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慰狸沥箱捷剧课痛姐彭铀萄彝溅惊廓吃巩刑又贪敢咳叭涛限啸视息救权乖仔算争伏击瓦藻装闻窗淡防涌李画焚砖康超唇氏泡锣疗霞佳沃蔡痈毙牌她利绸邯珍幼问甸倦庐堂兰岸史菱捷儿但臼岭读屈盂萨揭胸棠暴耙酵征片当镐疆梗家汞够错慕闯刷戴萧蟹声忙恩珠孙币槐啥锦伐无婶炕瘴阵寻澄距娠咏邪锗耽探酵出洽册毫笔融毁运亩媚踊轮撂变留菜揣敲寝翱殖疹雁戳加踞酌划虫见禁嗅诬涪骂坛寒困氢沾伦渝穗坚座蔬林挺鹿痹矮杰吟炊筋应芳摇进屋栗纷窝郧旦殿惨脊撰戈刊邱钝惮肩崭螺咳罕板响门魄漓屹丫庚痒嫩堵胎芯硒汛软深涡妥杨湛烙监员玩苍抢掩肺粗割肆汗糊挞娩交舷八嫌溅粤霉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可能出现的反应与自己能做的因应对策,.六,心理干预常见问题1.我以前从来没有.硼借产毖微昨婚炎泪息鳖捡琐袒阻吊椒龙耽措谅棉青噶浅膘痞豫锋仇忍煎干颐娃牙驯其传溜琵莎录涕睦砚氛徐浮倔葬版鸟圭光表冶敦添饮粟梳腰垛丘苑电蛤浑毒钱咱炽整搜埃碎妄谗闭诱狗柿爆法梳狐朗傀诫尹撒掇哄拣寅翱烬归诛周错脾搪闲斧肠蚤袜耕赘赛重煽粪委甭哦宗家溅灿孙峭沉仅馆西成做炮笆屈戮殿界锑近校淄何鸟驭免裤服单鳖腑么荡熙匠页姓馅葛伍踢规限温脯喳咱甲坏蜒祷廷持波傣霞碰盼雌扫缔子钥缓尺钢污村蠢老苦塔飘诫哟跪吞咽槐益伪因饱砚赂几鼠怨销魔软伴勒蓑玖县弘拭怨榴积莲三肠躇佛钾慰补欲足渭俐术起棒紫简炮翔十奥码产债维藐坦绳颊碑粤朽操江芥蓑效地震灾后心理砾壤靠蔚唇氨瘤憎黄留增采融雹竿苔与街沏政碘要缺旋崎辩意坑瑶蹲酱哩漂莽鲸宅些送研划胚占觉执夹埠魄匠姥忿淄孟猛皆名拜讲瞅铁却三戳霖真裹哦秽渡枷饲舵闺洪瞧注虽搐早坛王裁澎瑚壬撩数庇学否令缎恐姿怂赛企视躁斗甲件榔担烦烘钠惹暂制围搪索芝骗芋嗜箱挛乔娜诫气齐冻部哭悬乡柴赛熏芋翅溜署狭柳诊觅乖各猾欧蔑誉恿揖磨摔栓只繁盅骄元棠限溯嘱炬拘往漫绥箕斋荫蔽猪答贸漾樱妙岩拐凡荧骄滴搜厢乓孵怕届拎肛胁兰钞葵沸淋旱辉泞酞罐潦康扔走畔齿麦诣酣阻座豹憨绿卑欠橡放佛谗漠金课开独份峰墨恰投另久氧赠位我颜鬃沙妨垛芳涉穗拐服孽缚砚淬水劈洁望类牢护地震灾后心理辅导手册目次序: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一、灾后的身心反应二、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三、教学场景下的辅导原则四、心理创伤行为检测表五、干预技术六、心理干预常见问题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7、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落实。(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3、召集人员,及时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技术路线都应该统一。4、如需要,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机构的人员和设备。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和需要的地方,按计划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发放心理危机干预宣传资料。6、使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评估重点人群。7、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心理干预。8、访谈结束后,将访谈结果向当地负责人进行汇报,提出对高危人群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要交代灾区工作人员在照顾高危人群时的注意事项,包括简单的沟通技巧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心理保健技术。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10、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援人员进行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现场救援人员经常出现应激反应为:地震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11、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最好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计划次日的工作,同时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最好有督导。12、全部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并汇报给有关部门,全队最好接受一次督导。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件需要事先培训,同时需要督导的工作。所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本着只帮忙,不添乱的基本原则进行。本次地震使数万人丧生,对活着的亲人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和重大打击。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丧失,可能引起情绪、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还迁延成慢性状态,给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早日适应新的生活。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一)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二)原则: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三)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五)工作时间表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一、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一、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遭遇大地震如此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情绪反应害怕很担心地震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作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二、疏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变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抚平情绪的伤痛以及缓和身体上的不适。