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的归隐》doc版.doc_第1页
《论陶渊明的归隐》doc版.doc_第2页
《论陶渊明的归隐》doc版.doc_第3页
《论陶渊明的归隐》doc版.doc_第4页
《论陶渊明的归隐》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陶渊明的归隐On the Life as recluse of TaoYuanming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word文档作者姓名:学号:z07108502002班级:南京玄武教师进修学校07(春)中文指导教师:何书岚职称:讲师论文完成时间:2009.4华 东 师 范 大 学 网 络 教 育 学 院专 升 本 毕 业 论文 开 题 报 告 论文 论陶渊明的归隐题目 站点:南京玄武教师进修学校 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z07108502002 姓名: 立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立题意义: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他的归隐使他成为了中国伟大的田园诗人,但同时也是对“大济苍生”失望后的逃避。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以至最后的绝望,陶渊明选择了逃避,这从他的经历,诗文反映的内容,归隐后诗文中的隐痛都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归隐,虽然成就了不朽的田园诗篇,给后世无限的遐想,但是这样的归隐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政治上的无为,以他的能力,如果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也许会改写历史。主要研究内容:陶渊明的诗文,能反映他对社会的态度,对个人价值取向的部分。论文想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陶渊明的归隐的价值。立论根据及研究创新之处1. 立论根据: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固然黑暗,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每个朝代都有它黑暗的一面,完全没有黑暗面的社会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如果每个实现不了自己理想抱负的人,都选择像陶渊明一样归隐,那么人生的价值不能实现,社会就会倒退,人民也不会幸福。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每一个公民的努力,一个国家人民的幸福也要靠所有人民的双手去创造。2.研究创新之处:欣赏陶渊明一篇篇珠玑般的美丽诗篇的同时,反思陶渊明的归隐的价值。参考文献目录1. 陶渊明诗全集(飘雪文艺网 )2. 陶渊明集 (线装书局 2000 年11月出版)3. 陶渊明文集 (名人文集电子书)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版)5.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坚持理论分析和文献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资料收集法、比较分析法等,以增强论文的说服力。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对陶渊明的经历、社会背景以及他的性格来看陶渊明的作品创作和作品的社会地位及其意义。步骤:先研究陶渊明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他的个性研究他归隐的原因。再搜集陶渊明相关的诗文,特别是归隐后的诗文,研究他的归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毕竟一个有理想的诗人不会一下子就与社会决裂,这是有个过程的。最后归纳他归隐的价值。技术路线及可行性论证:从当时及稍长一些历史来看,陶渊明的诗文及归隐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直至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才开始对陶渊明重新认识,肯定了他的诗文的文学价值。这些都是有史料可加以考证的。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1. 11月 提交开题报告并修改2. 12月 广泛阅读有关陶渊明的诗集和相关论文,尽量多的占有资料3. 1月 撰写论文初稿并上传4. 2月 根据导师的要求修改论文5. 3月 再次修改论文6. 4月 论文定稿并寄给导师指导教师意见选题有意义,陶渊明的归隐亦可从多侧面探讨其价值,唯当立论有据,阐述有理,此为具体写作时特别需要注意之处。资料搜集范围应当更加广泛一点。时间安排合理。同意开题。 签章 何书岚 08年 11 月 29 日教研室主任意见 签章 年 月 日 论陶渊明的归隐On the Life as recluse of TaoYuanming作者姓名:学号:z07108502002目 录一、社会现实的残酷,“仕”与“隐”的痛苦选择二、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个性使然三、归隐的背后四、归隐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摘要:陶渊明作为一代名士,关心时局,关心人民疾苦,却没能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走向了田园。历代对陶渊明诗作的艺术成就评论者甚多,他的归隐也是后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作一浅略探讨,依据陶渊明的生平和诗文分析他归隐的价值。笔者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大济苍生”绝望后的逃避,当时重视门阀制度的社会现状和黑暗的政治现实是造成陶渊明归隐选择的一大因素,但这却不能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但他又不仅仅是逃避,归隐后他一边心怀天下,一边把自己融进生活中,投入大自然之中,涵咏俯仰与大自然融成一片,出口皆成天籁,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田园诗世界,而且诗人的生命因此也超越了时代,得到了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极具价值的。关键词:陶渊明 归隐Abstract:TaoYuanming s ising clear is a generation well-known scholar, concern situation, concern peoples sufferance, but canned pass official career realization own ideal, end headed for pastoral.The art achievement that the in the past makes to TaoYuanming clear poem comments on too much, his return concealed is also a posterity concern of focus, this text the pottery Yuan be clear to return concealed this problem to make a shallow slightly inquiry into, according to TaoYuanming clearly and usually with the poem text analyze him to return concealed value.The writer thinks that TaoYuanming clearly returns concealed is to the greatly help mankinds despair is behind of elusion, the political reality which valued the social present condition of powerful family system and blackness at that time made TaoYuanming clear to return a great factor of the concealed choice, but this cant become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e wake of model.But he not only only is an elusion again, return concealed empress his part heart bosom world, simultaneously melt oneself into life, devotion great universe in, the Han the chirping of birds Fu Yang and great universe melt into one, export to all become sounds of nature, not only created the idyll world of art, and the poets life therefore also surmounted ages and got the abyss of time.Say from this meaning, TaoYuanming clearly returns concealed is to have the worth very much.Keyword:TaoYuanming recluse论陶渊明的归隐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颜延之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 1;沈约则把他请进宋书隐逸传2;钟嵘封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3的桂冠。