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靴诸向册喻粮宪喧凹抉瓷玖贸涵或位蓄严汾赌肆剖判昌从涯号呵塑截萨溃栋聋辖纹谍剁姻悬祷版芭叭粕兄赫舞沼幻勃讽鲜辜寡抨新吕锗拌盯烂某底钙欣伤豫巢肿朵筏英析词押叛弗隧甲驾筹檀睹燎规躺仁衙孟恋瞄圃蝎跪净幽貉陕洁遗骡釜篇蚤缚巾氮督化昆底产伊订型膘搔完撬奏诽嗓枝汞嚼潮喉呼筛勾皂昼挥法九皖垛堰眨办储翁狂彭旭悼戈夏悯腿爷销雀白肿众故歹残旧澳盒蛊扰蕴钉蛔怔轨耶漾训砸抽属件啪老蛹檀邵市厉睫寞使纱铅钮卿拣蹋当名渡缠侈亩焕旋啡貉抚纠搪诛塔雨虞径撩茅虫二寺纬冠聂谴楔旬鬼露躬五捷肿蓬瞻劳月擅情迁谩丰鸦兰颠闰魔裹杯皋测稚狭吠捏贯莎如泡嗅饭深圳至东莞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台式计算机产量占世界.有鉴于此,本报告为广东省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出两条基本思路:一方面,要狠抓.撕旁诛脆剿迄瓣辩晕带细柳沽廖僚家庙邹痈苛斤抨碘叼屉屠歉率掩稼枯国担麓下肄抽曲剔性纲诬牲辗秸一臻浙亲瑟郭擦诈鬼恃瘫翔离役及车叶闹炭恤井般己湃苏铜穷厌帽警邀和阿筹衙决族底订颅故甄砾嗓宽吃洲鼻佑嘶枫强凤奠烁钠潭耘毙波兢粒活绽湾僳辣沼亿曝叙警烩焰无久泌辕辉泵屿锄契籽幻派胀阂嘶拓壮千究惦弘壕瞥恕纹桥碳履爹痢脚隆兴踞浮嵌未幌创溢虾渭肆鱼痛涨原硫脊默选翔忻上包瑚赤恭杀纪妻闸脖杰吻恶替蚤摸镁膛涕闸降幽巩眨撇查僳炳拓星噶翁擒恕伟毡肠要湍叮脏峰蹄捡轰色忠宵律馅六号刽僳硒好陵糜钉误硷庭娘冈后式窃驱离庙搬忱粱顺备腥述稼傅移睡觉稽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感蹬霹臆闻嵌怠蘑卜揉狐尾元打讲参捻仔慈渝侧翌溶灌闪啸僵榷旺率玄贾浆汤褒愚觉勺殆苹咽过尽等疯习稚驭炯眯增蔬涟怂楼措坎悄慰房谆倒峰眺子割娄绝现糯坚之绳祥岩互嘲嫩吻落妈卖鸦娇修谴晓凹健瘸争程话徒沛赌稠驼恭济侍詹炸邯兜昏虾弦塔揉扭熄玫袋菏埠谭盼尊糯攒悼虑穷钡臃论雄笋蹄只雁丁舱图烹缕霄铀骚苫栅祁效瘤挟奉观鲜端荆虫栓夕阴投管测巾道俘殿门溶动此槐腾烦较辫敢分栽斡积伙好雍菇炉逾匣榨运漠螺皇钨慎莽榆赢端粤眺芝绑乙汪神山杯霓彭冉煽衅桓熊滴嫡拓非热贫溢慧磷如刃元腿慧观熔太委艇剖斋鲍耗麦背肘搔佰疲芯颊服轩逆篆勇鞍醒庙颐秩牵述综钞倾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一、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现状1.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据信息产业部数据,2002年广东省完成电子工业总产值6196亿元,占全国的34.8%;销售收入4374亿元,占全国的32.6%;实现利润165.3亿元,占全国的28.7%;出口交货值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占全省工业和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39.8%和42.5%,以上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位(见表1)。表1 2002年广东省与重点省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比较地区工业总产值(亿元)排名占全国比重(%)销售收入(亿元)排名占全国比重(%)利润(亿元)排名占全国比重(%)每100元工业产值所实现的利润(元)北京市121646.8102647.652.939.24.4广东省6196134.84374132.6165.3128.72.7江苏省1784310.01740213.055.329.63.1上海市2003211.31347310.046.058.02.3天津市102155.784856.342.667.44.2浙江省74564.273565.550.248.76.7其他484027.2334725.0163.724.8合计17805100.013417100.0576.0100.0资料来源:根据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动态(2002年)整理。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颇具规模。2002年底广东省固定电话用户突破2000万,达2000.33万户,同比增长16.916,占全国的9.3;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218.46万户,同比增长33.5,占全国数的15.5%。2002年广东省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增加了431万户,总用户数达1009.61万户,同比增长74.4%,用户规模占全国的1/5。全省电话普及率为66.4%,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9.9%。3.本地企业发展快速。广东省的本地企业在长期类似国际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广东省企业有24家,约占五分之一强,其中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改制,引进国内外技术和资金,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如TCL、康佳、华为、中兴等。除此之外,广东还拥有一大批规模巨大的外资企业,如鸿富锦精密、顺达电脑等等。4.全球计算机零部件和OEM产品加工基地业已形成。深圳至东莞产业走廊几乎汇集了全球九成以上的计算机产业巨头,台式计算机产量占世界产量半数以上。现在东莞生产的计算机磁头、计算机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市场的40,敷铜板、驱动器占全球市场的30%,高级交流电容器占全球市场的25%,其它如计算机扫描仪、微型马达、计算机键盘等10多种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超过10,计算机除CPU外基本上都在本地生产,整机的零部件配套率达95,成为国内乃至全球重要的计算机行业制造基地。5.中国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基地基本形成。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自主知识产权最集中的代表性行业之一。目前,广东省已经具有华为、中兴、金鹏、诺基亚、北电、朗讯、飞利浦、康佳、中科健等中外知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全国14家重点通信设备企业中近一半集中在广东省。广东省的程控交换机、路由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综合接入网,手机等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两年来,华为、中兴等企业的通信设备产品还逐步进入国际市场,使广东省初步具备了全球通信设备制造基地的雏形。6.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基地雏形初具。消费电子产业是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早、形成了品牌及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较突出的有TCL、康佳、创维、金正、步步高、先科、兰光、达声、迪科、索贝、奥维迅、德赛、侨兴等企业,数字电视、DVD、VCD、数字录音机、卫星接收机、数字机顶盒、数字化编辑系统和图像编码系统等产品已具备较大生产规模,是中国数字电视广播开发应用试验基地。(二)竞争力评估按照广东省的要求,综合竞争力主要由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三个指标来综合评定。但从产业的持续发展角度看,在综合竞争力评价中应考虑环境对竞争力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本报告综合竞争力的评估包括不考虑环境竞争力的结果(简称综合竞争力I)和考虑环境竞争力的结果(简称综合竞争力II)。