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念41、自我意识P10542、心理发展P7143、挫折P36744、成就动机P35545、归因P36646、问题解决P21547、认知发现说P14448、人格障碍P32449、需要P346410、从众P473411、定势P226,P202412、案例教学P404413、心理冲突P291514、动机斗争P354515、气质类型说P312516、激励的要素P345517、马期洛的需要层次论P3585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P230619、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9620、知识的分类P16462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P164622、人格的基本特征P310623、记忆的分类P1807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50725、教师威信的变化P607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75727、有效教学的理念P390728、教学反思的作用P410829、思维830、知识的应用:831、集体凝聚力:8二、原理应用8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P222-229 Ch68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P197 Ch59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P257-272 Ch79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62 Ch109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72-?9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P286-289 Ch89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P293-300 Ch810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P306 Ch810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P305 Ch8109、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201)1010、如何培养创造性(229-239)1011、大学生健全人格特点(319-320)1112、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505-508)111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如何?如何发展和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465-466)1114、如何建立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班集体?(490-493)11三、专题重点12心理发展P7112大学生的认知特征P8812自我意识P1051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P11112从众P47312智力P43412个别差异P42213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P45413角色P2713教师的角色分析P2713教师的角色冲突P3113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P3613五、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压力P3813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形成P4214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P4314教育机智P4714案例教学P40414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914有效教学的理念P39014教学反思的作用P41015高校教师的情感P4815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P5315高校教师的威信P5615影响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P5815维护和发展高校教师的威信P6015教师威信的变化P6016教师职业成长理论:P6216高校教师的成长目标:新手到专家P6416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培养途径P6816学习理论P11716美国奥苏伯尔有关学习的分类P12116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P12917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P13217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P 1341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P1351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P14017托尔曼的目的行为学习理论14217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P14417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同化说P14617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P15118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5018大学生认知的特点P8818知识P16418知识的分类P16418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7518记忆的分类P18018知识的迁移P19919问题解决P21519创造性P22919认知-发现说P14420心理障碍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P30522激励P34323需要P34623动机P34824成就动机P35424激励理论:P35824自我效能理论P36225归因P36625挫折理论P36726激励大学生的途径和方法P369 -37826一、概念 271、自我意识P105Ch3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意识的自我觉察活动,这种意识性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2、心理发展P71Ch3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3、挫折P367Ch10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4、成就动机P355Ch10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麦克利兰认为)包含三点含义(1)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2)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3)指个人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水平依赖于人对行动目的的评价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1)认知的内驱力:学生以获得知识和解决学业问题为目的的动机,直接指向学习任务(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学生因自己胜任能力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动机,它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着眼于获得一定的学业成就以赢得相应地位。(3)附属的内驱力。这是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认可而产生的学习动力。5、归因P366Ch10就是寻找行为的原因的心理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从归因的角度来探讨行为的内在动力。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时,一般会将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对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的中心要素,主要有能力、努力、身心状况、(内部因素、稳定因素)任务难度、机遇和别人(外部因素、不稳定因素)的反应六种。将成功或失败归结为哪些原因将引起个体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下一步的成就行为。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努力自尊、自豪, 增强成功期望 趋向成就任务,失败 缺少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 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消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趋向成就任务的倾向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6、问题解决P215Ch6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认知操作。7、认知发现说P144Ch4布鲁纳提出认知-发现说,(一)认知学习观:学习理论属于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过程。(二)提倡发现学习法: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成为发现者。8、人格障碍P324Ch8也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9、需要P346Ch10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人的积极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10、从众P473Ch13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和从众行为。11、定势P226,P202Ch6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有时会促进问题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解决。Ch5定势又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P404Ch11是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13、心理冲突P291Ch8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14、动机斗争P354Ch10: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相互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常见的有4种: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15、气质类型说P312Ch9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人的气质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体液配合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简答: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行为特征兴奋型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活泼型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安静型黏液质稳定、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展、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向性抑郁型抑郁质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很高,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16、激励的要素P345Ch10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包括诱因)是激励的四大基本要素,在管理中是激励的着眼点。