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doc_第1页
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doc_第2页
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doc_第3页
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doc_第4页
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大学语文论文网络合音新词浅析以“表”、“酱紫”、“造”为例 王媛媛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对于网络新词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其分类,以及应如何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而且是从网络词语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角度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其中一类即合音新詞为对象,从它们出现和使用的环境出发,试图从语言音节的构成以及认知语言学等角度探讨以“表”、“酱紫”、“造”等为代表的合音新词产生的原因,认为连读快读造成音节简化是这类合音新詞形成的表象原因,在连读造词背后是人类的心理认知中的隐喻机制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最后论及这类网络合音新词对语言和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新词;音节;隐喻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1-0033-02 作者简介王媛媛,陕西安康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 近日网络上有这样一则笑话,引发网民们对网络新词又一阵热议。“一天,小鱼用非常慢的语速问大鱼:大鱼啊你平常喜欢吃什么啊?大鱼看了看小鱼说到:我平常喜欢吃说话慢的小鱼。小鱼立刻回答道:哦,酱紫啊,造了。”对于不熟悉网络语言的人,看到这样的对话,必定一头雾水,认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更看不出笑点在何处。其实,这则笑话里正是运用了典型的网络新词才造成令人忍俊不禁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这种网络新词的产生表面看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倾向和表现对时尚以及新鲜事物的一种追求,而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是网络语言构词的新手法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藏在网络词语背后的隐喻认知机制是产生这类网络新词的根本原因。 一、网络合音新词“表”、“酱紫”、“造”产生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效应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在语言学层面出现。词汇作为语言中对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的要素,也最能体现社会变革和进步。而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网络作为除报纸、杂志、电视之外的第四种传播媒介,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做加速运动,所以,网络词汇的出现和生成更是全社会新兴事物的最前沿写照之一。本文探讨的网络合音新詞“表”、”酱紫”、“造”等正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下的语言产物。 根据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了解这类网络合音新詞的使用情況,我们对包括在校大学生、初高中生、社区工作人员、普通民众等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人员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身份,是否知道“表”、“酱紫”、“造”这几个词本来的意义,他们经常在哪些场合会使用这类词语,以及在使用这些词语时想要达到的语言效果,最后简单调查了他们对这类网络新词的看法和使用意见或建议。根据问卷结果观察,使用此类网络新词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以及年轻的都市白领和一些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而在这些人群的使用时,95以上的人也都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等需要正式语体的语言环境中,而都是在以网络为主导的虚拟的世界里,比如:BBS、QQ、MSN、微信、论坛、贴吧等。因为在这些环境中,交流的人群互相是看不见的,场合也是非正式的,所以,用语也就没有必要太遵循正式的书面语或口语的相应的规则。于是,我们经常在网络语言里经常看到用“表”表示“不要”,用“酱紫”表示“这样子”,用“造”表示“知道”的惯常用法。 二、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合音新词“表”、“酱紫”、“造”产生的机制 (一)快读连读造成音节简化 网民在网络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满足简洁、便捷的语言应用规则,所以,在这种潜在的语言使用规则的制约下,网民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有时候连续键入的次数过多会无形中增加手头负担,同时也不符合简约规则。于是,网民们为了减少键盘敲击的次数,在拼音输入的过程中,由于飞快地输入音节,这样很容易出现音节合并的现象。例如在输入“不要”的时候,由于输入速度太快,常常打成了“表”,把“知道”打成“造”,把这样子打成“酱紫”。当这些音节合并后形成的新词语经过网络使用者不断传播,这些新词就在网络世界中流传开来。继而也会出现在一部分人的口头语言中。从语音上看,这是将这些词语连续快读形成的合音新詞,因此也可以称为连读造词。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为了显示示自己俏皮戏谑的语言风格,想要营造轻松诙谐的语言氛围时,常用这样的词语,比较适合用于撒娇。例如,当网友对其进行调侃时,对方就会用“表酱紫”来表达“不要这样子”的意思。或者在对方陈述一件事情或现象后,听话者表示恍然大悟时会说“酱紫啊,造了。”其原意是“这样子啊,知道了。”与“酱紫”相对的还有一个词叫“酿紫”,原本意义是“那样子”。 从连读造词来看,这几个网络合音新词与正式的书面语在音节上有着相对整齐的对应关系: 不要(b yo) 这样子(zh yng z) 表 (bio) 酱紫(jingz) 那样子(n yng z) 知道(zh do) 酿紫(ning z)造 (zo) 从上述对应关系看,快速连读造成了音节的简化,这种造词法类似于早期的汉字注音方法即“反切”原理。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的音,其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1只是对于网络新词来讲,这不是对汉字的注音方法而是另造新词的一种手段。例如,“不要”用“表”表示,“不”(b)的声母是b,“要”(yo)的韵母是ao,把b和ao合起来,正好可以构成“表”的音biao,只是音节的声调不完全相同,是因为现代汉语中音节“biao”的去声没有相对应的字,因此,网络语言要求的不严格性使得网民们在新造词时选用了与之相近的声调。余下三个词可做同样的分析,只是合成后的新词的声母与被合成字的声母不太一致,那是网民为了营造一种轻松幽默的语言氛围而故意选择与本来的字音声母发音部位相近的声母,例如在“酱紫”中“酱”的声母为“j”,而被合成字“这”的声母是“zh”;“造”的声母为“z”,被合成字“知”的声母是“zh”。将属于舌尖后音的“zh”分别发成舌尖前音“z”和舌面前音“j”,这是发音部位前化的一种倾向。这种通过发音部位前化造新词的现象也是网民追求新奇俏皮的语言风格的一种象征。 此外,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发达地区的语言对整个社会和语言的影响力要大于一般的地区。