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编撰之我见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学中文系(510275) 谭步云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高校古汉语教材的编撰历史作了简单的回顾,并对既有的教材作了大致的评价,指出:现有的古汉语教材或多或少存在着体例、编次、与中学教材衔接等三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古汉语教材的编撰应效仿英语等语言教材的编撰,才能有望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词 古代汉语 大学本科古汉语教学 古汉语教材编撰所谓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一个不甚科学的概念。现在,学术界一般把对应于“现代汉语”的“古代汉语”分成三段:上古、中古和近代。而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的“古代汉语”课程,通常只涉及上古阶段的汉语。也就是说,本文所讨论的“古代汉语教材”,事实上只是上古汉语的教材。不过,为了方便讨论,本文仍然沿用“古代汉语”这个概念。笔者认为,目下的古代汉语教材的编撰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状态:尽管各种教材都“号称”有自家的体例,但实际上并没有从语言的实际出发去通盘考虑。最起码的,没有考察汉语发展变化的历史来编撰教材。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迄今还没有几个学者真正探讨过古汉语教材编撰的问题 、笔者孤陋寡闻,只读过荆贵生先生的我是怎样编写古代汉语教材的(载荆贵生语言文字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严格地说,这篇文章虽然也讨论到体例、编次等问题,但只是荆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荆本”,版本情况参本文附录)凡例的说明,与别的古汉语教材的凡例说明没有什么区别。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笔者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 、谭步云因材施教,锐意创新古代汉语教学的点滴体会,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3卷第4期,2003年8月。,只是因论题所限,并没有就此充分展开讨论。下面,笔者将就“古代汉语”教材的编撰讨论几个问题:1、大学本科古汉语教材编撰的历史及其缺陷;2、什么样的大学本科古汉语教材才是理想的;3、如何界定浅显的文言文;4、如何编撰大学本科的古代汉语教材。一在讨论古代汉语教材的编撰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古代汉语教材编撰的历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一段,王力先生有过简略的叙述:“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年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选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并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上册讨论稿分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 、参王力古代汉语序,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一版。从王力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1、在1959年以前,并没有“古代汉语”这样一门系统课程,当然也就没有相应的教材。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出版,标志着“古代汉语”课程在高等学校的正式设置。3、王本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是集中了当时国内一流学者的智慧的结晶。所以,王本先前作为全国高校的教材,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以后。当然,这段时间也有其他教材在使用,但都不如王本影响大 、例如有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古代汉语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60年;有殷孟伦先生古代汉语刊授讲义,山东大学出版社,1962年。(参本文附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古汉语教材。较早的有周秉钧先生的古代汉语纲要(版本情况参本文附录)、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版本情况参本文附录)等。而有些教材,我觉得是后出转精的(详下述),例如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已故的李新魁教授编著的古代汉语自学读本(以下简称“李本”, 版本情况参本文附录)。不过,由于王本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公开出版的古汉语教材尚不多见。从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全国兴起了教材编撰热,受此影响,林林总总的古代汉语教材陆续出现。但是,所有的教材并未能跳出王本的窠臼。一方面固然是王力先生余威尚在,谁都不敢在体例、构思等固有框架上有所“僭越”;另一方面却是明显地受到“古代汉语”教学模式的约束。现在全国到底有多少种“古代汉语”教材在高校中使用,笔者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 、笔者进入“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b2c/scrp/book.cfm),利用其查询检索,输入“古代汉语”四字,发现高等教育类“古汉语”教材共有19种。实际上,这个网并没有收入所有的“古汉语”教材。我核对了一下,发现起码还有42种没有列入。当然,笔者的统计不一定精确。但是,目前至少有61种“古汉语”教材在使用或曾被使用(参本文附录),却是不争的事实。古汉语学界许多名家都编过古汉语的教材,有的还编过一种以上 、例如郭锡良先生主编过的古代汉语有四个版本:分别由北京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商务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又如朱振家先生也主编过两个古汉语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到底有多少差异,相信就是一般的读者也不难作出判断。笔者因多年从事古汉语的教学,手头上也就有五种之多的教材。而且,据我了解,广州地区的高校(例如华师大、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等)所使用的古代汉语教材都不同。有没有必要出版那么多的同一类型的教材,这里姑且不论,但资源的浪费,彼此间的“借鉴”,就颇惹人非议的了 、参荆贵生是书评还是侮辱诽谤等文,载荆贵生语言文字论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当然,这里有相当复杂的原因,本文暂且按下不表。