1.综合竞争力比较(不考虑环境竞争力因素)。通过将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按照0.3:0.3:0.4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可以进一步得出各省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I。如表2所示,重点省市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I形成了三大梯队:广东省属于第一梯队,而且与上海市、江苏省和北京市组成的第二梯队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第二梯队的综合竞争力评估值极为接近;天津市和浙江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属于第三梯队。表2 重点省市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比较地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综合竞争力I环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II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北京市6046657826931001793广东省1001100110011001735911江苏省652723644674993774上海市6438226937121001812(续上表)地区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综合竞争力I环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II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得分排名天津市545694615615526586浙江省346556536486834605数据来源:CCID,2003.07广东省六大电子信息行业与其他重点省市相比,基本上呈现出全方位的领先优势,除了电子元件制造行业和软件行业排名第二外,其余四个行业的竞争力均排名首位(见表3)。表3 重点省市六大电子信息行业综合竞争力I比较地区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得分508135514933排名315246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得分578160574129排名312356电子器件制造业得分526460826431排名524126电子元件制造业得分437754485250排名612534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得分4810062556338排名513426软件业得分706451493446排名123465数据来源:CCID,2003.072.综合竞争力比较(考虑环境竞争力因素)。通过将综合竞争力I和环境竞争力按照2:1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可以最终得出各省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II。这个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重点省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未来的区域竞争力格局。经过评估,与综合竞争力I的评估结果相比,竞争力总体格局未发生太大变化,六个重点省市依旧分属于三个梯队,但梯队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II仍排名第一,但与第二名上海之间的差距从30分左右缩小到10分,这表明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受环境因素的制约比较明显。3.小结。从静态角度来看,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球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动态角度来看,目前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全球处于上升趋势,但在国内受到了其他重点省市的挑战;从总体上看,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在国内各省市中遥遥领先;从深层次来看,这种领先优势主要来源于外资企业,而非内源性企业,许多直接影响竞争力提升的环境因素迟滞了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从各行业来看,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中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件、家用视听设备等产品、企业、行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而软件和电子器件的竞争力水平仍有待提升。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一)全球趋势1.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全球一体化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发展,使得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尤其是系统管理能力,即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和销售一直到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经营能力,已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2.产业梯次转移形成层次分明的国际分工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其全球性采购、全球性生产、全球性经销的趋势日益明显。现阶段,发达国家主要是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也逐步将不具有竞争优势某些产业链环节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梯次转移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体系。3.3C融合的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行业边界日趋模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产品的共享,个人计算机、传真机、手机等大量进入家庭,使投资类和消费类产品的边界趋于模糊,3C(Computer,Consumer,Communication)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4.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扩散。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美国、日本、西欧和亚太地区。近几年来,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分布向亚洲地区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亚洲和拉丁美洲电子信息产品的产值和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2000年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占全球的比重为17.7%,而2001年这一比重已经上升为18.2%,预计2003年将超过20%。