激励是一个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需要是人类行为出发点,也是激励的基础,动机就成为激励的中介机制,诱因是促使需要产生和形成动机的外部条件,实现目标是激励的最终环节,诱因和目标等刺激是激励过程必需的外部变量。简答:激励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的目标时的意愿程度,它含有引起需要、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通俗理解,激励就是调动主体行为积极性的过程。(1)按需要激励按需激励,是指通过动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措施满足其需要以提高大学生积极性的过程。l 满足发展需要激励l 满足情感需要激励l 满足成就与尊重需要激励(2)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来激励学生的动机,指导行为,使大学生的成就需要与成就目标紧密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l 提供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教会立志,形成明确目标l 提供目标行为的指导,提高行为有效性(3)强化激励强化激励是指对大学生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使之巩固和发扬光大,或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之减弱和消退的过程。l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l 以奖励为主,以罚为辅l 及时强化l 奖人所需(4)成功激励 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取成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成功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会增强学生进取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抱负,进一步激发更高尚的动机。(5)公平激励l 清楚学生存在的不公平时的反应l 了解掌握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l 消除不公平的激励措施(6)归因激励l 应了解大学生的归因特点l 应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做有利的归因17、马期洛的需要层次论P358Ch10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起点,即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激励的理论,马期洛需要层次论是其中一种理论。人的需要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原始,最基本)、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社交)、尊重的需要(自尊:力量,价值;受别人尊重:荣誉感,成就感)、自我实现的需要(潜在能力)。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P230Ch6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知识、思维)、动机因素、人格因素(智力、好奇、冒险、自信)。简答:(1)认知因素l 知识: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研究表明,并非知识积累越多,创造性就越大。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创造性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l 思维:创造活动需要多种思维成分的参与。创造性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性也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性还需要形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的有机结合。(2)动机因素一般来说,人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动机是任务中心,不是目标中心,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他们最关心做什么,而不是从中得到什么。外部奖励只会削弱工作的创造性。(3)人格因素l 智力:创造性和智力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l 好奇:好奇是创造的萌芽,在创造活动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l 冒险:冒险是创新的孪生兄弟,因为创造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很台盟的活动,难免会遇到各种风险。l 自信:自信是创造的保证。19、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P409Ch11教学监控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达到预期目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而采取的教学谋略或措施。提高教师监控能力的技术有:l 角色改变(见教材407)l 教学反馈l 现场反馈(1)角色改变(2)教学反馈(3)现场指导。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的任务是:培训教师教学的自觉意识,使教师形成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估的习惯和能力,掌握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学生反应和教学策略的敏感性。20、知识的分类P164Ch5(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2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P164Ch5: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结为6W:what、why、who、where、when、how。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做某事的知识(how to do something).简答: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明白陈述。可归结为“6w”:what、why、who、where、when、how。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陈述性知识主要保存客观世界中的意义、空间关系、时间次序以及协调一致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知识主要保存控制人的行为的一些法则。两种知识之间的关系:l 陈述性知识主要保存客观世界中的意义、空间关系、时间次序以及协调一致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储存在人的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知识主要保存控制人的行为的一些法则。两种表征形式都旨在使知识能够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够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l 两种知识获得的速度不同,人们可能只需要一次接触就可以在长时记忆中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编码或储存,但去需要多次的训练或多次的接触类似问题,才能获得相应的程序性知识。l 两种知识的提取过程也不同。陈述性知识提取更多是有意识的系列搜寻过程,需要意识监控,提取速度较慢;程序性知识的提取更多是自动化的过程,提取速度较快。22、人格的基本特征P310Ch9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简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l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给人格的独特性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人格的独特性说明了人格的千差万别,千姿百态。l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表现为跨时间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l 整体性: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感、意志、需要、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人格绝非只有一两个特征,而是由多个特征综合而成的整体结构。l 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由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l 功能性:人格对个人行为具有调节功能。23、记忆的分类P180Ch5(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无意记忆、有意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简答: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1)根据记忆内容分类l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事物形象为内容。l 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命题、思想为内容。l 动作记忆:以学过的动作为内容。l 情绪记忆: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l 无意记忆:没有预定目的,不经过专门学习,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l 有意记忆:有明确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干预下进行的记忆。(3)记忆的时间分类l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持续时间为0.25-2秒。l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在5秒至2分钟之内的记忆,记忆容量为72组块。l 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4)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l 情景记忆: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又称自传式记忆,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l 语义记忆:指个人们对于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P350Ch10十分复杂(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身体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人的行为往往不受单一的动机支配,而是由动机体系推动。