动法上休息权的主体不同于作为劳动法上的主体的劳动者,也不同于劳动权的主体。它不仅包括与用人方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和其他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走上劳动岗位、正在实现其劳动权利的人,还包括已经退职休养的人以及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辞职的人。关键词:劳动法 劳动权 休息权中图分类号:DF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The Right to R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bor LawCHENG Si-lia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Hunan,Yueyang 414000, China)Abstract: The right to rest and the right to work are the basic rights of all workers. They are equally important and indispensable for workers. From the integrity of manifestations, the right to rest includes the right to take a rest break, the right to leave, the right to leisure and tranquillity four basic rights. In labor law, the main body of the right to rest is not the same as the main workers of the Labor Law as well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right to work.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contracted labors and those who are on labor positions and realizing their labor rights through various ways, but also includes the retired and resigned person due to certain reasons.Key words: Labor Law; the Right to Work; the Right to Rest休息权是自然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是自然人独立人格权必要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属于基本人权的范围。在现代社会,休息权还是劳动者应当享有的与劳动权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从劳动法的角度来看,休息权与劳动权密不可分。但是,休息权并不属于劳动权,而是同由劳动法规范的与劳动权相互依存的一项独立的权利。收稿日期:2010-3-16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公民和劳动者休息权研究,批准号:08YBB237作者简介:程思良(1962- ),男,湖南华容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授,法学硕士,科研处处长,学报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理论法学和民法总论。一、与劳动权相依存的休息权劳动权,是指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以获取劳动报酬为目的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1。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和普通居民享有的使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以及得到闲暇以享受生活和获得充实与发展的不受非法干涉和骚扰的权利。2 从劳动法的角度看,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但是,为了全面把握劳动权与休息权的关系,我们把劳动与休息的关系作为研究二者关系的逻辑起点。1、离开劳动就无所谓休息,没有劳动权就没有休息权休息与劳动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的方面而言,休息有助于更好地劳动,是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同时,劳动又有助于提高休息的质量;就矛盾的方面而言,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劳动时间的延长,必然会缩短休息时间,影响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在现代意义上,休息作为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具有某种直接目的的工作和学习等活动的停止;作为一种行为,它表现为人们主动地恢复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可见,无论从休息作为一种状态或者作为一种行为,它都和劳动密不可分。从休息的起源来看,它是相对于劳动而言的,无法独立地存在。劳动,辞海上解释为“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3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的劳动。人在劳动之前的状态不能称之为“休息”。有了劳动,才谈得上休息。人类最早的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由于人类早期改变劳动对象的能力十分低下,人们在辛勤的生产劳动之余必须适度休息,以迅速恢复自己的体能和体力。然而,休息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劳动。没有劳动或者没有休息,都将使人们无法继续获取生存资料。从休息的客观基础来看,劳动为休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任何人在休息的时候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不仅包括休息的场所、设备,还包括休息期间必要的生存资料。从理论上说,这些物质条件并不都是天然的,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而对于休息者个体来说,这些物质条件都是过去劳动成果的积累。从休息的发展过程来看,它仍然无法离开人类的劳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休息的目的已越来越不限于恢复劳动能力特别是恢复体力。人们除了直接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生存资料,不断提高自身改造劳动对象的能力成为整个人类之必需。因此,劳动者还应当利用劳动之余进行学习。但是,人类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离不开劳动。因为学习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获得劳动的知识和经验。在现代社会,人类改造劳动对象的能力获得了空前的提高,社会产品已经极大地丰富,生存资料已能轻易获得。在这种条件下,人们除了劳动和学习,还进一步提出了享受的需求,并以此作为继续学习和劳动的动力。可见,离开劳动谈休息,不仅是在理论上是毫无根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同样的道理,离开劳动权而奢谈休息权不仅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根本不可能的。2、离开休息就无法劳动,没有休息权就无法实现劳动权休息权是自然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人不能不停地学习、工作和参加各种活动。离开了必要的休息,人就无法维持身心健康,无法生存,更无法正常工作。人的生存时间本应由劳动时间和诸如休息闲暇等非劳动时间组成。同时,休息使劳动者得以恢复体力和脑力,这也是劳动者能够继续从事劳动,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的基本条件。因此,劳动者适度的休息也是维持社会再生产的客观需要。劳动者不仅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适当休息,确保并不断扩充劳动者的休息时间,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之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劳动都不会直接成为人生目的,而只是谋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除了职业劳动生活方式以外,人类还有许多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如家庭生活、文化生活等,这些都需要在工作以外的自由时间里进行。离开这些生活方式,劳动者就会失去劳动的热情和动力,就无法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合理的休息时间是人性所必需。由此可见,离开休息谈劳动,不仅是不人道的,而且在实际中也是根本行不通的。离开休息权谈劳动权,其实质是把劳动仅仅当成了义务,因而从根本上割裂并颠倒了权利和义务的辨证关系,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3、休息权与劳动权相互依存,同等重要休息权是否属于劳动权?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由于这一规定,过去,学者们试图从各个角度证明休息权是劳动权的一部分。