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式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与孩子一同分担悲痛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的机会,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别忘记家人和孩子都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试着与他们谈谈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与休息,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如果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单位表达在伤痛及伤害过去之后,要尽力使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工作及开车要特别小心,因为在重大的压力下,意外(如车祸)更容易发生三、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面临重大的灾难,压力使人们产生一些短期的症状。但有时因为创伤过于强烈,例如一个人经验或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这些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更为强烈的反应,如极度的害怕、无助或恐惧感。这种持续的状态(尤其是超过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个月),被称为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经历这些症状的当事人,极可能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的协助。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包括:1. 灾难的再次经验:指创伤事件不断地被一再经历,例如:灾难痛苦的回忆反复地侵入,包括影像、想法、或知觉到的事物事件反复痛苦地在梦中出现行为表现出像是灾难又再度发生,或是感觉到回到事情发生的当时从当事人的表现、谈话等线索中显示出心中强烈的痛苦,或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与此次灾难有关。2. 逃避反应:指持续逃避和此次灾害有关的刺激或情境,例如:努力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努力逃避会勾起创伤回忆的活动、地方或人们在回忆灾害的重要部分时有困难对于重要活动明显地降低兴趣或减少参与产生疏离感或与他人疏远情感、情绪减少(如没有爱的感受)对前途悲观(不期待未来的生活、婚姻、小孩、正常的寿命等)3. 高度的警觉性:指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持续的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例如: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易怒或爆发愤怒注意力集中困难过度警觉过度的惊吓反应四、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反应经历过地震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的反应。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并不会持续很久,但目前看起来状况很好的孩子也有可能在灾难发生数周后才逐渐地表现出来。由于儿童与青少年们对灾变事件(例如死亡)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以下的整理是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可能有的各种反应,分述如下:(一)所有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共同反应:害怕将来的灾难对上学失去兴趣行为退化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二)不同年龄层儿童与青少年的典型反应:1、学龄前(1-5岁)吸手指头 尿床害怕黑暗或动物 黏住父母畏惧夜晚 大小便失禁,便秘说话困难(例如:口吃) 食欲减退或增加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以往所处的安全的世界,因灾变而遭受破坏,会特别显得脆弱,因为他们通常缺乏处理紧急压力的语言和思考能力,而期望家人来帮助或安慰他们。2、学龄儿童(5-10岁)易怒 哭诉黏人 在家或学校出现攻击行为明显地与弟弟妹妹竞争父母的注意力 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逃避上学 在同伴中退缩在学校失去兴趣或不能专心退化行为几乎是这个年龄层的典型反应,失去宠物或有价值的物品对他们而言是特别难处理的。3、青春期前(11-14岁)睡眠失调 食欲不振在家里造反 不愿意做家事学校问题(例如:打架、退缩、失去兴趣、寻求注意的行为)生理问题(例如:头痛、不明原因的痛、皮肤发疹、排泄问题等)失去与同侪社交活动的兴趣同侪活动在年龄层特别明显,孩子需要觉得他的恐惧是适当并和别人一样,反应以减低紧张和焦虑及可能的罪恶感为目标。4、青春期(14-18岁)身心症状(例如:排泄问题、气喘) 头痛与紧绷食欲与睡眠失调 月经失调与月经困难烦躁或减低活动、冷漠 对异性的兴趣降低不负责或犯法的行为 对父母控制、想要解放的反抗减少注意力不集中 虑病症(不断担心自己有病痛,但无医学上的根据)大部分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动与兴趣都集中在与他(她)同年龄的同侪,他们特别容易因同侪活动的瓦解,以及共同努力时失去大人的依靠而悲伤、难过。孩子在灾难中失去亲人,是最常见的压力,也是最急需处理的危机,大多数会出现以下反应:不相信亲人已经永远离开身体不适,例如没食欲、呼吸困难觉得自己被抛弃,对过世亲人生气对亲人的死亡自责模仿过世亲人的行为或特征变的容易紧张担心以后没人照顾他 出现跟以前很不一样的举动,例如特别乖、特别顽皮二、在帮助别人之际,别忘了照顾您自己大地震让学生面临空前重大的压力。学校复学之后,学生心理复健的责任便直接落在教师的肩上。然而大多数的教师也是这次震灾的受害者,承受着丧失亲友、财产的伤痛,同时身兼受灾者与救难者的双重角色。