综观这些教材,笔者以为,无论是体例,还是具体到文选、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至少存在三方面的缺陷:1、没有从语言学习的目的出发考虑语言教材的体例。2、没有严格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安排文选、词汇等;3、大学用的古汉语教材绝大多数与高中阶段的古文教学内容衔接不上。2004年,在北京大学召开了有26所高校40多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会议其中一个议题就是教材的编写:“近年来,古代汉语教学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增多给古代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大学古代汉语的课时减少,而大学生选修的科目越来越多。为此,需要编写更理想的古代汉语教材。” 、郭丽君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研讨会召开,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0624/3059686.shtml,2004年8月8日。笔者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对此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古汉语教材虽多,但理想的教材还没有。看来,笔者的想法和与会者的动议不谋而合,虽然双方的侧重点、思路也许不一致。二就个人的感情而言,我是极希望废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如同现在台湾、香港等地的中文系一样 、以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为例(请参.tw/txt.version/treasure),中国文学系设语言类、文学类、学术思想类、基础应用类四类课程,其中语言类共有四门必修课程:语言学概论(一年纪)、文字学(二年级)、音韵学(三年级)和训诂学(四年级),共8学分。,不再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而代之以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等;中国文学也不再把语言和文学截然分开 、参郭锡良中文系建系90周年有感,见系庆纪念文选 /xiqing/right.htm。贯通古今,融会文学语言,这才是正道。如果是那样的话,笔者也不必再讨论“古代汉语”教材的编撰了。然而,积重难返,即使是北大,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既然如此,“古代汉语”教材该如何编,就有讨论的必要了。针对上文所提出的现有的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缺陷,笔者心目中理想的古汉语教材,至少应遵循三个原则:1、其体例应符合语言教学实际;2、其文选和理论的编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其总体内容应与中学古文教学内容相衔接。以下分别论述之。1、体例语言教学,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习语言者习得语言以敷应用,即便是死语言的习得也是如此:或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沟通,或仅限于阅读古代文献。当然,通过古代语言的考察以认识现代语言也是目的之一。不过,那属于更高的教学层次。因此,语言教材,无非通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选,以语法、词汇、文字、语音的教学为依归。任何一本语言类教材,如果于语言的诸要素有所偏废,那就不是好的教材。就笔者所及,目前的古汉语教材大致上都涵括上述内容,虽然各本的侧重点稍有差异。例如:擅长音韵的学者会花较多篇幅在音韵方面,擅长文字的学者会在文字方面用力较多,等等。尽管目下的各种古汉语教材有关语言要素的教学内容大致完备,但其体例却未能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英语教材的编撰体例应值得古汉语教材效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陆续传入我国的Linguaphone、Essential、New Concept等英语教材,另外,曾有很大影响的许国璋先生主编的英语,都是编得非常好的教材。综观这些英语教材的体例,大体上以文选为经,以语法、词汇、语音为纬,辅以各类练习和补充阅读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选来掌握语法、词汇、语音等语言要素,通过做练习和阅读补充材料来巩固所学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际上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这些英语教材的编撰真正贯彻了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理念。相较之下,目前所见的古汉语教材未免都有所不足:或徒有文字、词汇、语法、语音内容而无具体的文选(如古代汉语纲要之类的理论性著作);或只有文选,却忽略了语言要素的介绍(例如各类古文读本);或做到了“文选为经,文字、语法、词汇、语音为纬”,却忽视了语言实践的功能:没有练习和补充阅读材料(大多数古汉语教材属这一类型)。应该说,王本的体例应是较理想的了:以先秦散文、唐宋名家著作、诗歌词赋为范文,若干阅读文选后专题介绍古汉语语法、词汇、文字、音韵、句读、古书的注解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等。所以诸家纷纷取法其中。当然,也有的学者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于是在教材以外再编辅助教材 、例如荆贵生主编了一套古代汉语,又另外编了一本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作为辅助教材。则不免大而无当。真正在体例方面接近上举英语教材的古汉语教材是李本:有一定数量的文选,有文字、语法、词汇、语音的专题内容,有练习和补充阅读材料 、其补充阅读材料分为三类:无标点无注释的古文原文、无标点有古注的古文原文、有标点有原注的古文原文。不但在范文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通假字表”、“常见同义词辨析”等参考资料。后出的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李本”,版本情况参本文附录)可能受其影响,也有类似的内容。但是,李本体例的特异之处在于把古汉语语法、词汇、文字、音韵和文选截然分开:上册专门介绍语法、词汇、文字、音韵,每个专题后附一练习;下册中编则是今注文选、古注文选、无注文选等;下册下编是参考资料。这样编有利有弊:利是理论相对集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古汉语诸要素;弊则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因此,笔者还是主张:像英语教材那样,在每篇文选后附以相关的语法、词汇、语音等内容。综上所述,古汉语教材的体例应是这样的:1、各类文体的注释文选作为课文;2、每篇课文应列出该课文的新词汇表;3、每篇课文应附有相关的语法、语音、文字等内容;4、每篇课文后应有相关的练习和补充阅读材料。5、最好能用繁体字印刷。2、编次无论学什么,总得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语言的习得也不应例外。可是,现有的古汉语教材的编撰,几乎都忽视了这个必须遵循的原则:文选的序次没有考虑难易深浅,与此同时,语法、词汇、语音、文字的讲解不顾及循序渐进。