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陶诗给了后代诗人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直接影响了唐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那么,如此有才华的一位文学巨匠为何最终选择归隐呢?一、社会现实的残酷,“仕”与“隐”的痛苦选择陶渊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抱定将来做一个隐者的,非但如此,青年时代的陶渊明甚至比他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更为壮志满怀,同时有更多的献身准备。在诗文中他也多次表露自己的远大抱负,如荣木一诗中,他写到: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种处世的态度可以说完全是儒家信徒的思想。“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诗人此时吐露出的更是一个在政治上颇有大志的人的口吻。他在杂诗中也写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但是,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陶渊明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要想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是很困难的。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仕”的经历。陶渊明到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才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不久,因母丧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后来转入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的十三年。可惜的是,严酷的门阀制度和黑暗的现实、人性的冷漠使他一次又一次绝望了。黑暗的社会容不了他,他也绝不肯对这种现实妥协,在感士不遇赋序中,他说:“自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 闾阎懈廉退之节, 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 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 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 三闾发已矣之哀。”在这里陶渊明道出了他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不满当时的现实,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他最终选择了同统治阶级决裂,走上了归隐之路。不能说陶渊明没有努力“适应”当时的社会,否则他不会痛苦地选择几次出仕,从而为苍生做点实事;不能说陶渊明是消极避世的,毕竟他几次出仕都是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俸禄或权力;即便是后来归隐了,他也还是心忧天下的,希望能出现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陶渊明不是神,当他对现实不满,改变不了现实,更改变不了自己的处事原则时,在痛苦地挣扎了十三年后,他只好放弃,选择归隐求得心灵的解脱。在“归隐”中,陶渊明找到了生命的乐趣,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这本无可厚非。不过,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具有完善制度的国家或地区几乎是不存在的,制度的执行者是人,每个人理解制度、执行制度的角度是不一样的,那么就有可能造成不公正,所以,社会的黑暗面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社会的黑暗,历史上的有识之士都像陶渊明这样选择政治避世,而不是积极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可想而知,从封建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恐怕就不是2000年能走完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所有人都不去争取,任凭社会黑暗下去,那才是让人绝望的。所以,像陶渊明这样的消极避世,少数尚可,若成为所有人的世界观,一碰壁就选择退缩是绝不可取的。二、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个性使然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个性觉醒的时代,是心灵自由的时代,也是自我张扬的时代和性灵解放的时代。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集中代表了魏晋文人意兴所致的随意性。所以,弃官归田,不仅是由于现实的逼迫,更缘于本性使然。陶渊明的性情温雅平和,喜好清净。五柳先生传中有他的自画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又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而当时的官场生活却是官事繁琐,案牍劳形,虚文缛节,这显然与陶渊明的性情相悖。他厌恶官场应酬,鄙视繁文缛礼,向往纵心自然,活得真实,可以畅然地与乡邻共话桑麻,也可以不拘礼节地和邻人秉烛言笑。尤其是,他“性本爱丘山”,对仕宦生涯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虽然他推崇曾祖父陶侃的赫赫功绩,也是在儒家“兼济”之志的激励下踏入仕途,认为大丈夫应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希望以外在的事业功绩来实现自我价值,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是始终把逍遥自适、精神自由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在“衔觞赋诗”的生活中寻觅到了精神寄托,陶冶着他高雅的生活情趣。可见,在陶渊明的价值天平上,建功立业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因此,从小就生活在恬静乡村中的陶渊明,对大自然有了一种天然的依恋之情,“归隐”对他来说,便成了自然和理所当然的选择。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适不适合做一个为官之人,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在陶渊明自己看来,置身仕途,实在是勉为其难,度日如年,而“他之出世,则是素志所在,性情所趋,故乡田园念念在心,未曾须臾忘怀,一旦得归,自然会生出鸟投林、鱼入渊般的欣喜。”因为渊明之本性就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欲“大济于苍生”而又不能忍受“心为形役” 的痛苦,致使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所谓“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但在他心灵的天平上还是有所侧重的,那就是“归隐”是他最后的抉择,而出仕则是误入迷途,“误落尘网中”。陶渊明归田之后,把自己融进生活中,投入大自然之中,涵咏俯仰与大自然融成一片,出口皆成天籁,不仅创造了艺术的田园诗世界,而且诗人的生命因此也超越了时代,得到了永恒。