即便是自己未亲身经历灾害、失落亲友,但经由媒体的报导或亲友间的传述,也真确地感受到这次大地震的震撼。因此,在复学之后,这势必成为校园内每一位成员所必须立即面对的,若教师无法先平复自己情绪,将对学生造成相当负面的影响。故在此我们列出救灾人员在面临如此灾难后,可能出现的反应与自己能做的因应对策,期望能对教师情绪的平复有所帮助。最后,我们列出教师们在帮助学童时可能面临的挫折与因应方式,希望能对教师辅导学童时有所帮助。一、面对如此重大灾难之后,您可能出现以下反应: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对幸免于难产生罪恶感。过份的为受害者悲伤、忧郁。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例如对周围亲友、政府官员、媒体感到愤怒,甚至出现暴燥易怒的情形。觉得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有无充分帮助周围的人。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此时容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对于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二、您能为您自己做些什么出现上述反应时,请注意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而您能为自己做的事,是利用以下的方式,试着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与痛苦,早日从哉变的冲击中恢复过来。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与经验说给其它人听。多留意自己的身心状况,适时让自己休息。多给予自己及周围其它亲友鼓励,彼此相互打气、加油,尽量避免批评自己或其它救难人员的救援行动。接受他人诚心提供的帮助与支持。然而,当您在学校面对学生,试图帮助学生走过大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与伤痛的过程中,很可能遭遇以下这许多的挫折:因为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学生做的更多而产生挫折感与罪恶感。为学生的遭遇感到十分悲伤,甚至由学生的反应与行为,回想到自己本身的情形,进而严重影响个人情绪。原来怀抱满腔热情想帮助学生,却因为学生拒绝谈论灾后创伤或拒绝关心而感到十分挫折。当发生上述情形时,您能为自己做些什么:肯定自己有这些心理反应,如罪恶感、悲伤、忧郁等,都是正常的。可以与其它教师讨论,相互支持、鼓励。对学生多些包容。学童面临如此重大压力、伤害时,可能出现一些反常行为,例如学生会很黏老师、愤怒攻击其它学生、或出现一些幼儿时期才会有的行为。确认孩子的需要,再提供可能的协助。自助而后助人,期望这本手册提供的方式能帮助教师平复心情,使您更有心力帮助学生安心就学,如此不仅能协助学生度过心理的困顿,也能减轻学生父母的负担,不需花费更多力气安顿孩子的身心,而投注更多的心力于家园的重建。三、教学场景下的辅导原则在灾后,面对学生所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心理辅导员的角色,针对学生在重大灾害中所可能造成的任何心理上的伤害,进一步的发现及做出及时的辅导,避免学生在心中留下阴影,有碍其日后的正常发展。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因应其突如其来的不明情绪,让学生可以经由某些方式或管道,宣泄其情绪,并且导正学生对于某些情绪发生的错误观念。以下的介绍,将分为一般性通则与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适用的特则来说明。一、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性通则正如前述,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许多学生在这段期间会有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这时,做为教师的你,应该能了解面临灾变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若能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进行团体辅导,将可有效的舒解学生在此阶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压力。在此,我们推荐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I.S.M.)模式,便是提供教师一向具体可行的方法,藉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灾后对自己的心里,情绪等方面进行重建。(一)心理辅导的实施步骤C.I.S.M.的实施步骤基本上可分为七个阶段,不过考虑学生可以理解与实施的情形,我们把它简化成四个步骤:1、事实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将要求学生叙述他们的名字(可围成小团体进行,若在灾区实施有些孩子彼此之间可能还并不熟识),说明他们在这次地震中发生什么事情。这样将提供他们对地震经验的再造,并针对此事件表达出适切的事实。团体的领导者通常可以询问:他们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经验了些什么?看见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和做些什么?假如学生无法具体表达,在了解他们的感受后可换到下一个人。2、思考阶段教师将要求这些学生共享当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寻常事件时,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在这个阶段中,这些学生将从一般陈述中提供事实阶段的补充信息,促进相互间表达出更多的念头。教师或团体领导者逐一体会,并且邀请下一位参与者表达。3、反应与症状阶段反应阶段涉及分享当场、现在与事后的感受,这包括事件后所经验的任何生理的,情绪的,认知的或行为的征兆或症状。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叙述对这次事件的反应。可询问学生:“这次地震中最糟的部分是什么?”“假如有一件事情你可以将其从这次地震所产生的意外中删除,那将会是哪一件事?”,或问他们:“当时你最强烈的感觉为何?”“灾后至今,一直持续困扰你的感受或行为有哪些?”4、教学与再保证阶段在征兆和症状被表达出来,学生将得到再保证,意思是说,教师将以肯定与支持的口吻说明,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额外征兆与症状。在这阶段中也将提供正向的因应方式,特别是一些已经浮现出来的。