简答:(1) 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2)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复杂性: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所以复杂,是因为行为效果不仅由动机决定,决定人的行为效果的还有许多主客观因素。(3) 动机与行为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25、教师威信的变化P60Ch2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教师威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客观因素(社会变迁、学生发展)主观因素(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威信不仅是教师的“威严”和“权威”,它主要指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之间一种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它主要属于自然性影响力的范畴。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P175Ch5在感知知识时,人们需要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性材料来获得生动的表象,并最终掌握知识和技能。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息加工获得的。l 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识面过程更清晰。l 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突现出来。(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l 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识面更迅速、更完善。l 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或: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息加工获得的。所以,应安排好具体学习阶段的内部过程和教学事件。(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差异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组合律强调刺激物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27、有效教学的理念P390Ch11有效的教学应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相对于具体教学场合、条件来说是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方面,获得了成功。因此,有效教学应该是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投入量和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量的教学。有效教学理论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和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的特征为:教学时间分配得当;教学富于技巧。或:(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28、教学反思的作用P410Ch11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进而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范围;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视课中反思,积极调控教学;写好反思记录,加强经验积累;潜心研究学生,尝试调整反思;认真参加听课,注意杨长避短。或: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1)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2)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29、思维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关系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30、知识的应用: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或类似课程的过程,是知识掌握的最后一个环节。31、集体凝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二、原理应用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P222-229 Ch6简答: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1)情境因素l 刺激模式:问题呈现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它包含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特点和时间顺序。l 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l 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当个体对问题所在领域较为陌生时,影响更为显著。(2)心理因素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下列方面:l 问题表征:问题的表征是指问题在头脑中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如果问题表征恰当,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哪么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l 知识:一个人知识多少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l 生活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容易解决,远离生活经验的问题难以解决,原因在于前者易于表征,后者难以表征。l 定势:定势指重复心理操作所引上进心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有时促进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l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物的通用功能,看不到它的其他可能的功能。情绪与动机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表现为:l 情绪:情绪会促进或阻碍问题的解决。l 动机:人从事活动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3)人格因素l 智力水平:智力水平对于问题解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解决问题容易取得成功,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解决问题时容易失败。l 人格特点:积极的人格特点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人格特点对问题的解决有阻碍作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l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l 鼓励大学生仔细界定问题l 教给大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l 鼓励大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l 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l 提出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或答:问题解决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问题解决,有些因素妨碍问题解决。(一)情境因素:问题本身的一些因素影响问题解决。(1)刺激模式。问题呈现时的形态,称为刺激模式。刺激模式和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2)问题的信息量。问题情境中所含的信息量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解决。(3)问题的具体性。问题本身是否具体,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二)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1)问题表征(2)知识(3)生活经验(4)定势(5)功能固着2、情绪与动机因素(1)情绪能促进或阻碍问题解决(2)人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3、人格因素(1)智力水平(2)人格特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提供的机会并给予反馈。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P197 Ch5答:(1)组织有效的复习1、及时复习2、多样化复习3、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2)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记笔记、记忆卡片等。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P257-272 Ch7答: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一)遗传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其重要。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二)环境和教育1、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家庭气氛(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2、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学校德育(2)校风和班风(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社会环境的影响(1)社会风气(2)民族文化(三)主观因素道德行为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可采用多种途径进行培养。如:教学活动、集体活动,讲解大学生应当遵守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熟知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并通过各种活动来训练学生行为(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62 Ch10简答:班杜拉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是人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特殊的事务或工作的判断,是人们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功能: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响人对困难伯态度;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敢于冒险尝试。教学应从以上方面培养学生的高自我效能感为目标。