以我手头的教材为例,第一篇文选:王本是左传隐公元年的节选(篇名郑伯克段于鄢),郭李本是山海经的选文,李本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荆本同王本,王彦坤等三人合编的古代汉语教程(版本情况参本文附录)是左传隐公十一年的节选(篇名郑庄公戒饬守臣)。虽说本科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古文,但论其阅读古文的能力,还不足以一开始就读艰深、晦涩的文献。其情形,如同让初学英语者去捧诵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许,在编撰者看来,自家的文选编次就是最科学的。可是,怎样解释上述教材选定的第一篇课文互相之间存在的差异呢?无疑,在确定文选的编次之前,首先得在“浅显”的界定上取得共识。柳士镇氏有浅显文言文界说一文 、原载柳士镇:语文丛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修订稿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读本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175176页。,以为文言的难易不一定以作品产生的时间先后为据,并以史记和汉书为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对此,笔者颇不以为然。王国维先生曾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闇,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先儒亦不能解也。其难解之故有三:讹阙一也(此以尚书为甚);古语与今语不同二也;古人颇用成语,其成语之意义与其中单语分别之意义又不同,三也。唐宋之成语,吾得由汉魏六朝人书解之;汉魏之成语,吾得由周秦人书解之。至于诗、书,则书更无古于是者。其成语之数数见者,得此较之而求其相沿之意义,否则不能赞一辞,若但合其中之单语解之,未有不龃龉者。” 、见氏著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成语书,中华书局,1959年6月版,75页。又说:“文无古今,未有不文从字顺者。今日通行文字,人人能读之、能解之。诗、书、彝器亦古之通行文字,今日所以难读者,由今人之知古代不如知现代之深故也。” 、见氏著观堂集林毛公鼎考释序,中华书局,1959年6月版,294页。王先生的这两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越久远的典籍越难读;二是文献的学习可以自近及远。笔者认为,王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就以王先生的文章为例,当然较袁枚、蒲松龄的文章易读。同理,袁、蒲二公的文章,当然较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易读。尽管这里面有文体的问题,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文言的难易深浅主要是字、词、句。越是古老的文献,越是多我们所不认识的字、所不明白的词、所不理解的句式。这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在文献中的反映,否则,我们也无须把汉语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段了。这里可以拿同样的文体史来说明这个问题。清史稿肯定比新旧唐书浅显;新旧唐书自然也比三国志浅显。柳先生认为汉书比史记好读,我就不妨摘录一小段两书中同样内容的文字比较比较,看看是否如此。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上海书店,1988年1月第1版,1276页。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陈胜,字涉,阳城人。吴广,字叔,阳夏人也。” 、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1785页。文字差不多,略知文言的学生也不会不懂。但是,史记的字数略多,多出的“者”、“也”正是学生视为畏途的虚词。我想,光这两个虚词在古文献中的语法作用,就够老师讲上一两节课了。可见,所谓好读,应指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限于篇幅,这个问题只能点到为止。可能的话,完全可以深入、全面地比较上述两书的深浅难易,尽管两书时间上相去并不算太久远。准此,笔者以为,课文应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先后编次,这样可以大体贯彻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事实上,笔者在教学中正是这样做的:首先按时代先后把课文划分成“甲类(最难,先秦)”、“乙类(次难,汉魏)”、“丙类(偏易,唐宋)”和“丁类(易,明清)”,然后把语法、文字、词汇、语音等内容安排在相关的课文后讲解。从学生的反映看,效果理想。我个人认为,古汉语教材的编撰完全可以参照英语4级、6级的评估模式(例如:语法、词汇量,等)来安排编次。此外,课文的篇幅也应坚持这个原则:简明短小的在前,繁难冗长的在后。这里顺便说一句,人教版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如同本科用的古汉语教材一样,也并没有遵循以上原则。据报道,随着高考的分省命题,各省也在编撰新的教材。我希望新教材可以体现上述原则。3、与中学教材衔接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看,这个问题最为严重:本科教材的文选中学课本里也有;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语法等内容也重复出现在本科教材里。我这里举几个例子: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重耳之亡,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召公谏厉王弭谤,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奕秋、寡人愿安承教、所谓故国者、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许行、文王之囿、汤放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攘鸡,史记中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巨鹿之战、魏其武安侯列传、优孟传、淳于髡、孙膑减灶、货殖列传序(此外,悲士不遇赋和报任安书也是司马氏的著作) 、以上篇目,均见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中语文第一六册和语文读本第一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笔者把这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文统计了一下,凡一百三十余篇(首),大都见于大学的教材或辅助教材。如果把初中乃至小学出现过的古诗文统计在内,从“量”的方面说,足够了。够了,这个不算短的篇目,相信在大学里教古汉语的老师都相当熟悉,因为,这些被选进高中课本的古文,十之八九也被选进大学的古汉语教材里了。文选的重复率太高。至于语法、词汇、语音、文字等内容,因没有深入到中学里调查,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是一个负责任且有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师,讲授的内容当不会少。我曾戏言:如果认认真真读完这些教材,就用不着上大学的中文系了。当然,因为有教学大纲的约束,即使面对如此多的文言文,老师的教学也可能有所节制。