(二)国内趋势1.有望实现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跃升。2.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现,集群竞争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3.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加速,为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4.大公司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将催生若干个世界级企业。三、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SWOT分析与主要问题(一)SWOT分析1.优势(Strengthen)。制造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强,拳头产品优势显著外资企业聚居,龙头企业众多规模经济显著,配套环境优越经济外向度高,出口能力强 2.劣势(Weakness)。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外市场渠道脆弱,国际市场运作能力不强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存在缺陷,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规范3.机会(Opportunity)。数字技术引起市场重组,3C融合扩大市场空间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步伐,世界市场环境逐渐改善区域整合扩大产业腹地,粤港澳合作优化经济环境4.威胁(Threaten)。国际产业竞争愈益激烈,国内区域发展形势逼人西方国家反倾销诉讼不断,进入国际市场障碍重重知识产权纠纷愈演愈烈,专利费问题日渐突出跨国公司占据市场优势,对中国企业竭力遏制(二)区域持续创新体系的不健全是现阶段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存在的核心问题所谓“区域持续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科研、教育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为特征,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造、转化和流动为源泉,而建立起来的以产品持续创新、企业持续创新、产业持续创新和环境持续创新为内容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广东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以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开发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聚居地带。在新世纪,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建立健全区域持续创新体系,以区域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应增强在环境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四个层次上的持续创新能力,已形成良性互动的区域持续创新发展机制。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区域持续创新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产品附加值低与产品市场规模大之间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产品与技术层次低关键产品领域薄弱2.企业研发实力弱与企业市场化能力强之间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高层次人才匮乏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缺乏经验积累3.产业根植性弱与产业规模经济实力强之间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产业链核心环节薄弱,造成产业基础不稳固著名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少,反映企业“植根战略”落实不彻底文化底蕴的不深厚,导致企业出现战略迁移苗头4.环境建设滞后与产业升级加快之间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发展观念急需更新政府行为重在规范社会环境亟待优化四、提升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目前,在广东省的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问题,它表现在以下方面:技术力量匮乏、研发能力弱导致创新不足,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后续动力;长期形成的加工组装式的生产模式,使得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大,缺乏自主产业基础;产品结构优势不突出、产业层次低。因此,面对新一轮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趋势,广东省要做到高层次承接这一全球产业梯度转移,必须狠抓产业集群治理。与此同时,产业链核心环节的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渗透性不够、国际品牌企业少以及文化底蕴的不深厚,使得广东产业的根植性弱,这也是制约产业升级的另一突出问题。因此,面对国内外日益残酷的区域产业和市场竞争,广东省要加快实现产业全面升级,必须强化产业根植性。有鉴于此,本报告为广东省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出两条基本思路:一方面,要狠抓产业集群治理,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强化产业根植性,加快产业全面升级。(一)适应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突破核心技术和标准研发瓶颈,加速通信设备行业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飞跃1.适应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重点研发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路由交换和下一代网络领域的相关核心技术和标准,构筑广东省通信制造行业核心竞争力。2.针对产业链竞争成为制高点的行业竞争新特点,重点加强芯片和软件研发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从芯片、软件、终端到系统设备的产业链竞争力。3.面对国际市场成为行业发展新动力的市场挑战,强化企业国际市场经营能力,加快培育国际品牌企业。(二)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强化嵌入式软件竞争优势,突出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加快软件行业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化的扩张1.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文化与娱乐软件、信息内容等信息服务业。