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畜牧渔业论文.doc_第1页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畜牧渔业论文.doc_第2页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畜牧渔业论文.doc_第3页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畜牧渔业论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畜牧渔业论文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 朱陈平,蓝嘉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1) 黄颡鱼的肉质细腻、营养丰富,经常作为餐桌上的美食。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大量的捕捞,天然的黄颡鱼产量急剧下降,尤其是国外市场的需求量较大,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养殖业的规模扩大与发展。我国进行大规模黄颡鱼的养殖时间较短,湖北、江苏、四川等是黄颡鱼养殖的发达地区。稻田养殖、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是黄颡鱼养殖的主要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池塘精养1。黄颡鱼现阶段的鱼苗生产,已经由之前的捕捞天然鱼苗向人工鱼苗过渡,即亲鱼进行人工饲养、催产和孵化,大规模人工育苗养殖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 1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通常栖息在水流较慢或者静止的水体中,它们喜好在水草较多的浅水区域内生活。黄颡鱼口腔内有颌齿,是有胃鱼类,因此在摄食节律方面较为显著,单次的进食量偏大。黄颡鱼是杂食性鱼类,水生昆虫、淡水虾类、浮游动物都是它们的主要摄食对象,偶尔也会摄食一些小型鱼类,但是不属于凶猛鱼类。黄颡鱼属于温水性鱼类,在038 范围内均可生存,2528 是黄颡鱼生长最适宜的温度,2226 是黄颡鱼繁殖最适宜的温度2。黄颡鱼适合在pH值为69的水里生长,并且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不强,在溶氧1.0 mg/L的水里会窒息死亡。黄颡鱼生性比较胆小,在和其他鱼类进行混养的时候,通常会群体一同躲在水底或者躲藏在隐蔽物下方。 黄颡鱼不属于大型鱼类,生长速度也不快,天然种群的未满一周的鱼体重大约4 g左右,最重的可以达到50 g,两年多的鱼一般体重在50100 g左右。雄雌的黄颡鱼在生长时体重差异明显,两年的雄鱼体重可以达到150300 g。 在繁殖习性方面,人工饲养的黄颡鱼达到性成熟只需要1冬龄。黄颡鱼产卵繁殖的时间在春末夏初,产卵最合适的温度是2226 。黄颡鱼在性成熟之后雄雌的性状显著,雌鱼的生殖孔呈圆形,没有生殖突。雄鱼在肛门后有一个生殖突,生殖突的顶部是生殖孔的开口处。筑巢守巢护幼的通常都是雄性黄颡鱼。 2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2.1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选用良种场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亲鱼要选择34龄的雌鱼,体重控制在100200 g范围内,雌亲鱼的怀卵量要高,体型要大;雄亲鱼应该在23龄,体重控制在150400 g范围内。亲鱼产前培育最好用专门的池子喂养,并且雄雌分开,密度不能大于4 500 kg/hm2,饵料要选用亲鱼专用的,保证雌鱼的性腺可以快速发育。 2.2人工孵化 不同的孵化方法要求不同的放卵密度,采用孵化环道流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15万20万粒/m3;采用网箱微流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1万2万粒/m3;采用水泥池充气和定期换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3万5万粒/m3;采用脱粘流水孵化时,放卵密度应该控制在30万50万粒/m3。 人工孵化时,要特别注意水的质量调控和孵化管理,水质必须优良,水源必须充足,溶氧量不得小于5 mg/L,COD含量不得超过20 mg/L,氨氮含量不得超过1 mg/L,调控孵化水的质量还可以用充气、换水、微流水等措施。可以采用中草药预防水霉滋生,用漂洗和倒池的方法清除死卵,水温一般控制在25 左右,必要时可以借助能源或者温室大棚确保孵化的水温满足要求。 3黄颡鱼种苗培育技术 3.1鱼苗培育池 黄颡鱼的鱼苗培育池要选用专门的池子,面积0.20.33 hm2为宜,池底淤泥不能过多,且池底应该平坦。轮虫休眠卵的密度不小于100万/m2。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排水方便。培育池进行鱼苗培育时要对池子进行彻底清理,使用的生石灰不能低于1 500 kg/hm2,或者使用的漂白粉不能低于300 kg/hm2。培育池要进行轮虫培养,用肥水素或者粪肥对浮游植物或者细菌进行培养。搅动培育池的底泥,让休眠卵进行萌发。严格控制天敌和竞争者以及鱼苗种群的密度3。鱼苗在合适的时候选择下塘,即仔鱼孵出大约60 h后,上浮至水面即可进行放养。在进行鱼苗放养时,要重点观察水质的肥度,避免气泡病发生。放养的适宜密度应该是225万300万尾/hm2。在培育池边每间距23 m的位置在水里插入一个草把,这样可以为鱼苗提供足够的栖息环境,也能够避免鱼苗过度集中,使鱼苗的分布更加均匀。适时注入新水,可以让水保持一定的深度,浮游植物也保证一定的数量,达到水质调控的目的,必要时,还可以使用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和调节水质。鱼苗培育时要及时进行投喂,将鱼糜磨细,冷冻后进行泼洒,傍晚时,可以借助灯光引诱鱼苗进食。防治鱼病可以使用硫酸亚铁和硫酸铜组合溶液,放养时严格控制水质肥度可以有效预防气泡病,保证水质清瘦,控制枝角类,坚持喂养人工饵料可以避免黄颡鱼“大肚子”的发生。 3.2鱼种培育技术 黄颡鱼密度控制在60万120万尾/hm2,进行训食饲养,投喂饵料的颗粒大小应该合适于鱼体大小,粗脂肪控制在8%10%,粗蛋白控制在40%50%,并且可以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含量。严格控制池中水的深度,保证培育池排出旧水注入新水的频率,不要施肥过度,保证浮游植物的良好生理状态和浮游植物的数量,适当时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增氧机。 3.3疾病防治 使用抗生素或者氯制剂防治细菌性肠炎和腹水,使用硫酸和专用杀虫剂防治纤毛虫类寄生虫,使用水霉净防治真菌水霉病,控制培育池水温不超过28 ,同时保证水质清新可以防治黄颡鱼的“红头病”。 参考文献: 1 印宝林.黄颡鱼的日常捕捞与病虫防治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