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盲点.doc_第1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盲点.doc_第2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盲点.doc_第3页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盲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盲点黄柳红我国的语文教学向来注重思想教育,所选的范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往往能从正面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然而,由于文章存在多解性,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个长期被教育界忽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盲点。中学生的逆向思维日臻成熟,他们对文章的看法已不像小时候那样人云亦云,高中肄业写小说的韩寒曾把某些传统课文说得一文不值。同一枝玫瑰,有人看到的是花,有人看到的是刺。对文章的品评,本来也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是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课后思考题的答案过分地求同,令学生在课堂上难有提出思考题以外的问题的机会,那些可能有负面影响的问题往往就被掩盖了。例如: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主人公鲁达出于正义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个英雄好汉。习惯于从课文中学习人物优秀品质的中学生会疑惑-我们是否也应学习他?如果在学生中也有出于正义引发的暴力行为,他是否还是英雄?部分中学生的答案是:是。2、一面多次写到了鲁迅的嗜烟,大凡读过此文的人都忘不了鲁迅是个烟瘾很大的烟民。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也写自己:“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伟大的鲁迅先生也吸烟,并在文章中多次表现出来,“可见烟也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部份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吸烟的借口。3、挖荠菜中,有“我”在旧社会偷财主的玉米吃,遭追赶的描述,这些描述,强调了偷是因为穷,却丝毫没有对偷这种行为的谴责。这对于那些曾有偷窃行为或有偷窃之心的学生而言,他们或许因读了本文更认为穷人偷富人的东西是值得同情的,觉得贫穷可作为偷的借口。4、羚羊木雕讲述了“我”把家长送给自己的贵重的羚羊木雕转送给同学万芳,因父母要“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而产生的一场纠纷。教师教学用书只强调“我”的心灵受伤,只字不提父母的心灵也受伤;强调友情无价,却漠视亲情;对“我”的行为是理解、同情,对“大人”的行为则看成是“重财轻义”的“不良行径”;把十几年的养育之恩看得比几年的友情还轻,“我”可以不顾父母的感受随意把凝聚他们深爱的物品送给他人(不管这物品是贵是贱),父母不能让“我”反悔。这种导向极易助长孩子对父母的不敬,使学生唯我独尊、走极端。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童年鲁迅上课开小差的描述,把鲁迅喜欢玩,不专心听课的原因归咎于当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本来,鲁迅也是个凡人,小孩子有哪个不喜欢玩的呢?可是经课文的练习题这么一引导,学生们大可以认为“我上课不专心听是你老师没本事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我”,“教学内容陈旧”等等,而没有从守纪律方面、从自控能力方面检讨自己。6、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醉”,有可能会令某些中学生想到酒的妙处,进而想象醉的妙处,最后作“醉”的尝试。诚然,如果因上述可能有负面影响的内容而抹杀有关课文的可读性,则无异于因噎废食。古语“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证实了即便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也可能有负面影响,关键看读者如何品味书中内容。作为教师,不仅应教导学生正面理解课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负面影响的阴影,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首先,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真实看法,从中找出可能引发学生思想问题的内容。如上文列举的例1、2是我与学生个别谈话时了解到的,例3是与学生交谈时发现,例4是在业务学习时发现,例6在学生周记中发现,例5在课堂讨论时发现。其次,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启发教导。比如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开辩论会、写作文、出版报、搞活动、听专题报告等等。我上挖荠菜时,没估计到学生会对文中的“偷”非常敏感,课间,和几个学生谈论课文,一名女生说:“我认为作者张洁小时候偷人家东西是不对的。一个人再穷也不该偷。”接着,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穷人饿了两天,他看见别人偷东西他也去偷,一个路过的乞丐看见了,就问穷人为什么要偷,穷人答“因为穷”,乞丐说“我比你还穷,可我从不偷人家东西。人穷不能志短啊!”这位女生反映,现在一些同学就以穷为借口偷人家的东西。我意识到该为课文中的“偷”作专门的诠释。课堂上,在学生就小张洁偷财主家的玉米一事各抒己见后,我表明了我的看法:作者小时候虽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偷玉米的,但她这一行为还是错误的,课文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当时她内心的愧疚,但却着力描写她挖荠菜时的坦然,这是因为她偷的时候经受了良知和道义的折磨,她知道偷是不光彩的。实际上,作者长大后没有再去偷,而是努力学习、勤奋写作,最后成了一名出色的女作家。经过教育,学生们提高了认识,再没有人认为穷就可以偷。我国对贫穷的看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解放后的忆苦思甜活动中,全国上下都对有钱人的为富不仁进行了血泪控诉,这时人们认为穷是光荣的;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起来的人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贫穷不再光荣,贫穷逐渐成为愚昧、无能和懒惰的象征。然而,面对贫困生,不少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还是浮于表层,以为纵向的忆苦思甜、横向的与落后地区比较就能让学生刻苦学习,实际上,一些想摆脱贫穷但不肯努力学习的学生已经染上了偷窃的恶习,甚至敲诈勒索同学的财物。如果课文中还有对偷窃行为的同情,这无疑会对学生有负面影响。在指导学生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强调,我们需要鲁达式的正义感,但不能像他那样以暴力惩处恶人。鲁达所处的时代是乱世,而现在是法治时代。假如我们现在还以暴力对抗暴力,就违反了法纪。正确的引导,增强了我班学生的是非观念、法制观念。当时学校正组织各班学生就“如何看待校园暴力”开展讨论,我班学生每人都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的看法,都认为校园不该有暴力。2001年4月,有一个来报考我校的考生被几个人打,我班学生见了马上前去劝架,他们不管这几个人之间有什么恩怨,只是认为不该用暴力解决问题,于是毫不犹豫地制止了这一暴力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消除负面影响;还要敢于创新,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并非十全十美,有的甚至会误导学生。羚羊木雕练习二有这样的提问: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为:可以。羚羊有价,情谊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羚羊,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有的教师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讲授此课,结果令学生纷纷批评自己父母的见利忘义,在自己和父母有矛盾时,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强调父母不该“伤害孩子的心灵”。今天中国的独生子女对心灵的伤痛太过敏感,“我”因为对朋友反悔就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相比之下,对父母的爱却显得有点麻木,无视父亲的感受,把他给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教师教学用书片面站在孩子一边,这种引导极易助长孩子的任性,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不利于家庭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上羚羊木雕这课时,主要观点就与教师教学用书不同,他明确表示:“我”不该把羚羊木雕送给朋友,因为它饱含父亲的深厚情谊,拿它送人就是对父亲的不敬。魏书生强调亲情是人类最值得珍视的感情,引导学生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并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尊敬父母的活动,许多家长都感到孩子比以前变得更加懂事了。同一课书,不同的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