而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以及港台地区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所以,这些地区的语言对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语言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网络新词“酱紫”就是受这种地区方言影响的一个代表词语,福建南平等地区以及南京人连读快读“这样子”就形成了“酱紫”这个词。2这种影响经过网民们在网络领域的使用而逐渐扩大其范围,最终成为近年来十分盛行的网络流行新词。 (二)网络合音新詞生成的认知理据隐喻机制 隐喻、转喻通常是被作为修辞学中语言范畴的概念,隐喻即暗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转喻即换喻,是指甲事物与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用乙事物名称来代替甲事物。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突破传统语言学“隐喻修辞观”,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语言学的“隐喻认知观”。Lakoff(莱考夫)和Johnson(约翰逊)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认为“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3这个过程以事物之间相似性联想为基础。即人们在利用不同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在本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不同语言表达中发现链接点,从而创建丰富的联系。这使认知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新的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产生。作为网络语言词汇的构成机制讲,这种隐喻潜藏在网民的思维和意识中,往往用日常生活中已知或熟悉的词来表达网络语言中新词新语。 大部分的网络新词都是通过都概念隐喻的语言生成机制而形成的,4而隐喻机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方位空间隐喻、本体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图像符号隐喻以及“语音隐喻”。而“表”、“酱紫”、“造”等网络合音新詞正是据语音隐喻而形成的。根据vuletic的观点,他认为语音隐喻是不同的意义通过能指的相似性或相近性所进行的联想,5其所说的能指就是语音。对于网络合音新词“表”、“酱紫”、“造”,也可以称为谐音新词,“表”、“酱紫”、“造”正是通过语音上的谐音形成的隐喻,其与正常用语“不要”、“这样子”、“知道”之间的相似性就是语音,即网络语言使用者是利用声音的相似作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联想。在网络语言造词中,这种相似不是普通概念中的形状相似或特性、功能相似,而是网络语言使用群体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主观上“联想”出来的,这属于网络隐喻。“表不要、酱紫这样子、造知道”这两两对应的概念之间的有关联的相同点就是语音相近。“酱紫”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的解释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像酱一样紫。在意义或功能上“酱紫”与它所表示的“这样子”完全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在语音上,两个词之间有谐音或音近的关系,所以网民利用二者在这点上的相似而将其联系在一起。通过隐喻而造的新词,在理解本义与喻义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来理解,只有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把握本义和喻义。例如,网络新词“表”常和“酱紫”连用,这就是一个通常的语言环境,一般是女生表示撒娇口气时运用,在语音上也和“不要”紧密相连。网络新词“造”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知道”也正是通过语音上的相似而利用隐喻认知联系起来。 三、网络新词“表”、“酱紫”、“造”类对语言的影响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与弊两方面的效应,网络新词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构成要素,对语言的发展也是利弊共存的。社会发展势必造成新事物的出现,而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沟通的需要,所以语言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反映社会中产生的新事物新现象。同时,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际的载体,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特色,并承载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创造新词背后深刻的隐喻含义。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像“表”、酱紫”、“造”等网络合音词与正常语言相比,明显是一种写别字的现象,这在以网络为媒介主体的空间内使用这些词语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以体现追求便捷、时尚的精神。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新词对初学识字写字的儿童与青少年来讲,虽然没有在课堂等正式场合实用,但也不能忽视网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对这类人群,容易对他们产生一种误导。 总之,语言的生命力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如同文字产生之初,意义与符号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随着使用人群的增长,渐渐地产生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最后定性为全民遵守的合法的文字。网络语言亦是如此,对于那些有生命力能经过时间检验的词语,并且被全民接受的词语,我们应给予接纳。但是,对于过渡滥或用过度创造网络新词的现象我们应予以严肃的批评。因为语言要在一个既有一定规则又要有新鲜血液不断注入的环境下才能保持它的与时俱进。 通过对网络合音新词“表”、“酱紫”、“造”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新词的造词手段是非常新奇并且富有创造性的。对于这类合音新词来讲,是由于快读连读造成音节的简化而形成的,同时,在这种连读快读背后,是运用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机制,利用两个词语语音上的相近,形成谐音造词。这也体现了在网络时代人们对语言运用简便快捷的诉求,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释放压力,寻求轻松、诙谐幽默的语言氛围的一种倾向。语言需要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这样全社团成员才能方便顺利地沟通;同时,语言也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这样语言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对待网络新词我们应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正确看待,这样才能避免有失偏颇。 【 注 释 】 此次问卷调查是以西北师范大学为基地,以在校师生为主要对象,覆盖周围相关高校及中学,以及周边各社区的居民。问卷尽量涉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以期获得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 参 考 文 献 】 1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中华书局,2005. 2刘玉君.认知视域下网络新词的阐释J.长沙大学学报,2011(6). 3Lakoff.G.and Johnson.M.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刘玉君.认知视域下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