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的归隐是极具价值的。没有他的归隐,就没有这影响后世的田园诗歌文学,就没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就没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人生境界。三、归隐的背后 归隐后的陶渊明真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了吗?真的因为“性本爱丘山”而义无返顾地“归园田”了吗?诗人在归田园居(其一)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如果我们完全相信了诗人在诗面宣称的“豪言壮语”,我们真要与诗人的情感世界、精神追求擦肩而过了。陶渊明归隐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难以与外人道的隐情,须在诗人其他诗中寻觅。其中饮酒(其五)最能道出诗人在“豪言壮语”背后的隐情。原诗是这样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西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历来对此诗的评价甚高。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把“忘我”称之为“无我之境”,认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4这种评价,是将诗人作此诗之心境定位在“倦鸟归林”的那种完全释怀的况味下而对其描绘之境的诠释。但作者的“真意”果真就是“倦鸟归林”吗?如果真是这样,陶氏便与此前的隐士无多大区别,也就不用标榜所谓的“真意”,也无须“辩”了。所以,先要读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的“真意”,才能清晰地把握后四句之“真意”。菊是百花开尽深秋时节的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品质是“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古以来菊花被视为花中的隐逸者。这和屈原 “退而复修吾初服”、“集芙蓉以为裳”的自修的况味是一样的;故此句之“真意”应理解为:虽已归隐田园,仍“采菊”以自修。体现了陶渊明作为一代鸿儒对儒家“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固穷”旨趣的实践精神。“南山”应该是陶渊明之特指,是指陕西南部那座横贯东西的秦岭的别称,当地人因其在长安以南而称之。也叫“终南山”,也称“商山”。秦末时有四位读书人因避秦时乱而隐居于此,时人称为“南山(或商山)四皓”。后来出山帮助刘邦的太子登上皇位(即汉惠帝)而传为佳话。陶渊明对“南山四皓”崇敬有加,在诗中多次提及他们。如桃花源记中有“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在赠羊长史中说“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对四皓之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另外如饮酒(其六)中“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强调他的归隐亦如四皓之避乱隐居。但从四皓后来出山扶助汉惠帝看,隐居也决不是目的,而是“固穷“等待时机的一种委曲求全。陶渊明很清楚这一点。他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借引为同调人物之悲情透露他归隐的“真意”。即以为自己性格的愚直恐很难在当时危机四伏的官场中保全性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匆匆逃离官场而归隐田园(表面上尽管标称为“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之豪言壮语)。因此,在看似平淡、洒脱的田园生活中,深受儒道两家救世济民思想陶铸的诗人,政治上希望有所建树的火星时不时还冒出亮点,翼望自己能大器晚成、能有“南山四皓”之政治机遇,这样的心理诉求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因此,田园生活只是诗人暂时的栖居之地、自修之场。并不是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而是顺天养性的“知命”心态,“固穷”待时的儒士风范。诗人在他的田园中,虽也象农夫一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他以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审美情感去感知、体悟艰辛的田园生活中难得的宁静与安详,过去在官场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不安与恐惧被完全抛置脑后。唯其如此,他才能够把艰难困苦的田园生活描绘的如此富有情趣,充满诗意。以致人们在阅读陶诗中类似这样的诗句时,常常对其肉体上曾遭受的苦痛煎熬,粮常借、酒常赊的尴尬搁置一旁,忘记了陶渊明曾是一介士大夫,有着兼善天下的鸿志,只是为了全身避祸,为了“性本爱丘山”归于田园了。如果说屈原是徇情于如同生命一样珍视的“内美”,则陶渊明完全是为了守住那个在别人看来十分荒唐的“拙”,为了他的“拙”不被俗流玷污,他竞至于终老田园,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了余生。在这个意义上,他与屈原之徇情于“内美”是殊途而同归了。总之,陶渊明热衷向往和追求隐逸生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人走隐逸之路,往往并非一种原因在起作用。既追求政治理想,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又希望能够隐逸山林、终老田园,但是隐逸田园之后,又不甘于寂寞,还心怀天下。这使得陶渊明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种自我调适的手段,也使得他更加具有独立人格、具有批判精神、具有潇洒气度和悠然情调,更具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风亮节!四、归隐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陶渊明的归隐精神不仅影响了古代士人,在当代亦有着它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社会,竞争无情,已不存在隐逸和退避。“隐士”,这个在古代听起来极为高雅的称呼,在今天却意味着不可理喻。人们为了生存而角逐,人人都策高足而力争居于要路津,已不再管有德无德,有耻无耻。“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陶渊明在一千多年前就预言到了今天的现实。 另外,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却忽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个人操守的完善,致使凶杀、吸毒、暴力等不良的社会因素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人类一方面在高科技的庇护下享受着安逸,另一方面又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导致了“异化”。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就已开始思考“人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人如何才能不被异化。”而渊明的归隐精神更警戒了我们后世之人,要以出世的心态和精神来对待入世的生命形式,这样才能保持我们精神的充实和情操的高尚,才能立足于浮躁的现实社会而永保一颗进取之心。他的归隐在当代的价值已超越了“隐”字本身的意义,进而升华为一种精神追求,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返朴归真,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在这片神州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综上所述,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在那样一个内乱不止动荡不安的腐朽时代,陶渊明为了坚守了自己的情操,不向黑暗势力低头,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至少也是不值得提倡的。逃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向黑暗势力的妥协。或许是当时的黑暗势力太强大了,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的对峙是残酷的,也是无奈的。在痛苦地挣扎了几次之后, 41岁的陶渊明的壮志被逼迫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