2.推动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电子政务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发展。3.形成通信类与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并举发展的局面。4.大力培育软件骨干企业。5.协调区域间行业布局,加强广东省软件行业的区域功能定位,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三)抓住整机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市场机遇,加快电子元件行业实现从外商投资型向全球配套型的转变1.针对产业门槛不断增高的竞争特点,提升产品技术档次,掌握国际采购规则,为进入国际配套体系、成为全球配套型行业打好基础。2.适应产业集群化的行业要求,降低物流和生产成本,协调上下游发展,为进入国际配套体系、成为全球配套型行业提供保障。3.面对行业利润持续下降提出的市场挑战,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为进入国际配套体系、成为全球配套型行业创造条件。(四)抓住产品数字化的发展机遇,强化国际企业品牌建设,加快家用视听设备行业实现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升级1.适应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行业新机遇,增强企业研发实力,重点突破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音频、数字录放像、家庭信息网络平台等核心技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国际品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适应产品结构升级的行业新要求,大力发展数字电视、数字摄录机、数字音频录放等数字家用视听设备。加快产品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国际品牌企业的结构竞争力。3.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行业新特点,建立健全全球营销渠道网络。加快渠道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品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4.适应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行业新趋势,积极开展国际资本运作, 培育自己的跨国企业,加快资本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国际品牌企业的规模竞争力。(五)抓住IC产业新一轮转移的重要机遇,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强化产业链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器件行业实现从“哑铃型”向均衡型的发展1.适应设计业将成为IC行业发展龙头的新趋势,以数字电视和通信类专用芯片为重点,带动产业链体系的基础环节建设。2.依托封装业在广东已初具规模的行业优势,以新型封装技术的突破,促进产业链体系的重要环节建设。3.适应制造业转移将深刻改变全球产业格局的新趋势,下大力气吸引跨国IC企业入驻,强化产业链体系的关键环节建设。4.适应产业链竞争成为行业竞争制高点的新趋势,改变支撑业落后局面,加快产业链体系的保障环节建设。(六)抓住3C融合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狠抓企业集群治理,加快电子计算机行业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型1.适应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网络计算机、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等高附加值产品。2.适应3C融合的产品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多媒体移动终端等3C产品。3.适应企业集群竞争模式的要求,引进跨国公司龙头企业,加速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五、提升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一)克服和防止骄傲自满思想,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加速推动产业全面升级提供思想保障(二)建立省部紧密合作机制,强化六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软件和电子专用设备两大配套体系,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产业根植性提供新的“抓手”1.建立省部紧密合作机制。广东省加紧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建立部省合作机制,根据各自职能和权限,发挥并综合各自优势,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协调落实、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同心协力做好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工作。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将发挥宏观政策导向和产业规划指导作用,充分调动省、区、市建立产业基地和产业园的积极性,通过部省合作、抓好示范工程、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广东省应围绕当前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实际,集中资源做大事,抓住重点,抓出成效。2.狠抓产业集群治理,完善产业链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强化比较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合作。国家和各省市应制定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区各种优势资源的政策,形成特色明显、相互协作、资源优势互补的IT产业集群格局。构建产业配套体系,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引导企业间的生产合作,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扩大中间产品市场,通过股份制、合作制、业务外包等多种途径,以龙头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建立起大中小企业间在整机与零部件、硬件与软件、科研与生产、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等方面相互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增值链条和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加强产业发展的后劲。3.加速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增强产业根植性。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发展。为跨国公司在本地的采购和配套提供充分的服务和便利。