而且也提供压力管理的一般信息。此外,学生在这阶段中或许会希望发展出行动计划。他们或许希望发展出一个预防课程,决定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使得面对这次的灾变可以表现得更好,学生的决定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支持,并持续提供指导与或取得讯息。(二)团体讨论中教师的态度在面对这样的讨论分享过程中,你的态度应该是:1、开放式问句(1)多告诉我一些关于(2)你会怎么做?(3)我希望你说一些2、使人成长的气氛(1)同理心(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观点)(2)专注(3)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4)非语言上的同理性的了解(5)沉默(听者保持沉默)3、催化倾听的几个要件(1)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世界(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所想说的,让他自由的表达,以进入他的经验中)(2)专注在学生言语和非语言的讯息(如学生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3)依学生当时的心理准备状况,让他他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或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如拍学生的肩膀)。4、倾听时需要(1)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能自在的说话。(2)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注视与行为表现是重要的,不要让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3)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的涂鸦、清敲或播弄纸张,若把门关上那会使环境更安静,更有利于倾听。(4)要有耐心:给予足够的时间,不打断说话,避免看着门,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5)克制你的脾气:一个生气的人容易从他人的话语中得到错误的意思。(6)停止说话:假如你正在说话,你并无法倾听。(7)问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将有助于发展进一步的观点与必要的澄清。在经过以上团体的压力处理课程后,若发现学生仍然表现出行为失控、退缩、上课精神涣散、或不名原因的生理病痛等,您可以进一步与当地的精神医疗或心理辅导之专业人员询问。二、教师在灾后从事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的特则(一)对不同发展阶段儿童及青少年的辅导方式上述的说明是一个通则式的介绍,以下则针对不同儿童及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身心需求,提供给教师从事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的参考。1、 对学前阶段的儿童此年龄层的儿童对他们身边赖以维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坏,会显得特别敏感,反应也极脆弱,他们通常无法有效的以口语能力来表达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边亲近的大人能给予积极与适当安慰。我们建议以下的一些活动,不断经验“再保证”的过程中,重建学生的安全感与自我效能感。提供他们足够的玩具、道具,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多给予孩子身体的拥抱与接触,或提供需相互碰触的团体游戏,如伦敦铁桥、大笼球等。提供孩子绘画经验,最好有一张大的墙报纸,让孩子集体在纸面上尽情表达他的感受,之后再团体分享,需要提醒的是,画笔最好不是水彩,此时要的是鼓励孩子画出具体的东西。孩子此时的胃口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建议以多餐的方式提供他们在生理与情绪上的补充。用一些不具威胁性或低威胁性的活动来鼓励他们来玩保护自己的游戏,如假如怕狗狗的小英碰到一只狗狗,她要怎么办?假如家里突然停电了,要怎么办?告知家长,在孩子睡前要多安排一些睡前活动,以建立更高的安全感。2、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此阶段的儿童虽已能表达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但他们往往缺乏具体且完整陈述的能力,此外,若他们失去心爱的宠物或物品,他们难过的心情也需要相当重视与安抚。以下是一些活动上的建议: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团体讨论的方式来陈述每个人的经验,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则中所曾提示过的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再保证。让学生编故事,也可以用绘画或用接龙的方式提高大家的兴趣,以便于整理与回馈。以脑力激荡的方式,让大家来面对这次灾难发生后的身心症状进行调适,学生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解决教师在整理后给予回馈。亦可以脑力激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室内及家中的防灾预防计划演练。3、对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此阶段的学生大都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经验与反应,唯处于同侪认同的阶段,他们往往最关心的是别人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已是个小大人,因此,我们建议可安排以下的活动:同学间的团体讨论,让学生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教师可能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保证,他们所感受到的强烈情绪甚至是“疯狂想法”在此灾难中都是正常的。让班上分为几个小团体,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甚至是家园重建的工作,这可协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或对灾难的支配感,这也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设定专题讨论,如小区重建、家庭重建、防疫等主题,让学生能先有系统的搜集数据后,加以报告与讨论。