或答: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后对进一步强化的期待。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行为。(1)结果期待(2)效能期待。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人进行某种活动时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功能(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2)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3)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4)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有许多因素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1)个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情绪和生理状态。在大学生激励的应用P372-?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P286-289 Ch8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既包括个人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一)个人因素1、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2)躯体缺陷(3)大脑的品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4)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2、认知因素(1)自我评价偏差(2)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得很3、人格因素(二)环境因素1、学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会因素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P293-300 Ch8答:(一)适应心理问题,主要出现在大一的新生中,不及时调整,会造成心理抑郁、焦虑、孤独、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二)情绪心理问题(1)忧郁(2)焦虑(3)嫉妒(三)自我认知问题(1)自卑(2)自负(3)虚荣(四)人际关系问题(1)人际关系不适(2)社交不良(3)心灵封闭(五)恋爱心理问题(1)爱情的困惑(3)失恋的困扰(六)性心理问题(七)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90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2)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P306 Ch8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优化大学的成长环境(三)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四)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8、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P305 Ch8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一)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二)用积极心态对待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三)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正确看待压力(五)合理宣泄情绪(六)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9、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201)知识迁移即一种知识对另一种知识的影响。促进迁移的条件有:(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两种学习之间会否产生迁移,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它们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并让学生逐渐开成主动寻找事物共同之处的习惯。(2)以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知识的迁移。通过对知识之间上下位关系的认知,人们在认知结构的适当地方找到知识的位置并加以理解,从而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态度的不习。这些概念、原理、技能和态度的抽象概括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一经掌握,便可用于解决大量类似或同类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对并报知识的学习。(4)定势的作用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势对于知识迁移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5)其他客观因素教师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都对于迁移产生影响。教师指导有利于促进迁移发生。授课时,教师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设立恰当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中出现的迁移。10、如何培养创造性(229-239)创造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从而产生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心理过程。它有以下特点:l 新颖性:即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产生和发现的思维成果,是破旧立新,前所未有的。l 独特性:对个体而言,思维结果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不同风度响。l 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即对人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或个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强化创造意识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愿望或意图,它是推动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创造意识越明确,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个体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l 勤于思考l 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l 培养良好的否定意识(2)巧用酝酿效应l 创造活动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即当遇到困难虽苦思冥想而仍无解决时,可将问题暂时搁置,改做其他活动,过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再来解决它,常能做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延缓评论l 罗杰斯认为,促进创造性有两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上自由、无拘无束,思维才可能有高度的发散性、灵活性和独立性。心理上自由是心理安全的结果,只有心理上的安全,才能达到心理自由。l 一些研究表明,要想产生新奇的观念、独特的产品,至少要在开始阶段时抛开评价检查和批判的判断,允许并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否则就会阻碍创造性发挥。l 为了提高创造水平,就必须给人提供一个宽松的从事创造活动的环境,而延缓评论则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4)广开思路摆脱偏见,广开思路将有助于个体创造性发挥:l 纯化目的l 鼓励发散思维l 展开讨论,集思广益l 变名词为动词l 自我暗示(5)掌握创造技法研究表明,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性知识和创造性技法,有利于提高创造性:l 检查单法l 类比推理法l 移植法l 智力激励法l 属性列举法11、大学生健全人格特点(319-320)健全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的完美统一、平衡和协调,是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充分发展时所能达到的境界。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如下特点:l 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l 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l 有心理与行为和谐一致的能力l 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l 有探求新知和创新的能力l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12、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505-508)(1)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由埃里克森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本质、信念、人生意义的前后一致性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对现实中的自我与理想中的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应体验与行动。其中,焦点就在于对自己的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的同一性的思考。(2)目标定位偏差 指大学生对自己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清晰,他们对自己想要什么不甚清楚,或者在不同的人生目标之间摇摆。(3)几种常见的求职择业心理偏差l 盲目攀高心理l 矛盾心理l 冷漠心理l 实惠心理1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如何?如何发展和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465-466)(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l 交往愿望迫切l 交往系统开放l 交往观念自主l 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2)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基本表现l 寝室群体成为人际冲突的主要对象l 非利益冲突成为主要表现形式l 价值观差异成为人际冲突的主要原因l 和解与协调成为人际冲突的主要应对方式(3)如何发展与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l 完善人格l 掌握交往技巧14、如何建立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班集体?