如果是在以前,编写古汉语教材的大学老师,只要愿意拿中学、甚至小学的课本来看一下,就可以避免文选、语法等内容重复的弊端。但现在是各省自编课本,要想避免重复,实在是难。我想:这个问题非统筹安排不易解决。结 语尽管古汉语教材的编撰历史已不算短了,尽管现有的古汉语教材也相当多,然而,“什么样的古汉语教材才是优秀的教材?”“怎样编写古汉语教材?”等课题还需要深入探讨。在以上的文字中,笔者已经大体勾勒出现有的古汉语教材编撰上的得失,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个人意见:1、语言教学,应围绕着学生的语言习得进行;教材的编撰体例则要体现语言学以致用的明确目的。2、语言的习得是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材在内容上的编次不能漠视这个过程的客观存在。3、鉴于本科学生业已具有一定的古汉语水平,本科的古汉语教材的编撰最好能在中小学古文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无论是文选还是理论,都应在质和量方面高出一个档次。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论,只是个人的一得之见。如果愚见能引起古汉语教材编撰者的重视,甚至争鸣,那正是笔者所殷切期待的。因为,那将预示我们以及我们的学生会有优秀的古汉语教材了。附录谭步云所见所闻古代汉语教材目录(按出版时间序次,有*者见于“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b2c/scrp/book.cfm):*1、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古代汉语读本,南开大学出版社,1960年初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2004年6月修订本。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下各二分册),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1版;1982年修订版。3、殷孟伦古代汉语刊授讲义,山东大学出版社,1962年。4、广东师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古代汉语,广东师院中文系,1972年。5、上海师范大学中学教学研究组古代汉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6、吴福熙古代汉语,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7、张世禄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8、吕亚东古代汉语(初稿),黄石师范学院中文系,1979年。9、朱星古代汉语,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0、上海教育学院古代汉语,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1、周秉钧古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2002年5月。12、蒋绍愚、李新建古汉语讲话,中州书画社,1981年。13、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初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修订版。14、郭锡良、蒋绍愚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15、张荫芝古汉语,中山大学哲学系,1983年。16、程希岚、吴福熙古代汉语,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17、刘禾古汉语入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18、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9、董希谦、王松茂主编古汉语简明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20、张之强主编古代汉语(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2001年5月。21、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函授与自学指导,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2、王雅轩主编古代汉语,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23、赵锐、李述之、丁广惠古代汉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4、林乐腾、于贞藻古代汉语要略,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25、董琨等古代汉语读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26、韩陈其古代汉语教程,徐州师范学院,1987年。27、李新魁古代汉语自学读本(上中下三编,两册),语文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28、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版,1994年6月。29、盛九畴主编古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30、余行达主编古代汉语,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31、汪济民等主编古代汉语新编,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化银行面试题及答案
- 知乎审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核心考点特训题库(含答案)之教育管理选择题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诗歌鉴赏与文学素养试题
- 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道德重点考题(含答案)
- 2025年输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西式面点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库解析手册
- 自考专业(会计)全真模拟模拟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经题型强化题库《诗歌鉴赏方法》试题
-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试题预测试卷及一套答案详解
- 客运驾驶员安全行车课件
- 【初一】【七年级】【语文上】【秋季】开学第一课《“语”你相遇今朝》【课件】
- 湖南省长沙市华益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监管局工作考核试题及答案
- 民建支部管理办法
- 思想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 《汉服》PPT课件(完整版)
- 某国有企业精细管理降本增效经验交流汇报材料企业降本增效.doc
- 主要负责人任职证明
- 潜水非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经验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