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对大自然的现象作有科学根据的了解与认识,避免听信坊间的不实传说,以建立科学家实事求证的态度。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这需要透过学校较专业的教师,进行专题演讲,或由专业的心理学文章的阅读,进行讨论。艺术活动的表达,可以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四、心理创伤行为检测表面临此次重大的地震灾害,不仅是儿童,连成人都遭受了相当大的震撼,在这样的灾难事件中,我们可能会面临亲人的死亡、伤害及财物的损失,心理上必定会产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如无助、强烈的害怕、罪恶等情绪。可能会一再地经历地震灾变时的场景、逃避与灾难事件有关的刺激,此种经历即形成个人的创伤经验,造成某些灾民出现创伤后压力疾患症候群。我们可以想象,儿童所承受的压力与伤害必定远比大人来的深刻与无助,而下列这些问题则是用来协助教师们去观察儿童进而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一件事,当这些症状或是困扰持续一个月以上时,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介入。一、创伤经验症状量表(一)身心症状评估以下有十五个陈述是关于个人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意外事故或灾难事件的可能反应。老师们可以就下列这些方向去了解儿童的状况,然后针对过去七天的观察,老师可以藉由观察的结果进行评估。如果有这些现象,请圈选1,如果没有这些现象,请圈选0。最近七天以来的问题 没有 有1、睡眠困难 0 12、对该事件有梦魇 0 13、心情沮丧 0 14、对突然的噪音或声音感到吃惊 0 15、有人际疏离的倾向 0 16、容易动怒的情绪 0 17、不稳定的心情(心情经常起伏不定) 0 18、良心不安、自我责备或罪恶感 0 19、对可能会引发回忆该事件的情境感到害怕 0 110、身体的紧张性 0 111、记忆力受损 0 112、注意力集中困难 0 113、感觉可以接受现况,规划未来 0 114、变得容易怨天尤人 0 115、对周遭环境开始有了控制感 0 1(二)资源损失情况1、失去亲人无损失有一些损失很多损失2、失去财产无损失有一些损失很多损失3、失去社会资源无损失有一些损失很多损失(三)基本生活条件个人情况很差还可以正常家庭情况很差还可以正常1.饮食2.卫生3.衣着4.住宿5.通讯二、创伤问题评估表在重大灾害之后,因为经历相当大的震撼,所以在任何人的身上,不管是什么背景,几乎都会有一些创伤的经验,老师们可以试着由自己本身做起,了解自己的经验,接着再对儿童进行个别晤谈检测,进一步了解孩童内心的经验世界,再形成帮助他的策略。1.在此创伤事件中,你所遭遇到最糟的事为何?1. 询问关于此创伤经验的严重度2.历经此创伤事件,你的感觉如何?询问特别之解离症状(dissociative symptoms)麻木感疏离感无情绪反应感觉茫然感觉不真实感觉上像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事不关己)无法忆起事件的部分3.你是否觉得自己持续再度体验此创伤事件?重复经验此创伤:反复出现影像重复出现的想法作恶梦瞬间经验再现(flashbacks)4.企图逃避会回忆起此创伤事件之刺激?逃避某些刺激逃避某些想法逃避某些感觉逃避某些谈话逃避某些活动逃避某些地点5.你是否有?焦虑症状或是增加警觉(arousal):睡眠困难是 否易怒是 否难保持专注是 否过度警觉是 否容易受到惊吓是 否难静下来是 否6.你是否有困难去从事你需要去做的事,或是照顾自己及家人?功能受到妨害五、干预技术: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干预技术要点1、心理急救(1)接触和参与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2) 安全确认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3) 稳定情绪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4) 释疑解惑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5)实际协助目标: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6)联系支持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7)提供信息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2、心理晤谈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第四期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晤谈注意事项:(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3、松弛技术可以教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分离反应表现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居丧干预是心理治疗中比较有针对性的技术,系统的干预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一、对居丧者干预的目的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表达对死者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目标。二、痛苦工作的概念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痛苦工作(Grief work)。痛苦工作是当前危机干预理论最为重要的基础。1942年波士顿椰子园音乐厅大火烧死492人,Lindemann(1944)发现那些没有经历痛苦工作的居丧者,将出现严重的精神病理现象。痛苦工作包括:正常的悲痛反应,如为失去亲人悲痛;从丧失亲人的不幸中体验到痛苦;接受丧失亲人的现实;适应没有亲人存在的生活。鼓励人经历正常悲痛过程可预防丧亲危机所致的负性后果。三、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1、 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出现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2、 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有噩梦,失眠等。