如,有的学者认为,劳动权涉及人权的各个层次,是一种综合权利。从它的内容构成来看,劳动权涉及了人权的所有层次。属于人身方面的权利有职业安全权、自由择业权、休息权;属于财产和经济方面的权利有劳动报酬权、福利权和社会保障权;属于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有结社权、职业教育权、民主管理权和罢工权等。4还有人认为,劳动权在广义上,是指以工作权、休息权、劳动报酬权、职业培训权、劳动保护权、社会保障权、劳动福利权、参加和组织工会权、民主管理权、劳动争议处理权等。其依据就是劳动法第三条的规定。5必须承认,从休息权最初在劳动法中得到确认的历史事实来看,把它作为与劳动权紧密联系的权利而没有独立地提出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已经是十分进步的。因为从劳动者休息权的产生来看,特别是在劳动法律规范中,它本来就既是劳动权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又是劳动权的一种派生形态。而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正是劳动立法的最初动因。劳动立法是从劳动时间立法开始的,并且是以限制工作时间为目的的。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和道德法就是关于限定童工劳动时间的规定。6同时,必须指出,劳动权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劳动者的范围和我国劳动法上规定的劳动者范围不同一样。劳动法虽然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包括劳动权和休息权在内的一系列权利,但也不会硬把两个不同的东西说成是一回事。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休息权不仅获得了与劳动权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具有了劳动法所无法包容的范围和内容。继续把休息权仅仅作为与劳动权密切相关的权利而不专门予以规范,会使休息权的保障力度大打折扣,更会使非劳动者(这里的劳动者,主要是指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休息权无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把“劳动权”和“休息权”并列起来,使之成为“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之一部分。7总之,一方面,劳动是人获得生存资料的手段,是人的生活之源,劳动权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状态与质量。另一方面,休息既是劳动的前提,又是劳动的目的,人们生存的状况和质量还取决于休息权的实现。因此,劳动权和休息权都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二、劳动法上休息权的内容和主体在劳动法中,即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休息权主要包括:一,劳动者有权执行法定的日工作时间; 二,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要求劳动者加班加点,因特殊需要必须加班的,有权获得相应的高额报酬;三,劳动者有权依法获得每周的公休假日;四,劳动者有权按国家有关规定获得法定节假日休息;五,劳动者有权获得带薪年休假。另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者的休息权具体包括:(1)享受法律规定的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2)享有在法定节日休息的权利。我国劳动法对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都规定了特定的休息时间,这些法定的节日休息时间,都必须保证实现。(3)享有法律规定的年休假时间的权利。(4)享有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时间内休息的权利。如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8但是,上述关于休息权内容的表述,都只是对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者休息权利规定的概括,而不是从科学意义上的归纳和系统阐述。从休息权的完整表现形式来看,它应包括休整权、休假权、休闲(休养)权和安宁权四个基本的方面:1、休整权。即传统的或者狭义上的“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体能和脑能的承受范围内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半日或一日)后所享有的暂停工作,进行歇息和自我调整的权利。它包括劳动者工作一定时间后吃饭、睡觉、临时歇息,以及处理临时个人事务的权利。它是劳动者在一天的工作期间内(非假期)的休整,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前提。2、休假权。即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一周或更长时间)后所享有的停止工作一日以上,以休养、处理家务和个人事务或参加进修、学习等的权利。它也是一种“休整”,但它指的是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的休整;而且,这种“休整”的期限应当超过一天,是较长时间的休整。3、休闲权。即“休养权”,是指劳动者通过积极的活动或者消极的静养等方式享受闲暇的权利。劳动者通过行使该权利,使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此权利的享有以休整权特别是休假权为前提和基础,但所包括的内容和意义则与该二概念不同。休闲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休闲权的行使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公共休闲设施基础之上的。4、安宁权。指居民的休息以及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涉和骚扰的权利。此权利为全体公民(居民)共同享有。此权利对于劳动者而言,它是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而当劳动者作为普通居民享有该权利时,它既是维护其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持其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因此,它不仅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而是自然人基本人格权的组成部分。人们行使休息权的范围主要是上述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休假是较长时期的“休整”,休闲在“休整”或“休假”期间进行,安宁权则是指自然人在休整、休假或休闲时禁止干涉和骚扰。不过,休整权强调的是“歇息”,休假权强调的是“假期”;休闲权强调的是“休养”;安宁权强调的则是“不受干涉与骚扰”。9劳动权主体不同于劳动法上依法享有劳动权的主体。劳动法上休息权的主体也不同于劳动权主体,更不同于作为劳动法上的主体的劳动者。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即适用该法的劳动者仅指与用人方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事实上,依法应当享有劳动权的人除劳动法所规定的主体外,还应当包括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家庭保姆、农民以及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人员等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走上劳动岗位、正在实现其劳动权利的人。此外,依法享有劳动权的人还应包括所有具有劳动能力、需要通过劳动获得生存资料以维持其生存的非劳动者。这些人既没有实现法律规定的劳动权利,又不在享受社会救济的范围之内。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因此,只要是中国公民,他们就依法享有劳动就业权。国家或政府就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条件。不能提供就业岗位或者条件时,国家或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社会救济。休息权的主体应当包括的范围是:(1)与用人方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即属于劳动法适用范围的劳动者。(2)其他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走上劳动岗位、正在实现劳动权的人。这类人虽然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主体范围,但依法享有劳动权和休息权,是劳动者重要的甚至主要的部分,因而是劳动权和休息权的重要主体。(3)已经退职休养的人以及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辞职的人。这部分人虽然已经由于各种原因离开或者脱离劳动岗位,但他们曾经是劳动者,他们具有享受休息权的物质条件或者法制条件,依法享有休闲(休养)权和其他休息权。三、保障和不断发展休息权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才开始有了劳动立法,而从有了劳动立法以来,劳动者的休息权利无论从内容、主体的范围还是保障的法律制度与物质条件来看,都在不断发展进步。最初的休息权,主要是限于对劳动时间的限制,在于保障劳动者的“休整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