(490-493)班集体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1)好的班集体的标准应体现在以下方面:l 有追求进步,热爱集体的氛围l 有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学风l 有纪律严明、文明有序的班风l 有富有朝气,开拓创新气氛(2)如何建立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班集体l 集体目标的确立l 建章立制,内化班级规范l 优化情感结构,增加心理相容度,创造团结和谐的氛围l 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l 重视班干部建设,发挥班干部的骨干作用l 发挥班集体内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心理与行为调节三、专题重点心理发展P71心理发展71: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特征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着分化、专门化演变。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着随意性、主动性演变。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着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着稳定演变。心理发展特点72: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的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普遍性和差异性5具有关键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86:心理适应阶段、全面发展阶段、职业定向阶段。大学生的认知特征P88大学生的认知特征88:智力发展达到最佳水平、记忆能力发展达到黄金期、思维发展处于成熟期(独立,批判;灵活多样,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主观性,片面性)、创造力发展处于最佳期(19-22岁,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大学生的情意特征91:1需要特征2动机特征3人生观特征4价值观特征5情感特征6意志特征。需要的特点:对象性;动力性;多样性。大学生的需要发展特点92:需要的复合性;需要的强烈性;需要的矛盾性;需要的易变性;需要的时代性。大学生的动机发展特点93:多样性和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发展性和迟滞性并存;动机的冲突性明显;动机的隐蔽性增加;动机的差异性加剧。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94:多元化;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大学生的人生观的发展特点99:人生目的崇高远大,具体可行,务实求真;人生价值选择正确合理,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积极健康,幸福与苦恼都与理想实现密切相关。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特征101: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价值观认识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主体意识增强与个人主义倾向明显。政治意识呈弱化趋势。人生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大学生的情感特征102:丰富性和狭隘性。稳定性和波动性。强烈性和细腻性。外显性和内隐性。大学生的意志特征103:自觉性普遍提高,但还存在惰性。理智大大增强,但自制力仍显薄弱。有勇敢精神,但毅力相对不足。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伴有依赖性。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自我意识P105自我意识105:也称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具有一种意识性的自我觉察活动,不仅表现在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本我(Id) 106:生物层面, 遵循快乐原则。不顾客观的现实,要求立即的满足。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常显现不合理,不实际与自私的性格. 自我(Ego):心理层面, 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与超我间协调沟通。以社会许可方式寻求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Superego):社会层面, 遵循理想原则。道德感与良心的谴责. 如: 我不能, 我应该自我认识的特点106:主动性和深刻性;自我评价更符合实际。自我体验的特点109:敏感性;深刻性;丰富性和波动性。自我控制的特点:自我设计的高标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叛倾向;自控能力仍有待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P111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障碍111:1过度的自我接受与自我拒绝;2过强的自尊心与过重的自卑感;3自我中心的倾向和盲目的从众心理;4过分的独立意识和过强的逆反心理;5过强的自决意识和过弱的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能力)。从众P473从众: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采取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有两个基本要素:规范压力和信息压力。从众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讲,从众对个人适应社会非常重要。消极的从众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影响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3、人格特征。智力P434智力434: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理论:1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2智力三元论3智力多元论4智力理论的PASS模型5情绪智力。大学生的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443:高校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展,要善于发现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为其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要考虑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特殊能力的基础上,对该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咨询意见,适当指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使他们特殊能力更好发展,既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有能够更好满足社会需要。大学生的智力普遍较好,智商较高,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既要考虑到一般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又要兼顾智力超常的部分学生,要因材施教。大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443:教师采取措施,开发学生智力,1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2深入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上挖掘知识的智力价值,教学方式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科特点选择适当方法。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训练,促进科研能力发展,将智力能力发展列为教学评价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自觉性。个别差异P422个别差异422是指人的心理的个体差异;它是一个人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一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不同于别人的心理特点。智力的个体差异;人格的个别差异;性别的个别差异。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436:语言智力;音乐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力。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P454大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454:1改变错误的性别刻板观念:老师检查自身的信念、态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差,加以改造。帮助学生克服传统的性别观念。2因材施教,实施两性补充教育。教师增强女生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品质,调节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女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男生的言语培养与训练,培养男生合作、关注他人的品质。3利用性别差异,促进交往,营造异性效应,互相促进。角色P27角色及其概念27角色: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乔治米德(G.H.Mead)1934年,首创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行为。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角色丛: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教师的角色分析P27教师的角色分析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社会用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1.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字人语音合成师面试题
- 火力发电厂课件及
- 2026届湖北省随州市普通高中化学高一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灌区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激发读书兴趣的课件
- 激光电气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激光加热产品知识培训课件
- 铁路事故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公共营养师三级(理论+技能)考试试题含答案
- 铁矿井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临床医学工程-题库
- SYT 0452-2021 石油天然气金属管道焊接工艺评定-PDF解密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工程招投标书范本
- 2000-2015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详细解析
- 体检中心礼仪培训课件
- 独立基础教学课件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会计从业资格基础知识汇总
- 项目干系人管理评估
- 私立民办高中学校项目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