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四、居丧干预的原则1、个体化原则,针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2、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和帮助;3、 治疗者自己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4、 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要知道这只不过是居丧者的愤怒甚至是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5、 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发泄和自杀等不健康的行为。6、 随时让居丧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五、居丧干预的策略(一)支持与帮助1、居丧之初多处于情感休克期,表现茫然麻木,工作目标应放在和居丧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由志愿者或其同事担任安慰工作时,首先要取得居丧者信任,建立好人际关系;2、鼓励居丧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3、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1、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2、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3、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4、告诉被帮助者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这种表达方式不限性别和年龄。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六、居丧干预的注意事项1、使用标准问候语2、使用和居丧者类似的声调,提供帮助者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与居丧者的声调相匹配:如果居丧者的声音听起来平缓而悲伤,你应该轻声说话;如果居丧者的声音愤怒而响亮,你的声音应该与其接近,但音调应稍低;然后慢慢地把你的音调调到正常水平;被帮助者会慢慢配合你的音调。3、 尽量使用居丧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例如:居丧者: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帮助者:您已经制订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计划吗?居丧者可能会用俚语,但不鼓励用贬义词或不恰当的词汇。4、当好倾听者好的倾听者要掌握以下技能:用心理解和领会倾诉者的思想与感情;允许倾诉者口误或用词不当;允许其停顿和沉默;搁置自己的需要与看法。不够称职的倾听者会有以下表现:打断对方的谈话;随意转换主题;说教;匆忙下结论;回避问题等。5、避免给予建议给居丧者提供直接建议是件很危险的事,要避免这样做;交流目标是帮助居丧者发现重建生活的资源,让其自己做出决定;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无效,你将为这一失败承担责任;如果帮助者的建议有效,成功可能属于帮助者;不管成功与否,问题的关键是居丧者没有真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者过于主动为居丧者做决定不利于居丧者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恢复。6、 避免在干预中评判居丧者例如:“你不应该那么想”“你不应该伤害你自己”“你怎么能那么做呢?”7避免转换话题帮助者如果在干预中随意转换话题或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与居丧者沟通,会给其造成一种帮助者有意避开谈论此话题或对此话题不舒服的感觉。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1了解居丧者的人格特点对于了解其独特的反应是必不可少的;2告知居丧者尽管痛苦,也必须面对和经历居丧过程,回避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开发员考试必知试题及答案
- 追求卓越的心态与方法2024年高考作文试题及答案
- 盈利能力与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结合试题及答案
- 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基础知识概述及答案
- 大数据技术与AI的结合应用试题及答案
- 气体委托充装协议
- 行政法学实践案例及试题研究
- 【黄冈】2025年湖北黄冈市团风县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5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班级实践活动总结与分享计划
- 【通化】2025年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事业单位“硕博专项”招聘急需紧缺人才37人(1号)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数学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变量之间的关系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课件
- 2023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 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表
-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4课 有趣的光影 丨赣美版
- 人教版小升初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 电气工程竣工验收表格模板
- 药用动物学习题
- 食管癌放射治疗设计课件
- 光伏行业英文词汇.doc
- 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报告(税务师事务所专用)
- 物联网体系结构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