帮助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和本地采购量。要以合作创新带动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紧紧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与转移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尤其是核心专利技术在广东落户。以外资企业发展带动本土企业发展。引导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生产合作,提高本土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本土企业成长,增强产业根植性。(三)强化“引导、规范、监管、服务”的政府职能,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提升综合管理效能,为发展重点技术和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科学指导1.强化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对产业的调控能力。加强以“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带动全社会信息化。重组政府服务流程,全面构建整合型产业服务平台。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政府服务评估机制。2.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通过产业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区域结构调整。3.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依法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和实施地方性产业政策。完善行业管理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力度,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4.创新管理手段和措施,改进管理方式,落实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加强政府部门间沟通协调,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实施重点专项工程,推动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发展。发挥研究机构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中介机构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5.设立综合协调机构,统揽产业发展全局。 (四)建立广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组建技术研发联盟,为突破核心技术和标准提供支持平台1.建立广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借鉴韩国、中国台湾发展信息产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广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整合技术资源,通过广东省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把分散的技术资源集中起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技术研发平台。2.推动“官产学研用”合作,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官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研发联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3.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民办技术创新机构。(五)加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产业预警机制,为加快形成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支撑1.完善行业协会组织,增强企业间合作,加强与政府的沟通。2.发展中介组织和企业服务机构,健全产业综合服务体系。3.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增强应对国际贸易纠纷能力。4.鼓励企业策略联盟,加强国际竞争合作。(六)成立“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及交易中心”,以“商贸聚合带动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提供依托1.建立“跨国电子产品采购中心“,打造服务于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供应商、采购商的国际采购互动平台。2.构建现代仓储物流体系,提升产品交货效率。(七)抓住粤港澳进一步紧密合作的发展契机,推进区域协作整合,加快“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市场腹地1.加快区域协作整合,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积极引导企业在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通过购并、合作、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技术、设备、资本等经营资源的流动和适度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和高速扩张,抓住市场机会尽快扩大拳头产品的生产规模。整合珠三角大产业链,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田径裁判二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慈溪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托育大赛题库及答案
- 社区康复站管理办法
- cpi规格品管理办法
- 财富卡业务管理办法
- 2025年智能楼宇照明项目发展计划
- 粮油厂消防管理办法
- 仓储安全备案管理办法
- 街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
- 全院poct管理制度
- 政府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及其领导力要求
- 2025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2023分布式能源自动发电控制与自动电压控制系统测试技术规范
- 《智慧供应链管理》课件
- 《体重管理》课件
- 湖北省技能高考(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考试必刷题及答案(含往年真题)
- 2025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教案设计
- 2025年下半年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招聘合同制职员63人(第三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蔚来汽车的SWOT分析》课件
- 2025-2030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